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跟在张执事身后,踏上了那条偏离主道、通向山侧的小路。身后的喧嚣与光彩迅速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渐深的寂静和略显荒凉的环境。
路变得狭窄而崎岖,不再是光滑的白玉,而是普通的山石和泥土。两旁的树木也失了精心打理的模样,显得杂乱而野生。
身体的疲惫和前途的未卜,如同沉重的枷锁,拖拽着他的脚步。低垂着头,看着自己那双快要磨穿的破草鞋踩在粗粝的石子上,杂役两个字像冰冷的石头压在心头。
就在这茫然和低落几乎要将他吞噬时,眉心那点熟悉的温热感,又一次悄然流转起来。
这一次,带来的并非力量的引导或身体的温暖,而是一段模糊却异常清晰的……记忆碎片。
眼前的荒凉小路恍惚间变了模样。
他仿佛又回到了那片与世隔绝的山林,回到了那个温暖简朴的木屋前。
阳光正好,透过竹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年轻的自己,大概只有三四岁,正笨拙地握着一把小药锄,试图将一株不小心踩歪的野花扶正,却弄得满手泥污,反而快要将那纤细的花茎折断。
一只温暖而粗糙的大手轻轻覆盖了他的小手。
“莫急。”
爷爷禹老平和的声音在头顶响起。他蹲下身,并没有责怪云阳的笨拙,而是握着他的手,引导着他,一点点将花株周围的泥土松开,小心地梳理好根系,再轻柔地将其扶正,培上湿润的土壤。
“万物有灵,亦有其性。”禹老的声音缓慢而清晰,如同山涧溪流,润物无声,“此花性喜阴润,根须柔弱,强扶易折。需顺其性,缓其势,方得生机。”
他指着那株重新挺立、叶片舒展的野花:“你看,它现在是否舒服多了?”
小云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那株不再歪倒的小花,心里有种小小的成就感。
“修行之道,亦是如此。”禹老的目光变得悠远,“非是强取豪夺,逆天而行。而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初境;见山非山,见水非水,是惑境;待到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方是悟境。你如今,便在‘见山是山’的第一步,需得脚踏实地,感知这山、这水、这草木土石的本来面目,理解它们运行的法则,而非好高骛远,追求那空中楼阁般的力量显化。”
他摸了摸云阳的头:“力量,源于认知,源于理解,源于与这天地万物的共鸣。当你真正理解了‘一草一木’、‘一砂一石’中所蕴含的‘道’,力量自会随之而来,如臂使指,浑然天成。届时,翻江倒海也罢,点石成金也罢,不过皆是‘道’之延伸,心念所至,法随言行罢了。”
那时的云阳,对这番深奥的话只能听懂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记住爷爷说话时那种平和而笃定的语气,以及那双深邃眼眸中蕴含的、仿佛能包容整个天地的智慧光芒。
记忆的画面缓缓消散。
云阳猛地回过神,发现自己依旧走在那条荒凉的小路上,前面的张执事背影冷漠。
但此刻,他的心情却与片刻前截然不同。
那股萦绕心头的屈辱和失落感,虽然仍在,却被一种更深沉、更坚定的东西所取代。
爷爷的话,如同穿越时空的灯盏,在这一刻,照亮了他迷茫的前路。
杂役……又如何?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他现在所处的,就是最真实、最底层的“山”与“水”。洒扫庭除,搬运杂物,接触的不正是最基础的“土”、“石”、“木”、“水”吗?
这并非绝路,这或许正是爷爷所说的,“脚踏实地”、“感知本来面目”的开端!
仙门弟子直接从修炼法诀开始,如同搭建空中楼阁,未必真正理解力量本源。而他,虽然起点卑微,却可能从最基础处,从这杂役的日常劳作中,去真切地体会爷爷所说的“格物致知”,去感悟那构成一切的五行的最质朴形态!
这条路或许艰难漫长,看不到尽头。但这是爷爷指引他的路,是契合他自身特殊体质的路!
