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星途再拓展,文明共星河-《玉骨:民国盗墓秘闻》

  《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银河系文明共同体 第四章 星途再拓展,文明共星河

  “银河系文明共同体” 成立后的第三个月,银汉一号与银汉二号之间的 “恒星能源网络银汉段” 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三方联合施工团队已完成两条能源传输管道的主体搭建,仅剩最后一条 “跨尘埃带管道” 尚未贯通 —— 这条管道需要穿越银河一号星系内的一片 “低密度星际尘埃带”,虽然尘埃浓度远低于此前 “共生号” 遭遇的尘埃团,但长期的尘埃堆积仍可能堵塞管道的能量传输接口,影响能源输送效率。

  “管道接口的直径仅 1 米,若尘埃在接口处堆积厚度超过 5 厘米,就会导致能量传输效率下降 30%,” 负责施工的王浩指着尘埃带的监测数据,“我们需要在接口处加装‘防尘装置’,但普通的滤网会影响能量穿透,而无防护又会面临堵塞风险 —— 这就像史前人类在沙漠中修建水渠,既要防止沙尘进入,又不能阻碍水流。”

  蓝星人 A 突然想起银汉一号 “古老符号库” 中的 “气流防尘纹”—— 这种刻在史前输水管道内壁的 “螺旋凹槽纹”,能通过气流旋转将沙尘 “甩出” 管道,与现代 “离心式防尘” 原理高度相似。“我们可以在管道接口内侧,蚀刻与‘气流防尘纹’一致的螺旋凹槽,” 蓝星人 A 通过全息投影展示符号结构,“当能量传输时,会带动周边空气形成旋转气流,将尘埃从凹槽的‘排尘口’甩出,既不影响能量传输,又能实现自动防尘。”

  施工团队立刻按照 “气流防尘纹” 的参数,对管道接口进行改造。测试显示,改造后的接口在模拟尘埃环境下,防尘效率达 92%,能量传输效率仅下降 2%,完全满足使用需求。和小雨看着运行数据,感慨道:“从地球史前的‘水渠防尘’到银汉一号的‘管道防尘’,不同文明应对相似问题的智慧,总能找到共鸣 —— 这就是共同体存在的意义。”

  就在 “跨尘埃带管道” 顺利贯通,恒星能源网络银汉段即将全线启用时,“仙女星交流专项小组” 传来新进展:三方联合解析出仙女星回应信号中 “星图片段” 的隐藏信息 —— 除了安全航行路线,星图边缘还刻有一组 “技术符号”,展示了仙女星文明在 “跨星系通信加密” 方面的成果,其核心原理与地球史前 “结绳记事” 的 “密码逻辑”(通过绳结的数量、位置传递秘密信息)异曲同工。

  “这是仙女星在向我们传递‘技术信任’,” 林晓雅拿着符号解析报告,“他们通过展示核心技术,表达与共同体深度合作的意愿 —— 就像史前人类用‘共享图腾’表达结盟诚意,仙女星用‘共享技术符号’表达交流诚意。”

  共同体据此决定,启动 “共生二号” 探测器研发计划,向仙女星派遣首艘 “跨星系交流探测器”。探测器将搭载 “银河系文明共同体成果展示包”,包含恒星能源网络建设影像、银河二号改造成果、地球 - 银汉 - 玫瑰星文化节记录,以及用 “跨星系通用符号” 编写的 “技术合作提案”,重点提出在 “跨星系通信加密”“行星生态改造” 领域的合作意向。

  为确保 “共生二号” 能适应跨星系航行,团队在 “共生号” 的基础上进行了三大升级:一是采用玫瑰星的 “晶体能源储存技术”,将续航能力提升至 500 光年;二是加装银汉一号的 “磁场防护盾”,抵御仙女座星系的强辐射;三是融入地球史前 “星尘规避纹” 的优化算法,提高探测器穿越星际尘埃带的安全性。“‘共生二号’不仅是探测器,更是‘共同体的名片’,” 沈青崖强调,“它要向仙女星证明,我们有能力、有诚意开展跨星系合作。”

