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窖寻踪,秘藏现世-《玉骨:民国盗墓秘闻》

  《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番外?近代护脉 第二章 地窖寻踪,秘藏现世

  从苏州、上海、北平三地收集到的护宝线索,让林晚秋、沈青崖与周教授对近代护宝网络有了初步认知。但张老 “护宝日记” 中一句 “地窖深处,藏有‘雅韵’之伴,待太平日,交与识脉者”,始终萦绕在众人心头 —— 结合日记中 “汝窑残片修复后暂存地窖” 的记载,团队判断苏州张老的老宅地窖里,或许还藏着未被发现的宋代文物,以及护宝人协作的更多秘密。

  在张守业的带领下,团队再次来到苏州张老的老宅。这座青砖黛瓦的江南院落,已有近两百年历史,老宅东厢房的地面,有一块明显与周围不同的青石板 —— 张守业回忆:“爷爷生前总说,这块石板下有‘宝贝’,但叮嘱我不到‘文脉续传’时,绝不能打开。”

  随着青石板被缓缓撬开,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下方是一个约六平方米的地窖,地窖四壁用糯米灰浆加固,防潮措施极为完善。沈青崖用手电筒照亮地窖,角落的一个红木箱子首先映入眼帘 —— 箱子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张老的字迹:“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藏,内有宋瓷残件与护宝密信,盼后人能续护文脉。”

  打开红木箱子,里面的物品让众人惊叹:除了三件宋代汝窑残片(拼合后正是 “雅韵镜” 配套的祭祀瓷盖),还有一本更详细的 “护宝协作册”,以及一套民国时期的文物测绘工具(铜制量尺、石墨铅笔、宣纸草图)。协作册中,用不同颜色的笔迹记录着护宝人之间的联络方式与文物流转路线:“张老(苏州)修复→陈默(上海)转运→李藏(北平)收藏”,每个环节都标注着 “遇险则藏地窖 / 租界仓库” 的应急方案。

  “这是护宝网络的‘运作手册’!” 周教授翻到写作册第 12 页,上面画着一张简易地图,标注着上海租界内的一处 “秘密仓库” 位置,旁注 “藏有元青花‘融脉’之器,钥匙在陈默后人手中”。

  根据地图线索,团队立刻前往上海,在上海文物局的协助下,找到陈默的孙女陈念安。得知来意后,陈念安从家中的旧首饰盒里,取出一把铜制钥匙 —— 钥匙上刻着 “民国三十年(1941 年)陈记”,与协作册中 “仓库钥匙为铜制,刻陈记” 的描述完全吻合。

  众人按地图找到上海外滩附近的一处老仓库,仓库门楣上 “陈记货栈” 的字样虽已模糊,但钥匙恰好能插入锁孔。推开仓库门,里面整齐摆放着六个木箱,每个木箱上都贴着陈默的封条,封条上写着文物名称与存放时间 —— 其中一个木箱上 “元青花缠枝莲纹瓶(‘融脉镜’配套器),民国三十一年藏” 的字样,让团队瞬间振奋。

  打开这个木箱,一件完整的元代青花缠枝莲纹瓶映入眼帘 —— 瓶身青花发色与元大都遗址发现的 “融脉镜” 完全一致,瓶底的蒙古文铭文与 “融脉镜” 的双语铭文能完美对应,瓶腹内侧还贴着一张小纸条,是陈默的手书:“此瓶为元大都‘融脉镜’之伴,日寇搜捕甚急,藏于此地,盼他日能与‘融脉镜’重逢。”

  “这是‘融脉镜’配套的完整器物!” 沈青崖将青花瓶与 “融脉镜” 并置,两者的纹饰与铭文形成呼应,“护宝人不仅守护了残件,还藏起了完整文物,让文明信物得以完整留存。”

  随后,团队又在其他木箱中发现:两件明代永乐青花残件(与南京明故宫 “秩序镜” 同源)、一套民国时期的文物运输保护工具(棉花衬垫、防水油布、木质防震架),还有一封 1945 年陈默写给李藏的信,信中提到 “抗战胜利,可将文物转运北平,交李藏暂存,待新中国成立后捐赠国家”—— 这正是李藏 1948 年捐赠文物的 “前因”。

  带着新发现的文物与线索,团队再次回到北平,在故宫博物院的协助下,找到李藏当年捐赠文物的档案补充件 —— 档案中附有李藏 1949 年写的 “护宝总结”,其中写道:“张老、陈默与我,不过是平凡人,唯愿以微薄之力,让千年文脉不毁于乱世。今文物归国家,吾愿足矣。”

  夕阳下,团队站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室里,将苏州地窖发现的宋瓷、上海仓库找到的元青花、北平档案记载的明瓷,与七件 “文明镜” 并置。这些跨越千年的文物,从史前的 “玉骨甲骨” 到民国的护宝工具,从考古发现的文明信物到近代守护的文物,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 “传承 — 守护 — 延续” 的完整链条。

  林晚秋看着手中的 “护宝协作册”,轻声说道:“沈敬之刻下的护宝人名录,不仅是纪念,更是让我们看到: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只有考古队员的努力,还有无数普通人在乱世中的坚守。这份坚守,才是中华文明永续的真正密码。”

  晚风拂过故宫的红墙,带着文物的温润气息与近代护宝人的赤诚。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 “近代护脉” 番外,在更多护宝秘藏的现世中,为 “文明传承” 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 —— 原来,守护文明的火种,一直藏在每个普通人的心中。

  (番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