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兜底(六)
日子像绷紧的弦,在日复一日的精打细算和负重前行中,缓慢而坚韧地向前延伸。那场滔天的洪水留下的泥泞和霉味,终于被时间和新漆的味道一点点覆盖、驱散。生活的重建,远比房屋的修复更加缓慢、更加磨人,却也在一分一毫的积累中,透出微弱的、不容忽视的暖光。
丽华守着那间寒酸的文具小店,像守着一艘在惊涛骇浪后勉强修补好的小舢板。货架上依旧稀稀拉拉,但品种在极其缓慢地增加。她不再只盯着最便宜的大路货,开始尝试进一点质量稍好、利润空间略大的品牌笔芯和笔记本,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老街坊和学生们的需求。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花,进货量控制得极其精准,宁愿多跑几趟批发市场,也绝不让货压在手里变成死钱。小店门口那块褪色的红纸招牌下,人流依旧稀少,但熟客渐渐多了起来。有接孙子放学的奶奶来买作业本,有附近的小学生攥着零花钱来挑橡皮和卡通笔,偶尔还有中学老师来订一批练习册。每一笔成交,哪怕只有几块钱,丽华都认真记在发黄的小账本上,那细密的数字,是她扎向生活泥沼深处、汲取养分的根须。
真正的转机,源于一次偶然的抱怨。隔壁开理发店的王姐,一边给客人剪头,一边对着手机唉声叹气:“哎哟,这菜价又涨了!跑趟菜市场腿都溜细了!要是能像城里那样,手机点点就有人送上门多好!”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丽华心里猛地一动。网店?网购?兴盛优选?美团优选?多多买菜?这些词像闪电一样劈开她闭塞的思路!她守着实体小店,却忽略了外面早已翻天覆地的世界!开网店,不需要昂贵的租金装修,不需要囤积大量现货,只需要一部手机,一个账号!几乎是零成本!
这个念头让她兴奋又忐忑。她立刻找到王姐,也联系了小区里几个相熟又爱网购的年轻妈妈,虚心求教。怎么注册?怎么上货?怎么接单?怎么提成?那些年轻妈妈们看她真心想学,又知道她家遭了难,都热心地手把手教她。丽华拿出当年考学的劲头,白天守店,晚上朵朵睡了,就捧着那部屏幕裂了缝的旧手机,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遍遍研究那些花花绿绿的APP界面,学习怎么拍照上传商品(就用她店里那些文具),怎么编辑吸引人的文案,怎么加入社区团购群,怎么接龙收款。
起初,效果甚微。她的“丽华文具便民小店”在美团和兴盛上像个不起眼的小石子,淹没在浩瀚的商品海洋里。偶尔有一两单,也都是小区里相熟的邻居照顾生意,买支笔或本子。但丽华没有灰心。她性子里的那股韧劲被彻底激发出来。她开始在几个小区业主群里活跃,不厌其烦地发布她的团购链接,介绍商品,耐心解答疑问。她不刷屏,不虚假宣传,价格标得实实在在,送货时间承诺得清清楚楚。谁家孩子需要打印试卷,她免费帮忙;谁家老人不会操作手机下单,她上门手把手教。她的真诚和那股咬牙硬扛的实在劲儿,像水滴石穿,渐渐赢得了信任。
几个月后,转机出现了。先是她代理的某个品牌中性笔芯,因为性价比高、送货及时,在一个几百人的妈妈群里被一个“团长”看中,组织了一次小规模团购,一下子卖出去两百多支!虽然每支只赚几毛钱,但那笔小小的佣金,像一剂强心针!紧接着,她上架的一款卡通笔记本在多多买菜上被系统推荐,突然爆了几十单!丽华又惊又喜,骑着那辆叮当响的旧自行车,载着沉甸甸的货,在寒风里跑遍了半个县城送货,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心里却像揣着一团火。
网店,这条几乎零成本开辟的新战线,终于开始稳定地“创收还账”了!虽然每一单的利润都薄得像纸,但积少成多。每天手机里叮咚作响的订单提示音和到账通知,成了最动听的乐章。她把网店的收入,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几乎全数填进了实体店的货架。小店的货品肉眼可见地丰富、整齐起来,渐渐有了点“店”的样子,不再是当初那个惨淡的“应急摊”。
