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商路寻踪 第五章 殷墟探祭,王室融脉
商代聚落遗址的青铜窖藏文物安全转移后,林晚秋、沈青崖与周教授带着 “蜀商入殷” 贸易清单和 “姐妹鼎” 中的一件,踏上了前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旅程 —— 这是 “古蜀商路全图” 标注的最后一个藏点,地图中央用朱砂标注着 “殷王祭地,藏蜀之重器”,结合沈敬之 1937 在手稿中 “蜀器入殷,献于王室,用于祭祀” 的记载,这里很可能留存着古蜀文明与殷商王室直接交流的证据。
抵达殷墟遗址时,考古工作站的李站长已在妇好墓陈列馆等候,手中捧着一份最新的勘探数据:“根据你们传来的商路地图,我们在妇好墓西北方向三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未被发掘的商代晚期祭祀坑,坑内检测到大量玉器与青铜器的信号,其中玉器成分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墨玉完全一致,很可能就是古蜀献给殷商王室的‘祭祀重器’藏点。”
跟随李站长来到祭祀坑发掘现场,临时搭建的保护棚内,考古队员已清理出祭祀坑的大致轮廓 —— 坑呈长方形,长约六米,宽约四米,坑壁规整,底部铺着一层朱砂,这是殷商王室祭祀坑的典型特征。当林晚秋靠近坑边时,随身携带的 “玉骨甲骨” 突然发出微光,与坑内某处形成共振,指引着发掘方向。
“按照甲骨的感应方向挖!” 沈青崖立刻调整发掘方案。随着小型探铲的深入,一件玉器的边缘逐渐显露 —— 当这件玉器被完整取出时,众人都被其造型震撼:这是一件玉璋,璋身刻着典型的古蜀 “鱼鸟纹”,璋首却采用了殷商 “龙形” 造型,璋柄处刻着两行文字,一行是古蜀 “刻画符号”,一行是商代甲骨文,经周教授解读,内容为 “蜀献玉璋,用于殷祭,祈国泰民安”。
“这是王室级交流的铁证!” 周教授激动地说,“玉璋的工艺融合了古蜀与殷商的最高水平,文字更是直接记录了‘蜀献殷受’的祭祀场景,说明古蜀不仅与殷商有贸易往来,还深度参与了王室祭祀,成为殷商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发掘的深入,更多融合性文物被取出:一件刻有 “玉骨符号” 的商代青铜钺,钺身采用三星堆 “神面纹”,钺柄刻着殷商 “饕餮纹”,柄端镶嵌着良渚透闪石玉;一套 “金玉祭祀组器”,包括玉璧、金箔、青铜礼器,其中玉璧的 “粟麦纹” 来自红山,金箔的 “太阳纹” 来自羌地,青铜礼器的 “范铸工艺” 来自殷商,堪称 “中华早期文明融合的集大成之作”。
在祭祀坑底部,林晚秋发现了一件最关键的文物 —— 一块方形的青铜牌,牌面刻着 “古蜀商路全图” 的完整版,比沈敬之绘制的地图更详细,不仅标注了商路路线,还记录了商路使者 “蜀使羌甲” 面见商王武丁的场景,牌背刻着 “蜀殷结盟,以器为信,世代友好” 的铭文。
“这就是商路的最终归宿!” 沈青崖将青铜牌与贸易清单、玉璋并排放置,“古蜀通过商路,将文明成果献给殷商王室,殷商则通过祭祀接纳蜀地文化,形成‘文明结盟’的关系。这种结盟不是征服,而是平等的交融,这正是‘多元一体’最珍贵的内涵。”
就在团队整理文物时,警方传来消息:此前在渭水砖厂被抓获的走私团伙首领,在审讯中供出了幕后主使 —— 一个跨国文物走私集团,他们不仅想倒卖商代青铜方鼎,还计划盗取殷墟的古蜀文物,运往海外拍卖。目前警方已将该集团在国内的据点全部捣毁,成功阻止了文物外流。
“终于可以安心了。” 林晚秋看着眼前的文物,心中充满了感慨,“从红山的玉骨甲骨,到金沙的金玉组合器,再到殷墟的王室祭祀重器,我们不仅还原了古蜀商路的全貌,还守护了这条商路承载的文明脉络。沈敬之当年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夕阳下,众人站在殷墟宫殿遗址的夯土台上,手中捧着从祭祀坑出土的文物。远处的洹河静静流淌,与渭水、玉水溪、金沙江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着中华早期文明交融的千年故事。周教授翻开沈敬之手稿的最后一页,上面是沈敬之晚年的手书:“吾毕生寻脉,唯愿文明不灭。今见后人继之,吾无憾矣。”
“沈敬之的遗憾,就是我们的动力。” 林晚秋将 “玉骨甲骨” 放在青铜牌旁,两者的光芒交织在一起,照亮了眼前的文物,“中华文明的探索没有终点,未来我们还要继续追寻更多文明交融的线索,让‘多元一体、交融共生’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晚风拂过殷墟遗址,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温度。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 “古蜀商路” 篇章,在殷墟的青铜光芒中落下帷幕,但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仍在继续。
