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黑土积石冢 第五章 星象启机关,玉骨现真容
次日清晨,牛河梁遗址的雾气还未散尽,林晚秋带领的勘探团队已在 2 号积石冢大墓旁搭建好勘探设备。经过文物局批准,团队将对大墓下方进行无损勘探 —— 考虑到红山机关的复杂性,他们没有使用大型挖掘设备,而是用小型探地雷达和洛阳铲,小心翼翼地沿着第九层封石的边缘探索。
“探地雷达显示,大墓下方三米处有一个不规则空间,像是人工开凿的密室。” 和小雨盯着雷达屏幕,手指着屏幕上的阴影区域,“空间的轮廓与昨晚石板投射的星象图中红点位置完全吻合,应该就是‘玉骨藏处’。”
沈青崖握着青铜罗盘,蹲在第九层封石旁。罗盘指针此刻正疯狂转动,与昨日在双辽玉矿遇到机关时的反应一致:“这里的‘豆麦纹’能量很强,说明密室入口的机关与封石直接关联。按照片背面的提示‘七为月,三为星,九为冢’,我们需要先找到对应‘月、星、冢’的触发点。”
林晚秋抬头望向天空,此时雾气渐散,朝阳正从东边升起。她突然想起石板投射的星象图:“‘三星伴月’是祭祀格局,也是机关的触发条件。月亮形祭坛对应‘七’,三座积石冢对应‘三’,第九层封石对应‘九’—— 我们需要在三个位置同时放置带有‘玉骨符号’的信物,才能开启密室。”
团队立刻分工:林晚秋带着半块玉璧前往月亮形祭坛(七),沈青崖拿着玉箍形器去 3 号积石冢(三),和小雨则留在 2 号积石冢第九层封石旁(九),每人手中都拿着一部对讲机,确保同步行动。
当朝阳升到与月亮形祭坛顶端平齐时,林晚秋将玉璧放在祭坛中央的凹槽里 —— 玉璧接触凹槽的瞬间,祭坛表面的 “月纹” 开始发光,一道光束直射向 2 号积石冢的方向。几乎同时,沈青崖在 3 号积石冢放置好玉箍形器,积石冢的 “星纹” 也亮起光束,与祭坛的光束在 2 号积石冢上空交汇。
“就是现在!” 林晚秋对着对讲机大喊。和小雨立刻将青铜罗盘压在第九层封石的 “豆麦纹” 上,罗盘底座的 “玉骨符号” 与封石纹路完全贴合。三道光束汇聚的瞬间,2 号积石冢大墓下方传来一阵沉闷的 “轰隆” 声,探地雷达屏幕上的阴影区域开始缓慢上升 —— 密室入口正在打开!
众人迅速围拢过来,只见第九层封石旁的地面缓缓裂开一道缝隙,缝隙中透出柔和的绿光,与玉璧、玉箍形器发光的颜色一致。待缝隙扩大到能容一人通过时,林晚秋率先拿着手电筒往下探看:密室高约两米,地面铺着平整的石板,石板上刻满了 “玉骨符号”,中央摆放着一个半米高的石匣,石匣表面刻着完整的 “三星伴月” 图案。
“小心机关!” 沈青崖紧随其后进入密室,青铜罗盘的指针此刻已停止转动,“这里的能量很稳定,应该没有即时触发的陷阱,但石匣周围的石板纹路很特殊,可能藏着二次机关。”
林晚秋蹲在石匣旁,仔细观察石匣表面的 “三星伴月” 图案:三座 “星” 形凹槽对应三座积石冢,“月” 形凹槽对应祭坛,而图案中央还有一个圆形凹槽,大小与拼合后的玉璧 玉箍形器完全一致。“这是最后一道机关,需要将‘玉骨’拼合后放入凹槽,才能打开石匣。”
沈青崖将玉箍形器递给林晚秋,两人小心地将两件玉器拼合 —— 这次拼接比之前更贴合,玉璧的血丝纹与玉箍形器的血丝纹完全相连,形成一幅完整的星象图,星象图中央正是 “玉骨符号”。当拼合后的 “玉骨” 放入石匣中央的凹槽时,石匣发出 “咔嗒” 一声轻响,匣盖缓缓向上打开。
匣盖打开的瞬间,一道强烈的绿光从匣中射出,众人下意识地眯起眼睛。待光芒散去,匣中并非想象中的玉器,而是一块巴掌大的黑色甲骨,甲骨上刻着与 “玉骨符号” 相同的图案,边缘镶嵌着细小的玉片,玉片的排列方式与 “三星伴月” 格局完全一致。
“这才是真正的‘红山玉骨’!” 林晚秋小心翼翼地拿起甲骨,甲骨入手温润,不似普通甲骨那般粗糙,“玉璧和玉箍形器是开启机关的钥匙,而这块‘玉骨甲骨’才是核心信物 —— 沈敬之在报告中说‘非玉非石’,指的就是这种玉镶骨的材质!”
