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育契约”带来的微弱希望,如同寒风中的一点星火,勉强温暖着“摇篮”内部压抑的人心。新型净化植物的培育缓解了医疗区的危机,也稍稍修复了网络中的污染创伤,但对于整体恶劣的局势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林烬与苏萤依旧昏迷,囡囡体内的血脉禁制只是被暂时压制,如同休眠的火山。外部,“清道夫”依旧沉默地悬浮,如同冰冷的审判之剑。而那个隐藏在深空中的“观察者”,在展示了其恐怖实力和阴毒手段后,也再次陷入了令人不安的沉寂,只留下苍蓝星表面那套无声的、持续运转的测试系统,证明着它们无处不在的“注视”。
资源,尤其是能源和稀有材料的匮乏,成为了制约联盟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瓶颈。“摇篮”在经历了连番动荡和艾拉系统瘫痪后,能源储备已降至危险红线,许多关键设备的维护和修复都因材料短缺而陷入停滞。
就在这举步维艰的时刻,雷娜指挥官收到了来自遥远深空的、一段极其微弱却规律重复的陌生信号。
信号源并非来自科斯莫斯深渊的“观察者”,也非来自任何已知星域。它微弱而稳定,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近乎失传的宇宙通用求救编码变体。
“追踪信号源!”雷娜立刻下令。
经过艰难的三角定位和信号增强,信号的源头被锁定——位于苍蓝星所在恒星系最外围的柯伊伯带深处,一颗不起眼的、冰封的矮行星背面。
一支小型侦察编队奉命前往探查。他们在那颗矮行星背阳面的巨大冰裂隙深处,发现了一艘……几乎与岩石冰层融为一体的、破损严重的古老星舰。
这艘星舰的造型奇特,像是某种巨大的、石质与金属混合的甲壳生物,其技术风格与联盟、“守望者”、“清道夫”或“观察者”都截然不同。它通体布满撞击和腐蚀的痕迹,引擎完全熄灭,只有最底层的维生系统和信号发射器还在依靠地热和残余能量苟延残喘。
侦察队谨慎地靠近,尝试建立通讯。
经过一番艰难的语言破译和信号转换,通讯终于建立。
星舰内的幸存者,是一个自称“星骸族”的奇异文明。他们的个体数量极少,只有寥寥数十人,形态类似于能够直立行走的、覆盖着晶状甲壳的大型节肢动物。他们的文明似乎早已在漫长的星际流浪中失落,只剩下这最后一艘“母舰”和少得可怜的族人。
根据他们的描述,他们的母星早在无数个纪元前就已毁灭,族人世代生活在星舰中,依靠汲取恒星辐射、小行星矿物以及宇宙尘埃中的微弱能量为生,如同宇宙中的拾荒者。他们极度适应虚空环境,拥有独特的环境改造和能量汲取技术,但几乎完全丧失了攻击性和进取心,唯一的生存哲学就是“隐藏”与“延续”。
他们是因为感知到苍蓝星区域剧烈的能量波动(很可能是混沌珠爆发或“观察者”攻击产生的余波),误以为是某种宇宙奇观或富能区域,才冒险靠近,却不慎被残留的灵能乱流或空间褶皱所伤,被困于此,不得不发出求救信号。
“我们……没有恶意……”星骸族长老的声音通过翻译器传来,缓慢而沙哑,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疲惫,“只有……生存的渴望……能量即将耗尽……请求……暂时的庇护……我们……可以用知识……交换……”
雷娜将情况汇报回“摇篮”。临时决策层经过激烈讨论,虽然对未知文明保持高度警惕,但星骸族表现出来的极度虚弱和非攻击性,以及他们可能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技术,让正处于资源枯竭困境中的联盟难以拒绝。
一场谨慎的、“蚂蚁与蚱蜢”式的交易开始了。
联盟提供了星骸族急需的、少量的能源补给和基础物资,帮助他们稳定了星舰的维生系统。
作为回报,星骸族展示了他们令人惊叹的生存技艺:
