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王城寻踪,文脉延绵-《玉骨:民国盗墓秘闻》

  《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周原续脉 第三章 王城寻踪,文脉延绵

  周原祭祀坑的 “文明传承谱系图” 出土后,林晚秋、沈青崖与周教授的目光投向了谱系图末端的标记 —— 东周王城遗址(今河南洛阳)。图中用淡红色线条从西周周原延伸至洛阳,旁注 “平王东迁,携器续脉,融新铸礼”,结合沈敬之《周原甲骨考》补记 “周室东迁,商蜀之纹未绝,反融诸侯之艺,成东周之礼”,显然东周文明不仅继承了西周的 “商蜀周融合” 脉络,还吸收了诸侯文化,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

  “平王东迁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关键节点,” 周教授指着谱系图,“西周灭亡后,王室将祭祀重器带往洛阳,这些器物上的商蜀纹饰很可能成为东周礼器的‘文化基因’,再融合齐、鲁、晋等诸侯的工艺,形成更具包容性的文明体系。”

  抵达洛阳东周王城遗址时,考古工作站的赵站长已按线索勘探:“我们在王城‘社稷坛’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座东周早期的青铜窖藏,窖藏内的文物信号呈现‘多层文化特征’,既有西周青铜的合金成分,又有殷商、古蜀的纹饰痕迹,甚至能检测到齐鲁地区的‘蟠螭纹’元素,与你们传来的谱系图线索完全吻合。”

  窖藏位于王城遗址核心区,四周散落着东周时期的陶水管与夯土城墙残块。当考古队员清理完表层土层,窖藏的青铜礼器轮廓逐渐显露 —— 最外层的一件东周青铜鼎,鼎身外侧刻着典型的东周 “蟠螭纹”,但内侧却暗藏西周 “岐周云纹” 与殷商 “饕餮纹”;鼎足镶嵌的墨玉片上,竟还保留着古蜀 “玉骨符号” 的简化形态,四种文明元素在一件器物上层层嵌套,宛如 “文明年轮”。

  “这就是‘平王东迁,携器续脉’的实证!” 沈青崖用放大镜观察鼎身纹饰,“东周工匠没有抛弃前代纹饰,而是将其隐藏在新纹饰内侧,既体现对传统的继承,又展现时代创新 —— 这种‘外新内古’的工艺逻辑,正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独特方式。”

  随着窖藏清理深入,更多融合性文物接连出土:一件东周青铜壶,壶颈采用西周 “凤鸟纹” 造型,壶腹刻着古蜀 “鱼鸟纹” 与齐鲁 “蟠虺纹” 的组合图案,壶底铭文用东周金文书写 “承周之器,融侯之艺,祀于王城”,清晰记录了文物的 “文化来源”;一套 “东周祭祀玉册”,玉册由西周白玉、古蜀墨玉、齐鲁青玉组成,玉册文字从西周金文过渡到东周大篆,中间还夹杂着殷商甲骨文与古蜀刻画符号,堪称 “文字演变活化石”。

  在窖藏底部,林晚秋发现了一件打破认知的文物 —— 一块东周青铜 “文脉镜”,镜面刻着从红山到东周的 “文明传承时间线”:红山 “玉骨符号” 为起点,经良渚 “神人兽面纹”、仰韶 “花瓣纹”、三星堆 “神树纹”、殷商 “饕餮纹”、西周 “岐周云纹”,最终演变为东周 “蟠螭纹”,镜背铭文 “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与周原祭祀坑的 “文明传承谱系图” 形成完美呼应。

  “这面镜子就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宣言’!” 赵站长激动地说,“它用视觉化的方式记录了从史前到东周的文明脉络,证明东周人清晰知晓自己的文化根源,主动承担起‘续脉’的使命 —— 这比任何文献记载都更有说服力。”

  就在团队整理文物时,之前破获的西周文物造假团伙残余成员被警方抓获,从其藏匿点搜出一份未完成的 “东周仿品制作计划”,计划中竟试图模仿窖藏文物的 “多层纹饰”,但因无法掌握 “商蜀周纹饰的嵌套逻辑”,仿品破绽百出。“他们只看到纹饰的表象,却不懂背后的文明传承逻辑,” 林晚秋看着仿品,“这就是真文物与假文物的本质区别 —— 真文物承载的是文脉,假文物只有冰冷的铜铁。”

  夕阳下,众人站在东周王城遗址的城墙残垣上,手中捧着 “文脉镜” 与周原的 “文明传承谱系图”。远处的洛河静静流淌,与周原的渭河、殷墟的洹河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着中华文明跨越千年的传承故事。沈青崖翻开沈敬之的手稿,最后一页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 竟是沈敬之 1941 年在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留影,照片背面写着:“待后人寻得文脉,吾愿足矣。”

  “沈敬之的心愿,我们正在一步步实现。” 林晚秋将 “文脉镜” 与红山 “玉骨甲骨”、西周 “青铜方镜” 并置,三者光芒交织,照亮了眼前的文物,“从红山到东周,中华文明的脉络从未断裂,未来我们还要继续追寻秦汉、隋唐的传承线索,让‘多元一体’的故事永远延续。”

  晚风拂过洛阳城,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温度。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 “周原续脉” 篇章,在东周王城的青铜光芒中,再次印证了中华文明 “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 的永恒密码,朝着更广阔的历史图景,继续前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