沈青崖凑近甲骨,发现甲骨上除了 “玉骨符号”,还刻着几行细小的文字,文字风格与红山文化的 “刻画符号” 相似,却又带着几分商周甲骨文的雏形:“这些文字需要专业解读,但从字形看,像是在记录某种祭祀仪式和星象规律。”
就在这时,和小雨突然指向石匣底部:“你们看,石匣里还有一张兽皮卷!” 兽皮卷被小心地放在石匣底部,虽历经千年,却依然保存完好。展开兽皮卷,上面画着一幅祭祀场景:红山先民围着 “玉骨甲骨”,在 “三星伴月” 格局下举行仪式,甲骨上方悬浮着一道光束,指向远处的一座山峰。
兽皮卷的角落写着几行符号,林晚秋对照之前发现的 “豆麦纹” 和 “玉骨符号”,尝试解读:“‘玉骨定星,指引祖地;外族来犯,机关护之’—— 原来‘红山玉骨’的使命是指引红山先民的祖地,而双辽和牛河梁的机关,都是为了保护它不落入外族手中。”
“日军托尔马乔夫团队当年找的就是这个!” 沈青崖突然反应过来,“他们以为‘玉骨’是珍贵的玉器,却没想到是记录祖地和星象的甲骨。沈敬之当年分散隐藏玉璧和玉箍形器,就是为了保护这块甲骨不被日军带走,防止红山祖地的秘密泄露。”
就在团队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密室突然开始震动,石板上的 “玉骨符号” 开始闪烁红光。和小雨急忙看向密室入口:“不好!入口在慢慢闭合,我们可能触发了关闭机关!”
林晚秋迅速将 “玉骨甲骨” 放回石匣,试图取出拼合的 “玉骨” 钥匙,却发现钥匙已与石匣凹槽牢牢吸附在一起,无法取出。“机关是单向的,打开石匣后就会自动关闭入口,这是红山先民为了防止信物被带出密室设置的最后一道防护!”
沈青崖环顾四周,发现密室墙壁上有一道细微的裂缝,裂缝的走向与兽皮卷上光束指向的山峰一致:“兽皮卷上的光束是逃生通道!我们沿着裂缝挖,应该能通向外面!”
团队立刻行动,用洛阳铲和工兵铲沿着裂缝挖掘。裂缝后的土壤异常松软,显然是人工处理过的。挖了约十分钟,前方出现一丝光亮 —— 是出口!出口位于 2 号积石冢后方的山林中,正好对着兽皮卷上标注的山峰方向。
当众人爬出出口时,密室入口已完全闭合,地面恢复如初,仿佛从未有人来过。林晚秋握着 “玉骨甲骨”,回头望向 2 号积石冢:“沈敬之当年应该也找到过这里,却因为机关限制,没能带走甲骨,只能重新隐藏钥匙,等待后人完成他的使命。”
沈青崖看着甲骨上的星象图案,若有所思:“兽皮卷上的山峰,很可能就是红山先民的祖地,那里或许藏着更多关于红山文化的秘密。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尽快解读甲骨上的文字,弄清楚祖地的具体位置,同时防止其他文物走私团伙盯上这块‘玉骨甲骨’。”
夕阳西下,团队带着 “玉骨甲骨” 返回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馆长看到甲骨后,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玉镶骨红山文物,对研究红山文化的祭祀、星象和文字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林晚秋将 “玉骨甲骨” 小心地放入特制的保护盒中,目光坚定:“沈敬之等先辈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红山文明的根脉。接下来,我们要联合考古和文字专家,解读甲骨上的秘密,找到红山祖地,完成先辈未竟的守护使命 —— 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夜色再次笼罩牛河梁遗址,“玉骨甲骨” 在保护盒中泛着柔和的光芒,像是在诉说着红山先民的智慧与传承。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故事,在这块承载着千年使命的甲骨上,又翻开了充满未知与探索的新一页。
