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的距离(四)
秋意渐浓,窗外的梧桐树开始落叶。赵老师家的育儿战争却进入了新的阶段。
母乳喂养成了新的矛盾焦点。小薇坚持科学喂养,每天严格按照时间表用吸奶器吸乳,精确到毫升:开始90,后来120,现在已经是150了。宝宝偶尔直接吮吸,但小薇认为这样无法量化,不利于掌握食量。
“妈,您看,这次吸了150毫升呢。”小薇骄傲地展示奶瓶上的刻度。
李老师推推老花镜:“直接喂多好,省事又省电。我们那会儿都是直接喂的。”
“那怎么知道吃了多少呢?”小薇反驳,“现在都讲科学定量。”
更让李老师不解的是,小薇坚持要让宝宝吃完一边再换另一边:“这样能吃到后奶,营养更全面。”
而李老师则认为应该左右交叉:“不然一边太胀,一边又空着,多难受。”
婆媳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小薇严格按照自己的方式执行,结果不幸发生了——乳腺炎。
那是个周六的凌晨,小薇突然发高烧,右乳房胀痛得像块石头。赵明急忙带她去医院,诊断结果是急性乳腺炎,需要立即用药治疗。
“医生,这药影响喂奶吗?”小薇虚弱地问。
“肯定影响啊,这药代谢完前不能喂奶。”医生开处方,“至少停一周。”
回家后,小薇看着冰箱里储存的母乳,眼泪直掉:“都不能喝了,要全部倒掉。”
李老师心疼地看着那些珍贵的乳汁:“可惜了,可惜了...”
更让李老师难过的是,自从医生嘱咐暂停哺乳后,小薇的奶水就渐渐回去了。“汤也不用煲了,”小薇说,“反正不喂奶了,喝汤只会让我发胖。”
于是,李老师每天精心煲制的汤品从此断了档。厨房里不再有鸡汤、骨汤、鱼汤的香气,取而代之的是奶粉的味道。
赵老师悄悄对老伴说:“可惜了你那些好汤料。”
李老师叹气:“是啊,墨鱼、红枣、莲子都白买了。”
但生活总要继续。宝宝全面转向奶粉喂养后,新的问题又来了——肠胀气。
陈阿姨教大家做排气操:“每天要坚持做,特别是喂奶后。”她熟练地抬起宝宝的小腿,做骑自行车动作,“这样能帮助排气。”
李老师学得很认真,甚至做了笔记:“顺时针按摩腹部...屈腿运动...飞机抱...”但她总是不得要领,宝宝在她手里哭得更凶。
“妈,轻点!”小薇忍不住提醒,“宝宝不是面团,不能这么用力揉。”
李老师尴尬地停手:“我...我没用多大劲啊...”
好在宝宝一天天长大,开始有了互动意识。最让人惊喜的是,他似乎能听懂大人们的话了。
一天,宝宝哭闹不止,李老师抱着他来回踱步,无意中说:“宝宝乖,不哭了好不好?”
宝宝突然停止哭泣,清晰地发出一个“啊”声,仿佛在回应。
全家人都愣住了。
赵老师最先反应过来:“他听得懂我们说话?”
小薇兴奋地拿出手机录像:“再来一次!宝宝,要不要喝奶?”
宝宝:“啊!”
“要不要睡觉?”
这次宝宝扭过头,不理人了。
这个发现让家里的气氛轻松了许多。大家经常围在宝宝身边,你一句我一句地和他“对话”,宝宝用“啊”和沉默来回应,准确率高达八成。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持续多久,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小薇产假即将结束,想趁最后一段时间好好调养身体。这天晚饭时,她突然说:“我想吃鱼了。”
李老师立刻说:“好啊,明天早市有新鲜的草鱼,我做红烧鱼块。”
小薇犹豫了一下:“妈,我想吃清蒸鲈鱼。草鱼刺多,鲈鱼肉嫩刺少。”
赵老师插话:“草鱼一斤才十二,鲈鱼要二十八!差一倍多呢!”
“可是鲈鱼营养价值高啊,”小薇坚持,“特别是DHA含量,对恢复身体好。”
李老师打圆场:“那就买条小的鲈鱼吧,给小薇清蒸。咱们还是吃草鱼。”
小薇却不乐意:“一条鱼还要分两种做法?多麻烦啊。就都吃鲈鱼呗。”
赵老师的筷子停在了半空:“都吃鲈鱼?那一条就得三四十!够买三天青菜了!”
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僵住了。
最后还是赵明出来打圆场:“这样吧,明天我去买条鲈鱼,专门给小薇清蒸。咱们还是吃草鱼,怎么样?”
小薇没再说什么,但明显不高兴了。
第二天,赵老师还是起了个大早去早市。他在鱼摊前徘徊了很久,最终咬咬牙,买了一条一斤半的鲈鱼。
“老赵,今天改善生活啊?”卖鱼的老板打趣道。
赵老师苦笑:“儿媳妇想吃。”
回家后,李老师看到鲈鱼很是惊讶:“真买鲈鱼了?”