与此同时,李强那边也传来了久违的好消息。他原先工作的那家濒临倒闭的机械配件厂,在政府“灾后重建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春风下,竟然奇迹般地缓过气来!更令人振奋的是,一位外地老板看中了厂里原有的技术和工人基础,注入了资金,成了新股东!厂子机器重新轰鸣起来,订单也陆续回来了。
作为厂里的老车工,技术过硬,李强第一时间被召回。重新穿上那身沾满机油味的深蓝色工装,站在熟悉的机床前,听着机器运转的轰鸣,李强紧绷了一年多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真切的踏实感。收入比在物流站扛包时提高了不少,更重要的是,稳定!旱涝保收的稳定!他干得更卖力了,加班也毫无怨言,仿佛要把过去一年失去的力气和尊严,都在这飞溅的铁屑和精准的刻度中找补回来。每月领到工资,他都会把大部分交给丽华,只留一点烟钱。那份沉默的担当,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让人安心。
朵朵在幼儿园里,也像一棵吸饱了雨露的小苗,悄悄舒展着枝叶。洪水留下的阴影渐渐淡去,她变得开朗了许多。老师反映她画画很有想象力,手工也做得认真,期末还捧回了一张“进步之星”的小奖状。那天放学,她举着那张印着小红花的奖状,像举着一面胜利的小旗帜,一路小跑着冲进丽华的小店,扑进妈妈怀里:“妈妈!你看!老师夸我了!”丽华抱着女儿,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和红扑扑的小脸,感觉这一年所有的艰辛,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温暖的补偿。
岳父的身体,在母亲的精心照料和中药的持续调理下,也维持着好转的趋势。虽然元气大伤,走路还有些虚浮,需要拄拐,但脸色红润了些,精神头也好了很多。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默寡言,有时会坐在小店门口晒晒太阳,看着丽华忙碌,看着朵朵在一边玩耍,浑浊的眼神里多了些温和的平静,偶尔还会笨拙地逗逗外孙女。那场大病,似乎也磨掉了他身上一些固执的棱角。母亲脸上的愁云也淡了些,虽然依旧节俭,但不再像之前那样时刻紧绷着一根弦。
一年时间,在汗水的浇灌和咬牙的坚持中,悄然滑过。
当最后一遍乳胶漆刷完,当新买的经济款复合地板严丝合缝地铺满客厅和卧室,当一盏简洁明亮的吸顶灯取代了昏黄的白炽灯,将整个屋子照得亮堂堂时,这个曾经被洪水蹂躏得体无完肤的家,终于焕然一新,甚至比从前更整洁、更温馨。丽华添置了几件必需的家具:一张结实的二手餐桌,一组便宜的布艺沙发,还有给朵朵买的一个带书桌的小小学习角落。
站在窗明几净、地板光洁、墙壁雪白的客厅中央,丽华和李强环顾四周,久久没有说话。空气里弥漫着新家具淡淡的木香和乳胶漆干透后清新的气息,彻底驱散了洪水留下的最后一丝阴霾和霉味。劫后重生的感觉,如此真切。
更令人心头巨石落地的,是压在肩头的那座债务大山,终于被他们用汗水一铲一铲地,削去了一半!
丽华拿出那个记得密密麻麻的小账本,和李强一起,仔细核对。刘老板的材料费,还了三万;王师傅的工钱,结清了一万。剩下的两万三债务,像一块依旧沉重但已能看到移走希望的石头。
丽华郑重地拨通了刘老板和王师傅的电话。
“刘哥,我是丽华。房子总算弄好了!先给您转三万过去,剩下的八千,最迟年底,我一定给您结清!您放心!”
“王师傅,工钱先给您结一万!剩下五千,我记着呢,明年开春,保证一分不少送到您手上!这一年,多亏您了!”
电话那头,传来刘老板爽朗的笑声和王师傅朴实的回应:“不急不急!你们两口子不容易,缓着点来!房子弄好就好!”