(未完待续)
次日清晨,牛河梁遗址的雾气还未散尽,林晚秋带领的勘探团队已在 2 号积石冢大墓旁搭建好勘探设备。经过文物局批准,团队将对大墓下方进行无损勘探 —— 考虑到红山机关的复杂性,他们没有使用大型挖掘设备,而是用小型探地雷达和洛阳铲,小心翼翼地沿着第九层封石的边缘探索。
“探地雷达显示,大墓下方三米处有一个不规则空间,像是人工开凿的密室。” 和小雨盯着雷达屏幕,手指着屏幕上的阴影区域,“空间的轮廓与昨晚石板投射的星象图中红点位置完全吻合,应该就是‘玉骨藏处’。”
沈青崖握着青铜罗盘,蹲在第九层封石旁。罗盘指针此刻正疯狂转动,与昨日在双辽玉矿遇到机关时的反应一致:“这里的‘豆麦纹’能量很强,说明密室入口的机关与封石直接关联。按照片背面的提示‘七为月,三为星,九为冢’,我们需要先找到对应‘月、星、冢’的触发点。”
林晚秋抬头望向天空,此时雾气渐散,朝阳正从东边升起。她突然想起石板投射的星象图:“‘三星伴月’是祭祀格局,也是机关的触发条件。月亮形祭坛对应‘七’,三座积石冢对应‘三’,第九层封石对应‘九’—— 我们需要在三个位置同时放置带有‘玉骨符号’的信物,才能开启密室。”
团队立刻分工:林晚秋带着半块玉璧前往月亮形祭坛(七),沈青崖拿着玉箍形器去 3 号积石冢(三),和小雨则留在 2 号积石冢第九层封石旁(九),每人手中都拿着一部对讲机,确保同步行动。
当朝阳升到与月亮形祭坛顶端平齐时,林晚秋将玉璧放在祭坛中央的凹槽里 —— 玉璧接触凹槽的瞬间,祭坛表面的 “月纹” 开始发光,一道光束直射向 2 号积石冢的方向。几乎同时,沈青崖在 3 号积石冢放置好玉箍形器,积石冢的 “星纹” 也亮起光束,与祭坛的光束在 2 号积石冢上空交汇。
“就是现在!” 林晚秋对着对讲机大喊。和小雨立刻将青铜罗盘压在第九层封石的 “豆麦纹” 上,罗盘底座的 “玉骨符号” 与封石纹路完全贴合。三道光束汇聚的瞬间,2 号积石冢大墓下方传来一阵沉闷的 “轰隆” 声,探地雷达屏幕上的阴影区域开始缓慢上升 —— 密室入口正在打开!
众人迅速围拢过来,只见第九层封石旁的地面缓缓裂开一道缝隙,缝隙中透出柔和的绿光,与玉璧、玉箍形器发光的颜色一致。待缝隙扩大到能容一人通过时,林晚秋率先拿着手电筒往下探看:密室高约两米,地面铺着平整的石板,石板上刻满了 “玉骨符号”,中央摆放着一个半米高的石匣,石匣表面刻着完整的 “三星伴月” 图案。
“小心机关!” 沈青崖紧随其后进入密室,青铜罗盘的指针此刻已停止转动,“这里的能量很稳定,应该没有即时触发的陷阱,但石匣周围的石板纹路很特殊,可能藏着二次机关。”
林晚秋蹲在石匣旁,仔细观察石匣表面的 “三星伴月” 图案:三座 “星” 形凹槽对应三座积石冢,“月” 形凹槽对应祭坛,而图案中央还有一个圆形凹槽,大小与拼合后的玉璧 玉箍形器完全一致。“这是最后一道机关,需要将‘玉骨’拼合后放入凹槽,才能打开石匣。”
沈青崖将玉箍形器递给林晚秋,两人小心地将两件玉器拼合 —— 这次拼接比之前更贴合,玉璧的血丝纹与玉箍形器的血丝纹完全相连,形成一幅完整的星象图,星象图中央正是 “玉骨符号”。当拼合后的 “玉骨” 放入石匣中央的凹槽时,石匣发出 “咔嗒” 一声轻响,匣盖缓缓向上打开。
匣盖打开的瞬间,一道强烈的绿光从匣中射出,众人下意识地眯起眼睛。待光芒散去,匣中并非想象中的玉器,而是一块巴掌大的黑色甲骨,甲骨上刻着与 “玉骨符号” 相同的图案,边缘镶嵌着细小的玉片,玉片的排列方式与 “三星伴月” 格局完全一致。
“这才是真正的‘红山玉骨’!” 林晚秋小心翼翼地拿起甲骨,甲骨入手温润,不似普通甲骨那般粗糙,“玉璧和玉箍形器是开启机关的钥匙,而这块‘玉骨甲骨’才是核心信物 —— 沈敬之在报告中说‘非玉非石’,指的就是这种玉镶骨的材质!”
