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事
十六年前那个深秋的傍晚,风已经很硬了。村口那棵老槐树叶子落得精光,乌黑的枝桠像无数只伸向灰蒙蒙天空的手,底下密密匝匝围了一群人。陈卫国刚从地里回来,锄头还扛在肩上,就看见这阵仗。寒风裹着零碎的议论声往他耳朵里钻:
“老李头走了……咋办的后事?”
“儿女都不在跟前,听说那女儿早些年就……”
“五保户,村里得出面吧?”
他心里咯噔一下,撂下锄头挤进去。李家那两间低矮的土坯房门口,一块旧门板搁在两条长凳上,李伯就躺在那上面。脸用一块旧白布盖着,只露出花白杂乱的头发。一只枯瘦僵硬的手垂在板子外边,还死死攥着半块干硬的馒头,指节嶙峋得吓人。旁边地上放着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里面是半碗浑浊的凉水。
村支书老张正蹲在门口抽闷烟,看见陈卫国,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烟灰簌簌地掉。“卫国来了,”老张的声音带着沙哑的疲惫,“你心善,在村里年轻人里是头一份。李伯这事……你帮着操办操办?”
陈卫国没立刻应声。他看着那只攥着馒头的手,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他还是个光屁股娃娃满村跑的时候,李伯那时还不算太老,总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兜里仿佛有个宝库,时常能摸出一两颗用花花绿绿糖纸包着的水果糖,悄悄塞进他脏兮兮的小手里。糖很便宜,甜得发腻,却是那个贫瘠年代里难得的滋味。李伯从不说什么,只摸摸他的头,眼神浑浊而温和。
“嗯。”陈卫国听见自己喉咙里应了一声。
接下来三天,陈卫国成了李伯的“临时儿子”。他蹬着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去镇上唯一一家寿衣店买寿衣。店里的老婆婆抖开一套藏蓝色的中山装,料子硬挺,带着一股樟木和灰尘混合的气味。“这个好,体面。”老婆婆说。陈卫国摸了摸衣服粗糙的质地,付了钱。
棺材是请邻村的老木匠赶工做的,最便宜的松木,刨花卷曲着落了一地,带着新鲜的木头香气。联系火葬场的车,对方在电话里公事公办地问:“家属叫什么?”陈卫国顿了一下,说:“陈卫国。”
灵棚就搭在陈卫国自家院子里。白色的孝布挂起来,在秋风里猎猎作响。他母亲,一个瘦小的老太太,站在灶房门口,撩起围裙擦手,欲言又止:“卫国,不是妈说你……这算怎么回事?李伯是可怜,可他那女儿……万一哪天找回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咱别惹这麻烦。”
村里人的闲话也顺着风飘过来。
“图啥呢?老李头家徒四壁,连个像样的木头箱子都没有。”
“年轻人,想出风头吧?”
