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帘轻响,玄衣玉冠的年轻秦王步入厅中,其姿仪轩昂,目光如电,虽刻意收敛,那睥睨天下的雄主之气仍在不经意间流露。他身后跟着两名护卫,一者气息沉凝如山岳,一者眼神锐利如鹰隼,皆是不世出的高手。
他的问话直指陈昂,语气看似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探究与…炽热?
厅内空气霎时凝滞。紫女脸色微变,正欲开口解释,陈昂却已淡然回应。
“秦王怕是认错人了。”陈昂声音平静,仿佛对方问的只是今日天气,“在下陈昂,并非什么‘圭臬先生’。”
嬴政闻言,锐利的目光在陈昂身上细细扫过,见他气度沉静,眼神清澈深邃,面对自己竟无半分常人应有的惶恐或敬畏,反而有种超然物外的平静。这绝非寻常谋士所能拥有。他心中疑窦顿生,却并未立刻相信,反而笑道:“哦?先生何必自谦。寡人虽远在咸阳,亦听闻‘圭臬先生’算无遗策,助韩非公子屡破奇案,更曾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论,令朝野震动。先生之风骨见识,与眼前之人,可谓如出一辙。”
这时,后院脚步声再起,一个带着几分慵懒却又隐含焦急的声音传来:“大王驾临,韩非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只见韩非快步走入,额角微汗,显然得到消息后匆忙赶来。他先是对嬴政恭敬行礼,随即看到陈昂,眼中顿时爆发出惊喜之色:“陈兄!你何时回来的?”他又看到惊鲵及其怀中婴儿,更是目瞪口呆,“这…这是…”
他的反应真切自然,绝非作伪。嬴政是何等人物,立刻看出韩非与陈昂相熟,且对其归来毫不知情,那“圭臬先生”的身份,似乎确有蹊跷。
紫女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柔声解释道:“秦王陛下,您确实误会了。这位是陈昂先生,乃是韩公子的好友,亦是紫兰轩的旧识,此前因故离开新郑一段时日,今日方才归来。并非您所要寻的‘圭臬先生’。”
“哦?”嬴政眉梢一挑,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却并无多少失望,反而对陈昂的兴趣更浓了。不是“圭臬”,却有如此气度,能让韩非与紫女如此对待,此人绝不简单。
“竟是寡人唐突了。”嬴政从善如流,对陈昂微微颔首以示歉意,姿态做得十足,尽显礼贤下士之风,“不知陈先生从何处归来?观先生风采,非常人也。”
“四处游历,偶有所得罢了。”陈昂淡淡回应,并不深谈。
嬴政也不追问,话锋一转,竟是直接当着众人的面,将话题引向了方才提及的论点:“适才寡人提及‘民贵君轻’之论,不知陈先生对此,有何高见?”
此言一出,韩非和紫女脸色都是微微一凝。此论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直接挑战君权神圣,嬴政以此相问,试探之意极为明显,甚至暗藏凶险。
惊鲵抱着孩子,冰冷的目光扫过嬴政,指尖微微绷紧。
陈昂却仿佛浑然不觉其中关窍,神色如常道:“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民非是轻君,乃是明君欲使舟行安稳,必修水利、察水情、顺水势。舟坚而水沛,方可致远。若只顾舟之华美,而壅塞水道,竭泽而渔,纵是巨舰,亦有倾覆之危。所谓轻重,非是对立,实乃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罢了。”
他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民贵君轻”,而是用一个精妙的比喻,阐述了民与君的依存关系,既点明了民心的重要性,又未否定君权的必要性,更强调了为君者的责任与智慧。
嬴政听罢,眼中精光大盛!他身为一国君主,自然听得出这番话中的深意与格局!这绝非普通腐儒或狂生所能言,而是真正洞悉统治本质的明达之论!尤其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八字,简直如警钟洪吕,敲在他的心坎之上。
“好!好一个‘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嬴政抚掌赞叹,毫不掩饰眼中的欣赏之色,“先生之言,振聋发聩,发寡人所未发!先生大才!”