沈青崖凑近甲骨,发现甲骨上除了 “玉骨符号”,还刻着几行细小的文字,文字风格与红山文化的 “刻画符号” 相似,却又带着几分商周甲骨文的雏形:“这些文字需要专业解读,但从字形看,像是在记录某种祭祀仪式和星象规律。”
就在这时,和小雨突然指向石匣底部:“你们看,石匣里还有一张兽皮卷!” 兽皮卷被小心地放在石匣底部,虽历经千年,却依然保存完好。展开兽皮卷,上面画着一幅祭祀场景:红山先民围着 “玉骨甲骨”,在 “三星伴月” 格局下举行仪式,甲骨上方悬浮着一道光束,指向远处的一座山峰。
兽皮卷的角落写着几行符号,林晚秋对照之前发现的 “豆麦纹” 和 “玉骨符号”,尝试解读:“‘玉骨定星,指引祖地;外族来犯,机关护之’—— 原来‘红山玉骨’的使命是指引红山先民的祖地,而双辽和牛河梁的机关,都是为了保护它不落入外族手中。”
“日军托尔马乔夫团队当年找的就是这个!” 沈青崖突然反应过来,“他们以为‘玉骨’是珍贵的玉器,却没想到是记录祖地和星象的甲骨。沈敬之当年分散隐藏玉璧和玉箍形器,就是为了保护这块甲骨不被日军带走,防止红山祖地的秘密泄露。”
就在团队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密室突然开始震动,石板上的 “玉骨符号” 开始闪烁红光。和小雨急忙看向密室入口:“不好!入口在慢慢闭合,我们可能触发了关闭机关!”
林晚秋迅速将 “玉骨甲骨” 放回石匣,试图取出拼合的 “玉骨” 钥匙,却发现钥匙已与石匣凹槽牢牢吸附在一起,无法取出。“机关是单向的,打开石匣后就会自动关闭入口,这是红山先民为了防止信物被带出密室设置的最后一道防护!”
沈青崖环顾四周,发现密室墙壁上有一道细微的裂缝,裂缝的走向与兽皮卷上光束指向的山峰一致:“兽皮卷上的光束是逃生通道!我们沿着裂缝挖,应该能通向外面!”
团队立刻行动,用洛阳铲和工兵铲沿着裂缝挖掘。裂缝后的土壤异常松软,显然是人工处理过的。挖了约十分钟,前方出现一丝光亮 —— 是出口!出口位于 2 号积石冢后方的山林中,正好对着兽皮卷上标注的山峰方向。
当众人爬出出口时,密室入口已完全闭合,地面恢复如初,仿佛从未有人来过。林晚秋握着 “玉骨甲骨”,回头望向 2 号积石冢:“沈敬之当年应该也找到过这里,却因为机关限制,没能带走甲骨,只能重新隐藏钥匙,等待后人完成他的使命。”
沈青崖看着甲骨上的星象图案,若有所思:“兽皮卷上的山峰,很可能就是红山先民的祖地,那里或许藏着更多关于红山文化的秘密。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尽快解读甲骨上的文字,弄清楚祖地的具体位置,同时防止其他文物走私团伙盯上这块‘玉骨甲骨’。”
夕阳西下,团队带着 “玉骨甲骨” 返回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馆长看到甲骨后,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玉镶骨红山文物,对研究红山文化的祭祀、星象和文字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林晚秋将 “玉骨甲骨” 小心地放入特制的保护盒中,目光坚定:“沈敬之等先辈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红山文明的根脉。接下来,我们要联合考古和文字专家,解读甲骨上的秘密,找到红山祖地,完成先辈未竟的守护使命 —— 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夜色再次笼罩牛河梁遗址,“玉骨甲骨” 在保护盒中泛着柔和的光芒,像是在诉说着红山先民的智慧与传承。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故事,在这块承载着千年使命的甲骨上,又翻开了充满未知与探索的新一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