“谁知道呢,说不定老李头藏了什么好东西……”
陈卫国不吭声,只是默默地给长明灯添油,检查香烛是否燃尽。他看着门板上李伯覆盖着白布的轮廓,那么瘦小,像一片随时会被风吹走的枯叶。他想起李伯晚年,佝偻着背,拖着一个巨大的编织袋,在村里的垃圾堆和路边翻捡塑料瓶和废纸壳,眼神躲闪,见了人就加快脚步。人死了,总不能连最后一点体面都没有。他咬咬牙,对自己,也是对那些无形的压力说:“人走了,总得让他体体面面地走。我管到底。”
出殡那天,天色阴沉得像一块脏抹布。只有陈卫国和支书叫来的几个本家远房亲戚抬棺。棺木不算重,但山路被秋雨泡得泥泞不堪,深一脚浅一脚,每一下都像要把人吸进地里。粗糙的麻绳勒进肩膀,火辣辣地疼。唢呐声呜咽咽地吹着,不成调子,在空旷的山野间显得格外凄凉。没有哭声,只有沉重的喘息和脚踩泥泞的噗嗤声。
终于把李伯安葬在村后那片荒草萋萋的山坡上,挨着他早逝的妻子。新垒的黄土坟包前,立着一块简陋的青石墓碑,上面是陈卫国求人刻的五个字——“邻人李公之墓”。没有生卒年月,没有立碑人。看着那几个刻痕深深的字,陈卫国心里那根绷了三天三夜的弦,才稍稍松快了些。他点燃一沓黄纸,看火苗舔舐着纸钱,变成黑色的灰蝶在风中盘旋。他想,李伯,路上有点钱花,到了那边,就别再捡破烂了。
十六年,像村边那条小河的水,悄无声息地流走了。陈卫国早已不是当年的年轻后生,他进了镇上的建筑队,成了千万农民工中的一个。春天的一个下午,阳光晃眼,他正在新开发的楼盘工地上搬砖。汗水和着水泥灰糊了一脸,腰像是要断掉。就在这时,裤兜里的手机尖锐地响了起来,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号码,归属地显示是福建。
他放下砖块,接通电话,习惯性地用肩膀和脸颊夹住手机,双手准备继续干活。
“喂?是……陈卫国陈大哥吗?”一个带着浓重南方口音的女声,怯生生的,又透着一种急切。
“我是,你哪位?”陈卫国喘着气问。
“我是李晓慧……李、李建国的女儿……”女人的声音开始发抖。
李建国?陈卫国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这是李伯的大名。他手猛地一抖,刚搬起的一块红砖直直砸在穿着解放鞋的脚背上,钻心的疼痛让他“嘶”地倒抽一口冷气,瞬间蹲下身去。手机滑落,掉在满是尘土的水泥地上。
他忍着痛,慌忙捡起手机,屏幕裂了一道纹,但通话还没断。“你……你说你是李伯的女儿?”
“是我,是我……”电话那头的女人哽咽起来,“我找了我爸很多年……去年才,才通过老家的户籍档案,找到您的联系方式……陈大哥,我爸走的时候……是您给办的后事?”
女人的哭声透过听筒传过来,压抑而悲伤。陈卫国蹲在喧嚣的工地上,周围是搅拌机的轰鸣和工友的吆喝,他却觉得世界一下子安静了,只剩下电话里的啜泣和十六年前那个秋天寒冷的的风声。
半个月后,李晓慧来了。她站在村后山坡上李伯的墓前,穿着一件朴素的灰色外套,风吹乱了她的短发。她从衣兜里掏出一把在路边采的野菊花,金灿灿的,放在墓碑前。她身后,跟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怯生生地抓着她的衣角,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地方和陈卫国这个陌生的人。
“这是您外孙女?”陈卫国问。
李晓慧点点头,眼泪无声地滚落,滴在干燥的黄土上,洇开几个深色的圆点。“我妈走得早,我爸……一天福也没享过。我……我连他最后一面都没赶上……”她说不下去了,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
那天的晚饭是在陈卫国家吃的。李晓慧执意要还当年的丧葬费,她从那个看起来用了很久的旧皮包里,掏出一张银行卡,硬要塞给陈卫国。“陈大哥,这钱您一定得收下。我知道不够,是我的一点心意……”
陈卫国像被烫到一样,猛地推开她的手,银行卡掉在桌上。“晓慧妹子,你这是干啥?我当年做那些,不是图这个。”
“您不收,我这心里……我这心里过不去啊!”李晓慧急了,眼泪又涌上来,“这十六年,我在外面,没有一天不想着。想着我爸一个人怎么过活,想着他走的时候冷不冷,怕不怕……我总想着,要是那时候,有个人能在他走的时候,拉他一把,让他别那么孤零零的,该多好……”
陈卫国后来才断断续续知道,李晓慧被亲戚抱养到福建后,养父母家条件也不好,待她更是疏离。她初中没念完就辍学打工,在制衣厂、电子厂都待过,吃了不少苦。后来养父去世,她一个人带着女儿,在流水线上拼命干活,一点点攒钱,就想着有朝一日能回来找亲生父亲。直到前两年,她和别人合伙在县城开了家小超市,日子才算稍微稳定下来,这才敢真正开始寻亲。
“陈大哥,”李晓慧看着陈卫国,眼神里有种历经磨难后的坚定和真诚,“您要是不嫌弃,从今往后,咱们就是一家人。您就是我的亲大哥。”
这话不是客套。从那以后,李晓慧真的把陈卫国家当成了娘家。她常带着女儿来看陈卫国的老母亲,逢年过节,米、面、油总少不了。陈卫国的儿子放寒暑假,她也接到县城的超市里帮忙,管吃管住还给零花钱。村里人早已不再提当年的风凉话,偶尔说起,都会感叹一句:“卫国当年那事,做得值!积德了!”
