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清肝明目茶-《咸鱼医妃她只想躺赢》

  林芷也尝了琥珀色这碗:“陈皮调和了柴胡的苦寒和金银花的凉性,香气也更丰富。锦书,你觉得呢?”

  锦书回味着:“这个口感最顺,成本……加陈皮也不多,可行!”

  冬梅松了口气:“那就……定这个?”

  “好,就叫清肝明目茶。”林芷定名,“锦书,定价比普通凉茶高三文。”

  “明白。”锦书记下。

  胡大哥带来的八十斤鲜佛手柑堆满了后院角落,冬梅和墨竹立刻投入处理。

  柴胡干根和叶片则被林芷仔细收进药柜。

  但林芷的目光,落在了后院几丛金银花藤上——花期已过,但青藤叶间,零星冒出了些细小的花苞。

  “锦书,”林芷指着花藤,“金银花藤叶该采收了。”

  “藤叶清热解毒,凉茶里用得着。”

  “还有这些晚开的小花苞,药性虽不及头茬花,但清香犹在。”

  锦书立刻放下账本:“要采多少?”

  “藤叶和花苞都采。”

  林芷估算着,“藤叶晒干备着,小花苞量少,正好试试掺进清肝明目茶里,添点花香。墨竹!”

  “在呢姑娘!”墨竹正刷洗佛手柑,闻声抬头。

  “金银花藤叶和花苞的采收,交给你。”

  林芷道,“带上小剪子,仔细些,别伤了藤蔓根本。采完摊开晾在后院。”

  “保证完成任务!”墨竹干劲十足地去拿工具。

  冬梅处理佛手柑的手没停,只说了句:“小心……刺。”

  墨竹嘿嘿一笑:“知道啦冬梅姐!”

  下午,锦书从李记药行回来,脸色有些为难:“林妹妹,问了李记炮制坊,醋炙柴胡的加工费……要三十文一斤!”

  “二十斤柴胡根,光加工费就得六百文!太贵了!”

  林芷正在检查墨竹采下的金银花藤叶,闻言蹙眉:“三十文……确实高了。几乎占了药材成本的三成。”

  锦书点头:“是啊!而且他们排期紧,最快也得五六天后才能拿到炮制好的。”

  林芷道,“柴胡鲜根炮制,咱们自己能不能做?”

  锦书一愣:“醋炙……咱们没做过,火候和醋量不好掌握吧?”

  这时,冬梅端着切好的佛手片过来晾晒,听到对话,轻声说:“鲜根……也能切。试试?”

  锦书看向冬梅:“你有把握掌握火候?”

  冬梅想了想:“有七八分吧,我想试试……”

  林芷知道冬梅在炮制药材上有种天生的直觉:“好,冬梅,下次胡大哥带回的柴胡根,咱们收鲜货。你试着炮制一部分。”

  “锦书,核算一下收鲜根的成本和收益。”

  锦书立刻打起算盘:“胡大哥说山民卖干根一百文一斤,鲜根水分重,三斤鲜根晒一斤干根。”

  “按此折算,鲜根大概三十三文一斤。收二十斤干根的量,就是六十斤鲜根,成本不到两千文!省了六百文加工费!就算咱们自己费点柴火人工,也划算多了!”

  “更重要的是,鲜根药性保存更好,炮制出来品质可能更佳。”

  林芷补充,“锦书,记下,下次让胡大哥收六十斤鲜柴胡根。”

  “好。”锦书记下,又有点担心,“可鲜根得尽快处理,冬梅忙得过来吗?佛手柑、酱料、茶点……”

  林芷看向埋头切片的冬梅:“冬梅,鲜柴胡根处理起来比干根更费事,要清洗、切片、再炮制。”

  “若接下这活,佛手柑糖渍片就得让墨竹多分担些切片去瓤的活儿,你只管糖渍熬煮和质量把关。能行吗?”

  冬梅停下刀,认真想了想,然后点头:“行。墨竹刀工也熟练了。”

  墨竹正好抱着一筐鲜嫩的金银花叶进来,闻言立刻挺起胸脯:“冬梅姐放心!佛手柑包在我身上!保证切得又快又好!”

  林芷看着三人:“那就这么定了。鲜柴胡根是条新路子,若能走通,成本能降不少。冬梅,炮制时多留心,记下火候和醋量。”

  “嗯。”冬梅应下。

  傍晚,王木匠又来了,这次手里拿着一个木框和几块薄木板。

  “林大夫!”王木匠把东西放在地上,“看您这儿晾晒药材都用竹匾,占地方。我做了个能立起来的晾晒架,配上这些活动搁板,一层层能放好几个匾!省地方,通风也好!您试试?”

  林芷一看,那木框架结构简单结实,几块薄木板可以灵活地插在框架不同高度的凹槽里,形成多层平台。

  “王师傅这心思巧!”锦书赞道,“正好后院地方小,这架子一立,能多晾不少东西!”

  林芷也点头:“确实实用。王师傅费心了。”

  王木匠嘿嘿笑:“顺手的事儿!哦,还有这个!”

  他又掏出一个小巧的手刨,“给冬梅姑娘的!我看她老是用刀刮佛手柑瓤,费劲!”

  “这小刨子,握着顺手,轻轻一推就能刮干净瓤,还省力不伤手!”

  冬梅正好出来,接过那小刨子,在手里掂了掂,又试着在一块废料上刮了刮,果然轻快又干净。

  她抬头,难得地露出一个清晰的微笑:“谢……谢王师傅。”

  “客气啥!好用就行!”王木匠很高兴,“架子你们先用着,觉得好我再用好木料多做几个!”

  送走王木匠,墨竹围着新架子转:“这下晾晒佛手片、柴胡片、金银花叶都方便了!”

  胡大哥的船这次回来得格外快。

  大清早,茶馆刚卸下门板,他就扛着一个硕大的麻袋,吭哧吭哧地进来了,身后还跟着两个伙计抬着另一个大筐。

  “林大夫!锦书姑娘!鲜货到啦!”

  胡大哥把麻袋往地上一放,发出沉闷的声响,“六十斤鲜‘小胡子’!还有您要的八十斤鲜佛手柑!”

  墨竹看着那鼓囊囊的麻袋和满满一筐金灿灿的果子,咋舌:“胡大哥,您这……是把人家山坳子和果园都搬空了吧?”

  胡大哥抹了把汗,嘿嘿一笑:“哪能啊!林大夫要的,必须足斤足两!这‘小胡子’新鲜着呢,还带着泥腥气!佛手柑也是顶好的!”

  锦书赶紧招呼伙计把东西往后院搬,眼睛却盯着麻袋:“鲜柴胡根看着可真壮实!”

  冬梅已经围了过去,蹲下身解开麻袋口,一股浓郁的泥土混合着药草的特殊气息扑面而来。

  她拿起一根沾着新鲜泥土的柴胡鲜根,仔细看了看断口。

  “根须……留得好。”冬梅语气带点满意,“药性足。”

  林芷也走过来,拿起一根掂量了一下,笑道:“胡大哥,这‘小胡子’的绰号谁起的?挺形象。”

  胡大哥乐了:“山民就这么叫!说它根须像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