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月亮(十八)
铅笔滚落在绘图板上的那声轻响,仿佛惊动了整个阳台凝固的光线。我怔怔地看着纸页左下角那条歪斜、断续、脆弱得不堪一击的曲线。它太简单了,简单得近乎可笑,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在沙地上留下的第一道毫无意义的划痕。
可胸腔里那颗裹着冰冷支架的心脏,却在这条微不足道的线面前,擂鼓般沉缓有力地搏动着。咚。咚。咚。每一下都清晰地震动着肋骨,震动着藤椅的扶手,震动着覆盖在膝头绘图板上的阳光。一种奇异的、带着轻微眩晕的暖流,从指尖被笔杆冰凉的触感所占据的地方,缓慢而坚定地蔓延开,汇入那有力的搏动之中。
这感觉陌生极了。不是设计稿完成时那种紧绷后骤然松弛的虚脱,也不是镁光灯下被赞誉包围的浮泛。它是一种……从干涸龟裂的河床深处,终于艰难渗出第一缕湿意的微凉。是一种在漫长的冬夜里,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活着的躯体,骤然感知到脚趾触碰冰冷地面时,那尖锐又无比真实的刺痛。是活着本身的、笨拙的证明。
窗外蝉鸣依旧嘹亮,不知疲倦。阳光灼热,透过遮光帘的缝隙,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几道狭长、明亮的光带。光带里,微尘无声地浮沉、旋转。我的目光追随着其中一粒,看它轻盈地起落,最终飘向小圆桌,落在那盆绿萝肥厚油亮的叶片边缘——正是我刚才试图捕捉的那条弧度。
指尖的颤抖并没有停止。那是一种深植于神经末梢的、近乎本能的震颤,如同风中残烛的微焰。我重新拾起那支滚落的铅笔。冰凉的笔杆再次被汗湿的掌心包裹。这一次,目标不再是那遥不可及的完美叶边。我的视线下移,落在了绿萝深褐色的、布满细小气根和粗糙纹理的茎干上。那茎干并不笔直,甚至有些扭曲,盘绕着向上,带着一种在有限空间里挣扎求生的韧劲。
笔尖悬在空白纸页的上方,微微颤栗着。那片等待落笔的“宁静湖面”,此刻清晰地倒映着我指尖无法控制的抖动。能行吗?会不会又是一场徒劳的、令人沮丧的自我折磨?
呼吸变得有些急促。我强迫自己将目光聚焦在茎干上一处特别突出的、如同小瘤节般的凸起上。它粗糙、丑陋,是生长过程中留下的疤痕。就是它了。
屏住呼吸。所有的意念都凝聚在颤抖的指尖,凝聚在那一点微小的、颤动的笔尖上。落下去!
笔尖触到纸面,发出一声极其细微的“嚓”。它没有流畅地滑动,而是像生了锈的犁头在坚硬的冻土上艰难地犁过。线条断断续续,歪歪扭扭,深浅不一。画出来的不是一个光滑的凸起,而是一团混乱的、纠结的、如同乱麻般的短促线条和颤抖的点。它们堆积在一起,笨拙地试图勾勒出那个瘤节的轮廓和质感,结果却更像一团被揉皱又勉强摊开的、沾满了污迹的废纸。
太糟糕了。
一股强烈的羞赧和自我厌弃猛地冲上头顶,脸颊瞬间发烫。我几乎是带着一种泄愤般的冲动,手指猛地用力,铅笔尖“啪”地一声,在纸面上划出一道又深又长、完全失控的斜线!这突兀而丑陋的破坏,像一个刺耳的休止符,彻底终结了这笨拙的尝试。
挫败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方才那一点微弱的暖流。我颓然地将铅笔扔在绘图板上,发出一声沉闷的轻响。身体向后重重地靠进藤椅深处,闭上了眼睛。阳光透过眼皮,是一片模糊的、晃动的血红。窗外的蝉鸣,此刻听起来格外刺耳,如同无情的嘲笑。
失败。依旧是失败。连一片叶子、一段最普通的茎干都无法捕捉。那些曾经驾驭过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精确计算过结构力与美的双手,如今连一支铅笔都无法驯服。图纸上的废墟,远比“星空之眼”倒塌后的现场更令人绝望。这具躯壳里残存的,究竟是什么?一个连最基本表达都丧失殆尽的……废物吗?