赵老师摆摆手:“偶尔吃一次,没事。”
清蒸鲈鱼上桌时,小薇很是惊喜:“谢谢爸!”
但当她发现只有一盘鲈鱼,其他人都吃草鱼时,表情又黯淡了:“你们怎么不吃啊?”
李老师夹了块草鱼:“我们吃这个就好,你多吃点鲈鱼补补。”
小薇突然放下筷子:“我一个人吃有什么意思?大家一起吃啊!”
赵老师皱眉:“这么贵的鱼,你吃就好。我们吃草鱼一样。”
“不行!”小薇突然激动起来,“要么大家一起吃,要么我也不吃!”
眼看又要起争执,赵明赶紧把鲈鱼分到每个人碗里:“好好好,大家一起吃。谢谢爸妈!”
那顿饭吃得很沉默。鲈鱼确实鲜美,但每个人心里都堵着什么。
饭后,小薇主动帮忙洗碗。在厨房里,她轻声对李老师说:“妈,我不是非要吃贵的鱼。只是觉得...觉得你们总是省着给我们,我心里过意不去。”
李老师愣了一下,没想到儿媳是这么想的。
“我看您和爸总是吃我们剩下的,买好的都留给我们...”小薇眼圈红了,“我也想你们吃点好的啊。”
李老师的手停在水槽里,久久没有说话。
第二天,李老师又煲汤了。不过这次不是下奶汤,而是山药排骨汤,全家人都能喝。
小薇喝汤时,悄悄把最大块的排骨夹到公婆碗里。这个小小的动作没有逃过赵老师的眼睛。
晚上记账时,赵老师在“鲈鱼28元”后面画了个圈,想了想,又在旁边写道:“贵,但值。”
宝宝在摇篮里咿咿呀呀,仿佛在评价这个决定。赵老师走过去,轻轻握住孙子的小手:“你啊,快点长大,帮爷爷评评理。”
宝宝“啊”了一声,像是在答应。
李老师走进来,看到这一幕笑了:“他越来越懂事了。”
“是啊,”赵老师感叹,“比某些大人还懂事。”
李老师嗔怪地拍了他一下:“说什么呢!小薇也是好心。”
窗外,秋风扫落叶,但厨房里汤锅咕嘟作响,温暖如春。
一碗汤的距离,似乎又在不知不觉间拉近了些。或许,家的味道就是这样——有争执,有妥协,但最终都会融化在一碗热汤里。
秋意渐浓,窗外的梧桐树开始落叶。赵老师家的育儿战争却进入了新的阶段。
母乳喂养成了新的矛盾焦点。小薇坚持科学喂养,每天严格按照时间表用吸奶器吸乳,精确到毫升:开始90,后来120,现在已经是150了。宝宝偶尔直接吮吸,但小薇认为这样无法量化,不利于掌握食量。
“妈,您看,这次吸了150毫升呢。”小薇骄傲地展示奶瓶上的刻度。
李老师推推老花镜:“直接喂多好,省事又省电。我们那会儿都是直接喂的。”
“那怎么知道吃了多少呢?”小薇反驳,“现在都讲科学定量。”
更让李老师不解的是,小薇坚持要让宝宝吃完一边再换另一边:“这样能吃到后奶,营养更全面。”
而李老师则认为应该左右交叉:“不然一边太胀,一边又空着,多难受。”
婆媳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小薇严格按照自己的方式执行,结果不幸发生了——乳腺炎。
那是个周六的凌晨,小薇突然发高烧,右乳房胀痛得像块石头。赵明急忙带她去医院,诊断结果是急性乳腺炎,需要立即用药治疗。
“医生,这药影响喂奶吗?”小薇虚弱地问。
“肯定影响啊,这药代谢完前不能喂奶。”医生开处方,“至少停一周。”
回家后,小薇看着冰箱里储存的母乳,眼泪直掉:“都不能喝了,要全部倒掉。”
李老师心疼地看着那些珍贵的乳汁:“可惜了,可惜了...”
更让李老师难过的是,自从医生嘱咐暂停哺乳后,小薇的奶水就渐渐回去了。“汤也不用煲了,”小薇说,“反正不喂奶了,喝汤只会让我发胖。”
于是,李老师每天精心煲制的汤品从此断了档。厨房里不再有鸡汤、骨汤、鱼汤的香气,取而代之的是奶粉的味道。
赵老师悄悄对老伴说:“可惜了你那些好汤料。”
李老师叹气:“是啊,墨鱼、红枣、莲子都白买了。”
但生活总要继续。宝宝全面转向奶粉喂养后,新的问题又来了——肠胀气。
陈阿姨教大家做排气操:“每天要坚持做,特别是喂奶后。”她熟练地抬起宝宝的小腿,做骑自行车动作,“这样能帮助排气。”
李老师学得很认真,甚至做了笔记:“顺时针按摩腹部...屈腿运动...飞机抱...”但她总是不得要领,宝宝在她手里哭得更凶。
“妈,轻点!”小薇忍不住提醒,“宝宝不是面团,不能这么用力揉。”
李老师尴尬地停手:“我...我没用多大劲啊...”
