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邙山寻鼎 第四章 江南逢盘查,瓷匠伸援手
战马的蹄声踏过江南的青石板路,带着湿润的水汽。林晚秋勒住马缰,望着前方笼罩在薄雾中的 “临溪镇”,眉头微微皱起 —— 镇子入口处的木栅栏前,几名穿着黄军装的日军士兵正举着步枪来回巡逻,旁边还停着一辆军用卡车,车旁的日军军官正拿着一张照片,对过往行人逐一比对,气氛比想象中还要紧张。
“日军的盘查比邙山还严。” 沈青崖放缓马速,与苏墨交换了一个眼神,“我们之前计划伪装成商人,可看这架势,没有正规的通行证,根本进不了镇。苏会长,你联系的地下交通员,约定在哪里接头?”
苏墨望着镇东头一家挂着 “瓷韵斋” 幌子的店铺,低声道:“就在那家瓷铺,老板姓周,是当地有名的瓷匠,也是我们的地下交通员。不过现在日军查得这么严,我们直接过去,恐怕会引起怀疑。”
林晚秋摸了摸怀里的《南宋官窑考》,突然有了主意:“我有办法。陈会长整理的资料里说,临溪镇以烧制瓷器闻名,我们可以伪装成来采购瓷器的商贩,借着买瓷的名义,接近周老板。我和沈大哥先去,苏会长和战士们在镇外的破庙等候,万一有情况,也好有个接应。”
沈青崖点了点头:“这主意可行。我们换上之前准备的绸缎商人衣服,尽量显得自然些。晚秋,你懂日语,一会儿要是遇到日军盘问,就由你出面应对。”
两人快速换上衣服,将短刀和月牙玉藏在随身的包袱里,牵着马朝着镇子入口走去。刚到栅栏前,一名留着仁丹胡的日军军官就走了过来,手里拿着照片,上下打量着他们,用生硬的中文问道:“你们…… 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
林晚秋立刻露出礼貌的笑容,用流利的日语回答:“太君,我们是从苏州来的瓷器商人,听说临溪镇的瓷器做工精美,特意来采购些瓷器,运回苏州售卖。这是我们的营业执照,请您过目。”
她从包袱里掏出提前准备好的假营业执照,双手递了过去。日军军官接过执照,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又看了看照片,眉头依旧皱着:“最近临溪镇不太平,常有可疑人员出没,你们…… 进去可以,但必须有人跟着你们,防止你们乱跑。”
说完,他指了指身边一名年轻的日军士兵:“他跟着你们,你们去哪里,他就去哪里!要是敢耍花样,就把你们当八路军处理!”
林晚秋心里一紧,表面却依旧笑着:“多谢太君体谅,我们就是来做生意的,绝不敢耍花样。”
两人牵着马,在日军士兵的 “护送” 才走进镇子。临溪镇的街道两旁,大多是售卖瓷器的店铺,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瓷碗、瓷瓶,却鲜少有顾客,店主们都低着头,脸上满是愁容。偶尔能看到日军士兵在街上闲逛,随手拿起店里的瓷器把玩,稍不满意就摔在地上,店主们敢怒不敢言。
“瓷韵斋” 就在街道的尽头,店铺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 “叮叮当当” 的敲打声。林晚秋深吸一口气,推开店门,只见一名穿着青色长衫的中年男人正坐在工作台前,专注地修补着一只破损的瓷碗,正是地下交通员周老板。
周老板看到他们,眼神微微一动,却没有立刻打招呼,而是继续手里的活计,用中文问道:“两位客人,想买些什么瓷器?我们店里有碗、盘、花瓶,款式多样,价格实惠。”
林晚秋走到工作台前,假装挑选瓷器,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周老板,我们是护宝联盟的人,来临安保护官窑遗址,苏会长在镇外的破庙等我们。”
周老板的手顿了顿,继续修补瓷碗,嘴里却用同样的音量回答:“我知道了。日军三天前就派人去了官窑遗址,还抓了很多瓷匠,强迫他们带路挖掘。我本来想联系你们,可日军看得太紧,根本出不去。你们后面跟着的日军士兵,是他们派来监视的吧?”
