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砺剑铸鼎 盛世微澜-《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

  泰昌二十一年,夏。

  帝国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内外震荡后,如同经过锻打的精铁,锋芒内敛而质地愈坚。朱常洛稳坐中枢,以超越时代的视野与铁腕,引导着这艘庞大的帝国巨轮,在征服后的深水区中,进行着更为精密的调整与更深层次的开拓。

  吴三桂及其党羽被迅速明正典刑,其血淋淋的下场极大地震慑了北疆诸军及心怀异志者。定王朱由检借此契机,对北疆军政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整顿。

  他并未一味株连,而是依据锦衣卫提供的详实情报,精准清除吴三桂的核心党羽,对大多数被裹挟或保持中立的将领则予以安抚和留用。同时,他大力提拔在平叛中表现忠诚、或在屯垦、筑城中展现出才能的官员,迅速稳住了局面。

  针对叛乱中暴露出的边境管理漏洞和利益输送问题,朱由检在请示朝廷后,颁布了《北疆边贸管理新则》。一方面,严厉禁止任何军械、火药、生铁等战略物资流出,违者以通敌论处,连坐三族;另一方面,则有限度地开放了皮毛、牲畜、药材等普通商品的边境互市,由官府设立“市易司”统一管理,抽取商税,并允许归附的蒙古部落通过正常渠道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资。

  “既要堵住邪路,也要打开正门。”朱由检对麾下官员解释道,“严刑峻法可禁绝一时,唯有建立规矩,让边民有利可图,让部落有路可走,方能长久安宁。”

  与此同时,定北城的煤铁联合工坊全力运转,产出的铁料除了铸造兵甲,更多被用于打造农具、铁轨(用于矿区内部运输)和建筑构件。通往漠北各主要据点的“驰道”建设规划也正式启动,首批由工部官员和格物院学生组成的勘探队,已出发勘测最佳路线。北疆的战略重心,正从纯粹的军事防御,逐步转向军事存在与经济开发并重。炉火熊熊,锻造的不再仅仅是利剑,更是深耕这片土地的重犁。

  卢象升派出的“西域—中亚地理人文考察队”,已然深入中亚腹地。他们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穿越了广袤的戈壁和点缀其间的绿洲城市。

  在撒马尔罕,考察队受到了当地统治者的谨慎接待。这座曾经帖木儿帝国的都城,依旧保留着昔日的辉煌遗迹,清真寺的蓝色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队员们详细记录了这里的风土人情、物产商贸,并与当地的学者、商人进行了交流。格物院的学生们对当地水利设施和天文观测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而随行的枢密院情报人员,则更关注城防工事与军队调动迹象。

  按照卢象升的指示,考察队尝试接触那些对波斯统治心怀不满的部落。在一个靠近里海的小型部族营地,考察队副使,一位口才便给、精通数种方言的礼部主事,与部落首领进行了秘密会谈。

  “波斯的赋税如同骆驼身上的重负,而他们的官吏则像贪婪的豺狼。”部落首领抱怨道,“我们渴望能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气。”

  明使微笑着展示了大明的强大与富庶的图景(经过适当美化),并暗示:“强大的大明愿意与朋友分享和平与繁荣。只要心怀诚意,通往东方的商路将会更加顺畅,来自大明的友谊和支持,也绝不会吝啬。”

  虽然没有立刻达成任何正式协议,但种子已经播下。考察队继续西行,他们的足迹开始触及波斯帝国的东部边疆,甚至隐约听到了关于更西方那个名为“奥斯曼”的强大帝国的更多传闻。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远征,不仅仅是对地理的探索,更是对另一个庞大文明体系的近距离窥探与评估。大漠孤烟直,驼铃声声,记录着两个古老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次重要擦肩。

  王承恩率领的舰队在取得锡兰海战的胜利后,并未急于继续深入西洋。他深知,在没有稳固后勤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冒进是兵家大忌。他选择了锡兰岛东北部一处优良的天然港湾,在此建立了大明在西洋的第一个永久性前进基地——“镇西洋”。

  基地的建设热火朝天。随军的工匠指导当地雇佣的劳工,修建简易码头、仓库、营房和炮台。来自大明的建材、工具和守军物资,通过后续抵达的运输船队源源不断运来。“镇西洋”不仅是一个军事据点,王承恩更计划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商贸中转站,吸引来自印度洋沿岸各处的商船前来贸易,以此获取补给、情报,并扩大大明的影响力。

  舰队以“镇西洋”为圆心,进行辐射状巡逻和侦察。他们沿着印度半岛西海岸向北航行,抵达了古里(卡利卡特)、柯枝等繁华的港口城市,与当地统治者进行了正式接触,递交国书,建立初步的外交关系。大明舰队的强大武力和相对公允的贸易态度(与葡萄牙人的掠夺形成鲜明对比),给这些城邦留下了深刻印象。