李伯那两间土坯房,历经风雨,几年前在一个暴雨夜彻底坍塌了,只剩下一堆长满荒草的土坯残骸。可村后山坡上那座坟,却始终干干净净。李晓慧每年清明都一定会回来,拔掉坟头的杂草,添上新土,摆上供品,烧一堆纸钱。
每次路过那片山坡,陈卫国总会不由自主地望上一眼。看到那座整洁的坟茔,他就会想起十六年前那个深秋的傍晚,想起寒风里那口不算沉重却感觉无比沉甸甸的松木棺材,想起泥泞的山路和勒进肉里的麻绳。那时心里是憋着一股劲的,是滚烫的。原来,人心里那点最朴素的善意,就像随手撒下的一颗种子,你从未期盼它开花结果。却不知在哪一天,在另一片你未曾见过的土地上,它已悄然长成了一棵能为人遮风挡雨的大树。他当年只是不忍心看着一个老人孤零零地离去,却意外地为另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寻找归途的家庭,点亮了一盏小小的、温暖的灯。
十六年前那个深秋的傍晚,风已经很硬了。村口那棵老槐树叶子落得精光,乌黑的枝桠像无数只伸向灰蒙蒙天空的手,底下密密匝匝围了一群人。陈卫国刚从地里回来,锄头还扛在肩上,就看见这阵仗。寒风裹着零碎的议论声往他耳朵里钻:
“老李头走了……咋办的后事?”
“儿女都不在跟前,听说那女儿早些年就……”
“五保户,村里得出面吧?”
他心里咯噔一下,撂下锄头挤进去。李家那两间低矮的土坯房门口,一块旧门板搁在两条长凳上,李伯就躺在那上面。脸用一块旧白布盖着,只露出花白杂乱的头发。一只枯瘦僵硬的手垂在板子外边,还死死攥着半块干硬的馒头,指节嶙峋得吓人。旁边地上放着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里面是半碗浑浊的凉水。
村支书老张正蹲在门口抽闷烟,看见陈卫国,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烟灰簌簌地掉。“卫国来了,”老张的声音带着沙哑的疲惫,“你心善,在村里年轻人里是头一份。李伯这事……你帮着操办操办?”
