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真小(十)
《都市文化周刊》的采访安排在周日下午,书店特意为此暂停营业三小时。林晓提前一小时到达,发现母亲已经坐在书店角落,紧张地翻看着自己那本《春日札记》的复印稿。
妈,你来这么早?林晓走过去,轻轻拥抱母亲。自从发现母亲的诗集后,她们之间的肢体接触变得自然了许多。
母亲林雪华抬头,眼角的皱纹在阳光下格外明显:怕迟到,就提前出来了。她抚平裙子上不存在的褶皱,这套衣服合适吗?几十年没接受过采访了...
很美。林晓真诚地说。母亲穿着简单的藏青色连衣裙,银灰色的头发整齐地挽在脑后,看起来优雅而知性。
许明远从二楼下来,手里端着茶盘:阿姨好,我是许明远。
这就是书店老板?母亲上下打量许明远,眼中闪过一丝林晓读不懂的情绪,听晓晓提起过你。
记者苏梅和摄影师很快到来。采访开始很顺利,谈论母亲年轻时的创作经历,林晓如何发现会计与文学的共通点,以及母女俩合编诗集的缘起。
林女士,苏梅转向母亲,您年轻时参加过文学社团吗?我看到诗集中提到周三的文学聚会...
母亲的手指轻轻敲击茶杯:参加过大学文学社,还...投过一次稿。
什么比赛?苏梅追问。
一个小型文学竞赛,没得奖。母亲轻描淡写地说,但林晓注意到她的眼神飘向书店后方的某个角落。
许明远突然插话:是不是1988年的文学新人奖?我父亲曾经是评委之一。
母亲的手一抖,茶水洒在桌布上:你父亲...是许志远?
空气瞬间凝固。林晓看看母亲,又看看许明远,一个不可思议的联想浮现在脑海:妈,你投稿的比赛...
就是这家书店主办的。母亲轻声说,目光落在许明远身上,当时你父亲刚开店不久,举办文学比赛吸引顾客。我投了一组诗...落选了。
许明远瞪大眼睛:等等,您是不是用笔名投稿?父亲的手稿里提到过这个笔名,说那组诗其实很好,但因为赞助商要求必须选叙事类作品...
母亲猛地站起来,打翻了茶杯:他...记得我的笔名?
这一刻,林晓感觉时间仿佛静止。三十年前,母亲的诗与许父的书店有过交集;三十年后,她与许明远在这同一个空间重逢相爱。这种巧合超越了概率,近乎命运的安排。
采访在震撼中继续。母亲讲述当年如何为了生计放弃文学,进入银行工作;林晓则分享如何在母亲无言的期待下选择会计专业,却最终兜兜转转回到写作。苏梅疯狂记录,显然没预料到采访会挖出如此丰富的故事脉络。
这简直可以拍成电影!采访结束时,苏梅兴奋地说,两代人的文学梦,命运的交织,爱情的轮回...
送走记者后,母亲仍处于恍惚状态。许明远从地下室找来一本发黄的纪念册,翻到某一页:看,这是当年比赛的合影。
照片上,年轻的许父站在一群文学青年中间,角落里有一个模糊的侧影——扎着麻花辫的少女,正是二十岁的林雪华。
我真的去过...母亲触摸着照片,声音哽咽,那天我鼓起勇气问你父亲对落选的看法,他说...我的诗像会计的账本一样精确美丽。我以为是在讽刺。
许明远摇头:不,父亲最欣赏的就是精确的文字。他常说好的写作要像数学一样严谨
林晓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自己能将会计与文学结合得如此自然——这种特质可能遗传自母亲,而欣赏这种特质的,恰恰是许明远的父亲。命运的丝线在时光中交织,最终将他们引向彼此。
母亲临走时,紧紧握住许明远的手:你父亲...是个好评委。请在后记里写下这个。
许明远郑重地点头。送走母亲后,他转向林晓: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对你一见钟情了吧?也许早在见到你之前,我的灵魂就已经认出了你。
这句近乎告白的话语让林晓心头一热。她踮起脚尖,在许明远唇上留下一个轻吻:世界真小。
小得恰到好处。许明远微笑。
接下来的一个月,书店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状态。许明远日夜赶写父亲手稿的后记,林晓则协助母亲整理诗稿,同时还要兼顾会计顾问工作和自己的小说创作。但在这忙碌中,每个人都找到了奇特的平静——那是一种终于走在正确道路上的确信。
许父的《时光之外》和林晓母女的《数字与玫瑰》定在同一天出版,发布会也将在书店同时举行。这个创意吸引了媒体广泛关注,预售数字超出预期。
发布会前夜,林晓和许明远坐在后院的老梨树下,享受难得的宁静时刻。初夏的微风拂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
紧张吗?许明远问,手指轻轻缠绕着她的。
林晓摇头:奇怪的是,一点也不。感觉...这一切本该如此。她望向星空,就像我们本该在一起,这两本书本该同时出版,母亲的诗本该被你父亲看到...
许明远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绒盒:那么,这个也本该如此吗?