“是。” 沈青崖压低声音,“我们得想办法甩掉他,不然什么都做不了。”
周老板抬头看了看窗外的日军士兵,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放心,交给我。”
他起身走到店铺的里屋,很快拿出一个精致的瓷瓶,递给日军士兵:“太君,这是我们店里最好的青花瓷瓶,送给您做礼物,希望您能多关照我们的生意。”
日军士兵看到瓷瓶,眼睛一亮,立刻接了过去,爱不释手地把玩着:“好!好!你们的,大大的良民!我就在门口等你们,你们快点选,别耽误时间!”
说完,他拿着瓷瓶,乐呵呵地走到店门口,背对着店铺,专注地欣赏着瓷瓶。
周老板趁机拉着林晚秋和沈青崖走进里屋,关上门,从床底下掏出一张地图,铺在桌上:“这是官窑遗址的地形图。日军在遗址周围设了两道铁丝网,还架了探照灯和重机枪,白天挖掘,晚上派兵看守,防守很严密。不过遗址深处有一条密道,是以前瓷匠们为了躲避战乱挖的,能直接通到官窑的核心区域,我可以带你们从那里进去。”
“太好了!” 林晚秋激动地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出发?苏会长和战士们还在镇外等我们。”
“今晚就行。” 周老板眼神坚定,“日军晚上会换岗,换岗的间隙有十分钟的空隙,我们可以趁机从密道进去。不过,你们得先跟我去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被日军抓来的瓷匠,他们都愿意帮忙,人多力量大,说不定能帮你们找到青花龙纹瓷瓶。”
两人点了点头,跟着周老板从店铺的后门出去,绕到镇子的后院,那里有一间废弃的仓库,仓库里挤满了穿着粗布衣服的瓷匠,约莫有二十多人。看到周老板带着林晚秋和沈青崖进来,瓷匠们都围了过来,眼神里满是期待。
“各位乡亲,这两位是护宝联盟的人,来保护官窑遗址,阻止日军抢走我们的国宝。” 周老板大声说,“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日军破坏官窑,抢走青花龙纹瓷瓶,那是我们南宋瓷匠的心血,是我们中国的瑰宝!愿意帮忙的,就跟我们一起去官窑,保护我们的国宝!”
“我们愿意!” 瓷匠们异口同声地喊道,眼神里满是坚定,“就算是死,也不能让日军抢走我们的国宝!”
林晚秋看着眼前的瓷匠们,心里满是感动 —— 原来,守护文物的不仅是他们,还有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华夏文明的薪火才能永远传承下去。
当天晚上,周老板带着林晚秋、沈青崖和二十多名瓷匠,悄悄从镇外的密道出发,朝着官窑遗址的方向走去。密道狭窄而潮湿,只能弯腰前行,瓷匠们手里拿着火把,照亮了前方的路。走了约莫一个时辰,前方终于出现了一道微光 —— 密道的出口到了!
出口位于官窑遗址的后山,周围长满了杂草,正好能避开日军的岗哨。众人悄悄钻出密道,趴在草丛里,观察着遗址内的动静 —— 遗址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探坑,坑底有几名日军士兵正在挖掘,周围的帐篷里亮着灯,偶尔能看到日军士兵在帐篷间巡逻。
“青花龙纹瓷瓶应该在探坑下方的‘龙窑’里。” 周老板指着探坑,低声说,“龙窑是南宋时期的皇家瓷窑,里面藏着很多珍贵的瓷器,日军肯定也在找那里。我们得尽快下去,不然瓷瓶就会被他们抢走。”
沈青崖点了点头,对瓷匠们说:“一会儿我们分成两组,一组由我和几名瓷匠负责吸引日军的注意力,另一组由周老板和晚秋带领,趁机潜入探坑,找到龙窑的入口,拿到青花龙纹瓷瓶。”
瓷匠们纷纷点头,按照计划分组行动。沈青崖带着几名瓷匠,悄悄绕到遗址的另一侧,点燃了事先准备好的鞭炮 —— 鞭炮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日军士兵以为有人袭击,纷纷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
“快!趁现在!” 周老板拉着林晚秋,带着其他瓷匠,快速冲到探坑旁。探坑约莫十几米深,坑壁上有日军挖掘时留下的台阶。众人沿着台阶往下爬,很快就到了坑底,坑底的角落里有一道隐蔽的石门,门上刻着精美的龙纹 —— 正是龙窑的入口!