放下电话,丽华和李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的轻松和一种沉甸甸的底气。无人兜底的绝境,硬是被他们用最笨拙也最坚韧的方式,凿开了一条生路。
窗外,是县城又一个平凡的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洒进来,给崭新的地板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朵朵趴在她的新书桌上,认真地画着画。厨房里传来母亲准备晚饭的锅碗轻碰声,还有隐隐飘来的饭菜香气。
生活,终于露出了它久违的、平实而温暖的底色。虽然前路依旧需要精打细算,虽然剩下的债务仍需努力偿还,虽然父母那扇门后的世界依然带着疏离的界限,但脚下的根基,已然在血泪与汗水的浇筑下,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实。
丽华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是新家的味道,也是属于他们自己、亲手挣来的安稳气息。她拿起抹布,开始仔细擦拭一尘不染的窗台,动作平稳而有力。
日子像绷紧的弦,在日复一日的精打细算和负重前行中,缓慢而坚韧地向前延伸。那场滔天的洪水留下的泥泞和霉味,终于被时间和新漆的味道一点点覆盖、驱散。生活的重建,远比房屋的修复更加缓慢、更加磨人,却也在一分一毫的积累中,透出微弱的、不容忽视的暖光。
丽华守着那间寒酸的文具小店,像守着一艘在惊涛骇浪后勉强修补好的小舢板。货架上依旧稀稀拉拉,但品种在极其缓慢地增加。她不再只盯着最便宜的大路货,开始尝试进一点质量稍好、利润空间略大的品牌笔芯和笔记本,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老街坊和学生们的需求。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花,进货量控制得极其精准,宁愿多跑几趟批发市场,也绝不让货压在手里变成死钱。小店门口那块褪色的红纸招牌下,人流依旧稀少,但熟客渐渐多了起来。有接孙子放学的奶奶来买作业本,有附近的小学生攥着零花钱来挑橡皮和卡通笔,偶尔还有中学老师来订一批练习册。每一笔成交,哪怕只有几块钱,丽华都认真记在发黄的小账本上,那细密的数字,是她扎向生活泥沼深处、汲取养分的根须。
真正的转机,源于一次偶然的抱怨。隔壁开理发店的王姐,一边给客人剪头,一边对着手机唉声叹气:“哎哟,这菜价又涨了!跑趟菜市场腿都溜细了!要是能像城里那样,手机点点就有人送上门多好!”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丽华心里猛地一动。网店?网购?兴盛优选?美团优选?多多买菜?这些词像闪电一样劈开她闭塞的思路!她守着实体小店,却忽略了外面早已翻天覆地的世界!开网店,不需要昂贵的租金装修,不需要囤积大量现货,只需要一部手机,一个账号!几乎是零成本!
这个念头让她兴奋又忐忑。她立刻找到王姐,也联系了小区里几个相熟又爱网购的年轻妈妈,虚心求教。怎么注册?怎么上货?怎么接单?怎么提成?那些年轻妈妈们看她真心想学,又知道她家遭了难,都热心地手把手教她。丽华拿出当年考学的劲头,白天守店,晚上朵朵睡了,就捧着那部屏幕裂了缝的旧手机,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遍遍研究那些花花绿绿的APP界面,学习怎么拍照上传商品(就用她店里那些文具),怎么编辑吸引人的文案,怎么加入社区团购群,怎么接龙收款。
起初,效果甚微。她的“丽华文具便民小店”在美团和兴盛上像个不起眼的小石子,淹没在浩瀚的商品海洋里。偶尔有一两单,也都是小区里相熟的邻居照顾生意,买支笔或本子。但丽华没有灰心。她性子里的那股韧劲被彻底激发出来。她开始在几个小区业主群里活跃,不厌其烦地发布她的团购链接,介绍商品,耐心解答疑问。她不刷屏,不虚假宣传,价格标得实实在在,送货时间承诺得清清楚楚。谁家孩子需要打印试卷,她免费帮忙;谁家老人不会操作手机下单,她上门手把手教。她的真诚和那股咬牙硬扛的实在劲儿,像水滴石穿,渐渐赢得了信任。
几个月后,转机出现了。先是她代理的某个品牌中性笔芯,因为性价比高、送货及时,在一个几百人的妈妈群里被一个“团长”看中,组织了一次小规模团购,一下子卖出去两百多支!虽然每支只赚几毛钱,但那笔小小的佣金,像一剂强心针!紧接着,她上架的一款卡通笔记本在多多买菜上被系统推荐,突然爆了几十单!丽华又惊又喜,骑着那辆叮当响的旧自行车,载着沉甸甸的货,在寒风里跑遍了半个县城送货,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心里却像揣着一团火。
网店,这条几乎零成本开辟的新战线,终于开始稳定地“创收还账”了!虽然每一单的利润都薄得像纸,但积少成多。每天手机里叮咚作响的订单提示音和到账通知,成了最动听的乐章。她把网店的收入,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几乎全数填进了实体店的货架。小店的货品肉眼可见地丰富、整齐起来,渐渐有了点“店”的样子,不再是当初那个惨淡的“应急摊”。