沉重的疲惫感,带着冰冷的绝望,沉沉地压了下来。我甚至没有力气抬手去揉按发痛的额角。就这么瘫在椅子里,任由阳光炙烤着皮肤,任由那团丑陋的铅笔涂鸦和那道撕裂般的划痕,在眼皮底下灼烧。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只有几分钟,也许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意识在昏沉与刺痛间浮沉。直到一阵极轻的、小心翼翼的脚步声,带着饭菜的温热香气,靠近了阳台的门槛。
是刘姐。
她像往常一样,动作麻利地将餐盘放在小圆桌上,发出轻微的瓷器碰撞声。她的目光习惯性地扫过阳台,扫过我闭目瘫坐的样子,扫过膝头的绘图板……然后,她的动作明显顿了一下。那双总是温和、带着点疲惫的眼睛,此刻定定地落在了绘图板那张被我揉皱又摊开的A4纸上。落在了那团纠结混乱的线条,和那道突兀撕裂的划痕上。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我闭着眼,却能清晰地感知到她那道目光的重量。那目光里没有我想象中的惊讶、怜悯,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疑惑。只有一种……沉静的、近乎专注的凝视。
她没有立刻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那张失败的“画”,看了好几秒钟。时间长得让我几乎要忍不住睁开眼。
然后,我听到了她温和的声音,和平常询问饭菜咸淡时没什么两样,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轻轻响起:
“林老伯,”她顿了顿,似乎在寻找最合适的词,“这……画的……是楼下那棵老石榴树结疤的粗皮吧?挺……挺像的。”
我的眼皮猛地一跳!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骤然停止了搏动!
她……她看出来了?
不是嘲笑那团乱麻,不是惊讶那道破坏的划痕。她竟然从那一片狼藉的、丑陋的、失败的线条里,看到了……树皮?看到了我试图捕捉而未能捕捉到的……那种粗粝的质感?
一股难以言喻的、混杂着震惊、茫然和一丝微弱到几乎不存在的……被理解的暖流,瞬间冲散了淤积的绝望。我猛地睁开眼,刺目的阳光让我眼前发花。模糊的视线里,刘姐正弯腰将一碗汤放到我面前的小圆桌上,侧脸平静,仿佛刚才那句石破天惊的话,只是随口提了一句天气。
“今天食堂熬的骨头汤不错,”她直起身,目光坦然地迎上我震惊而混乱的眼神,语气依旧平实,“您尝尝看,咸淡合不合适?”她指了指汤碗,又像是补充般,目光再次飞快地扫过绘图板上那张失败的纸页,嘴角似乎极轻微地向上弯了一下,带着一种朴素的、近乎笃定的意味。
“那疤结,看着就结实。”她轻声说,然后转身,像往常一样,脚步轻轻地离开了阳台。
房间里只剩下我,和那碗冒着热气的骨头汤。阳光依旧灼热,蝉鸣依旧喧嚣。绘图板上,那团丑陋的涂鸦和那道撕裂的划痕,在刘姐那句平淡话语的映照下,仿佛被赋予了某种奇异的光晕。
我僵硬地转动脖颈,目光越过阳台的栏杆,投向楼下。那棵老石榴树的虬枝在烈日下伸展,深褐色的树干上,确实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粗糙而坚硬的疤结。阳光勾勒着它们嶙峋的轮廓,沉默而倔强。
一种滚烫的、近乎哽咽的情绪,猛地堵住了喉咙。我下意识地伸出手,不是去拿汤勺,而是颤抖着,再次抓起了绘图板上那支冰冷的铅笔。
