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柳喜兰站在讲台上,望着底下七十多张稚嫩的面孔。九月的阳光透过有些污渍的窗户,照在孩子们汗湿的额头上。教室里只有两个老旧吊扇在吱呀转动,根本驱不散秋老虎的余威。
“所以,这个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她的话被后排一阵骚动打断了。
“老师!王浩和赵晓又打架了!”
柳喜兰轻叹一口气,走下讲台分开两个扭打在一起的男生。这是她今天处理的第三起冲突了。七十多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挤在原本只能容纳五十人的教室里,胳膊碰胳膊,腿碰腿,一点小事就能引发战火。
五年前,柳喜兰通过激烈遴选考入永丰中学时,没想到县城教师的生活会是这般光景。
那时她在离县城三十里外的树人中学教书,班里只有四十个学生,下午四点就能下班回家照看自己刚上小学的女儿。听说县城招考,她几乎拼了命复习——谁不想去更好的平台?谁不想让女儿接受县城的优质教育?
如今她站在了这个“更好”的平台上,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无声的战争。
下课铃响,柳喜兰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年级主任就塞给她一叠表格:“喜兰,教育局要检查教案和学生作业批改情况,周五前交上来。”
“可今天已经周三了…”
“所以得加班啊。”主任拍拍她的肩,“你知道,这次检查和职称评定挂钩。”
回到办公室,柳喜兰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作业本,苦笑了一下。七十本作业,每本要认真批改,光这就得三四个小时。还有明天的课要备,还有试卷要出,还有...
“柳老师,还不走啊?”数学组的李老师拎着包问道。
“还得一会儿,这些作业...”
“哎,你说咱们图什么?”李老师摇摇头,“我女儿都快不认识我了,天天早出晚归的。”
柳喜兰苦笑。她何尝不是?自从调到县城,女儿小雨总是抱怨:“妈妈,你怎么比以前更忙了?”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树人中学的老同事王素娴发来的消息:“喜兰,周五县里教研活动,你会来吧?好久没见了。”
柳喜兰心里一动。王素娴和她同岁,师范同学,毕业后一起分到树人中学。五年前柳喜兰拼命考进县城时,王素选择留在乡镇。如今两人正好是鲜明的对比。
周五的教研活动上,柳喜兰一眼就看见了王素娴。她穿着淡蓝色的连衣裙,气色红润,相比柳喜兰眼下的黑眼圈,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
“喜兰!”王素娴高兴地招手,“你看你,又瘦了。”
“没办法,太忙了。”柳喜兰勉强笑笑,“你看起来真不错。”
活动中场休息,两人坐在校园的长椅上聊天。
“说实话,后悔去县城吗?”王素娴直接问道。
柳喜兰犹豫了一下:“也不能说后悔,就是...和想象的不一样。”
王素娴点点头:“我知道。我们学校也有老师拼命想往县城考。说实话,我工资现在比你还高呢。”
柳喜兰愣了一下:“怎么会?”
“乡村教师补贴啊!”王素娴说,“加上各种补贴,我现在每月到手四千二。你呢?”
柳喜兰沉默了。她每月三千出头的工资,在县城租房就要花去八百,加上生活费,所剩无几。
“不过县城平台好,发展空间大啊。”柳喜兰试图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辩解。
王素娴笑了:“你说职称?告诉你,我们乡镇学校名额反而宽松。我去年就评上一级了,你们县城竞争激烈吧?”
柳喜兰想起自己已经连续两年申报一级教师都被刷下来的经历,无言以对。
活动结束后,柳喜兰心情复杂地回到永丰中学。刚进校门,就看见布告栏前围了一群老师。
“怎么了?”她问身边的同事。
“教育局又要来检查了,这次是素质教育实施情况。”
人群中传来抱怨声:“天天检查,还上不上课了?”
“就是,教案要写得像论文,作业批改要细致到每个标点,谁受得了!”
柳喜兰默默走开。她何尝不累?每天六点起床,赶最早一班公交到学校,晚上七八点才能到家。女儿小雨经常被寄放在邻居家,功课没人辅导,成绩直线下降。
周末,柳喜兰终于有时间带女儿回乡下老家。母亲看她憔悴的样子,心疼不已:“要不调回乡镇来吧?你看素娴,日子过得多舒坦。”
柳喜兰摇摇头。她不甘心,五年奋斗就这样放弃?更何况,小雨已经在县城上学,再转学对孩子不好。
周一一早,柳喜兰刚到学校就被校长叫去了办公室。
“柳老师,这次教育局突击检查,你们班数学作业批改情况不太理想啊。”
柳喜兰愣住了:“我每本都认真批改了的!”
“但是批语不够详细,缺乏针对性。”校长推过一叠作业本,“你看,有的就写个‘阅’,有的只打勾叉。要求是每本至少两句批语,要指出具体问题。”
柳喜兰看着那七十本作业,感到一阵无力:“校长,我每天至少要批七十本作业,还要备课、上课、处理班级事务...”
