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薇闻言,小脸更白了,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额头。
“那…那能拔掉吗?”
陈斌急切地问。
“拔?”
老周摇摇头,像看个不懂事的孩子,“神魂里的东西,是能随便拔的?
弄不好,钉子拔出来,窟窿更大!
伤得更狠!
得找到下钉子的主儿,要么灭了它,要么让它自己把钉子‘收’回去!”
他放下搪瓷缸,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当务之急,是找到它的‘根’!
它费这么大劲,又是书魂,又是假书,又是油鬼子,还惦记着丫头,图啥?
肯定有它非做不可的事!
或者…有它非拿不可的东西!
就在这城里!”
“可线索断了啊!”
陈斌懊恼地抓了抓头发,“电脑上的血字只写了绿皮车第七排,书是假的,油鬼子也灭了…”
“断了?”
老周浑浊的眼睛眯缝起来,像只老狐狸,“那‘油鬼子’的工牌,就是个路标!”
他从油腻的帆布口袋里掏出那块焦黑的木牌,丢在炉子旁的小桌上。
“司炉王…工牌…当年那场大事故,档案室里准有记载!
煤运专线翻车,司炉工烧死…顺着这条线,挖!
挖他姓甚名谁,老家在哪,生前有什么放不下的!
这种成了精的怨念,执念就是它的命门!
说不定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它现在藏在哪本‘书’里!”
他看向张清明:“小子,你脑子灵光,这事儿得靠你!
我这把老骨头,腿脚不利索,也就能在这煤渣巷给你们打个掩护,弄点土方子!
查档案,跑腿,得你们年轻人来!”
张清明拿起那块冰冷的焦黑木牌,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和一丝残留的阴冷。
“铁路档案室…地方志办公室…或许还有当年的老工人…”
他低声自语,思路逐渐清晰。
“还有,”
老周补充道,指了指林薇薇,“让这丫头也多想想!
它几次三番想抓她,她的‘灵’和那东西之间,肯定有某种联系!
静下心来,仔细感应!
它想要什么?
它怕什么?
它最可能在什么地方‘看书’?
这种精怪,离不开它寄生的‘书’!
书在哪,它就在哪!”
接下来的几天,老煤渣巷这间充斥着煤烟和草药味的小屋成了临时的据点。
张清明和陈斌开始分头行动。
陈斌仗着本地人优势和人脉(虽然伤没好利索,但嘴皮子功夫见长),负责跑铁路系统的退休办、工会,打听十几年前那场事故的老工人。
张清明则一头扎进了市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地方志文献库,在堆积如山的泛黄卷宗和旧报纸合订本中,搜寻着关于那场惨烈事故的蛛丝马迹。
线索如同散落的珠子,一点点被串联起来。
事故发生在二十五年前深秋的一个雨夜。
编号K772次运煤专列,在通过老城区西郊一段年久失修的弯道时,因路基塌陷,后部七节车厢脱轨倾覆,其中两节罐车破裂,泄露的原油被脱轨摩擦的火星引燃,引发冲天大火。
伤亡惨重。
官方记载死亡十一人,其中就包括当班司炉工,王双喜。
“王双喜…”
张清明看着从一份模糊的工会慰问名单上抄下的名字,心头微动。
“找到了!”
这天傍晚,陈斌风风火火地冲进小屋,带进来一股寒气,手里扬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铁路退休办的老马头,当年就在事故现场附近当调度!
他说王双喜这人,是个闷葫芦,技术没得说,就是命苦!
老家在邻省一个叫‘文曲坳’的山沟里,听说祖上还出过秀才,他自己也
“那…那能拔掉吗?”
陈斌急切地问。
“拔?”
老周摇摇头,像看个不懂事的孩子,“神魂里的东西,是能随便拔的?
弄不好,钉子拔出来,窟窿更大!
伤得更狠!
得找到下钉子的主儿,要么灭了它,要么让它自己把钉子‘收’回去!”
他放下搪瓷缸,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当务之急,是找到它的‘根’!
它费这么大劲,又是书魂,又是假书,又是油鬼子,还惦记着丫头,图啥?
肯定有它非做不可的事!
或者…有它非拿不可的东西!
就在这城里!”
“可线索断了啊!”
陈斌懊恼地抓了抓头发,“电脑上的血字只写了绿皮车第七排,书是假的,油鬼子也灭了…”
“断了?”
老周浑浊的眼睛眯缝起来,像只老狐狸,“那‘油鬼子’的工牌,就是个路标!”
他从油腻的帆布口袋里掏出那块焦黑的木牌,丢在炉子旁的小桌上。
“司炉王…工牌…当年那场大事故,档案室里准有记载!
煤运专线翻车,司炉工烧死…顺着这条线,挖!
挖他姓甚名谁,老家在哪,生前有什么放不下的!
这种成了精的怨念,执念就是它的命门!
说不定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它现在藏在哪本‘书’里!”
他看向张清明:“小子,你脑子灵光,这事儿得靠你!
我这把老骨头,腿脚不利索,也就能在这煤渣巷给你们打个掩护,弄点土方子!
查档案,跑腿,得你们年轻人来!”
张清明拿起那块冰冷的焦黑木牌,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和一丝残留的阴冷。
“铁路档案室…地方志办公室…或许还有当年的老工人…”
他低声自语,思路逐渐清晰。
“还有,”
老周补充道,指了指林薇薇,“让这丫头也多想想!
它几次三番想抓她,她的‘灵’和那东西之间,肯定有某种联系!
静下心来,仔细感应!
它想要什么?
它怕什么?
它最可能在什么地方‘看书’?
这种精怪,离不开它寄生的‘书’!
书在哪,它就在哪!”
接下来的几天,老煤渣巷这间充斥着煤烟和草药味的小屋成了临时的据点。
张清明和陈斌开始分头行动。
陈斌仗着本地人优势和人脉(虽然伤没好利索,但嘴皮子功夫见长),负责跑铁路系统的退休办、工会,打听十几年前那场事故的老工人。
张清明则一头扎进了市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地方志文献库,在堆积如山的泛黄卷宗和旧报纸合订本中,搜寻着关于那场惨烈事故的蛛丝马迹。
线索如同散落的珠子,一点点被串联起来。
事故发生在二十五年前深秋的一个雨夜。
编号K772次运煤专列,在通过老城区西郊一段年久失修的弯道时,因路基塌陷,后部七节车厢脱轨倾覆,其中两节罐车破裂,泄露的原油被脱轨摩擦的火星引燃,引发冲天大火。
伤亡惨重。
官方记载死亡十一人,其中就包括当班司炉工,王双喜。
“王双喜…”
张清明看着从一份模糊的工会慰问名单上抄下的名字,心头微动。
“找到了!”
这天傍晚,陈斌风风火火地冲进小屋,带进来一股寒气,手里扬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铁路退休办的老马头,当年就在事故现场附近当调度!
他说王双喜这人,是个闷葫芦,技术没得说,就是命苦!
老家在邻省一个叫‘文曲坳’的山沟里,听说祖上还出过秀才,他自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