铅笔滚落在绘图板上的那声轻响,仿佛惊动了整个阳台凝固的光线。我怔怔地看着纸页左下角那条歪斜、断续、脆弱得不堪一击的曲线。它太简单了,简单得近乎可笑,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在沙地上留下的第一道毫无意义的划痕。
可胸腔里那颗裹着冰冷支架的心脏,却在这条微不足道的线面前,擂鼓般沉缓有力地搏动着。咚。咚。咚。每一下都清晰地震动着肋骨,震动着藤椅的扶手,震动着覆盖在膝头绘图板上的阳光。一种奇异的、带着轻微眩晕的暖流,从指尖被笔杆冰凉的触感所占据的地方,缓慢而坚定地蔓延开,汇入那有力的搏动之中。
这感觉陌生极了。不是设计稿完成时那种紧绷后骤然松弛的虚脱,也不是镁光灯下被赞誉包围的浮泛。它是一种……从干涸龟裂的河床深处,终于艰难渗出第一缕湿意的微凉。是一种在漫长的冬夜里,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活着的躯体,骤然感知到脚趾触碰冰冷地面时,那尖锐又无比真实的刺痛。是活着本身的、笨拙的证明。
窗外蝉鸣依旧嘹亮,不知疲倦。阳光灼热,透过遮光帘的缝隙,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几道狭长、明亮的光带。光带里,微尘无声地浮沉、旋转。我的目光追随着其中一粒,看它轻盈地起落,最终飘向小圆桌,落在那盆绿萝肥厚油亮的叶片边缘——正是我刚才试图捕捉的那条弧度。
指尖的颤抖并没有停止。那是一种深植于神经末梢的、近乎本能的震颤,如同风中残烛的微焰。我重新拾起那支滚落的铅笔。冰凉的笔杆再次被汗湿的掌心包裹。这一次,目标不再是那遥不可及的完美叶边。我的视线下移,落在了绿萝深褐色的、布满细小气根和粗糙纹理的茎干上。那茎干并不笔直,甚至有些扭曲,盘绕着向上,带着一种在有限空间里挣扎求生的韧劲。
笔尖悬在空白纸页的上方,微微颤栗着。那片等待落笔的“宁静湖面”,此刻清晰地倒映着我指尖无法控制的抖动。能行吗?会不会又是一场徒劳的、令人沮丧的自我折磨?
呼吸变得有些急促。我强迫自己将目光聚焦在茎干上一处特别突出的、如同小瘤节般的凸起上。它粗糙、丑陋,是生长过程中留下的疤痕。就是它了。
屏住呼吸。所有的意念都凝聚在颤抖的指尖,凝聚在那一点微小的、颤动的笔尖上。落下去!
笔尖触到纸面,发出一声极其细微的“嚓”。它没有流畅地滑动,而是像生了锈的犁头在坚硬的冻土上艰难地犁过。线条断断续续,歪歪扭扭,深浅不一。画出来的不是一个光滑的凸起,而是一团混乱的、纠结的、如同乱麻般的短促线条和颤抖的点。它们堆积在一起,笨拙地试图勾勒出那个瘤节的轮廓和质感,结果却更像一团被揉皱又勉强摊开的、沾满了污迹的废纸。
太糟糕了。
一股强烈的羞赧和自我厌弃猛地冲上头顶,脸颊瞬间发烫。我几乎是带着一种泄愤般的冲动,手指猛地用力,铅笔尖“啪”地一声,在纸面上划出一道又深又长、完全失控的斜线!这突兀而丑陋的破坏,像一个刺耳的休止符,彻底终结了这笨拙的尝试。
挫败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方才那一点微弱的暖流。我颓然地将铅笔扔在绘图板上,发出一声沉闷的轻响。身体向后重重地靠进藤椅深处,闭上了眼睛。阳光透过眼皮,是一片模糊的、晃动的血红。窗外的蝉鸣,此刻听起来格外刺耳,如同无情的嘲笑。
失败。依旧是失败。连一片叶子、一段最普通的茎干都无法捕捉。那些曾经驾驭过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精确计算过结构力与美的双手,如今连一支铅笔都无法驯服。图纸上的废墟,远比“星空之眼”倒塌后的现场更令人绝望。这具躯壳里残存的,究竟是什么?一个连最基本表达都丧失殆尽的……废物吗?