“我知道大家辛苦,”校长打断她,“但这是规定。这次检查关系到学校评级,希望你重视。”
那天晚上,柳喜兰批改作业到十一点。眼睛酸涩,肩膀酸痛。小雨早已在邻居家睡下,她连女儿的面都没见到。
第二天数学课上,柳喜兰破天荒地发了火。
“这次作业有一半人没交!交上来的一半中,又有一半错误百出!你们到底有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她声音嘶哑,情绪激动。
教室里鸦雀无声。突然,后排一个男生嘟囔道:“老师,作业太多了,写不完...”
“多?这才几张卷子!”柳喜兰更生气了。
“不只是数学,各科老师都留很多作业...”女生小声补充道,“我们每天都写到很晚...”
柳喜兰愣住了。她突然意识到,在这场教育的困局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老师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和要求,学生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家长为此焦虑不安...
下课后,柳喜兰没有立即回办公室。她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看着拥挤的课桌椅,突然想起了五年前在树人中学的日子。
那时的教室虽然简陋,但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空间。她可以耐心批改每一份作业,可以早早回家陪女儿,可以在周末和同事一起去郊游...
手机响起,是王素娴发来的照片:树人中学的老师们正在野炊,大家笑得开心极了。附言:“师范同学聚会,就缺你了!”
柳喜兰的眼睛湿润了。她终于明白,自己一直向往的“更好平台”,原来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那天晚上,柳喜兰做了一个决定。她开始整理材料,准备申请调回树人中学。
得知这个消息,最惊讶的是王素娴:“你疯了?多少人想进县城进不去!”
“我想明白了,”柳喜兰平静地说,“教育不是为了平台,而是为了孩子。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能真正教书育人的地方,就是好地方。”
校长也找她谈话:“柳老师,你是骨干教师,学校很看重你。明年的职称评定,我会优先考虑你。”
“谢谢校长,但我已经想好了。”
调令下来的那天,柳喜兰站在永丰中学门口,回望这座她奋斗了五年的学校。这里有更好的硬件设施,更优质的生源,更广阔的平台。但与此同时,也有更重的负担,更大的压力,更少的生活。
回到树人中学的第一天,柳喜兰走进教室。三十八个学生整齐地坐着,教室宽敞明亮。窗外是绿油油的稻田,风带来泥土的清香。
下课铃响,她批改完所有作业,太阳还高高挂着。骑车回家的路上,她顺道去接了女儿。小雨惊喜地扑过来:“妈妈,今天这么早!”
晚上,柳喜兰有时间给女儿辅导功课,有时间做一顿像样的晚饭,还有时间陪女儿散步看星星。
月光下,小雨突然说:“妈妈,我
柳喜兰站在讲台上,望着底下七十多张稚嫩的面孔。九月的阳光透过有些污渍的窗户,照在孩子们汗湿的额头上。教室里只有两个老旧吊扇在吱呀转动,根本驱不散秋老虎的余威。
“所以,这个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她的话被后排一阵骚动打断了。
“老师!王浩和赵晓又打架了!”
柳喜兰轻叹一口气,走下讲台分开两个扭打在一起的男生。这是她今天处理的第三起冲突了。七十多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挤在原本只能容纳五十人的教室里,胳膊碰胳膊,腿碰腿,一点小事就能引发战火。
五年前,柳喜兰通过激烈遴选考入永丰中学时,没想到县城教师的生活会是这般光景。
那时她在离县城三十里外的树人中学教书,班里只有四十个学生,下午四点就能下班回家照看自己刚上小学的女儿。听说县城招考,她几乎拼了命复习——谁不想去更好的平台?谁不想让女儿接受县城的优质教育?
如今她站在了这个“更好”的平台上,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无声的战争。
下课铃响,柳喜兰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年级主任就塞给她一叠表格:“喜兰,教育局要检查教案和学生作业批改情况,周五前交上来。”
“可今天已经周三了…”
“所以得加班啊。”主任拍拍她的肩,“你知道,这次检查和职称评定挂钩。”
回到办公室,柳喜兰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作业本,苦笑了一下。七十本作业,每本要认真批改,光这就得三四个小时。还有明天的课要备,还有试卷要出,还有...
“柳老师,还不走啊?”数学组的李老师拎着包问道。
“还得一会儿,这些作业...”
“哎,你说咱们图什么?”李老师摇摇头,“我女儿都快不认识我了,天天早出晚归的。”
柳喜兰苦笑。她何尝不是?自从调到县城,女儿小雨总是抱怨:“妈妈,你怎么比以前更忙了?”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树人中学的老同事王素娴发来的消息:“喜兰,周五县里教研活动,你会来吧?好久没见了。”
柳喜兰心里一动。王素娴和她同岁,师范同学,毕业后一起分到树人中学。五年前柳喜兰拼命考进县城时,王素选择留在乡镇。如今两人正好是鲜明的对比。
周五的教研活动上,柳喜兰一眼就看见了王素娴。她穿着淡蓝色的连衣裙,气色红润,相比柳喜兰眼下的黑眼圈,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
“喜兰!”王素娴高兴地招手,“你看你,又瘦了。”
“没办法,太忙了。”柳喜兰勉强笑笑,“你看起来真不错。”
活动中场休息,两人坐在校园的长椅上聊天。
“说实话,后悔去县城吗?”王素娴直接问道。
柳喜兰犹豫了一下:“也不能说后悔,就是...和想象的不一样。”
王素娴点点头:“我知道。我们学校也有老师拼命想往县城考。说实话,我工资现在比你还高呢。”
柳喜兰愣了一下:“怎么会?”