他们有一种独特的生物地嗪提取技术,能够从苍蓝星地壳深处开采并净化一种高效、稳定的地质能量,这种能量虽然无法直接用于高耗能设备,但却是维持生态和低功耗系统的理想选择。 他们还有一种分子级物质回收与重塑技术,能够将“摇篮”堆积的工业废料、甚至部分太空垃圾,高效地分解并重新合成为急需的基础合金和聚合物,极大缓解了材料压力。 最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对能量场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隐匿技术,能够帮助“摇篮”优化其能量护盾,使其在“清道夫”和“观察者”的扫描下,变得更不易被察觉。
这些技术并非多么高端强大,却无比实用,完美契合了联盟当前艰难求存的现状,如同久旱逢甘霖。
作为更深入交易的试探,联盟方面拿出了一些非核心的、关于苍蓝星灵能环境的基础数据(不含光蕈网络和混沌珠的关键信息),以及少量淘汰的工业设备设计图。
星骸族如获至宝。他们对苍蓝星活跃的灵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对他们依赖能量生存的种族来说是巨大的诱惑),并且很快用他们那独特的、基于生物晶体计算的技术,反馈回一份优化后的灵能稳定塔设计图,其效率比联盟原有设计提升了百分之三十,能耗却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交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星骸族的技术像是一套精巧的“省油”和“废物利用”方案,帮助联盟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艰难地维持着运转,甚至略有改善。
然而,在这看似双赢的交易背后,暗流依旧涌动。
临时决策层从未放松对星骸族的监视。侦察舰始终保持着安全距离,密切注意着那艘古老星舰的任何异动。
很快,一些细微的异常被发现了。
星骸族在交易中,似乎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能量波动频率和材料结构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总会试图用更多的技术来换取相关的信息或样本。 他们的星舰,那看似破损严重的外壳下,偶尔会检测到极其微弱、却异常凝练的能量核心反应,与其表现出来的虚弱状态并不完全相符。 在一次例行的数据交换中,联盟的网络安全人员捕捉到一次极其短暂的、试图绕过防火墙访问“摇篮”外部传感器历史数据库的未授权尝试,痕迹很快被抹去,无法追踪源头,但手法极其老辣。
这些细节,让雷娜等人心生警惕。这些星骸族,似乎并不像他们表现出来的那样与世无争和简单。他们的生存本能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的目的。
与此同时,在“摇篮”医疗区内,那些由“光育契约”培育出的、遍布各处的净化植物,似乎也对这位新邻居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排斥反应。当星骸族的技术数据被输入生态区的控制系统时,光蕈的光芒会略微黯淡,伴生藤的叶片会无风自动,仿佛在不安地预警。
莉亚将这一发现报告了上去,但缺乏确凿证据,只能作为参考。
“保持交易,但提升警惕级别。所有技术交换必须经过三重验证,严禁透露任何关于林烬大人、苏萤大人、混沌珠及光蕈网络核心的信息。”雷娜下达了指令,“加强对星骸族星舰的监控,尤其是能量核心和通讯活动。”
联盟如同在钢丝上行走,一边不得不依靠星骸族的技术缓解生存压力,一边又要时刻提防这看似弱小的邻居可能包藏的祸心。
星骸之盟,建立在脆弱的互利与深刻的猜疑之上。
技术的甘霖缓解了物质的饥渴,却也可能悄然滋生出致命的毒芽。
而在那艘深藏于冰裂隙中的古老星舰内,那位星骸族长老透过布满冰晶的观察窗,“望”着远方那巨大的“摇篮”和蔚蓝的苍蓝星,覆盖着晶状甲壳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那复眼中最深处的细微光芒,难以察觉地闪烁了一下。
宇宙中,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恩赐。
生存,永远是第一驱动力。
