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鼠号”像一头垂死的鲸,半浮半沉在漂浮着碎冰的墨色海水中。刺骨的寒意透过破损的船体丝丝渗入,与舱内劫后余生的压抑喘息交织。
“检查损伤,清点物资,动作快!”吴枫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不容置疑的冷静。他率先检查零号的状况,确认少年只是昏迷,生命体征平稳,谐振器运行正常,才稍稍松了口气。
伊万和莱利立刻行动起来。伊万负责检查船体结构和武器状况,莱利则开始清点他们从“海螺号”和“灰色教堂”带出的有限补给。
“船体多处撕裂,主舱室还能维持短时间水密,但撑不了多久。动力系统全毁,通讯设备……除了我们自带的短距战术电台,大型设备都泡水了。”伊万的报告让气氛更加凝重。
“食物和淡水,省着点用,大概能支撑五天。御寒衣物我们有,但不够应对格陵兰内陆的极端低温。武器……水下步枪在这里用处不大,脉冲步枪能量电池还剩三块,手枪弹药有限,几把格斗刀。”莱利将清点出的物资堆在舱室中央,看起来寒酸无比。
卢卡尝试用战术平板连接卫星网络,但信号极其微弱且不稳定。“我们在一个通讯盲区,或者说……信号被严重干扰了。只能断断续续收到一些公共频道的噪音,无法发送信息。”
萨菲拉和艾拉互相处理着刚才精神冲击造成的内伤。萨菲拉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恢复了锐利:“那个‘看守’……它的力量影响了这片区域的空间结构,残留的能量场还在干扰很多东西,包括电子信号。”
吴枫走到一个未被海水浸湿的舷窗旁,仔细观察着外部环境。夜色下的格陵兰东海岸,荒凉得如同异星。巨大的冰川从内陆延伸至海边,断裂的冰山漂浮在附近海域,岸上是覆盖着皑皑白雪、起伏不定的冻土荒原。风卷着冰晶,发出凄厉的呼啸。
“我们不能留在船上。”吴枫做出判断,“这里目标太明显,一旦普罗米修斯的搜索队抵达,我们就是活靶子。而且船体随时可能沉没。”
他指向远处一片看似相对平缓、有岩石裸露的海岸:“在天亮前,我们必须上岸,建立临时庇护所,然后确定我们的精确位置和前往‘深渊回响点’的路线。”
没有异议。生存的本能压倒了一切。
他们将所剩无几的物资分装进防水背包,用临时制作的担架抬着依旧昏迷的零号。伊万用切割工具在“海鼠号”侧舷开了个口子,众人依次踏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
海水瞬间淹到大腿,刺骨的寒意如同千万根钢针扎入身体。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奋力向岸边跋涉。碎冰不断撞击着他们,每一步都异常艰难。艾拉努力调动着微弱的自然能量,试图在众人周围形成一圈微弱的热力场,但这在北极的严寒面前,效果甚微。
短短几百米的距离,仿佛耗尽了所有人的体力。当他们终于踉跄着踏上坚实的冻土地面时,几乎虚脱。湿透的衣物在零下几十度的寒风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结冰。
“不能停!活动起来!找避风处!”吴枫厉声喝道,他自己也冻得嘴唇发紫,但眼神依旧坚定。
他们在岩石后找到一处相对背风的洼地。伊万和莱利立刻用格斗刀和工兵铲清理积雪,挖掘出一个简单的雪坑。吴枫和卢卡则用携带的应急保温毯和从“海鼠号”上扯下的防水布搭建起一个简陋的临时帐篷。
将零号安置在最里面后,所有人挤进这个狭小、但总算能隔绝部分风寒的空间。湿透的外衣被脱下,拧干,换上备用的干燥衣物(数量有限,只能优先保证核心体温)。众人靠在一起,分享着所剩无几的高热量食物和温水,身体依旧不受控制地颤抖。这是冰原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在这里,大自然本身就是最致命的敌人。
“我们……真的能走到那个‘深渊回响点’吗?”卢卡看着战术平板上显示的、他们推测的自身位置与目标坐标之间那令人绝望的距离,声音有些发颤。没有交通工具,没有足够补给,拖着一名昏迷的病人,在极端环境下穿越数百公里未知的冰原……
伊万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尽管自己的手也冻得僵硬:“当年在西伯利亚集训,条件不比这好多少。活着,就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吴枫没有参与讨论,他借着帐篷缝隙透入的微光,再次研究信使给的数据芯片。格陵兰冰盖之下的地形复杂程度超乎想象,有巨大的冰缝、隐藏的冰下湖、不稳定的冰川……“深渊回响点”的入口更是位于一片极其危险的冰震活跃区。