林晓的心跳骤然加速。许明远单膝跪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古朴的银戒,镶嵌着一颗小小的蓝宝石。
父亲留给我的,说是给未来的妻子。许明远的声音有些颤抖,林晓,你愿意成为那个她吗?
月光下,蓝宝石闪烁着深邃的光芒,就像他们共同经历的过去与即将展开的未来。林晓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拉起许明远,带他回到书店,来到阁楼上。
她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个信封:这是我昨天收到的,《都市文学》想要连载我的中篇,稿酬足够我一年不工作。她深吸一口气,我想说的是...我愿意嫁给你,而且我已经准备好完全投入到写作和书店中。不再需要会计工作作为退路。
许明远紧紧拥抱她:你确定吗?
从未如此确定过。林晓微笑,就像你常说的,人生不只有一条路。我选择这条有书、有你、有写作的路。
许明远为她戴上戒指,两人在阁楼的月光下长久拥吻。这个吻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发布会当天,书店挤满了人。媒体记者、文学爱好者、附近大学的师生,甚至市作协的代表都来了。林晓母亲穿着三十年来最鲜艳的红色连衣裙,朗读着自己年轻时的诗作;许明远则分享父亲写作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如何理解那个沉默寡言的男人。
当林晓站上台朗读自己的小说片段时,她看到台下许明远骄傲的眼神,母亲欣慰的泪水,以及众多陌生却友善的面孔。这一刻,她感到一种完整的归属感——不再是被迫选择的身份,而是自己亲手创造的、融合了多重元素的生活。
活动结束后,林晓和许明远站在书店门口送别最后几位客人。夕阳西下,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
接下来呢?林晓问,手指摩挲着新戴的戒指。
许明远指向书店:扩建地下室,增加咖啡区,举办更多跨界活动...他转向她,还有我们的婚礼,就在这里,在书堆中。
听起来很完美。林晓靠在他肩上,你知道吗?我今天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我的小说帮她度过了离婚后的低谷。
你看,这就是写作的意义。许明远轻吻她的发顶,比任何数字都有价值。
夜幕降临,他们锁上书店大门,却不上楼,而是并肩坐在门前的台阶上。路灯一盏盏亮起,为城市铺上温暖的光。
世界真小。林晓感叹道,小到所有迷失的都能重逢,所有沉默的都有回声。
许明远握住她的手:而我们,恰好在这小小的世界里,找到了彼此。
街角传来街头艺人的吉他声,悠扬的旋律飘荡在夜空中。两人静静聆听,不需要言语。在这个由书籍和爱情构成的小小宇宙里,他们已经拥有了所需要的一切。(完)
《都市文化周刊》的采访安排在周日下午,书店特意为此暂停营业三小时。林晓提前一小时到达,发现母亲已经坐在书店角落,紧张地翻看着自己那本《春日札记》的复印稿。
妈,你来这么早?林晓走过去,轻轻拥抱母亲。自从发现母亲的诗集后,她们之间的肢体接触变得自然了许多。
母亲林雪华抬头,眼角的皱纹在阳光下格外明显:怕迟到,就提前出来了。她抚平裙子上不存在的褶皱,这套衣服合适吗?几十年没接受过采访了...
很美。林晓真诚地说。母亲穿着简单的藏青色连衣裙,银灰色的头发整齐地挽在脑后,看起来优雅而知性。
许明远从二楼下来,手里端着茶盘:阿姨好,我是许明远。
这就是书店老板?母亲上下打量许明远,眼中闪过一丝林晓读不懂的情绪,听晓晓提起过你。
记者苏梅和摄影师很快到来。采访开始很顺利,谈论母亲年轻时的创作经历,林晓如何发现会计与文学的共通点,以及母女俩合编诗集的缘起。
林女士,苏梅转向母亲,您年轻时参加过文学社团吗?我看到诗集中提到周三的文学聚会...
母亲的手指轻轻敲击茶杯:参加过大学文学社,还...投过一次稿。
什么比赛?苏梅追问。
一个小型文学竞赛,没得奖。母亲轻描淡写地说,但林晓注意到她的眼神飘向书店后方的某个角落。
许明远突然插话:是不是1988年的文学新人奖?我父亲曾经是评委之一。
母亲的手一抖,茶水洒在桌布上:你父亲...是许志远?
空气瞬间凝固。林晓看看母亲,又看看许明远,一个不可思议的联想浮现在脑海:妈,你投稿的比赛...
就是这家书店主办的。母亲轻声说,目光落在许明远身上,当时你父亲刚开店不久,举办文学比赛吸引顾客。我投了一组诗...落选了。
许明远瞪大眼睛:等等,您是不是用笔名投稿?父亲的手稿里提到过这个笔名,说那组诗其实很好,但因为赞助商要求必须选叙事类作品...
母亲猛地站起来,打翻了茶杯:他...记得我的笔名?