至于这驱动力会引向合作,还是背叛,唯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新的变数已然加入棋局,让本就错综复杂的局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
林烬与苏萤依旧昏迷,囡囡体内的血脉禁制只是被暂时压制,如同休眠的火山。外部,“清道夫”依旧沉默地悬浮,如同冰冷的审判之剑。而那个隐藏在深空中的“观察者”,在展示了其恐怖实力和阴毒手段后,也再次陷入了令人不安的沉寂,只留下苍蓝星表面那套无声的、持续运转的测试系统,证明着它们无处不在的“注视”。
资源,尤其是能源和稀有材料的匮乏,成为了制约联盟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瓶颈。“摇篮”在经历了连番动荡和艾拉系统瘫痪后,能源储备已降至危险红线,许多关键设备的维护和修复都因材料短缺而陷入停滞。
就在这举步维艰的时刻,雷娜指挥官收到了来自遥远深空的、一段极其微弱却规律重复的陌生信号。
信号源并非来自科斯莫斯深渊的“观察者”,也非来自任何已知星域。它微弱而稳定,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近乎失传的宇宙通用求救编码变体。
“追踪信号源!”雷娜立刻下令。
经过艰难的三角定位和信号增强,信号的源头被锁定——位于苍蓝星所在恒星系最外围的柯伊伯带深处,一颗不起眼的、冰封的矮行星背面。
一支小型侦察编队奉命前往探查。他们在那颗矮行星背阳面的巨大冰裂隙深处,发现了一艘……几乎与岩石冰层融为一体的、破损严重的古老星舰。
这艘星舰的造型奇特,像是某种巨大的、石质与金属混合的甲壳生物,其技术风格与联盟、“守望者”、“清道夫”或“观察者”都截然不同。它通体布满撞击和腐蚀的痕迹,引擎完全熄灭,只有最底层的维生系统和信号发射器还在依靠地热和残余能量苟延残喘。
侦察队谨慎地靠近,尝试建立通讯。
经过一番艰难的语言破译和信号转换,通讯终于建立。
星舰内的幸存者,是一个自称“星骸族”的奇异文明。他们的个体数量极少,只有寥寥数十人,形态类似于能够直立行走的、覆盖着晶状甲壳的大型节肢动物。他们的文明似乎早已在漫长的星际流浪中失落,只剩下这最后一艘“母舰”和少得可怜的族人。
根据他们的描述,他们的母星早在无数个纪元前就已毁灭,族人世代生活在星舰中,依靠汲取恒星辐射、小行星矿物以及宇宙尘埃中的微弱能量为生,如同宇宙中的拾荒者。他们极度适应虚空环境,拥有独特的环境改造和能量汲取技术,但几乎完全丧失了攻击性和进取心,唯一的生存哲学就是“隐藏”与“延续”。
他们是因为感知到苍蓝星区域剧烈的能量波动(很可能是混沌珠爆发或“观察者”攻击产生的余波),误以为是某种宇宙奇观或富能区域,才冒险靠近,却不慎被残留的灵能乱流或空间褶皱所伤,被困于此,不得不发出求救信号。
“我们……没有恶意……”星骸族长老的声音通过翻译器传来,缓慢而沙哑,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疲惫,“只有……生存的渴望……能量即将耗尽……请求……暂时的庇护……我们……可以用知识……交换……”
雷娜将情况汇报回“摇篮”。临时决策层经过激烈讨论,虽然对未知文明保持高度警惕,但星骸族表现出来的极度虚弱和非攻击性,以及他们可能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技术,让正处于资源枯竭困境中的联盟难以拒绝。
一场谨慎的、“蚂蚁与蚱蜢”式的交易开始了。
联盟提供了星骸族急需的、少量的能源补给和基础物资,帮助他们稳定了星舰的维生系统。
作为回报,星骸族展示了他们令人惊叹的生存技艺:
他们有一种独特的生物地嗪提取技术,能够从苍蓝星地壳深处开采并净化一种高效、稳定的地质能量,这种能量虽然无法直接用于高耗能设备,但却是维持生态和低功耗系统的理想选择。 他们还有一种分子级物质回收与重塑技术,能够将“摇篮”堆积的工业废料、甚至部分太空垃圾,高效地分解并重新合成为急需的基础合金和聚合物,极大缓解了材料压力。 最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对能量场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隐匿技术,能够帮助“摇篮”优化其能量护盾,使其在“清道夫”和“观察者”的扫描下,变得更不易被察觉。