与此同时,李强那边也传来了久违的好消息。他原先工作的那家濒临倒闭的机械配件厂,在政府“灾后重建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春风下,竟然奇迹般地缓过气来!更令人振奋的是,一位外地老板看中了厂里原有的技术和工人基础,注入了资金,成了新股东!厂子机器重新轰鸣起来,订单也陆续回来了。
作为厂里的老车工,技术过硬,李强第一时间被召回。重新穿上那身沾满机油味的深蓝色工装,站在熟悉的机床前,听着机器运转的轰鸣,李强紧绷了一年多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真切的踏实感。收入比在物流站扛包时提高了不少,更重要的是,稳定!旱涝保收的稳定!他干得更卖力了,加班也毫无怨言,仿佛要把过去一年失去的力气和尊严,都在这飞溅的铁屑和精准的刻度中找补回来。每月领到工资,他都会把大部分交给丽华,只留一点烟钱。那份沉默的担当,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让人安心。
朵朵在幼儿园里,也像一棵吸饱了雨露的小苗,悄悄舒展着枝叶。洪水留下的阴影渐渐淡去,她变得开朗了许多。老师反映她画画很有想象力,手工也做得认真,期末还捧回了一张“进步之星”的小奖状。那天放学,她举着那张印着小红花的奖状,像举着一面胜利的小旗帜,一路小跑着冲进丽华的小店,扑进妈妈怀里:“妈妈!你看!老师夸我了!”丽华抱着女儿,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和红扑扑的小脸,感觉这一年所有的艰辛,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温暖的补偿。
岳父的身体,在母亲的精心照料和中药的持续调理下,也维持着好转的趋势。虽然元气大伤,走路还有些虚浮,需要拄拐,但脸色红润了些,精神头也好了很多。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默寡言,有时会坐在小店门口晒晒太阳,看着丽华忙碌,看着朵朵在一边玩耍,浑浊的眼神里多了些温和的平静,偶尔还会笨拙地逗逗外孙女。那场大病,似乎也磨掉了他身上一些固执的棱角。母亲脸上的愁云也淡了些,虽然依旧节俭,但不再像之前那样时刻紧绷着一根弦。
一年时间,在汗水的浇灌和咬牙的坚持中,悄然滑过。
当最后一遍乳胶漆刷完,当新买的经济款复合地板严丝合缝地铺满客厅和卧室,当一盏简洁明亮的吸顶灯取代了昏黄的白炽灯,将整个屋子照得亮堂堂时,这个曾经被洪水蹂躏得体无完肤的家,终于焕然一新,甚至比从前更整洁、更温馨。丽华添置了几件必需的家具:一张结实的二手餐桌,一组便宜的布艺沙发,还有给朵朵买的一个带书桌的小小学习角落。
站在窗明几净、地板光洁、墙壁雪白的客厅中央,丽华和李强环顾四周,久久没有说话。空气里弥漫着新家具淡淡的木香和乳胶漆干透后清新的气息,彻底驱散了洪水留下的最后一丝阴霾和霉味。劫后重生的感觉,如此真切。
更令人心头巨石落地的,是压在肩头的那座债务大山,终于被他们用汗水一铲一铲地,削去了一半!
丽华拿出那个记得密密麻麻的小账本,和李强一起,仔细核对。刘老板的材料费,还了三万;王师傅的工钱,结清了一万。剩下的两万三债务,像一块依旧沉重但已能看到移走希望的石头。
丽华郑重地拨通了刘老板和王师傅的电话。
“刘哥,我是丽华。房子总算弄好了!先给您转三万过去,剩下的八千,最迟年底,我一定给您结清!您放心!”
“王师傅,工钱先给您结一万!剩下五千,我记着呢,明年开春,保证一分不少送到您手上!这一年,多亏您了!”
电话那头,传来刘老板爽朗的笑声和王师傅朴实的回应:“不急不急!你们两口子不容易,缓着点来!房子弄好就好!”
放下电话,丽华和李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的轻松和一种沉甸甸的底气。无人兜底的绝境,硬是被他们用最笨拙也最坚韧的方式,凿开了一条生路。
窗外,是县城又一个平凡的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洒进来,给崭新的地板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朵朵趴在她的新书桌上,认真地画着画。厨房里传来母亲准备晚饭的锅碗轻碰声,还有隐隐飘来的饭菜香气。
生活,终于露出了它久违的、平实而温暖的底色。虽然前路依旧需要精打细算,虽然剩下的债务仍需努力偿还,虽然父母那扇门后的世界依然带着疏离的界限,但脚下的根基,已然在血泪与汗水的浇筑下,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实。
丽华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是新家的味道,也是属于他们自己、亲手挣来的安稳气息。她拿起抹布,开始仔细擦拭一尘不染的窗台,动作平稳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