第62章 《影响力》从众黑洞思维-《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

  四、社会认同:群体黑洞中的理性消亡(撕破“从众安全”的虚假面具)

  1. 不确定性下的思维瘫痪

  “大家都这么做,应该不会错吧?”这是我们面对不确定情况时,最常出现的心理活动。

  社会认同原理的核心的是: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该怎么做,认为“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

  这种心理源于原始社会的生存需求——跟随群体行动,能降低遭遇危险的概率,比如迁徙时跟着大部队走,狩猎时跟着众人一起行动。

  但在现代社会,这种“从众本能”常常让我们陷入理性消亡的黑洞。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964年纽约皇后区的凶案:一位女性在公寓楼下被袭击,长达35分钟的袭击过程中,38位邻居听到了呼救声,却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甚至没有一个人及时报警。

  事后调查发现,不是邻居们冷漠,而是“多元无知效应”在作祟:

  每个人都看到其他人没有行动,于是判断“情况可能不紧急”,同时担心“自己贸然行动会出错”,最终导致集体沉默。

  这种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电梯里有人突然咳嗽,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捂嘴;

  马路上有人抬头看天,很快就会聚集一群抬头的人。

  商家更是将这种心理运用到极致:奶茶店会雇人在门口排队,营造“热销”假象,路过的人看到长长的队伍,会下意识地认为“这家奶茶肯定好喝”,从而加入排队大军;

  电商平台的“销量排序”功能,让我们更愿意购买“已售10万 ”的产品,哪怕它的评价不如小众产品——我们不是在根据产品本身做选择,而是在被群体行为操控,陷入“从众安全”的虚假认知中。

  2. 伪造认同的产业链

  随着社会认同原理的普及,“群体行为”不再是自然形成的结果,而是被精心伪造的商品,一条庞大的“伪造认同”产业链已经形成。

  这条产业链的核心是通过虚假数据、虚假行为,制造“多数人选择”的假象,诱导消费者跟风。

  电商行业是重灾区:刷单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商家会雇佣专业刷单团队,模拟真实消费者的购买流程,留下“质量超好”“性价比高”的虚假评价,甚至会精准控制好评的时间、字数、配图,让评价看起来更真实;

  直播间的“虚假在线人数”“虚假互动”更是常态,屏幕上不断滚动的“已下单”“抢到了”弹幕,很多是机器人发送的,目的就是让真实观众产生“大家都在买,我不买就亏了”的焦虑。

  除了电商,其他领域也充斥着伪造的社会认同:

  赌马行业中,庄家会通过控制赔率,制造“某匹马是热门”的假象,诱使散户跟风投注,最终通过操控比赛结果获利,我的亲姐姐就在这样的某匹马中搭进几十万;

  教育行业中,某些培训机构会伪造“学员录取率”“提分案例”,用“90%的学员都考上了重点学校”的虚假数据,吸引家长报名;

  甚至在社交平台上,“水军”会批量发布相同的观点,制造“大家都这么认为”的舆论氛围,引导公众的认知。

  这些伪造的认同,就像精心编织的网,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群体的虚假表象裹挟。

  更可怕的是,这些伪造行为会形成“从众循环”:

  虚假的群体行为吸引真实的人跟风,真实的跟风者又成为新的“虚假认同”,让更多人陷入其中,最终导致理性彻底消亡。

  3. 逆流思考术:从“他们”到“我”

  要摆脱社会认同的操控,核心是从“跟随他们”转向“关注自我”,学会独立判断,不被群体表象迷惑。

  首先在紧急情况下,要打破“多元无知效应”,采用“指定式求救”。

  当你遇到危险,周围人多却无人施救时,不要泛泛地喊“救命”,而是精准指定某一个人,比如“穿蓝色夹克的先生,请帮我叫救护车”“戴眼镜的女士,麻烦你报警”。

  这样做能打破每个人的“责任分散”心理,让对方明确自己的义务,从而采取行动——这是破解群体冷漠最有效的方法。

  在消费决策中,要建立“自我导向”的判断标准,将“多少人买了”替换为“在和我相同情境下,正确选择是什么?”。

  比如购买护肤品时,不要只看销量和好评,而是关注产品成分是否适合自己的肤质;

  选择培训机构时,不要被“录取率”迷惑,而是实地考察教学质量、师资力量。

  此外,要学会“反向验证”,当看到大量正面评价或跟风行为时,主动去寻找负面信息,比如在电商平台查看“追评”“中差评”。

  在社交平台搜索相关产品的真实使用体验——虚假的认同往往经不起反向验证,负面信息能让我们更接近真相。

  最后,要培养“小众自信”,不必迷信“多数人的选择”,小众产品、冷门观点未必不好。

  比如很多小众品牌的护肤品,虽然销量不高,但成分更温和;

  很多不被大众认可的职业,反而更适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记住:群体的选择未必正确,从众也未必安全,真正的安全源于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从“他们”到“我”的转变,是摆脱社会认同操控的关键。

  五、喜好:情感纽带下的认知盲区(解剖“好感绑架”的隐形绳索)

  1. 好感五毒散:魅力、相似、赞美、接触、关联

  我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