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的业务(十七)
清晨五点半,城市尚未完全苏醒。王姐带着小辉穿过几条幽暗的巷子,来到一处略显破败的街角。这里离早市有段距离,但人流已经开始聚集——大多是些衣着朴素的中老年人,拎着菜篮子或牵着孙辈。
就这儿。王姐停下脚步,从包袱里取出那块写着理发五元的硬纸板,挂在旁边的树枝上。她今天特意换上了那件最干净的藏青色外套,头发也梳得一丝不苟。
小辉疑惑地环顾四周。这里既不是早市,也不是工地,母亲为何选在这个不起眼的街角?
很快,第一个顾客上门了。是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步履蹒跚。
姑娘,真能剪头发?老太太眯着眼打量王姐,我腿脚不好,去不了理发店...
王姐立刻搬来那把修补过的塑料椅,扶着老太太坐下:大妈,您坐好。想要什么发型?
就修短点儿...老太太颤巍巍地比划着,我这把年纪了,不用太讲究...
剪刀在王姐手中翻飞起来。她的动作比往日轻柔许多,时不时俯身询问老太太的意见。十分钟后,一个整齐利落的短发完成了。王姐又用热毛巾帮老太太擦了擦脖子上的碎发,最后递上小镜子。
老太太左看右看,眼睛渐渐湿润了:上次剪得这么仔细...还是我家老头子活着的时候...
她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掏出一个旧手帕,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零钱。王姐却按住她的手:大妈,您是第一单生意,不收钱。
老太太执意要给,最后王姐只收了三块钱。目送老人离开后,小辉不解地问:妈,为什么...
王姐没回答,只是指了指远处——那里有个小公园,不少老人正在晨练。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王姐的理发摊前陆续来了七八位老人。有拄拐杖的,有坐轮椅被家人推来的,还有牵着导盲犬的盲人老大爷。王姐对待每个人都格外耐心,剪发的速度明显放慢,动作却更加细致。有位患帕金森症的老爷爷头不停地抖,王姐就半跪在地上,一手轻轻扶着他的头,一手小心翼翼地修剪。
小辉渐渐明白了母亲的用意。这些老人行动不便,去正规理发店要么太远,要么太贵。五块钱的街头理发,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实惠。
中午时分,摊前来了位特殊顾客——一个穿褪色军装的老兵,胸前别着几枚锈迹斑斑的勋章。他的头发已经全白,却倔强地留成了板寸。
同志,老兵声音洪亮,腰板挺得笔直,能理个军容头不?
王姐的手微微一顿。她深吸一口气,拿起推子:您坐好。
这是小辉第一次见母亲用推子。她的手法突然变得异常标准,推子贴着梳子,一推一梳间,老兵的头型渐渐显出军人特有的利落线条。最后,王姐还用剃刀将发际线和鬓角修得棱角分明。
老兵对着镜子端详许久,突然抬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谢谢同志!手艺比部队里的还好!
他掏出十块钱,王姐却只收了五块:老班长,该我谢谢您。
老兵愣了一下,仔细打量着王姐:你是...军属?
王姐摇摇头,轻声道:我父亲...参加过南疆战役。
老兵的眼神瞬间柔和下来。他拍了拍王姐的肩膀,没再多说什么,转身离去时背挺得更直了。
下午,王姐的老年理发专摊在附近传开了。不少老人特意赶来,队伍排得老长。王姐一刻不停地剪到太阳西斜,连午饭都没顾上吃。小辉注意到,母亲虽然疲惫,眼神却比往日明亮许多。
收摊时,王姐数了数今天的收入——只有九十三块钱,比前几天少了不少。但她脸上却带着罕见的满足。
回地下室的路上,母子俩经过一家小超市。王姐突然停下脚步,盯着橱窗里展示的营养品看了许久。
妈,要买什么吗?小辉问。
王姐摇摇头,却又点点头:明天...买罐奶粉。
小辉正疑惑,母亲已经继续往前走,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给3号楼那个卧床的老太太...她女儿说,她最爱喝奶粉...
当晚,王姐破天荒地没熬夜磨剪刀。她早早躺下,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半夜,小辉被一阵压抑的啜泣声惊醒。借着气窗透进的月光,他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手里攥着什么东西,肩膀微微颤抖。
小辉轻手轻脚地凑近,看清了母亲手里的物件——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年轻时的外公穿着军装,英姿勃发。
第二天清晨,王姐的眼睛还红肿着,却比往常起得更早。她不仅磨快了所有工具,还特意烧了壶热水,装进保温杯。
今天...她顿了顿,声音有些沙哑,去养老院。
小辉愣住了。养老院?那种地方会让街头理发师进去吗?
王姐似乎看出了他的疑虑,从包袱里取出一个小本子——是昨天那位老兵悄悄塞给她的夕阳红养老院出入证。
李班长说...王姐的声音很轻,那里有很多出不了门的老人...
