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蜀地应急,守护根脉-《玉骨:民国盗墓秘闻》

  《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当代续脉 第五章 蜀地应急,守护根脉

  佛罗伦萨特展的成功,让 “史前文明交融” 的故事在国际舞台上落下了生动注脚。就在团队准备与佛罗伦萨大学敲定跨国研究细节时,沈青崖的手机突然响起 —— 是古蜀遗址考古工作站的紧急来电:“三星堆周边一处史前祭祀坑因连日暴雨出现土层坍塌,坑内一件‘鱼鸟纹玉璋’(融合古蜀与红山工艺)边缘开裂,急需专业团队支援加固!”

  “那是与良渚万流玉琮同源的交融文物!” 林晚秋立刻打断正在进行的会议,“我们必须马上回国,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马可虽有不舍,但也理解文物应急的紧迫性,主动协调博物馆为团队办理了最快的返程手续,临行前还递来一份意大利文物修复专家的应急建议:“或许我们的经验能帮到你们,期待后续一些分享保护成果。”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团队终于抵达古蜀遗址。祭祀坑旁已搭起临时保护棚,考古人员正用防水布遮盖坑口,坑内的鱼鸟纹玉璋斜靠在土壁上,裂痕从璋身延伸至柄部,若不及时加固,很可能彻底断裂。“玉璋材质是古蜀青玉,本身密度较低,又泡了两天雨水,现在特别脆弱。” 遗址负责人王工指着裂痕,语气焦急,“我们试过用常规的加固剂,但担心会影响后续文物研究,一直没敢大范围使用。”

  张守业蹲在坑边,仔细观察玉璋的裂痕形态,突然想起爷爷修复日记里的记载:“天然漆料混合红山墨玉粉末,可做文物应急加固,既不损伤材质,又能暂时稳定裂痕。” 但问题随之而来 —— 传统天然漆料干燥需要三天,而天气预报显示两天后还有暴雨,根本来不及。

  “或许可以结合现代技术加速干燥!” 陈念安突然想起佛罗伦萨博物馆专家的建议,“他们提到过用低温红外灯辅助传统修复材料干燥,既能保证材料特性,又能缩短时间。” 团队立刻联系当地文物局,调来了低温红外设备,同时让张守业按爷爷的配方调制天然漆料:将天然漆与红山墨玉粉末按 3:1 的比例混合,加入少量蒸馏水稀释,确保能渗入裂痕缝隙。

  加固工作从当天傍晚开始。李建国戴着特制手套,小心翼翼地用细毛笔将漆料涂抹在玉璋裂痕处,每涂完一段,就用低温红外灯照射 15 分钟;周教授则用无损检测仪实时监测漆料渗透情况,确保不会在玉璋表面留下残留。“这种‘传统漆料 现代红外技术’的组合,既能发挥天然材料的兼容性,又能解决应急时间紧迫的问题,是东西方修复经验的结合。” 周教授看着检测仪上的数据,终于松了口气。

  深夜,当最后一段裂痕完成加固时,雨又下了起来。团队在祭祀坑旁轮流值守,每隔一小时就用设备检查一次玉璋状态。凌晨三点,张守业突然发现玉璋柄部的红山玉猪龙纹图案处,有一块细小的玉片即将脱落 —— 他立刻用随身携带的迷你修复工具(爷爷传下来的铜制小刻刀),轻轻将玉片归位,再用少量漆料固定,全程动作轻柔如呵护易碎的珍宝。

  “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现在终于派上了用场。” 张守业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爷爷当年修复宋代汝窑,就是这样‘最小干预’,既保护文物,又不破坏它的历史痕迹。”

  两天后,暴雨如期而至,但经过加固的鱼鸟纹玉璋安然无恙。团队趁着雨停的间隙,协助考古人员将玉璋转移到遗址文物修复室,进行进一步的专业保护。在修复室里,林晚秋看着玉璋上的鱼鸟纹与红山玉猪龙纹,突然意识到:“从佛罗伦萨的国际交流到这里的本土守护,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 —— 用最适合的方式,让文明的痕迹延续下去。”

  就在这时,沈青崖收到了佛罗伦萨大学的邮件,对方附上了意大利专家针对鱼鸟纹玉璋的后续保护建议,还提出希望团队能分享这次 “传统 现代” 的加固经验,纳入双方的跨国研究成果。“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合作!” 沈青崖笑着说,“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互相学习,共同守护人类的文明遗产。”

  修复室的窗外,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玉璋上,裂痕处的天然漆料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宛如为这件古老的文物镀上了一层守护的微光。林晚秋拿出手机,给红山研学营的学生们发去玉璋加固后的照片,配文:“文物保护就像一场接力赛,我们接过了祖辈的接力棒,未来,就等着你们来传递了。”

  很快,手机收到了学生们的回复,小宇的消息格外醒目:“老师,我们已经开始学习文物保护知识了,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守护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