  葡萄牙人显然注意到了大明这个强劲对手的介入。几艘试图靠近侦察的葡萄牙快船被明军巡逻舰只驱离。在随后一段时间里,原本在印度洋中西部海域活动频繁的葡萄牙战舰,似乎有意识地向西收缩,避免与大明舰队发生正面冲突。西洋的局势,因大明这只“过江猛龙”的强势扎根,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王承恩站在“镇西洋”新立的了望塔上,望着碧波万顷的海面,知道这暂时的平静之下,酝酿着更大的风暴,但他有信心,凭借背后强大的帝国和这支日益精良的水师,必将在这片新舞台上占据主导。

  张献忠对“残月”组织的清剿行动,进行得残酷而高效。根据从京都废墟缴获的册子上的线索,明军联合那些已经完全投靠的“日裔良民”武装,对册子上提及的疑似联络点和同情者区域,发动了数次精准的夜间突袭。

  无数人在睡梦中被破门而入的明军士兵拖走,严刑拷打之下,新的线索不断被挖掘出来。顺藤摸瓜,明军终于锁定了“残月”组织位于本州中部山区的一个秘密基地。张献忠亲率五千精锐,携带大量攻坚火炮,包围了那片险峻的山谷。

  负隅顽抗的“残月”武士们,虽然抱着必死的决心,但在明军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面前,他们的抵抗如同冰雪遇阳。经过一天一夜的血战,山谷被攻破,数百名核心成员被歼,少数被俘。组织首脑,一位原室町幕府旁支后裔,在最后时刻切腹自尽。

  此役,基本上摧毁了“残月”组织的骨干力量。张献忠下令将俘获的成员全部公开处决,并将其头颅传示各地,以儆效尤。同时,他进一步强化了文化清洗政策。不仅日文书籍、神社被持续销毁,他甚至颁布命令,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日语交谈,违者将受到严厉惩罚,鼓励民间互相告发。汉文蒙学在各地强制推广,移民村落享有赋税和政策上的优待。

  高压之下,表面的抵抗几乎销声匿迹,但一种更深沉的、麻木的绝望情绪,在幸存的日本平民中蔓延。史可法冷眼旁观着这一切,他提醒张献忠:“大将军,霹雳手段虽能一时震慑,然欲长治久安,或需刚柔并济。今骨干已除,对普通平民,或可稍缓苛政,予其一线生机,以免物极必反。” 张献忠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唯有彻底碾碎其脊梁,才能永绝后患。东瀛的局势,在血腥镇压后暂时稳定,但那压抑的沉默之下,依旧潜藏着未知的风险。

  紫禁城,文华殿。

  朱常洛召集了内阁、枢密院及工部、礼部重臣,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御前会议。议题核心便是如何在扩张之后,巩固成果,奠定万世基业。

  “四方疆域渐稳,然治国之道,在于文武并举,张弛有度。”朱常洛开门见山,“武备不可废,新式火铳、战舰需加紧制造,汰换旧器。然朕观历代兴衰,文教乃根本所在。”

  他提出了几项重大决策:

  第一,正式下旨,编纂《泰昌大典》。这是一部旨在汇集古今知识、科技、律法、医药、农工等百家之学的旷世巨着,由徐光启主持,调动全国学者力量参与,意图建立大明的知识体系标准,并促进科技传播。

  第二,扩大“西域官学堂”模式。计划在交趾(越南)、北疆(定北城)、乃至未来的新领土上,择地设立类似的官办学堂,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兼授实用格物之学,选拔当地精英子弟入学,培养认同大明文化的治理人才。

  第三,设立“帝国格物院分院”。首先在龙安、南京、广州三地设立分院,集中资源进行特定领域的深入研究(如龙安主攻军工机械,南京主攻天文历法、农学,广州主攻航海、船舶技术),形成科研网络,推动技术持续进步。

  “《大典》以集其成,学堂以育其才,格物以研其精。”朱常洛总结道,“此三者,乃帝国未来数十年之根基。望诸卿同心协力,勿负朕望。”

  与此同时,针对四方具体情况,他也做出了批示:北疆以稳固、开发为主;西线继续外交接触与情报收集,暂不轻启战端;南境巩固“镇西洋”基地,稳步拓展海上贸易与影响力;东瀛则继续高压清剿残余,同时开始有计划地将部分降兵、囚徒乃至过剩移民,组织起来,探索通往美洲的可能航路,为帝国寻找新的、遥远的“泄洪口”与资源地。

  帝国的战略,在朱常洛的擘画下,愈发清晰而深远。不再仅仅满足于疆域的扩张,而是着眼于文明体系的构建与长远竞争力的培育。煌煌盛世,不仅在金戈铁马间铸就,更在这润物无声的文教武备并举中,积淀着更为厚重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