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箱上的签名(五)(670)-《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纸箱上的签名(五)

  接下来的周末,李静去了赵晓梅丈夫的公司。办公室不大,但整洁明亮。账目有些混乱——前任会计匆忙离职,留下三个月的票据未整理。

  李静坐在电脑前,手指放在键盘上,竟有些生疏的颤抖。她深吸一口气,打开财务软件。那些沉睡多年的知识缓缓苏醒,借贷方、科目编码、资产负债表……她像一个久别战场的士兵,重新握住了自己的枪。

  第一天的进展很慢。傍晚时分,赵晓梅来接她吃饭。

  “怎么样?还顺手吗?”

  李静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有点生疏,但还能应付。”

  赵晓梅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你真该早点重操旧业。”

  李静苦笑:“有时候,迈出那一步比想象中难。”

  她没说的是,当那些熟悉的专业术语重新在脑海中活跃时,一种久违的自信也在悄然复苏。

  与此同时,小远面临着自己的困境。期中考试临近,数学老师组织了补习小组,费用不菲。

  “妈,我不需要补习。”小远把通知单折了又折,“我自己能行。”

  李静拿过通知单,看着上面的数字——又是三百块。这个数字像根刺,总在她们生活稍稍安稳时出现。

  “该上的课还是要上。”她说。

  第二天送牛奶时,李静特意多跑了两个小区,接了新订单。下午的保洁工作结束后,她照例整理客户留下的纸箱。但今天,她做了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把那些品相最好的纸箱挑出来,仔细压平,捆扎得格外整齐。

  “这些,”她对废品站老板娘说,“能单独算价吗?”

  老板娘瞥了一眼:“都一样是废纸板。”

  “不一样。”李静指着纸箱上完好的商标,“这些更厚实,更干净。”

  最终,她成功地为那捆“特级纸箱”多争取了五块钱。

  这五块钱像一星火种,点亮了她心中的某个角落。

  晚上做会计兼职时,她不再是简单地整理账目,而是开始分析公司的经营状况。她发现了几处不合理的支出,提出了改进建议。赵晓梅的丈夫十分惊喜:

  “李会计,你真是帮了大忙!”

  “会计”这个称呼,让她恍惚了一瞬。

  回家的路上,她拐进一家文具店,买了最便宜的计算器和一沓草稿纸。夜色中,她的背影挺得笔直。

  小远的补习班还是报了名。交钱那天,李静看着儿子:“妈供得起。”

  这句话,她说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底气。

  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李静穿着那件灰色大衣去了。这次,她主动和旁边的家长打招呼:

  “我是陈远的妈妈,做保洁工作。如果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可以找我。”

  她说得自然,听得人也不觉得尴尬。那个穿貂皮大衣的女人甚至真的向她咨询起保洁事宜。

  小远这次考了班级第十名。班主任特别表扬了他的进步。

  “陈远在作文里写,”林老师念道,“‘我的妈妈是个英雄,她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我们的家。她教会我,尊严不在于你做什么工作,而在于你怎么做工作。’”

  教室里很安静。李静低下头,眼泪不受控制地涌出来。这次不是羞愧的泪,而是释然。

  会后,好几个家长来找她交换联系方式。没有人再用异样的眼光看她。

  回家的公交车上,小远悄悄握住她的手:“妈,我以后想学经济学。”

  “为什么?”

  “想帮你管理账目,”儿子狡黠地眨眨眼,“免得你总被骗。”

  李静笑了。窗外,梧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光秃的枝桠指向天空,自有一种坚韧的美。

  那天晚上,她做了一个决定。周一早上,她来到家政公司:

  “我想调整工作时间,每周留出两天做会计。”

  经理有些为难:“你知道的,固定客户都习惯你了。”

  “我会保证工作质量,”李静说,“而且,我可以培训新员工。”

  她说出这句话时,自己都愣了一下。但经理居然真的考虑了:

  “培训费不高,但你愿意的话,可以试试。”

  第一场培训就在周三下午。面对五个新来的保洁员,李静站在前面,手里拿着自己整理的清洁流程表。

  “不同材质的家具要用不同的清洁剂,”她讲解着,“比如实木的……”

  她看见下面有人认真记录,有人不以为然。但当她说起如何高效规划打扫顺序,如何与客户沟通时,所有人都抬起了头。

  培训结束,一个新来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李姐,客户刁难怎么办?”

  李静想起这些年的种种,微微一笑:“不卑不亢,用专业说话。”

  这句话,是她用十五年时间学会的。

  月底,李静收到两份工资:会计工作的转账,和家政公司的现金。她把它们分开存放,却不再觉得哪一份更轻贱。

  小远用第一次月考的奖金,给她买了一个新的保温杯——这次杯身上印着“最佳妈妈”。

  “太幼稚了。”李静嘴上嫌弃,却第一时间用它泡了茶。

  深秋的清晨越来越冷,但骑着三轮车送牛奶时,李静不再觉得路途漫长。她知道,这一天里既有需要弯腰的劳作,也有可以挺直腰板的时刻。

  这两种姿态,终于在她身上达成了和解。

  有一天,她路过母校。这次,她径直走向校门。保安换了一个人,正要拦她,她却主动开口:

  “我是03届经管学院的校友,想进去看看。”

  保安看了看她洗得发白的工装,又看看她坦然的眼神,侧身让她进去了。

  校园里的梧桐大道依旧,只是树更粗壮了。她走到当年经常自习的教学楼,在布告栏前停下。

  那里贴着一张讲座海报:“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选择”。

  她站了很久,然后掏出手机,拍下海报上的二维码。

  走出校门时,夕阳正好。她骑上三轮车,链条发出熟悉的咔哒声。这一次,她觉得自己不是在逃离什么,而是在奔向什么。

  车斗里,放着几本从图书馆借来的最新财经杂志——用她刚刚办好的校友卡。

  路灯次第亮起,在她前方铺开一条光明的路。这条路不再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的灰色地带。而她,终于学会了在这些地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