“找到了!是龙窑!” 林晚秋兴奋地喊道。周老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撬棍,撬开石门,一股带着瓷器清香的热气扑面而来。众人钻进石门,发现里面是一条长长的通道,通道两侧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瓷器,虽然有些已经破损,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前方突然出现一座巨大的窑洞,窑洞的中央有一个巨大的瓷窑,窑旁的石台上,放着一个精致的青花龙纹瓷瓶 —— 瓶身上绘着一条栩栩如生的龙,龙鳞清晰可见,瓶底刻着 “南宋咸淳年制” 六个字,正是他们要找的青花龙纹瓷瓶!
“太好了!我们找到瓷瓶了!” 周老板激动地说,小心翼翼地拿起瓷瓶,递给林晚秋,“快收好,这是我们南宋瓷匠的心血,绝不能让日军抢走!”
林晚秋刚接过瓷瓶,就听到窑洞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日军的叫喊声:“他们在这里!快抓住他们!别让他们跑了!”
众人脸色一变,周老板立刻说:“快!从窑洞后面的密道走!那是通往后山的另一条路,日军找不到那里!”
众人朝着密道的方向跑去,刚钻进密道,就看到佐藤带着日军士兵冲进窑洞,对着他们的背影开枪。子弹擦着林晚秋的肩膀飞过,打在密道的墙壁上,溅起一片尘土。
“快!别回头!” 周老板大喊,带着众人在密道里快速穿行。密道里漆黑而狭窄,众人只能借着手里的火把,小心翼翼地往前跑。
跑了约莫一个时辰,前方终于出现了一道微光 —— 密道的出口到了!众人钻出出口,发现自己身处官窑遗址的后山,沈青崖和其他瓷匠已经在那里等候。看到他们平安归来,还拿着青花龙纹瓷瓶,沈青崖激动地说:“太好了!你们成功了!日军已经被我们打退了,我们快离开这里,返回镇外的破庙,和苏会长汇合!”
众人点了点头,朝着破庙的方向跑去。夜色渐深,月光洒在江南的大地上,给万物镀上了一层银霜。林晚秋抱着怀里的青花龙纹瓷瓶,心里满是感慨 —— 这是他们在江南保护的第一件文物,虽然经历了很多危险,却也收获了瓷匠们的支持和帮助。她知道,未来的护宝之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这些善良勇敢的老百姓支持,他们就一定能守护好每一件华夏瑰宝,让中华文明的薪火永远传承下去。
战马的蹄声踏过江南的青石板路,带着湿润的水汽。林晚秋勒住马缰,望着前方笼罩在薄雾中的 “临溪镇”,眉头微微皱起 —— 镇子入口处的木栅栏前,几名穿着黄军装的日军士兵正举着步枪来回巡逻,旁边还停着一辆军用卡车,车旁的日军军官正拿着一张照片,对过往行人逐一比对,气氛比想象中还要紧张。
“日军的盘查比邙山还严。” 沈青崖放缓马速,与苏墨交换了一个眼神,“我们之前计划伪装成商人,可看这架势,没有正规的通行证,根本进不了镇。苏会长,你联系的地下交通员,约定在哪里接头?”
苏墨望着镇东头一家挂着 “瓷韵斋” 幌子的店铺,低声道:“就在那家瓷铺,老板姓周,是当地有名的瓷匠,也是我们的地下交通员。不过现在日军查得这么严,我们直接过去,恐怕会引起怀疑。”
林晚秋摸了摸怀里的《南宋官窑考》,突然有了主意:“我有办法。陈会长整理的资料里说,临溪镇以烧制瓷器闻名,我们可以伪装成来采购瓷器的商贩,借着买瓷的名义,接近周老板。我和沈大哥先去,苏会长和战士们在镇外的破庙等候,万一有情况,也好有个接应。”
沈青崖点了点头:“这主意可行。我们换上之前准备的绸缎商人衣服,尽量显得自然些。晚秋,你懂日语,一会儿要是遇到日军盘问,就由你出面应对。”
两人快速换上衣服,将短刀和月牙玉藏在随身的包袱里,牵着马朝着镇子入口走去。刚到栅栏前,一名留着仁丹胡的日军军官就走了过来,手里拿着照片,上下打量着他们,用生硬的中文问道:“你们…… 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
林晚秋立刻露出礼貌的笑容,用流利的日语回答:“太君,我们是从苏州来的瓷器商人,听说临溪镇的瓷器做工精美,特意来采购些瓷器,运回苏州售卖。这是我们的营业执照,请您过目。”
她从包袱里掏出提前准备好的假营业执照,双手递了过去。日军军官接过执照,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又看了看照片,眉头依旧皱着:“最近临溪镇不太平,常有可疑人员出没,你们…… 进去可以,但必须有人跟着你们,防止你们乱跑。”
说完,他指了指身边一名年轻的日军士兵:“他跟着你们,你们去哪里,他就去哪里!要是敢耍花样,就把你们当八路军处理!”