他心中已然断定,即便此人不是那“圭臬先生”,其才识见识也绝对不在那传闻之下!甚至可能更胜一筹!那“圭臬先生”行事尚有痕迹可循,而眼前此人,却给他一种深不见底之感。
韩非和紫女也暗自松了口气,同时心中也对陈昂的急智与深刻佩服不已。
“先生游历归来,想必见识广博。”嬴政趁热打铁,继续问道:“当今天下,七国并立,战乱不休,民生凋敝。寡人常思一统之道,然阻力重重,六国合纵,内部亦有掣肘。不知先生对此,可有以教寡人?”他这个问题更加直接,几乎等同于询问如何统一天下了,诚意似乎十足,但试探的意味也更浓。
陈昂看了嬴政一眼,缓缓道:“秦王心中既有沟壑,何须他人赘言。大秦律法严明,耕战立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此乃根基。然……”
他略微停顿,看到嬴政正凝神倾听,继续道:“然横扫六合,非仅凭武力可竟全功。武力可破城,难破心。昔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非全靠戈矛。商君变法,强秦之本,亦在取信于民,赏罚分明。一统之道,在于‘势’与‘治’二字。明修法度,暗积实力,阳用兵威,阴施纵横,待天时有变,趁势而起,方可事半功倍。既得天下,更需思如何治之,使民安居,六国遗族归心,否则今日之疆土,他日祸乱之源也。”
他这番话,既点出了秦国现有的优势,也暗示了其单纯依赖武力可能存在的隐患,更提出了“势”与“治”的结合,尤其是统一后的治理问题,可谓是高瞻远瞩。
嬴政听得心潮澎湃,又凛然生畏。陈昂所言,许多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甚至更为系统透彻,尤其是“破城”与“破心”之论,以及统一后的治理问题,更是他近来一直在思索的难题!此人竟能一眼看穿!
此人若不能为秦所用……
嬴政压下心中瞬间闪过的寒意,脸上笑容愈发真诚灿烂:“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先生之才,经天纬地!寡人得遇先生,实乃天意!”他上前一步,竟是躬身一礼,“秦虽小国,愿筑台拜将,虚左以待,请先生随寡人回咸阳,共谋大业,拯天下苍生于水火,创万世不朽之基业!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他竟然直接开口招揽,态度恳切至极!
厅内再次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陈昂。
韩非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紫女面露忧色,惊鲵的杀气几乎凝成实质。
陈昂看着眼前这位未来的一统帝王,缓缓摇头。
“秦王厚爱,陈某心领。”他声音依旧平淡,“然陈某闲云野鹤,疏懒成性,无意功名利禄。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去?心中自有尺度,何必居于庙堂之上。秦王雄才大略,麾下能人辈出,不缺陈某一介布衣。”
他拒绝了。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
嬴政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眼中闪过一丝极深的失望与…不易察觉的冷意。但他很快恢复如常,叹道:“人各有志,寡人也不能强求。只是先生如此大才,埋没于江湖,实乃天下苍生之憾事。”他话虽如此,却也不再提招揽之事,转而与韩非、紫女闲聊了几句,便借口舟车劳顿,起身告辞。
临走前,他深深看了陈昂一眼:“先生若改变主意,咸阳宫大门,永远为先生敞开。”
送走秦王一行,厅内气氛才松弛下来。
韩非长舒一口气,苦笑道:“陈兄,你可是给了我一个好大的‘惊喜’啊!一回来就碰上这等事!不过……你拒绝得好!秦王此人,雄则雄矣,然其心难测,非是良主。”
紫女也点头:“秦王求贤若渴,但亦刻薄寡恩。伴君如伴虎,陈先生远离朝堂,确是明智之举。”
惊鲵则冷冷道:“他若敢用强,杀了便是。”在她看来,问题很简单。
陈昂微微一笑,不置可否。他并不畏惧嬴政,只是不想卷入不必要的纷争。他的道,在天地,不在朝堂。
“对了,”韩非忽然想起什么,皱眉道:“那位真正的‘圭臬先生’,近日似乎销声匿迹了。据探子报,就在秦王抵达新郑的前一日,此人便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再无任何动作。此事,着实蹊跷。”
陈昂目光微动。如此巧合?是怕被秦王识破?还是……另有隐情?
