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箱上的签名(九)
冬雪初融时,“静远纸艺”收到一封来自海外的邮件。北欧的史密斯先生不仅续签了合约,还提议联合开发一个高端产品线——“重生·传承”系列,将中国传统纸艺与现代环保设计融合。
这个提议让李静既兴奋又忐忑。工作室的技术储备能否胜任?市场会接受这样的产品吗?更关键的是,她要去哪里寻找懂传统纸艺的匠人?
“妈,这是机会。”小远放寒假回来,看到邮件后眼睛发亮,“我们学校的数字艺术实验室可以帮忙做3D建模,但传统技艺这块确实需要专家。”
李静想起了老教授。在他的引荐下,她拜访了一位隐居城郊的老艺人——八十岁的陈师傅,专攻传统纸扎工艺。
陈师傅的家堆满了纸艺作品:亭台楼阁、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听说李静的来意,老人摇摇头:
“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个?我三个徒弟都转行送外卖了。”
李静没有放弃。她每周都去拜访陈师傅,不谈合作,只学手艺。从最简单的裱糊开始,一点一点地学。手指被糨糊泡得发白,身上总是沾着纸屑。
一个月后,陈师傅终于松口:“你倒是沉得住气。”
“因为值得。”李静指着墙上的一幅纸雕画,“这些手艺不该被忘记。”
陈师傅成了工作室的特聘顾问。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并不总是顺利。老师傅坚持手工裱糊,认为机器压制的纸板“没有灵魂”;年轻设计师则追求效率和标准化。
有一次,为了一个榫卯结构的纸艺灯罩,两代人争执不下。
“这根本不符合量产要求!”小雨急得直跺脚。
“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不能改!”陈师傅寸步不让。
李静站在工作台前,拿起那个引发争议的灯罩。传统的榫卯结构确实精美,但组装复杂;现代设计简便,却少了韵味。
“也许,”她慢慢地说,“我们不需要二选一。”
她让小雨用3D建模优化结构,保留榫卯的美学特征,同时简化组装流程。又请陈师傅指导,在关键部位保留手工细节。
新样品出来的那天,陈师傅戴着老花镜看了很久:
“这倒是个法子。”
“重生·传承”系列的第一批样品寄往北欧后,史密斯先生亲自打来视频电话:
“太棒了!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东方的智慧,现代的表达。”
订单接踵而至。工作室不得不再次扩大,租下了整排车库。新招聘的员工中,有了更多年轻人的面孔——美院毕业生、海归设计师,甚至还有一个放弃高薪加入的工程师。
管理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团队,对李静来说是新的挑战。
年轻设计师追求个性,老匠人坚守传统,中年员工注重实效。每周的创意会常常变成辩论场。
“我们要做的是高端品牌,不能太商业化!”
“不考虑市场,设计再好也白搭!”
“老手艺不能丢!”
李静静静地听着,等大家都说完了,才开口:
“还记得我们为什么叫‘静远’吗?静下心来,才能走得更远。传统不是包袱,是根基;创新不是背叛,是生长。”
她设立了一个“创新基金”,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无论资历深浅,都可以申请经费试验。又组织了“手艺传承班”,请老员工带新人。
慢慢地,团队开始融合。年轻人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意,老师傅用经验帮年轻人少走弯路。
春天,工作室接到一个特别的订单——为市博物馆的非遗展设计纸艺展陈。这是对“静远”品牌的一次重要认可。
布展期间,李静注意到一个经常来看展的男孩,十岁左右,总是独自一人。通过交谈才知道,男孩叫小明,母亲是清洁工,父亲在外打工。
“我
冬雪初融时,“静远纸艺”收到一封来自海外的邮件。北欧的史密斯先生不仅续签了合约,还提议联合开发一个高端产品线——“重生·传承”系列,将中国传统纸艺与现代环保设计融合。
这个提议让李静既兴奋又忐忑。工作室的技术储备能否胜任?市场会接受这样的产品吗?更关键的是,她要去哪里寻找懂传统纸艺的匠人?
“妈,这是机会。”小远放寒假回来,看到邮件后眼睛发亮,“我们学校的数字艺术实验室可以帮忙做3D建模,但传统技艺这块确实需要专家。”
李静想起了老教授。在他的引荐下,她拜访了一位隐居城郊的老艺人——八十岁的陈师傅,专攻传统纸扎工艺。
陈师傅的家堆满了纸艺作品:亭台楼阁、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听说李静的来意,老人摇摇头:
“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个?我三个徒弟都转行送外卖了。”
李静没有放弃。她每周都去拜访陈师傅,不谈合作,只学手艺。从最简单的裱糊开始,一点一点地学。手指被糨糊泡得发白,身上总是沾着纸屑。
一个月后,陈师傅终于松口:“你倒是沉得住气。”
“因为值得。”李静指着墙上的一幅纸雕画,“这些手艺不该被忘记。”
陈师傅成了工作室的特聘顾问。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并不总是顺利。老师傅坚持手工裱糊,认为机器压制的纸板“没有灵魂”;年轻设计师则追求效率和标准化。
有一次,为了一个榫卯结构的纸艺灯罩,两代人争执不下。
“这根本不符合量产要求!”小雨急得直跺脚。
“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不能改!”陈师傅寸步不让。
李静站在工作台前,拿起那个引发争议的灯罩。传统的榫卯结构确实精美,但组装复杂;现代设计简便,却少了韵味。
“也许,”她慢慢地说,“我们不需要二选一。”
她让小雨用3D建模优化结构,保留榫卯的美学特征,同时简化组装流程。又请陈师傅指导,在关键部位保留手工细节。
新样品出来的那天,陈师傅戴着老花镜看了很久:
“这倒是个法子。”
“重生·传承”系列的第一批样品寄往北欧后,史密斯先生亲自打来视频电话:
“太棒了!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东方的智慧,现代的表达。”
订单接踵而至。工作室不得不再次扩大,租下了整排车库。新招聘的员工中,有了更多年轻人的面孔——美院毕业生、海归设计师,甚至还有一个放弃高薪加入的工程师。
管理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团队,对李静来说是新的挑战。
年轻设计师追求个性,老匠人坚守传统,中年员工注重实效。每周的创意会常常变成辩论场。
“我们要做的是高端品牌,不能太商业化!”
“不考虑市场,设计再好也白搭!”
“老手艺不能丢!”
李静静静地听着,等大家都说完了,才开口:
“还记得我们为什么叫‘静远’吗?静下心来,才能走得更远。传统不是包袱,是根基;创新不是背叛,是生长。”
她设立了一个“创新基金”,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无论资历深浅,都可以申请经费试验。又组织了“手艺传承班”,请老员工带新人。
慢慢地,团队开始融合。年轻人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意,老师傅用经验帮年轻人少走弯路。
春天,工作室接到一个特别的订单——为市博物馆的非遗展设计纸艺展陈。这是对“静远”品牌的一次重要认可。
布展期间,李静注意到一个经常来看展的男孩,十岁左右,总是独自一人。通过交谈才知道,男孩叫小明,母亲是清洁工,父亲在外打工。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