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十七)(264)-《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一花独放(十七)

  初夏的晨光,带着露水的清润,慷慨地铺满了“静园小筑”的阳台。光线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在铺着素白毛毡的书桌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也照亮了窗台上那盆沉默的玉树。主干上那道深褐色的断口疤痕依旧清晰,像一枚饱经风霜的勋章。而疤痕下方,那片新生不久、油亮饱满的绿叶,已悄然舒展出更舒展的姿态,边缘染着一圈健康的红晕。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靠近土壤的另一侧,那个曾怯生生探头的嫩芽点,如今已挺立成两片微小的、翡翠般的子叶,像一双好奇的眼睛,充满期待地仰望着阳光。盆土温厚,根系深扎,新叶与嫩芽在晨光里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韧性与希望。

  杨帆将最后一件打包好的适老化扶手原型组件小心地放入纸箱,仔细封好胶带。客厅的地板上,整齐地码放着十几个这样的纸箱,里面装着他带领社区几个懂些手工的老伙计,在街道腾出的一个小仓库里,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一点点打磨、组装出来的首批简易适老化产品——模块化扶手和极简版遥控器。没有华丽的包装,只有朴素的牛皮纸盒,上面印着“社区适老互助计划”的字样和街道的徽标。

  “都在这儿了,妈。”杨帆直起身,抹了把额角的汗,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疲惫与成就感的踏实笑容,“下午街道派车来拉走,明天就分发到第一批申请的社区家庭试用。”

  陈静茹站在阳台门边,目光扫过那些朴素的纸箱,又落回儿子被汗水微微浸湿的鬓角。杨帆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海归精英的矜持被磨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接地气的沉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实干劲头。他不再谈论宏大的融资计划,而是专注于眼前这一件件能真正落到老人手里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东西”。

  “嗯。”陈静茹应了一声,声音里听不出太多波澜,但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她走到书桌前,拿起一张折叠整齐的信笺纸,递给杨帆,“这个,拿着。”

  杨帆疑惑地接过,展开。纸上是他熟悉的、母亲清隽有力的字迹,详细列着使用模块化扶手和遥控器时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扶手安装角度的舒适范围,遥控器按键的触感反馈建议,甚至还有几种老人可能出现的误操作情况及应对方法。字里行间,透着母亲多年独居的细致观察和实际体验。

  “妈……”杨帆心头一热,捏紧了那张轻飘飘却重逾千斤的纸。

  “瞎琢磨的,不一定对。”陈静茹打断他,语气平淡,转身走向窗台,拿起小喷壶,开始给她的花草浇水。水流细细地洒在玉树的新叶和嫩芽上,也洒在旁边的生石花和肉锥上。阳光透过水珠,折射出小小的彩虹。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来的是郑主任,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红光,手里还拿着一份文件。

  “陈老师!小杨!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郑主任一进门就大声道,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刚才接到市里紧急通知!省里主管民生工作的刘副省长,临时调整行程,下午就要来视察我们‘社区互助养老微生态’项目!点名要看‘静园小筑’这个核心样本点!还要重点了解小杨那个适老化产品的落地情况!”

  这消息如同平地惊雷!杨帆瞬间愣住了,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省领导?下午就来?他下意识地看向客厅里那些刚刚打包好、还没来得及运走的朴素纸箱,再看看自己身上沾着灰尘和油污的工作服,一股巨大的慌乱和压力瞬间攫住了他!这……这也太突然了!

  “郑主任!这……这怎么来得及准备?东西都还没发下去试用!我这……这形象……”杨帆有些手足无措。

  “哎呀!要什么准备!要的就是原汁原味!”郑主任用力摆手,眼睛发亮,“领导就是冲着咱们‘扎根社区、解决实际问题’的劲儿来的!陈老师您的‘小筑’,小杨你的‘土办法’,就是最好的展示!”他扬了扬手中的文件,“这是领导秘书发来的简要行程和要求,你们快看看!我再去街道那边协调一下安保和流程!”说完,风风火火地又冲了出去。

  客厅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杨帆有些粗重的呼吸声。巨大的压力让他额头渗出冷汗。他看向母亲。陈静茹依旧背对着他,专注地给一盆蟹爪兰浇水,水流声细细的,像某种稳定的节拍。她似乎对省领导视察的消息毫无波澜,平静得有些不寻常。