看来,这新郑城,即便他回来了,也依旧暗流汹涌。
而那位对他“钦佩不已”的秦王,真的会如此轻易放弃吗?
他的问话直指陈昂,语气看似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探究与…炽热?
厅内空气霎时凝滞。紫女脸色微变,正欲开口解释,陈昂却已淡然回应。
“秦王怕是认错人了。”陈昂声音平静,仿佛对方问的只是今日天气,“在下陈昂,并非什么‘圭臬先生’。”
嬴政闻言,锐利的目光在陈昂身上细细扫过,见他气度沉静,眼神清澈深邃,面对自己竟无半分常人应有的惶恐或敬畏,反而有种超然物外的平静。这绝非寻常谋士所能拥有。他心中疑窦顿生,却并未立刻相信,反而笑道:“哦?先生何必自谦。寡人虽远在咸阳,亦听闻‘圭臬先生’算无遗策,助韩非公子屡破奇案,更曾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论,令朝野震动。先生之风骨见识,与眼前之人,可谓如出一辙。”
这时,后院脚步声再起,一个带着几分慵懒却又隐含焦急的声音传来:“大王驾临,韩非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只见韩非快步走入,额角微汗,显然得到消息后匆忙赶来。他先是对嬴政恭敬行礼,随即看到陈昂,眼中顿时爆发出惊喜之色:“陈兄!你何时回来的?”他又看到惊鲵及其怀中婴儿,更是目瞪口呆,“这…这是…”
他的反应真切自然,绝非作伪。嬴政是何等人物,立刻看出韩非与陈昂相熟,且对其归来毫不知情,那“圭臬先生”的身份,似乎确有蹊跷。
紫女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柔声解释道:“秦王陛下,您确实误会了。这位是陈昂先生,乃是韩公子的好友,亦是紫兰轩的旧识,此前因故离开新郑一段时日,今日方才归来。并非您所要寻的‘圭臬先生’。”
“哦?”嬴政眉梢一挑,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却并无多少失望,反而对陈昂的兴趣更浓了。不是“圭臬”,却有如此气度,能让韩非与紫女如此对待,此人绝不简单。
“竟是寡人唐突了。”嬴政从善如流,对陈昂微微颔首以示歉意,姿态做得十足,尽显礼贤下士之风,“不知陈先生从何处归来?观先生风采,非常人也。”
“四处游历,偶有所得罢了。”陈昂淡淡回应,并不深谈。
嬴政也不追问,话锋一转,竟是直接当着众人的面,将话题引向了方才提及的论点:“适才寡人提及‘民贵君轻’之论,不知陈先生对此,有何高见?”
此言一出,韩非和紫女脸色都是微微一凝。此论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直接挑战君权神圣,嬴政以此相问,试探之意极为明显,甚至暗藏凶险。
惊鲵抱着孩子,冰冷的目光扫过嬴政,指尖微微绷紧。
陈昂却仿佛浑然不觉其中关窍,神色如常道:“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民非是轻君,乃是明君欲使舟行安稳,必修水利、察水情、顺水势。舟坚而水沛,方可致远。若只顾舟之华美,而壅塞水道,竭泽而渔,纵是巨舰,亦有倾覆之危。所谓轻重,非是对立,实乃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罢了。”
他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民贵君轻”,而是用一个精妙的比喻,阐述了民与君的依存关系,既点明了民心的重要性,又未否定君权的必要性,更强调了为君者的责任与智慧。
嬴政听罢,眼中精光大盛!他身为一国君主,自然听得出这番话中的深意与格局!这绝非普通腐儒或狂生所能言,而是真正洞悉统治本质的明达之论!尤其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八字,简直如警钟洪吕,敲在他的心坎之上。
“好!好一个‘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嬴政抚掌赞叹,毫不掩饰眼中的欣赏之色,“先生之言,振聋发聩,发寡人所未发!先生大才!”