一股明悟和难以言喻的振奋感冲刷着他的身心。眼中的迷茫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光芒。
他再次抬起头,看向前方蜿蜒向上的山路,看向远处云雾缭绕的仙门楼阁,目光已然不同。
他不再觉得自己是去往一个屈辱的归宿,而是踏上了一条独一无二的、或许更为坚实的起点。
脚步,不由自主地变得轻快了几分。
前面的张执事似乎察觉到他的变化,有些意外地回头瞥了他一眼,看到的不再是那个畏缩自卑的小乞丐,而是一个眼神澄澈、腰背挺直、仿佛带着某种使命感的少年。
张执事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又化为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
到底是年少无知,还不知道杂役处的苦楚,等干上几天重活,什么心气都得磨平。
他懒得再多想,只是不耐烦地催促了一句:“快点走,杂役处还远着呢。”
“是。”云阳应了一声,声音平静,加快脚步跟了上去。
山风拂过,吹动他破烂的衣角,却吹不散他眼中那簇已被点燃的、名为“希望”和“信念”的火焰。
爷爷,我明白了。
我会从这“一砂一石”开始。
我会走下去。
路变得狭窄而崎岖,不再是光滑的白玉,而是普通的山石和泥土。两旁的树木也失了精心打理的模样,显得杂乱而野生。
身体的疲惫和前途的未卜,如同沉重的枷锁,拖拽着他的脚步。低垂着头,看着自己那双快要磨穿的破草鞋踩在粗粝的石子上,杂役两个字像冰冷的石头压在心头。
就在这茫然和低落几乎要将他吞噬时,眉心那点熟悉的温热感,又一次悄然流转起来。
这一次,带来的并非力量的引导或身体的温暖,而是一段模糊却异常清晰的……记忆碎片。
眼前的荒凉小路恍惚间变了模样。
他仿佛又回到了那片与世隔绝的山林,回到了那个温暖简朴的木屋前。
阳光正好,透过竹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年轻的自己,大概只有三四岁,正笨拙地握着一把小药锄,试图将一株不小心踩歪的野花扶正,却弄得满手泥污,反而快要将那纤细的花茎折断。
一只温暖而粗糙的大手轻轻覆盖了他的小手。
“莫急。”
爷爷禹老平和的声音在头顶响起。他蹲下身,并没有责怪云阳的笨拙,而是握着他的手,引导着他,一点点将花株周围的泥土松开,小心地梳理好根系,再轻柔地将其扶正,培上湿润的土壤。
“万物有灵,亦有其性。”禹老的声音缓慢而清晰,如同山涧溪流,润物无声,“此花性喜阴润,根须柔弱,强扶易折。需顺其性,缓其势,方得生机。”
他指着那株重新挺立、叶片舒展的野花:“你看,它现在是否舒服多了?”
小云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那株不再歪倒的小花,心里有种小小的成就感。
“修行之道,亦是如此。”禹老的目光变得悠远,“非是强取豪夺,逆天而行。而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初境;见山非山,见水非水,是惑境;待到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方是悟境。你如今,便在‘见山是山’的第一步,需得脚踏实地,感知这山、这水、这草木土石的本来面目,理解它们运行的法则,而非好高骛远,追求那空中楼阁般的力量显化。”
他摸了摸云阳的头:“力量,源于认知,源于理解,源于与这天地万物的共鸣。当你真正理解了‘一草一木’、‘一砂一石’中所蕴含的‘道’,力量自会随之而来,如臂使指,浑然天成。届时,翻江倒海也罢,点石成金也罢,不过皆是‘道’之延伸,心念所至,法随言行罢了。”
那时的云阳,对这番深奥的话只能听懂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记住爷爷说话时那种平和而笃定的语气,以及那双深邃眼眸中蕴含的、仿佛能包容整个天地的智慧光芒。
记忆的画面缓缓消散。
云阳猛地回过神,发现自己依旧走在那条荒凉的小路上,前面的张执事背影冷漠。
但此刻,他的心情却与片刻前截然不同。
那股萦绕心头的屈辱和失落感,虽然仍在,却被一种更深沉、更坚定的东西所取代。
爷爷的话,如同穿越时空的灯盏,在这一刻,照亮了他迷茫的前路。
杂役……又如何?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他现在所处的,就是最真实、最底层的“山”与“水”。洒扫庭除,搬运杂物,接触的不正是最基础的“土”、“石”、“木”、“水”吗?
这并非绝路,这或许正是爷爷所说的,“脚踏实地”、“感知本来面目”的开端!
仙门弟子直接从修炼法诀开始,如同搭建空中楼阁,未必真正理解力量本源。而他,虽然起点卑微,却可能从最基础处,从这杂役的日常劳作中,去真切地体会爷爷所说的“格物致知”,去感悟那构成一切的五行的最质朴形态!
这条路或许艰难漫长,看不到尽头。但这是爷爷指引他的路,是契合他自身特殊体质的路!
一股明悟和难以言喻的振奋感冲刷着他的身心。眼中的迷茫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光芒。
他再次抬起头,看向前方蜿蜒向上的山路,看向远处云雾缭绕的仙门楼阁,目光已然不同。
他不再觉得自己是去往一个屈辱的归宿,而是踏上了一条独一无二的、或许更为坚实的起点。
脚步,不由自主地变得轻快了几分。
前面的张执事似乎察觉到他的变化,有些意外地回头瞥了他一眼,看到的不再是那个畏缩自卑的小乞丐,而是一个眼神澄澈、腰背挺直、仿佛带着某种使命感的少年。
张执事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又化为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
到底是年少无知,还不知道杂役处的苦楚,等干上几天重活,什么心气都得磨平。
他懒得再多想,只是不耐烦地催促了一句:“快点走,杂役处还远着呢。”
“是。”云阳应了一声,声音平静,加快脚步跟了上去。
山风拂过,吹动他破烂的衣角,却吹不散他眼中那簇已被点燃的、名为“希望”和“信念”的火焰。
爷爷,我明白了。
我会从这“一砂一石”开始。
我会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