沉重的疲惫感,带着冰冷的绝望,沉沉地压了下来。我甚至没有力气抬手去揉按发痛的额角。就这么瘫在椅子里,任由阳光炙烤着皮肤,任由那团丑陋的铅笔涂鸦和那道撕裂般的划痕,在眼皮底下灼烧。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只有几分钟,也许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意识在昏沉与刺痛间浮沉。直到一阵极轻的、小心翼翼的脚步声,带着饭菜的温热香气,靠近了阳台的门槛。
是刘姐。
她像往常一样,动作麻利地将餐盘放在小圆桌上,发出轻微的瓷器碰撞声。她的目光习惯性地扫过阳台,扫过我闭目瘫坐的样子,扫过膝头的绘图板……然后,她的动作明显顿了一下。那双总是温和、带着点疲惫的眼睛,此刻定定地落在了绘图板那张被我揉皱又摊开的A4纸上。落在了那团纠结混乱的线条,和那道突兀撕裂的划痕上。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我闭着眼,却能清晰地感知到她那道目光的重量。那目光里没有我想象中的惊讶、怜悯,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疑惑。只有一种……沉静的、近乎专注的凝视。
她没有立刻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那张失败的“画”,看了好几秒钟。时间长得让我几乎要忍不住睁开眼。
然后,我听到了她温和的声音,和平常询问饭菜咸淡时没什么两样,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轻轻响起:
“林老伯,”她顿了顿,似乎在寻找最合适的词,“这……画的……是楼下那棵老石榴树结疤的粗皮吧?挺……挺像的。”
我的眼皮猛地一跳!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骤然停止了搏动!
她……她看出来了?
不是嘲笑那团乱麻,不是惊讶那道破坏的划痕。她竟然从那一片狼藉的、丑陋的、失败的线条里,看到了……树皮?看到了我试图捕捉而未能捕捉到的……那种粗粝的质感?
一股难以言喻的、混杂着震惊、茫然和一丝微弱到几乎不存在的……被理解的暖流,瞬间冲散了淤积的绝望。我猛地睁开眼,刺目的阳光让我眼前发花。模糊的视线里,刘姐正弯腰将一碗汤放到我面前的小圆桌上,侧脸平静,仿佛刚才那句石破天惊的话,只是随口提了一句天气。
“今天食堂熬的骨头汤不错,”她直起身,目光坦然地迎上我震惊而混乱的眼神,语气依旧平实,“您尝尝看,咸淡合不合适?”她指了指汤碗,又像是补充般,目光再次飞快地扫过绘图板上那张失败的纸页,嘴角似乎极轻微地向上弯了一下,带着一种朴素的、近乎笃定的意味。
“那疤结,看着就结实。”她轻声说,然后转身,像往常一样,脚步轻轻地离开了阳台。
房间里只剩下我,和那碗冒着热气的骨头汤。阳光依旧灼热,蝉鸣依旧喧嚣。绘图板上,那团丑陋的涂鸦和那道撕裂的划痕,在刘姐那句平淡话语的映照下,仿佛被赋予了某种奇异的光晕。
我僵硬地转动脖颈,目光越过阳台的栏杆,投向楼下。那棵老石榴树的虬枝在烈日下伸展,深褐色的树干上,确实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粗糙而坚硬的疤结。阳光勾勒着它们嶙峋的轮廓,沉默而倔强。
一种滚烫的、近乎哽咽的情绪,猛地堵住了喉咙。我下意识地伸出手,不是去拿汤勺,而是颤抖着,再次抓起了绘图板上那支冰冷的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