这些技术并非多么高端强大,却无比实用,完美契合了联盟当前艰难求存的现状,如同久旱逢甘霖。
作为更深入交易的试探,联盟方面拿出了一些非核心的、关于苍蓝星灵能环境的基础数据(不含光蕈网络和混沌珠的关键信息),以及少量淘汰的工业设备设计图。
星骸族如获至宝。他们对苍蓝星活跃的灵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对他们依赖能量生存的种族来说是巨大的诱惑),并且很快用他们那独特的、基于生物晶体计算的技术,反馈回一份优化后的灵能稳定塔设计图,其效率比联盟原有设计提升了百分之三十,能耗却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交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星骸族的技术像是一套精巧的“省油”和“废物利用”方案,帮助联盟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艰难地维持着运转,甚至略有改善。
然而,在这看似双赢的交易背后,暗流依旧涌动。
临时决策层从未放松对星骸族的监视。侦察舰始终保持着安全距离,密切注意着那艘古老星舰的任何异动。
很快,一些细微的异常被发现了。
星骸族在交易中,似乎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能量波动频率和材料结构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总会试图用更多的技术来换取相关的信息或样本。 他们的星舰,那看似破损严重的外壳下,偶尔会检测到极其微弱、却异常凝练的能量核心反应,与其表现出来的虚弱状态并不完全相符。 在一次例行的数据交换中,联盟的网络安全人员捕捉到一次极其短暂的、试图绕过防火墙访问“摇篮”外部传感器历史数据库的未授权尝试,痕迹很快被抹去,无法追踪源头,但手法极其老辣。
这些细节,让雷娜等人心生警惕。这些星骸族,似乎并不像他们表现出来的那样与世无争和简单。他们的生存本能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的目的。
与此同时,在“摇篮”医疗区内,那些由“光育契约”培育出的、遍布各处的净化植物,似乎也对这位新邻居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排斥反应。当星骸族的技术数据被输入生态区的控制系统时,光蕈的光芒会略微黯淡,伴生藤的叶片会无风自动,仿佛在不安地预警。
莉亚将这一发现报告了上去,但缺乏确凿证据,只能作为参考。
“保持交易,但提升警惕级别。所有技术交换必须经过三重验证,严禁透露任何关于林烬大人、苏萤大人、混沌珠及光蕈网络核心的信息。”雷娜下达了指令,“加强对星骸族星舰的监控,尤其是能量核心和通讯活动。”
联盟如同在钢丝上行走,一边不得不依靠星骸族的技术缓解生存压力,一边又要时刻提防这看似弱小的邻居可能包藏的祸心。
星骸之盟,建立在脆弱的互利与深刻的猜疑之上。
技术的甘霖缓解了物质的饥渴,却也可能悄然滋生出致命的毒芽。
而在那艘深藏于冰裂隙中的古老星舰内,那位星骸族长老透过布满冰晶的观察窗,“望”着远方那巨大的“摇篮”和蔚蓝的苍蓝星,覆盖着晶状甲壳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那复眼中最深处的细微光芒,难以察觉地闪烁了一下。
宇宙中,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恩赐。
生存,永远是第一驱动力。
至于这驱动力会引向合作,还是背叛,唯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新的变数已然加入棋局,让本就错综复杂的局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