好在宝宝一天天长大,开始有了互动意识。最让人惊喜的是,他似乎能听懂大人们的话了。
一天,宝宝哭闹不止,李老师抱着他来回踱步,无意中说:“宝宝乖,不哭了好不好?”
宝宝突然停止哭泣,清晰地发出一个“啊”声,仿佛在回应。
全家人都愣住了。
赵老师最先反应过来:“他听得懂我们说话?”
小薇兴奋地拿出手机录像:“再来一次!宝宝,要不要喝奶?”
宝宝:“啊!”
“要不要睡觉?”
这次宝宝扭过头,不理人了。
这个发现让家里的气氛轻松了许多。大家经常围在宝宝身边,你一句我一句地和他“对话”,宝宝用“啊”和沉默来回应,准确率高达八成。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持续多久,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小薇产假即将结束,想趁最后一段时间好好调养身体。这天晚饭时,她突然说:“我想吃鱼了。”
李老师立刻说:“好啊,明天早市有新鲜的草鱼,我做红烧鱼块。”
小薇犹豫了一下:“妈,我想吃清蒸鲈鱼。草鱼刺多,鲈鱼肉嫩刺少。”
赵老师插话:“草鱼一斤才十二,鲈鱼要二十八!差一倍多呢!”
“可是鲈鱼营养价值高啊,”小薇坚持,“特别是DHA含量,对恢复身体好。”
李老师打圆场:“那就买条小的鲈鱼吧,给小薇清蒸。咱们还是吃草鱼。”
小薇却不乐意:“一条鱼还要分两种做法?多麻烦啊。就都吃鲈鱼呗。”
赵老师的筷子停在了半空:“都吃鲈鱼?那一条就得三四十!够买三天青菜了!”
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僵住了。
最后还是赵明出来打圆场:“这样吧,明天我去买条鲈鱼,专门给小薇清蒸。咱们还是吃草鱼,怎么样?”
小薇没再说什么,但明显不高兴了。
第二天,赵老师还是起了个大早去早市。他在鱼摊前徘徊了很久,最终咬咬牙,买了一条一斤半的鲈鱼。
“老赵,今天改善生活啊?”卖鱼的老板打趣道。
赵老师苦笑:“儿媳妇想吃。”
回家后,李老师看到鲈鱼很是惊讶:“真买鲈鱼了?”
赵老师摆摆手:“偶尔吃一次,没事。”
清蒸鲈鱼上桌时,小薇很是惊喜:“谢谢爸!”
但当她发现只有一盘鲈鱼,其他人都吃草鱼时,表情又黯淡了:“你们怎么不吃啊?”
李老师夹了块草鱼:“我们吃这个就好,你多吃点鲈鱼补补。”
小薇突然放下筷子:“我一个人吃有什么意思?大家一起吃啊!”
赵老师皱眉:“这么贵的鱼,你吃就好。我们吃草鱼一样。”
“不行!”小薇突然激动起来,“要么大家一起吃,要么我也不吃!”
眼看又要起争执,赵明赶紧把鲈鱼分到每个人碗里:“好好好,大家一起吃。谢谢爸妈!”
那顿饭吃得很沉默。鲈鱼确实鲜美,但每个人心里都堵着什么。
饭后,小薇主动帮忙洗碗。在厨房里,她轻声对李老师说:“妈,我不是非要吃贵的鱼。只是觉得...觉得你们总是省着给我们,我心里过意不去。”
李老师愣了一下,没想到儿媳是这么想的。
“我看您和爸总是吃我们剩下的,买好的都留给我们...”小薇眼圈红了,“我也想你们吃点好的啊。”
李老师的手停在水槽里,久久没有说话。
第二天,李老师又煲汤了。不过这次不是下奶汤,而是山药排骨汤,全家人都能喝。
小薇喝汤时,悄悄把最大块的排骨夹到公婆碗里。这个小小的动作没有逃过赵老师的眼睛。
晚上记账时,赵老师在“鲈鱼28元”后面画了个圈,想了想,又在旁边写道:“贵,但值。”
宝宝在摇篮里咿咿呀呀,仿佛在评价这个决定。赵老师走过去,轻轻握住孙子的小手:“你啊,快点长大,帮爷爷评评理。”
宝宝“啊”了一声,像是在答应。
李老师走进来,看到这一幕笑了:“他越来越懂事了。”
“是啊,”赵老师感叹,“比某些大人还懂事。”
李老师嗔怪地拍了他一下:“说什么呢!小薇也是好心。”
窗外,秋风扫落叶,但厨房里汤锅咕嘟作响,温暖如春。
一碗汤的距离,似乎又在不知不觉间拉近了些。或许,家的味道就是这样——有争执,有妥协,但最终都会融化在一碗热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