陈卫国没立刻应声。他看着那只攥着馒头的手,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他还是个光屁股娃娃满村跑的时候,李伯那时还不算太老,总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兜里仿佛有个宝库,时常能摸出一两颗用花花绿绿糖纸包着的水果糖,悄悄塞进他脏兮兮的小手里。糖很便宜,甜得发腻,却是那个贫瘠年代里难得的滋味。李伯从不说什么,只摸摸他的头,眼神浑浊而温和。
“嗯。”陈卫国听见自己喉咙里应了一声。
接下来三天,陈卫国成了李伯的“临时儿子”。他蹬着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去镇上唯一一家寿衣店买寿衣。店里的老婆婆抖开一套藏蓝色的中山装,料子硬挺,带着一股樟木和灰尘混合的气味。“这个好,体面。”老婆婆说。陈卫国摸了摸衣服粗糙的质地,付了钱。
棺材是请邻村的老木匠赶工做的,最便宜的松木,刨花卷曲着落了一地,带着新鲜的木头香气。联系火葬场的车,对方在电话里公事公办地问:“家属叫什么?”陈卫国顿了一下,说:“陈卫国。”
灵棚就搭在陈卫国自家院子里。白色的孝布挂起来,在秋风里猎猎作响。他母亲,一个瘦小的老太太,站在灶房门口,撩起围裙擦手,欲言又止:“卫国,不是妈说你……这算怎么回事?李伯是可怜,可他那女儿……万一哪天找回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咱别惹这麻烦。”
村里人的闲话也顺着风飘过来。
“图啥呢?老李头家徒四壁,连个像样的木头箱子都没有。”
“年轻人,想出风头吧?”
“谁知道呢,说不定老李头藏了什么好东西……”
陈卫国不吭声,只是默默地给长明灯添油,检查香烛是否燃尽。他看着门板上李伯覆盖着白布的轮廓,那么瘦小,像一片随时会被风吹走的枯叶。他想起李伯晚年,佝偻着背,拖着一个巨大的编织袋,在村里的垃圾堆和路边翻捡塑料瓶和废纸壳,眼神躲闪,见了人就加快脚步。人死了,总不能连最后一点体面都没有。他咬咬牙,对自己,也是对那些无形的压力说:“人走了,总得让他体体面面地走。我管到底。”
出殡那天,天色阴沉得像一块脏抹布。只有陈卫国和支书叫来的几个本家远房亲戚抬棺。棺木不算重,但山路被秋雨泡得泥泞不堪,深一脚浅一脚,每一下都像要把人吸进地里。粗糙的麻绳勒进肩膀,火辣辣地疼。唢呐声呜咽咽地吹着,不成调子,在空旷的山野间显得格外凄凉。没有哭声,只有沉重的喘息和脚踩泥泞的噗嗤声。
终于把李伯安葬在村后那片荒草萋萋的山坡上,挨着他早逝的妻子。新垒的黄土坟包前,立着一块简陋的青石墓碑,上面是陈卫国求人刻的五个字——“邻人李公之墓”。没有生卒年月,没有立碑人。看着那几个刻痕深深的字,陈卫国心里那根绷了三天三夜的弦,才稍稍松快了些。他点燃一沓黄纸,看火苗舔舐着纸钱,变成黑色的灰蝶在风中盘旋。他想,李伯,路上有点钱花,到了那边,就别再捡破烂了。
十六年,像村边那条小河的水,悄无声息地流走了。陈卫国早已不是当年的年轻后生,他进了镇上的建筑队,成了千万农民工中的一个。春天的一个下午,阳光晃眼,他正在新开发的楼盘工地上搬砖。汗水和着水泥灰糊了一脸,腰像是要断掉。就在这时,裤兜里的手机尖锐地响了起来,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号码,归属地显示是福建。
他放下砖块,接通电话,习惯性地用肩膀和脸颊夹住手机,双手准备继续干活。
“喂?是……陈卫国陈大哥吗?”一个带着浓重南方口音的女声,怯生生的,又透着一种急切。
“我是,你哪位?”陈卫国喘着气问。
“我是李晓慧……李、李建国的女儿……”女人的声音开始发抖。
李建国?陈卫国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这是李伯的大名。他手猛地一抖,刚搬起的一块红砖直直砸在穿着解放鞋的脚背上,钻心的疼痛让他“嘶”地倒抽一口冷气,瞬间蹲下身去。手机滑落,掉在满是尘土的水泥地上。
他忍着痛,慌忙捡起手机,屏幕裂了一道纹,但通话还没断。“你……你说你是李伯的女儿?”