(本章完)
商代聚落遗址的青铜窖藏文物安全转移后,林晚秋、沈青崖与周教授带着 “蜀商入殷” 贸易清单和 “姐妹鼎” 中的一件,踏上了前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旅程 —— 这是 “古蜀商路全图” 标注的最后一个藏点,地图中央用朱砂标注着 “殷王祭地,藏蜀之重器”,结合沈敬之 1937 在手稿中 “蜀器入殷,献于王室,用于祭祀” 的记载,这里很可能留存着古蜀文明与殷商王室直接交流的证据。
抵达殷墟遗址时,考古工作站的李站长已在妇好墓陈列馆等候,手中捧着一份最新的勘探数据:“根据你们传来的商路地图,我们在妇好墓西北方向三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未被发掘的商代晚期祭祀坑,坑内检测到大量玉器与青铜器的信号,其中玉器成分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墨玉完全一致,很可能就是古蜀献给殷商王室的‘祭祀重器’藏点。”
跟随李站长来到祭祀坑发掘现场,临时搭建的保护棚内,考古队员已清理出祭祀坑的大致轮廓 —— 坑呈长方形,长约六米,宽约四米,坑壁规整,底部铺着一层朱砂,这是殷商王室祭祀坑的典型特征。当林晚秋靠近坑边时,随身携带的 “玉骨甲骨” 突然发出微光,与坑内某处形成共振,指引着发掘方向。
“按照甲骨的感应方向挖!” 沈青崖立刻调整发掘方案。随着小型探铲的深入,一件玉器的边缘逐渐显露 —— 当这件玉器被完整取出时,众人都被其造型震撼:这是一件玉璋,璋身刻着典型的古蜀 “鱼鸟纹”,璋首却采用了殷商 “龙形” 造型,璋柄处刻着两行文字,一行是古蜀 “刻画符号”,一行是商代甲骨文,经周教授解读,内容为 “蜀献玉璋,用于殷祭,祈国泰民安”。
“这是王室级交流的铁证!” 周教授激动地说,“玉璋的工艺融合了古蜀与殷商的最高水平,文字更是直接记录了‘蜀献殷受’的祭祀场景,说明古蜀不仅与殷商有贸易往来,还深度参与了王室祭祀,成为殷商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发掘的深入,更多融合性文物被取出:一件刻有 “玉骨符号” 的商代青铜钺,钺身采用三星堆 “神面纹”,钺柄刻着殷商 “饕餮纹”,柄端镶嵌着良渚透闪石玉;一套 “金玉祭祀组器”,包括玉璧、金箔、青铜礼器,其中玉璧的 “粟麦纹” 来自红山,金箔的 “太阳纹” 来自羌地,青铜礼器的 “范铸工艺” 来自殷商,堪称 “中华早期文明融合的集大成之作”。
在祭祀坑底部,林晚秋发现了一件最关键的文物 —— 一块方形的青铜牌,牌面刻着 “古蜀商路全图” 的完整版,比沈敬之绘制的地图更详细,不仅标注了商路路线,还记录了商路使者 “蜀使羌甲” 面见商王武丁的场景,牌背刻着 “蜀殷结盟,以器为信,世代友好” 的铭文。
“这就是商路的最终归宿!” 沈青崖将青铜牌与贸易清单、玉璋并排放置,“古蜀通过商路,将文明成果献给殷商王室,殷商则通过祭祀接纳蜀地文化,形成‘文明结盟’的关系。这种结盟不是征服,而是平等的交融,这正是‘多元一体’最珍贵的内涵。”
就在团队整理文物时,警方传来消息:此前在渭水砖厂被抓获的走私团伙首领,在审讯中供出了幕后主使 —— 一个跨国文物走私集团,他们不仅想倒卖商代青铜方鼎,还计划盗取殷墟的古蜀文物,运往海外拍卖。目前警方已将该集团在国内的据点全部捣毁,成功阻止了文物外流。
“终于可以安心了。” 林晚秋看着眼前的文物,心中充满了感慨,“从红山的玉骨甲骨,到金沙的金玉组合器,再到殷墟的王室祭祀重器,我们不仅还原了古蜀商路的全貌,还守护了这条商路承载的文明脉络。沈敬之当年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夕阳下,众人站在殷墟宫殿遗址的夯土台上,手中捧着从祭祀坑出土的文物。远处的洹河静静流淌,与渭水、玉水溪、金沙江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着中华早期文明交融的千年故事。周教授翻开沈敬之手稿的最后一页,上面是沈敬之晚年的手书:“吾毕生寻脉,唯愿文明不灭。今见后人继之,吾无憾矣。”
“沈敬之的遗憾,就是我们的动力。” 林晚秋将 “玉骨甲骨” 放在青铜牌旁,两者的光芒交织在一起,照亮了眼前的文物,“中华文明的探索没有终点,未来我们还要继续追寻更多文明交融的线索,让‘多元一体、交融共生’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晚风拂过殷墟遗址,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温度。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 “古蜀商路” 篇章,在殷墟的青铜光芒中落下帷幕,但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仍在继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