他心中已然断定,即便此人不是那“圭臬先生”,其才识见识也绝对不在那传闻之下!甚至可能更胜一筹!那“圭臬先生”行事尚有痕迹可循,而眼前此人,却给他一种深不见底之感。
韩非和紫女也暗自松了口气,同时心中也对陈昂的急智与深刻佩服不已。
“先生游历归来,想必见识广博。”嬴政趁热打铁,继续问道:“当今天下,七国并立,战乱不休,民生凋敝。寡人常思一统之道,然阻力重重,六国合纵,内部亦有掣肘。不知先生对此,可有以教寡人?”他这个问题更加直接,几乎等同于询问如何统一天下了,诚意似乎十足,但试探的意味也更浓。
陈昂看了嬴政一眼,缓缓道:“秦王心中既有沟壑,何须他人赘言。大秦律法严明,耕战立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此乃根基。然……”
他略微停顿,看到嬴政正凝神倾听,继续道:“然横扫六合,非仅凭武力可竟全功。武力可破城,难破心。昔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非全靠戈矛。商君变法,强秦之本,亦在取信于民,赏罚分明。一统之道,在于‘势’与‘治’二字。明修法度,暗积实力,阳用兵威,阴施纵横,待天时有变,趁势而起,方可事半功倍。既得天下,更需思如何治之,使民安居,六国遗族归心,否则今日之疆土,他日祸乱之源也。”
他这番话,既点出了秦国现有的优势,也暗示了其单纯依赖武力可能存在的隐患,更提出了“势”与“治”的结合,尤其是统一后的治理问题,可谓是高瞻远瞩。
嬴政听得心潮澎湃,又凛然生畏。陈昂所言,许多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甚至更为系统透彻,尤其是“破城”与“破心”之论,以及统一后的治理问题,更是他近来一直在思索的难题!此人竟能一眼看穿!
此人若不能为秦所用……
嬴政压下心中瞬间闪过的寒意,脸上笑容愈发真诚灿烂:“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先生之才,经天纬地!寡人得遇先生,实乃天意!”他上前一步,竟是躬身一礼,“秦虽小国,愿筑台拜将,虚左以待,请先生随寡人回咸阳,共谋大业,拯天下苍生于水火,创万世不朽之基业!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他竟然直接开口招揽,态度恳切至极!
厅内再次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陈昂。
韩非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紫女面露忧色,惊鲵的杀气几乎凝成实质。
陈昂看着眼前这位未来的一统帝王,缓缓摇头。
“秦王厚爱,陈某心领。”他声音依旧平淡,“然陈某闲云野鹤,疏懒成性,无意功名利禄。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去?心中自有尺度,何必居于庙堂之上。秦王雄才大略,麾下能人辈出,不缺陈某一介布衣。”
他拒绝了。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
嬴政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眼中闪过一丝极深的失望与…不易察觉的冷意。但他很快恢复如常,叹道:“人各有志,寡人也不能强求。只是先生如此大才,埋没于江湖,实乃天下苍生之憾事。”他话虽如此,却也不再提招揽之事,转而与韩非、紫女闲聊了几句,便借口舟车劳顿,起身告辞。
临走前,他深深看了陈昂一眼:“先生若改变主意,咸阳宫大门,永远为先生敞开。”
送走秦王一行,厅内气氛才松弛下来。
韩非长舒一口气,苦笑道:“陈兄,你可是给了我一个好大的‘惊喜’啊!一回来就碰上这等事!不过……你拒绝得好!秦王此人,雄则雄矣,然其心难测,非是良主。”
紫女也点头:“秦王求贤若渴,但亦刻薄寡恩。伴君如伴虎,陈先生远离朝堂,确是明智之举。”
惊鲵则冷冷道:“他若敢用强,杀了便是。”在她看来,问题很简单。
陈昂微微一笑,不置可否。他并不畏惧嬴政,只是不想卷入不必要的纷争。他的道,在天地,不在朝堂。
“对了,”韩非忽然想起什么,皱眉道:“那位真正的‘圭臬先生’,近日似乎销声匿迹了。据探子报,就在秦王抵达新郑的前一日,此人便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再无任何动作。此事,着实蹊跷。”
陈昂目光微动。如此巧合?是怕被秦王识破?还是……另有隐情?
看来,这新郑城,即便他回来了,也依旧暗流汹涌。
而那位对他“钦佩不已”的秦王,真的会如此轻易放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