“是我,是我……”电话那头的女人哽咽起来,“我找了我爸很多年……去年才,才通过老家的户籍档案,找到您的联系方式……陈大哥,我爸走的时候……是您给办的后事?”
女人的哭声透过听筒传过来,压抑而悲伤。陈卫国蹲在喧嚣的工地上,周围是搅拌机的轰鸣和工友的吆喝,他却觉得世界一下子安静了,只剩下电话里的啜泣和十六年前那个秋天寒冷的的风声。
半个月后,李晓慧来了。她站在村后山坡上李伯的墓前,穿着一件朴素的灰色外套,风吹乱了她的短发。她从衣兜里掏出一把在路边采的野菊花,金灿灿的,放在墓碑前。她身后,跟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怯生生地抓着她的衣角,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地方和陈卫国这个陌生的人。
“这是您外孙女?”陈卫国问。
李晓慧点点头,眼泪无声地滚落,滴在干燥的黄土上,洇开几个深色的圆点。“我妈走得早,我爸……一天福也没享过。我……我连他最后一面都没赶上……”她说不下去了,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
那天的晚饭是在陈卫国家吃的。李晓慧执意要还当年的丧葬费,她从那个看起来用了很久的旧皮包里,掏出一张银行卡,硬要塞给陈卫国。“陈大哥,这钱您一定得收下。我知道不够,是我的一点心意……”
陈卫国像被烫到一样,猛地推开她的手,银行卡掉在桌上。“晓慧妹子,你这是干啥?我当年做那些,不是图这个。”
“您不收,我这心里……我这心里过不去啊!”李晓慧急了,眼泪又涌上来,“这十六年,我在外面,没有一天不想着。想着我爸一个人怎么过活,想着他走的时候冷不冷,怕不怕……我总想着,要是那时候,有个人能在他走的时候,拉他一把,让他别那么孤零零的,该多好……”
陈卫国后来才断断续续知道,李晓慧被亲戚抱养到福建后,养父母家条件也不好,待她更是疏离。她初中没念完就辍学打工,在制衣厂、电子厂都待过,吃了不少苦。后来养父去世,她一个人带着女儿,在流水线上拼命干活,一点点攒钱,就想着有朝一日能回来找亲生父亲。直到前两年,她和别人合伙在县城开了家小超市,日子才算稍微稳定下来,这才敢真正开始寻亲。
“陈大哥,”李晓慧看着陈卫国,眼神里有种历经磨难后的坚定和真诚,“您要是不嫌弃,从今往后,咱们就是一家人。您就是我的亲大哥。”
这话不是客套。从那以后,李晓慧真的把陈卫国家当成了娘家。她常带着女儿来看陈卫国的老母亲,逢年过节,米、面、油总少不了。陈卫国的儿子放寒暑假,她也接到县城的超市里帮忙,管吃管住还给零花钱。村里人早已不再提当年的风凉话,偶尔说起,都会感叹一句:“卫国当年那事,做得值!积德了!”
李伯那两间土坯房,历经风雨,几年前在一个暴雨夜彻底坍塌了,只剩下一堆长满荒草的土坯残骸。可村后山坡上那座坟,却始终干干净净。李晓慧每年清明都一定会回来,拔掉坟头的杂草,添上新土,摆上供品,烧一堆纸钱。
每次路过那片山坡,陈卫国总会不由自主地望上一眼。看到那座整洁的坟茔,他就会想起十六年前那个深秋的傍晚,想起寒风里那口不算沉重却感觉无比沉甸甸的松木棺材,想起泥泞的山路和勒进肉里的麻绳。那时心里是憋着一股劲的,是滚烫的。原来,人心里那点最朴素的善意,就像随手撒下的一颗种子,你从未期盼它开花结果。却不知在哪一天,在另一片你未曾见过的土地上,它已悄然长成了一棵能为人遮风挡雨的大树。他当年只是不忍心看着一个老人孤零零地离去,却意外地为另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寻找归途的家庭,点亮了一盏小小的、温暖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