朝阳初升,母子俩的身影被拉得很长。王姐背着装满工具的布包,步伐坚定。小辉跟在后面,看着母亲挺直的背影,突然觉得那五万五千块的债务大山,似乎也不再那么沉重了。
剪刀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泽,仿佛也在期待着新的战场。
清晨五点半,城市尚未完全苏醒。王姐带着小辉穿过几条幽暗的巷子,来到一处略显破败的街角。这里离早市有段距离,但人流已经开始聚集——大多是些衣着朴素的中老年人,拎着菜篮子或牵着孙辈。
就这儿。王姐停下脚步,从包袱里取出那块写着理发五元的硬纸板,挂在旁边的树枝上。她今天特意换上了那件最干净的藏青色外套,头发也梳得一丝不苟。
小辉疑惑地环顾四周。这里既不是早市,也不是工地,母亲为何选在这个不起眼的街角?
很快,第一个顾客上门了。是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步履蹒跚。
姑娘,真能剪头发?老太太眯着眼打量王姐,我腿脚不好,去不了理发店...
王姐立刻搬来那把修补过的塑料椅,扶着老太太坐下:大妈,您坐好。想要什么发型?
就修短点儿...老太太颤巍巍地比划着,我这把年纪了,不用太讲究...
剪刀在王姐手中翻飞起来。她的动作比往日轻柔许多,时不时俯身询问老太太的意见。十分钟后,一个整齐利落的短发完成了。王姐又用热毛巾帮老太太擦了擦脖子上的碎发,最后递上小镜子。
老太太左看右看,眼睛渐渐湿润了:上次剪得这么仔细...还是我家老头子活着的时候...
她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掏出一个旧手帕,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零钱。王姐却按住她的手:大妈,您是第一单生意,不收钱。
老太太执意要给,最后王姐只收了三块钱。目送老人离开后,小辉不解地问:妈,为什么...
王姐没回答,只是指了指远处——那里有个小公园,不少老人正在晨练。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王姐的理发摊前陆续来了七八位老人。有拄拐杖的,有坐轮椅被家人推来的,还有牵着导盲犬的盲人老大爷。王姐对待每个人都格外耐心,剪发的速度明显放慢,动作却更加细致。有位患帕金森症的老爷爷头不停地抖,王姐就半跪在地上,一手轻轻扶着他的头,一手小心翼翼地修剪。
小辉渐渐明白了母亲的用意。这些老人行动不便,去正规理发店要么太远,要么太贵。五块钱的街头理发,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实惠。
中午时分,摊前来了位特殊顾客——一个穿褪色军装的老兵,胸前别着几枚锈迹斑斑的勋章。他的头发已经全白,却倔强地留成了板寸。
同志,老兵声音洪亮,腰板挺得笔直,能理个军容头不?
王姐的手微微一顿。她深吸一口气,拿起推子:您坐好。
这是小辉第一次见母亲用推子。她的手法突然变得异常标准,推子贴着梳子,一推一梳间,老兵的头型渐渐显出军人特有的利落线条。最后,王姐还用剃刀将发际线和鬓角修得棱角分明。
老兵对着镜子端详许久,突然抬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谢谢同志!手艺比部队里的还好!
他掏出十块钱,王姐却只收了五块:老班长,该我谢谢您。
老兵愣了一下,仔细打量着王姐:你是...军属?
王姐摇摇头,轻声道:我父亲...参加过南疆战役。
老兵的眼神瞬间柔和下来。他拍了拍王姐的肩膀,没再多说什么,转身离去时背挺得更直了。
下午,王姐的老年理发专摊在附近传开了。不少老人特意赶来,队伍排得老长。王姐一刻不停地剪到太阳西斜,连午饭都没顾上吃。小辉注意到,母亲虽然疲惫,眼神却比往日明亮许多。
收摊时,王姐数了数今天的收入——只有九十三块钱,比前几天少了不少。但她脸上却带着罕见的满足。
回地下室的路上,母子俩经过一家小超市。王姐突然停下脚步,盯着橱窗里展示的营养品看了许久。
妈,要买什么吗?小辉问。
王姐摇摇头,却又点点头:明天...买罐奶粉。
小辉正疑惑,母亲已经继续往前走,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给3号楼那个卧床的老太太...她女儿说,她最爱喝奶粉...
当晚,王姐破天荒地没熬夜磨剪刀。她早早躺下,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半夜,小辉被一阵压抑的啜泣声惊醒。借着气窗透进的月光,他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手里攥着什么东西,肩膀微微颤抖。
小辉轻手轻脚地凑近,看清了母亲手里的物件——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年轻时的外公穿着军装,英姿勃发。
第二天清晨,王姐的眼睛还红肿着,却比往常起得更早。她不仅磨快了所有工具,还特意烧了壶热水,装进保温杯。
今天...她顿了顿,声音有些沙哑,去养老院。
小辉愣住了。养老院?那种地方会让街头理发师进去吗?
王姐似乎看出了他的疑虑,从包袱里取出一个小本子——是昨天那位老兵悄悄塞给她的夕阳红养老院出入证。
李班长说...王姐的声音很轻,那里有很多出不了门的老人...
朝阳初升,母子俩的身影被拉得很长。王姐背着装满工具的布包,步伐坚定。小辉跟在后面,看着母亲挺直的背影,突然觉得那五万五千块的债务大山,似乎也不再那么沉重了。
剪刀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泽,仿佛也在期待着新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