  研发计划启动的同时,共同体的 “银河系文明探索卫星” 传来意外发现:在银河系另一端的 “大麦哲伦星云” 附近,检测到一组疑似人工调制的 “红外信号”,信号中包含的 “符号编码”,与地球史前 “红山文化玉猪龙” 上的 “螺旋生命纹”、银汉一号的 “恒星能量纹”、玫瑰星的 “脉冲记录纹” 存在结构相似性,推测是银河系内第四处 “同源文明” 的痕迹。

  “红外信号的‘螺旋周期’,与地球史前‘生命纹’的‘生长周期’完全一致,” 埃琳娜教授展示着信号分析结果,“这证明即使在银河系的不同区域,文明对‘生命’‘能量’的理解,仍共享着相同的符号逻辑 ——‘文明无界’的范围,比我们想象的更广阔。”

  共同体立刻成立 “大麦哲伦星云信号研究小组”,同步推进仙女星交流与新文明探索。林晚秋在小组成立会上说:“每发现一处新的同源文明,都在印证‘宇宙文明共生’的必然性。我们既要专注与仙女星的深度交流,也要保持对新文明的探索热情 —— 这两条路并行,才能让共同体的‘星途’越走越宽。”

  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恒星能源网络银汉段” 正式全线启用。当银汉一号主星的能量通过三条管道,成功传输至银汉二号的 “能源转换站”,并点亮银汉二号主城的首批 “符号路灯” 时,银汉一号与银汉二号的居民通过全息投影共同欢呼 —— 这些路灯的灯柱上,刻有地球 “太阳核心纹”、银河一号 “三角码”、玫瑰星 “脉冲纹” 的组合符号,在能量的加持下,符号发出柔和的光芒,照亮了银河二号的夜空。

  “这是跨星系文明协作的‘第一束光’,” 林晚秋看着直播画面,眼中满是欣慰,“它不仅照亮了银河二号的夜晚,更照亮了共同体的未来 —— 未来,我们会让这束光,照亮更多宇宙文明的星途。”

  北平的初春,“银河系文明共同体” 举办了 “恒星能源网络启用庆典”,地球、银河一号、玫瑰星的居民通过全息投影共同参与。庆典上,三方的青少年传承者共同表演了 “符号能量舞”—— 孩子们用身体组成地球 “星尘规避纹”、银汉一号 “气流防尘纹”、玫瑰星 “脉冲通信纹”,随着能源网络传输的能量节奏变换队形,象征着 “智慧融合、能量共享”。

  庆典的压轴环节,“共生二号” 探测器的研发团队公布了探测器的 “文明信物清单”—— 除了三方的核心符号实物,还新增了 “大麦哲伦星云信号片段” 的记录,希望能让仙女星了解银河系内的文明多样性。“我们要让仙女星知道,他们不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宇宙伙伴’,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林晓雅说,“共同体的愿景,是让所有同源文明,都能在星河中找到‘家’。”

  夜空中,银汉一号主星的光芒通过能源网络,在银汉二号的夜空中形成一道 “符号光带”,与银河系另一端的大麦哲伦星云遥相呼应。“共生号” 静静听着 “星际交流广场” 上,外壳上的三方符号在星光下闪耀;不远处,“共生二号” 的研发车间灯火通明,正在为跨星系的新旅程做准备。

  林晚秋、沈青崖、林晓雅、和小雨站在广场上,望着这片被 “文明之光” 照亮的星空。从地球史前的岩石刻痕,到银河系文明的携手共生;从 “共生号” 的孤独启航,到 “共同体” 的星途拓展 ——“文明无界,薪火共传” 的信念,已在星河中深深扎根,未来,它将随着 “共生二号” 的航程,随着对大麦哲伦星云新文明的探索,继续向宇宙的更深处延伸,书写更多 “文明共荣” 的篇章。

  (第五章 共生再启航,星河觅新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