  “妈……”杨帆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这能行吗?万一……”

  “根扎在土里,”陈静茹没有回头,声音平静地打断他,像在陈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风来了,摇一摇,但倒不了。”她放下喷壶,拿起一块干净的软布,开始仔细擦拭玉树叶片上的浮尘,动作一丝不苟,仿佛擦拭的是传世的珍宝,“该浇水浇水,该擦叶子擦叶子。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母亲这份超乎寻常的平静,像一股沉静的力量,悄然注入杨帆慌乱的心田。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狂跳的心脏,低头再次看向手中母亲写的那张注意事项清单。那朴实的字迹,仿佛成了他此刻唯一的定海神针。

  下午两点刚过,几辆黑色的公务车悄然驶入小区。在街道和社区干部紧张而克制的簇拥下,一位穿着朴素夹克、面容清癯、目光炯炯有神的老者在秘书的陪同下,缓步走向单元楼。正是刘副省长。他没有太多寒暄,直接进了电梯。

  电梯平稳上升,崭新的轿厢光洁如镜。刘副省长饶有兴趣地按了按扶手,又看了看操作面板上清晰的大按钮,微微颔首:“嗯,挺好。老同志用着方便。”

  电梯门在四楼打开。陈静茹家的门敞开着。刘副省长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了“静园小筑”。

  客厅不大,却收拾得窗明几净,处处透着主人生活的气息。没有刻意布置的鲜花横幅,没有列队欢迎的老人,只有陈静茹穿着平时那件洗得发白的深蓝色开衫,安静地站在客厅中央,微微颔首:“首长好。”她的身旁,站着同样穿着沾了些许油污工作服的杨帆,神情略显紧张,但努力挺直着背。

  刘副省长目光温和地扫过客厅,一眼就看到了角落里堆放的那些朴素的牛皮纸箱。他径直走过去,指着箱子问道:“这些就是街道报上来的,你们自己捣鼓出来的适老化小玩意儿?”

  “是,首长。”杨帆连忙上前一步,声音有些紧绷,但努力保持清晰,“这是模块化扶手,安装很简单,普通家庭几分钟就能搞定,成本只有市面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这是极简版遥控器,只有几个大按钮,一键呼叫社区服务、一键联系子女、一键播放戏曲……”他一边介绍,一边拿起一个遥控器原型,笨拙却认真地演示着。

  刘副省长仔细听着,不时拿起一个扶手组件掂量一下,又接过遥控器,用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指笨拙地按了按那几个硕大的按钮,感受着清晰的触感和反馈音。他脸上露出浓厚的兴趣:“嗯!这个思路好!实用!接地气!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智能’强多了!谁的主意?”

  “是……是我结合社区老人的实际需求和……和我父亲当年的一些技改笔记,琢磨出来的。”杨帆老实回答,手心微微出汗。

  “好!好一个‘琢磨’!”刘副省长赞许地点点头,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站在一旁的陈静茹,“陈老师,您这位儿子,是个实干家啊!不搞虚的,就盯着解决实际问题!”

  陈静茹平静地回应:“小帆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能帮上点忙就好。”

  刘副省长的目光随即被敞开的阳台门内景象吸引。他信步走了进去。阳台不大,却像一片浓缩的绿洲。花草错落有致,书桌铺着毛毡,笔墨纸砚整齐陈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植物清香。他的目光很快被书桌旁那幅墨迹淋漓、气势磅礴的《同根生》所吸引——虬劲沉默的老干伤痕累累,断处却挣扎出倔强新绿,旁枝蓬勃舒展,承接天光。他凝视良久,眼中流露出深深的动容。

  “这幅画……叫《同根生》?”他轻声问,仿佛怕惊扰了画中的意境。

  “是。”陈静茹回答。

  “好!画得好!名字也好!”刘副省长由衷赞叹,目光扫过阳台上每一盆生机盎然的植物,最后落在那盆疤痕与新生并存的玉树上,“根扎得深,叶散得开,风雨雷电,都成了筋骨。陈老师,您这里,才是真正的‘样板间’啊!”他的话语里充满了真诚的敬意,没有半分官腔。

  他没有再询问什么宏大计划或漂亮数据,反而饶有兴致地询问起“静园小筑”日常书画课怎么组织,老人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