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补贴(二)(520)-《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看不见的补贴(二)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李明坐在水利局的临时办公室里,看着窗外被雨水洗刷得格外明亮的树叶。这是他成为“智慧水利项目”顾问的第三个月。

  “李顾问,防汛系统的数据接口又出问题了,能来看一下吗?”年轻科员小张探头进来。

  李明放下手中的代码,快步走向机房。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他恍惚间回到了互联网大厂的鼎盛时期,但这里的节奏截然不同——没有那么多的紧急上线和通宵加班,但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林静端着餐盘在他对面坐下。

  “怎么样?还适应吗?”

  “比想象中复杂,”李明实话实说,“政府的系统架构和互联网公司很不一样,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想要实现真正的‘智慧水利’,得先从数据打通开始。”

  林静笑了:“所以才知道需要你们这些互联网来的专家啊。”

  餐盘里的三菜一汤才花了李明三块钱,味道却出乎意料地好。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大厂时,他的一顿外卖通常要五六十,还常常吃不到一半就扔下处理紧急工作。

  下午,李明被叫去参加一个防汛会议。会上,各位领导分析了今年可能面临的防汛形势,部署了一系列工作。

  散会后,副局长叫住了李明:“李顾问,听说你以前在互联网公司负责过大流量并发处理?”

  李明点头:“是的,主要是电商促销和大型活动时的系统保障。”

  “那我们汛期的水位监测系统能否借鉴这种思路?每年汛期,我们的系统都会因为访问量激增而变慢甚至崩溃。”

  李明感到一阵兴奋——这是他的专业领域。“完全可以!我可以设计一套弹性扩容方案,成本不会增加太多,但能保证关键时期的系统稳定。”

  副局长满意地点头:“好,你写个方案,预算方面不用担心。”

  回到工位,李明恍惚间有种奇特的感觉。在大厂,他提的任何方案都要经过复杂的ROI计算和多次评审,而这里,一旦被认可,推进的速度超乎想象。

  周末,李明和林静一起回老家。饭桌上,亲戚们得知李明现在在水利局工作,态度明显有了变化。

  “明明现在也是政府单位的人了?”二姨给他夹了块鱼,“这下好了,稳定了。”

  大伯抿了口酒:“政府工作好,有地位。你看村里修水渠的事,还得靠静静帮忙协调。”

  李明苦笑。他的收入只有从前的一半,但在家人眼中的“价值”却翻了好几倍。

  林静低声对李明说:“别在意,他们就这样。不过说实话,你现在的工作确实更有社会价值不是吗?”

  李明想了想,点点头。在大厂,他做的更多是如何让用户停留更长时间、购买更多东西;而在这里,他的代码直接关系到防汛预警、灌溉调度和水资源分配。

  周一回到单位,李明被告知要随队下乡调研。一辆公务车载着几名技术人员前往偏远山区,路上颠簸了四个多小时。

  “每次下乡都有补助,”同行的老赵告诉李明,“虽然不多,但是一种保障。”

  山区的水利设施相对落后,李明亲眼看到了基层水利工作的艰辛——工作人员需要徒步爬山检查水源地,在简陋的条件下监测水质,与村民沟通用水问题。

  晚上住在乡镇招待所,条件简陋但干净。饭后,镇长特意来见调研组,感谢他们前来指导工作。

  “我们这里偏远,留不住人才,”镇长握着李明的手说,“你们能来帮忙改善系统,真是帮了大忙。”

  那一刻,李明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看不见的补贴”——不是金钱,而是一种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

  项目进行到第二个月,李明设计的弹性扩容方案成功应用于防汛系统。恰好那年雨季来得早,系统经历了第一次实战考验。

  凌晨三点,李明被手机警报惊醒——系统监测到某区域小时雨量超过警戒值。他立即登录系统,发现访问量正在急剧上升。

  通过监控大屏,李明看到各级防汛负责人已经上线,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做出决策:疏散低洼地区居民,调度防汛物资,预泄水库容量以防万一。

  那一刻,李明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与无数人的生活甚至生命安全紧密相连。在大厂,系统崩溃意味着用户无法购物或娱乐;而在这里,系统失效可能导致无法及时预警汛情。

  经过一夜奋战,雨势渐小,险情得到控制。第二天上午,局里召开总结会,特别表扬了李明开发的系统在防汛中的重要作用。

  会后,副局长找到李明:“李顾问,你的合同快到期了,有什么打算?”

  李明愣了一下。这几个月他完全沉浸在工作中,几乎忘了自己只是个临时聘用的顾问。

  “我们正在申请一个编制外的技术岗位,”副局长继续说,“虽然还是合同制,但福利待遇会更好一些,也有转正的可能。你感兴趣吗?”

  傍晚,李明约林静吃饭。在一家小餐馆里,他说起了副局长的提议。

  “你怎么想?”林静问。

  “说实话,我很纠结,”李明放下筷子,“收入只有我以前的一半不到,而且政府单位的晋升路径慢,技术更新也不如互联网公司快。”

  “但你看起来比从前开心多了,”林静观察着他,“黑眼圈没了,也不再动不动就看手机回消息。”

  李明愣了一下,意识到这确实是事实。在大厂,他7×24小时待命,压力大得常常失眠;而现在,他虽然也加班,但工作与生活有了界限,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自己工作的直接价值。

  “而且,”林静眨眨眼,“告诉你个秘密,我们要涨工资了!普通科员每月基本工资涨300呢!”

  两人同时笑了起来。300元,还不够李明以前请团队喝一次下午茶。

  笑过后,李明认真地说:“但我确实在考虑留下。不是因为稳定或者福利,而是因为我发现,我的技术能在这里产生不一样的价值。”

  就在这时,李明的手机响了,是他以前在大厂的领导。

  “明哥,行业回暖了!这边有个新项目,需要资深架构师,年薪能给到七十万,有兴趣回来吗?”

  电话那头的声音很大,林静也听到了。她默默低下头,吃了一口菜。

  挂掉电话后,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会回去吧?”林静轻声问,“七十万呢,是你现在收入的快三倍了。”

  窗外,雨又开始下了起来。李明望着街道上匆匆避雨的行人,想起自己开发的系统此刻正在某处监测着雨量,为防汛决策提供支持。

  “我记得你曾经告诉我,不要光盯着工资条上的数字,”李明缓缓说道,“那只是价格,不是价值。”

  他拿出手机,给前领导回了条短信:“感谢机会,但我已经找到了更有价值的工作。”

  然后,他看向林静,笑了:“对了,你之前说单位大姐要给我介绍对象,还算数吗?”

  林静惊讶地睁大眼睛,随即也笑了:“当然算数!不过你现在是水利局的李顾问了,门槛可不低呢!”

  两人笑作一团。雨声中,李明意识到,自己终于理解了那些“看不见的补贴”的真正含义——它不是工资条上的数字,不是各种津贴补助,而是一种难以用金钱衡量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有些人追求价格的极致,有些人则守护着价值的永恒。而他,终于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雨渐渐小了,天边出现一道彩虹。李明和林静走出餐馆,深吸一口雨后的清新空气。

  “明天我要去下游几个水库做系统调试,一起去吗?”李明问。

  林静点点头:“当然,这是我的工作啊。”

  “不,”李明微笑道,“这是我们的工作。”

  他们相视而笑,走向那个连接着无数人生活与安全的水利世界,走向那些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价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