这一刻,林晓感觉时间仿佛静止。三十年前,母亲的诗与许父的书店有过交集;三十年后,她与许明远在这同一个空间重逢相爱。这种巧合超越了概率,近乎命运的安排。
采访在震撼中继续。母亲讲述当年如何为了生计放弃文学,进入银行工作;林晓则分享如何在母亲无言的期待下选择会计专业,却最终兜兜转转回到写作。苏梅疯狂记录,显然没预料到采访会挖出如此丰富的故事脉络。
这简直可以拍成电影!采访结束时,苏梅兴奋地说,两代人的文学梦,命运的交织,爱情的轮回...
送走记者后,母亲仍处于恍惚状态。许明远从地下室找来一本发黄的纪念册,翻到某一页:看,这是当年比赛的合影。
照片上,年轻的许父站在一群文学青年中间,角落里有一个模糊的侧影——扎着麻花辫的少女,正是二十岁的林雪华。
我真的去过...母亲触摸着照片,声音哽咽,那天我鼓起勇气问你父亲对落选的看法,他说...我的诗像会计的账本一样精确美丽。我以为是在讽刺。
许明远摇头:不,父亲最欣赏的就是精确的文字。他常说好的写作要像数学一样严谨
林晓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自己能将会计与文学结合得如此自然——这种特质可能遗传自母亲,而欣赏这种特质的,恰恰是许明远的父亲。命运的丝线在时光中交织,最终将他们引向彼此。
母亲临走时,紧紧握住许明远的手:你父亲...是个好评委。请在后记里写下这个。
许明远郑重地点头。送走母亲后,他转向林晓: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对你一见钟情了吧?也许早在见到你之前,我的灵魂就已经认出了你。
这句近乎告白的话语让林晓心头一热。她踮起脚尖,在许明远唇上留下一个轻吻:世界真小。
小得恰到好处。许明远微笑。
接下来的一个月,书店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状态。许明远日夜赶写父亲手稿的后记,林晓则协助母亲整理诗稿,同时还要兼顾会计顾问工作和自己的小说创作。但在这忙碌中,每个人都找到了奇特的平静——那是一种终于走在正确道路上的确信。
许父的《时光之外》和林晓母女的《数字与玫瑰》定在同一天出版,发布会也将在书店同时举行。这个创意吸引了媒体广泛关注,预售数字超出预期。
发布会前夜,林晓和许明远坐在后院的老梨树下,享受难得的宁静时刻。初夏的微风拂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
紧张吗?许明远问,手指轻轻缠绕着她的。
林晓摇头:奇怪的是,一点也不。感觉...这一切本该如此。她望向星空,就像我们本该在一起,这两本书本该同时出版,母亲的诗本该被你父亲看到...
许明远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绒盒:那么,这个也本该如此吗?
林晓的心跳骤然加速。许明远单膝跪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古朴的银戒,镶嵌着一颗小小的蓝宝石。
父亲留给我的,说是给未来的妻子。许明远的声音有些颤抖,林晓,你愿意成为那个她吗?
月光下,蓝宝石闪烁着深邃的光芒,就像他们共同经历的过去与即将展开的未来。林晓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拉起许明远,带他回到书店,来到阁楼上。
她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个信封:这是我昨天收到的,《都市文学》想要连载我的中篇,稿酬足够我一年不工作。她深吸一口气,我想说的是...我愿意嫁给你,而且我已经准备好完全投入到写作和书店中。不再需要会计工作作为退路。
许明远紧紧拥抱她:你确定吗?
从未如此确定过。林晓微笑,就像你常说的,人生不只有一条路。我选择这条有书、有你、有写作的路。
许明远为她戴上戒指,两人在阁楼的月光下长久拥吻。这个吻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发布会当天,书店挤满了人。媒体记者、文学爱好者、附近大学的师生,甚至市作协的代表都来了。林晓母亲穿着三十年来最鲜艳的红色连衣裙,朗读着自己年轻时的诗作;许明远则分享父亲写作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如何理解那个沉默寡言的男人。
当林晓站上台朗读自己的小说片段时,她看到台下许明远骄傲的眼神,母亲欣慰的泪水,以及众多陌生却友善的面孔。这一刻,她感到一种完整的归属感——不再是被迫选择的身份,而是自己亲手创造的、融合了多重元素的生活。
活动结束后,林晓和许明远站在书店门口送别最后几位客人。夕阳西下,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
接下来呢?林晓问,手指摩挲着新戴的戒指。
许明远指向书店:扩建地下室,增加咖啡区,举办更多跨界活动...他转向她,还有我们的婚礼,就在这里,在书堆中。
听起来很完美。林晓靠在他肩上,你知道吗?我今天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我的小说帮她度过了离婚后的低谷。
你看,这就是写作的意义。许明远轻吻她的发顶,比任何数字都有价值。
夜幕降临,他们锁上书店大门,却不上楼,而是并肩坐在门前的台阶上。路灯一盏盏亮起,为城市铺上温暖的光。
世界真小。林晓感叹道,小到所有迷失的都能重逢,所有沉默的都有回声。
许明远握住她的手:而我们,恰好在这小小的世界里,找到了彼此。
街角传来街头艺人的吉他声,悠扬的旋律飘荡在夜空中。两人静静聆听,不需要言语。在这个由书籍和爱情构成的小小宇宙里,他们已经拥有了所需要的一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