林晚秋心里一紧,表面却依旧笑着:“多谢太君体谅,我们就是来做生意的,绝不敢耍花样。”
两人牵着马,在日军士兵的 “护送” 才走进镇子。临溪镇的街道两旁,大多是售卖瓷器的店铺,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瓷碗、瓷瓶,却鲜少有顾客,店主们都低着头,脸上满是愁容。偶尔能看到日军士兵在街上闲逛,随手拿起店里的瓷器把玩,稍不满意就摔在地上,店主们敢怒不敢言。
“瓷韵斋” 就在街道的尽头,店铺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 “叮叮当当” 的敲打声。林晚秋深吸一口气,推开店门,只见一名穿着青色长衫的中年男人正坐在工作台前,专注地修补着一只破损的瓷碗,正是地下交通员周老板。
周老板看到他们,眼神微微一动,却没有立刻打招呼,而是继续手里的活计,用中文问道:“两位客人,想买些什么瓷器?我们店里有碗、盘、花瓶,款式多样,价格实惠。”
林晚秋走到工作台前,假装挑选瓷器,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周老板,我们是护宝联盟的人,来临安保护官窑遗址,苏会长在镇外的破庙等我们。”
周老板的手顿了顿,继续修补瓷碗,嘴里却用同样的音量回答:“我知道了。日军三天前就派人去了官窑遗址,还抓了很多瓷匠,强迫他们带路挖掘。我本来想联系你们,可日军看得太紧,根本出不去。你们后面跟着的日军士兵,是他们派来监视的吧?”
“是。” 沈青崖压低声音,“我们得想办法甩掉他,不然什么都做不了。”
周老板抬头看了看窗外的日军士兵,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放心,交给我。”
他起身走到店铺的里屋,很快拿出一个精致的瓷瓶,递给日军士兵:“太君,这是我们店里最好的青花瓷瓶,送给您做礼物,希望您能多关照我们的生意。”
日军士兵看到瓷瓶,眼睛一亮,立刻接了过去,爱不释手地把玩着:“好!好!你们的,大大的良民!我就在门口等你们,你们快点选,别耽误时间!”
说完,他拿着瓷瓶,乐呵呵地走到店门口,背对着店铺,专注地欣赏着瓷瓶。
周老板趁机拉着林晚秋和沈青崖走进里屋,关上门,从床底下掏出一张地图,铺在桌上:“这是官窑遗址的地形图。日军在遗址周围设了两道铁丝网,还架了探照灯和重机枪,白天挖掘,晚上派兵看守,防守很严密。不过遗址深处有一条密道,是以前瓷匠们为了躲避战乱挖的,能直接通到官窑的核心区域,我可以带你们从那里进去。”
“太好了!” 林晚秋激动地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出发?苏会长和战士们还在镇外等我们。”
“今晚就行。” 周老板眼神坚定,“日军晚上会换岗,换岗的间隙有十分钟的空隙,我们可以趁机从密道进去。不过,你们得先跟我去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被日军抓来的瓷匠,他们都愿意帮忙,人多力量大,说不定能帮你们找到青花龙纹瓷瓶。”
两人点了点头,跟着周老板从店铺的后门出去,绕到镇子的后院,那里有一间废弃的仓库,仓库里挤满了穿着粗布衣服的瓷匠,约莫有二十多人。看到周老板带着林晚秋和沈青崖进来,瓷匠们都围了过来,眼神里满是期待。
“各位乡亲,这两位是护宝联盟的人,来保护官窑遗址,阻止日军抢走我们的国宝。” 周老板大声说,“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日军破坏官窑,抢走青花龙纹瓷瓶,那是我们南宋瓷匠的心血,是我们中国的瑰宝!愿意帮忙的,就跟我们一起去官窑,保护我们的国宝!”
“我们愿意!” 瓷匠们异口同声地喊道,眼神里满是坚定,“就算是死,也不能让日军抢走我们的国宝!”