“乡村教师补贴啊!”王素娴说,“加上各种补贴,我现在每月到手四千二。你呢?”
柳喜兰沉默了。她每月三千出头的工资,在县城租房就要花去八百,加上生活费,所剩无几。
“不过县城平台好,发展空间大啊。”柳喜兰试图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辩解。
王素娴笑了:“你说职称?告诉你,我们乡镇学校名额反而宽松。我去年就评上一级了,你们县城竞争激烈吧?”
柳喜兰想起自己已经连续两年申报一级教师都被刷下来的经历,无言以对。
活动结束后,柳喜兰心情复杂地回到永丰中学。刚进校门,就看见布告栏前围了一群老师。
“怎么了?”她问身边的同事。
“教育局又要来检查了,这次是素质教育实施情况。”
人群中传来抱怨声:“天天检查,还上不上课了?”
“就是,教案要写得像论文,作业批改要细致到每个标点,谁受得了!”
柳喜兰默默走开。她何尝不累?每天六点起床,赶最早一班公交到学校,晚上七八点才能到家。女儿小雨经常被寄放在邻居家,功课没人辅导,成绩直线下降。
周末,柳喜兰终于有时间带女儿回乡下老家。母亲看她憔悴的样子,心疼不已:“要不调回乡镇来吧?你看素娴,日子过得多舒坦。”
柳喜兰摇摇头。她不甘心,五年奋斗就这样放弃?更何况,小雨已经在县城上学,再转学对孩子不好。
周一一早,柳喜兰刚到学校就被校长叫去了办公室。
“柳老师,这次教育局突击检查,你们班数学作业批改情况不太理想啊。”
柳喜兰愣住了:“我每本都认真批改了的!”
“但是批语不够详细,缺乏针对性。”校长推过一叠作业本,“你看,有的就写个‘阅’,有的只打勾叉。要求是每本至少两句批语,要指出具体问题。”
柳喜兰看着那七十本作业,感到一阵无力:“校长,我每天至少要批七十本作业,还要备课、上课、处理班级事务...”
“我知道大家辛苦,”校长打断她,“但这是规定。这次检查关系到学校评级,希望你重视。”
那天晚上,柳喜兰批改作业到十一点。眼睛酸涩,肩膀酸痛。小雨早已在邻居家睡下,她连女儿的面都没见到。
第二天数学课上,柳喜兰破天荒地发了火。
“这次作业有一半人没交!交上来的一半中,又有一半错误百出!你们到底有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她声音嘶哑,情绪激动。
教室里鸦雀无声。突然,后排一个男生嘟囔道:“老师,作业太多了,写不完...”
“多?这才几张卷子!”柳喜兰更生气了。
“不只是数学,各科老师都留很多作业...”女生小声补充道,“我们每天都写到很晚...”
柳喜兰愣住了。她突然意识到,在这场教育的困局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老师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和要求,学生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家长为此焦虑不安...
下课后,柳喜兰没有立即回办公室。她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看着拥挤的课桌椅,突然想起了五年前在树人中学的日子。
那时的教室虽然简陋,但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空间。她可以耐心批改每一份作业,可以早早回家陪女儿,可以在周末和同事一起去郊游...
手机响起,是王素娴发来的照片:树人中学的老师们正在野炊,大家笑得开心极了。附言:“师范同学聚会,就缺你了!”
柳喜兰的眼睛湿润了。她终于明白,自己一直向往的“更好平台”,原来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那天晚上,柳喜兰做了一个决定。她开始整理材料,准备申请调回树人中学。
得知这个消息,最惊讶的是王素娴:“你疯了?多少人想进县城进不去!”
“我想明白了,”柳喜兰平静地说,“教育不是为了平台,而是为了孩子。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能真正教书育人的地方,就是好地方。”
校长也找她谈话:“柳老师,你是骨干教师,学校很看重你。明年的职称评定,我会优先考虑你。”
“谢谢校长,但我已经想好了。”
调令下来的那天,柳喜兰站在永丰中学门口,回望这座她奋斗了五年的学校。这里有更好的硬件设施,更优质的生源,更广阔的平台。但与此同时,也有更重的负担,更大的压力,更少的生活。
回到树人中学的第一天,柳喜兰走进教室。三十八个学生整齐地坐着,教室宽敞明亮。窗外是绿油油的稻田,风带来泥土的清香。
下课铃响,她批改完所有作业,太阳还高高挂着。骑车回家的路上,她顺道去接了女儿。小雨惊喜地扑过来:“妈妈,今天这么早!”
晚上,柳喜兰有时间给女儿辅导功课,有时间做一顿像样的晚饭,还有时间陪女儿散步看星星。
月光下,小雨突然说:“妈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