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指南1.0-《重回1995:错位人生》

  “海上证据链指南 1.0”发布。

  新闻标题并不热,但下载页在一天内突破百万;评论区第一次出现来自“渔民\/潜水员\/环保义工”的密集回帖:

  “终于有章可循。”

  “我不是科学家,但看得懂‘观察者面板’。”

  “以后谁说我们‘破坏’,就把这个贴给他看。”

  —

  门户没有写千字长文反驳外媒的“二次稿”,而是把阿尔戈五夜的“航迹签名\/作业高度\/第三方见证—只读哈希\/观察者面板截图”做成“时间长卷 2.0”。

  长卷从第一夜冷泉边界的乳白菌毯开始,到第五夜的“渔网束 明灯引开”,每一处动作都有对应的“合法性评分\/生态阈值\/透明阈值”。

  配文只有一句:

  “请用相同粒度,反驳我们。”

  评论区最有力的一条来自一位渔民:

  “我读书不多,但我看懂了‘航迹’‘高度’‘见证’。以后有人说我们‘破坏’,我把这页亮出来,问他‘你的证据呢?’”

  —

  同日,“厂商指纹归因”的第一阶段技术报告发布。报告避开涉密,只公布“推进器频谱\/滤波曲线\/壳体谐振\/指令间隔”四项“公共特征”与“相似度矩阵”,对可能的供应链做“统计归因”,并明确:

  “本报告不构成‘定罪’,仅构成‘技术线索’;仅用于‘安全防范’与‘学术研究’。”

  “我们把‘方法’公开,是为了让更多的‘观察’变得专业。”

  —

  下午,龙院士主持的小型分享会开放一个小时给媒体。林杰只讲“方法”,不讲“人”:

  “我们相信‘证据的公共性’——当社会可以看懂、可以验证、可以监督,坏规则就难以存活。”

  “我们相信‘生态的优先级’——当冷泉的动态阈值被写进系统,谨慎就变成一种‘默认’。”

  “我们相信‘指南的可复制’——当‘怎么做对’被写清楚,争议就会少很多。”

  分享后,有人提问:“普通人能做什么?”

  林杰答:“当观察员。当证人。当挑刺的人。当把‘方法’教给邻居的人。”

  —

  晚上,阿尔戈小队散场。彼得发来港口照片:吊车在夕阳下像一群低头的长颈鹿。

  “这片海,今天很安静。”

  林杰回了一个微笑。他知道,某些争夺还没有结束,但他们已经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到了社会的桌面上——看得见的方法。

  —

  “公众常见误读—对照表”同步上线:

  - 误读一:“透明=暴露” → 对照:“透明=可验证”。

  - 误读二:“谨慎=消极” → 对照:“谨慎=阈值内行动”。

  - 误读三:“归因=定罪” → 对照:“归因=统计线索”。

  - 误读四:“方法=技术” → 对照:“方法=技术 治理 公众教育”。

  每一条对照都配了“图示\/比喻\/作业题”。

  作业题(一):用自己的话把“签名\/来源\/更正”讲给家里人听。

  作业题(二):给一条“没有来源”的网文写“对等披露与复现建议”。

  —

  “观察员训练营—海上篇”启动:

  第一课《看图识证据》:什么是“签名”(是谁)\/“来源”(从哪来)\/“更正”(怎么改)。

  第二课《谨慎的美德》:当风浪和能见度越过阈值时,“终止”是正确答案。

  教室里坐着渔民、学生、志愿者。课后大家一起去码头看吊车在晚霞下低头。

  “海今天很安静。”有人说。

  “因为我们学会了‘不打扰’。”另一个人回答。

  —

  附:发布数据与目录(节选)

  - 下载:指南1.0下载xx万;多语种包xx;长卷2.0浏览xx万。

  - 参与:媒体\/机构\/志愿者闭门分享xx场;观察员课堂·海上篇报名xx人。

  - 目录:

  1 总则与边界(只读\/签名\/见证\/回溯\/对等披露);

  2 终止与降级(多变量阈值\/生态优先);

  3 取证与复现(三件套:哈希\/时标\/签名);

  4 见证与治理(轮换\/突击回访\/权限分层);

  5 错误清单—更正—回溯流程;

  6 附录(公众问答\/常见误读对照\/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