林晚秋看着眼前的瓷匠们,心里满是感动 —— 原来,守护文物的不仅是他们,还有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华夏文明的薪火才能永远传承下去。
当天晚上,周老板带着林晚秋、沈青崖和二十多名瓷匠,悄悄从镇外的密道出发,朝着官窑遗址的方向走去。密道狭窄而潮湿,只能弯腰前行,瓷匠们手里拿着火把,照亮了前方的路。走了约莫一个时辰,前方终于出现了一道微光 —— 密道的出口到了!
出口位于官窑遗址的后山,周围长满了杂草,正好能避开日军的岗哨。众人悄悄钻出密道,趴在草丛里,观察着遗址内的动静 —— 遗址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探坑,坑底有几名日军士兵正在挖掘,周围的帐篷里亮着灯,偶尔能看到日军士兵在帐篷间巡逻。
“青花龙纹瓷瓶应该在探坑下方的‘龙窑’里。” 周老板指着探坑,低声说,“龙窑是南宋时期的皇家瓷窑,里面藏着很多珍贵的瓷器,日军肯定也在找那里。我们得尽快下去,不然瓷瓶就会被他们抢走。”
沈青崖点了点头,对瓷匠们说:“一会儿我们分成两组,一组由我和几名瓷匠负责吸引日军的注意力,另一组由周老板和晚秋带领,趁机潜入探坑,找到龙窑的入口,拿到青花龙纹瓷瓶。”
瓷匠们纷纷点头,按照计划分组行动。沈青崖带着几名瓷匠,悄悄绕到遗址的另一侧,点燃了事先准备好的鞭炮 —— 鞭炮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日军士兵以为有人袭击,纷纷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
“快!趁现在!” 周老板拉着林晚秋,带着其他瓷匠,快速冲到探坑旁。探坑约莫十几米深,坑壁上有日军挖掘时留下的台阶。众人沿着台阶往下爬,很快就到了坑底,坑底的角落里有一道隐蔽的石门,门上刻着精美的龙纹 —— 正是龙窑的入口!
“找到了!是龙窑!” 林晚秋兴奋地喊道。周老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撬棍,撬开石门,一股带着瓷器清香的热气扑面而来。众人钻进石门,发现里面是一条长长的通道,通道两侧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瓷器,虽然有些已经破损,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前方突然出现一座巨大的窑洞,窑洞的中央有一个巨大的瓷窑,窑旁的石台上,放着一个精致的青花龙纹瓷瓶 —— 瓶身上绘着一条栩栩如生的龙,龙鳞清晰可见,瓶底刻着 “南宋咸淳年制” 六个字,正是他们要找的青花龙纹瓷瓶!
“太好了!我们找到瓷瓶了!” 周老板激动地说,小心翼翼地拿起瓷瓶,递给林晚秋,“快收好,这是我们南宋瓷匠的心血,绝不能让日军抢走!”
林晚秋刚接过瓷瓶,就听到窑洞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日军的叫喊声:“他们在这里!快抓住他们!别让他们跑了!”
众人脸色一变,周老板立刻说:“快!从窑洞后面的密道走!那是通往后山的另一条路,日军找不到那里!”
众人朝着密道的方向跑去,刚钻进密道,就看到佐藤带着日军士兵冲进窑洞,对着他们的背影开枪。子弹擦着林晚秋的肩膀飞过,打在密道的墙壁上,溅起一片尘土。
“快!别回头!” 周老板大喊,带着众人在密道里快速穿行。密道里漆黑而狭窄,众人只能借着手里的火把,小心翼翼地往前跑。
跑了约莫一个时辰,前方终于出现了一道微光 —— 密道的出口到了!众人钻出出口,发现自己身处官窑遗址的后山,沈青崖和其他瓷匠已经在那里等候。看到他们平安归来,还拿着青花龙纹瓷瓶,沈青崖激动地说:“太好了!你们成功了!日军已经被我们打退了,我们快离开这里,返回镇外的破庙,和苏会长汇合!”
众人点了点头,朝着破庙的方向跑去。夜色渐深,月光洒在江南的大地上,给万物镀上了一层银霜。林晚秋抱着怀里的青花龙纹瓷瓶,心里满是感慨 —— 这是他们在江南保护的第一件文物,虽然经历了很多危险,却也收获了瓷匠们的支持和帮助。她知道,未来的护宝之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这些善良勇敢的老百姓支持,他们就一定能守护好每一件华夏瑰宝,让中华文明的薪火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