突然,他目光一凝,注意到资料中提到的一个细节:在靠近“回声点”的冰盖边缘区域,存在一些因特殊地质结构形成的“地热喷口”,这些喷口周围温度相对较高,甚至可能存在简单的生态系统,也是古代因纽特人传说中“通往地心世界的门户”。
“地热喷口……”吴枫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这可能是我们的机会。找到它,我们就能获得热量、可能的水源、甚至食物。也能借助它产生的热扰动,干扰普罗米修斯的红外探测。”
但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偏离理论上最“安全”的路线,深入更加未知的区域。
就在这时,一直闭目感应的萨菲拉猛地睁开眼,低声道:“有东西……在靠近。很多……很小……意识里充满了……饥饿。”
几乎同时,帐篷外传来了一阵细微但密集的、如同爪子刮擦冰面的声音,以及低沉的、此起彼伏的呜咽声。
莱利悄悄掀开帐篷一角,向外望去。月光下,数十双幽绿的眼睛,在雪地中闪烁着,如同鬼火,正从四面八方缓缓围拢过来。
是北极狼群。它们嗅到了陌生生物的气息,以及……可能的食物。
冰原的第二课,来自原住民的“欢迎”,也随之而来。
(未完待续……)
“检查损伤,清点物资,动作快!”吴枫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不容置疑的冷静。他率先检查零号的状况,确认少年只是昏迷,生命体征平稳,谐振器运行正常,才稍稍松了口气。
伊万和莱利立刻行动起来。伊万负责检查船体结构和武器状况,莱利则开始清点他们从“海螺号”和“灰色教堂”带出的有限补给。
“船体多处撕裂,主舱室还能维持短时间水密,但撑不了多久。动力系统全毁,通讯设备……除了我们自带的短距战术电台,大型设备都泡水了。”伊万的报告让气氛更加凝重。
“食物和淡水,省着点用,大概能支撑五天。御寒衣物我们有,但不够应对格陵兰内陆的极端低温。武器……水下步枪在这里用处不大,脉冲步枪能量电池还剩三块,手枪弹药有限,几把格斗刀。”莱利将清点出的物资堆在舱室中央,看起来寒酸无比。
卢卡尝试用战术平板连接卫星网络,但信号极其微弱且不稳定。“我们在一个通讯盲区,或者说……信号被严重干扰了。只能断断续续收到一些公共频道的噪音,无法发送信息。”
萨菲拉和艾拉互相处理着刚才精神冲击造成的内伤。萨菲拉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恢复了锐利:“那个‘看守’……它的力量影响了这片区域的空间结构,残留的能量场还在干扰很多东西,包括电子信号。”
吴枫走到一个未被海水浸湿的舷窗旁,仔细观察着外部环境。夜色下的格陵兰东海岸,荒凉得如同异星。巨大的冰川从内陆延伸至海边,断裂的冰山漂浮在附近海域,岸上是覆盖着皑皑白雪、起伏不定的冻土荒原。风卷着冰晶,发出凄厉的呼啸。
“我们不能留在船上。”吴枫做出判断,“这里目标太明显,一旦普罗米修斯的搜索队抵达,我们就是活靶子。而且船体随时可能沉没。”
他指向远处一片看似相对平缓、有岩石裸露的海岸:“在天亮前,我们必须上岸,建立临时庇护所,然后确定我们的精确位置和前往‘深渊回响点’的路线。”
没有异议。生存的本能压倒了一切。
他们将所剩无几的物资分装进防水背包,用临时制作的担架抬着依旧昏迷的零号。伊万用切割工具在“海鼠号”侧舷开了个口子,众人依次踏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
海水瞬间淹到大腿,刺骨的寒意如同千万根钢针扎入身体。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奋力向岸边跋涉。碎冰不断撞击着他们,每一步都异常艰难。艾拉努力调动着微弱的自然能量,试图在众人周围形成一圈微弱的热力场,但这在北极的严寒面前,效果甚微。
短短几百米的距离,仿佛耗尽了所有人的体力。当他们终于踉跄着踏上坚实的冻土地面时,几乎虚脱。湿透的衣物在零下几十度的寒风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结冰。
“不能停!活动起来!找避风处!”吴枫厉声喝道,他自己也冻得嘴唇发紫,但眼神依旧坚定。
他们在岩石后找到一处相对背风的洼地。伊万和莱利立刻用格斗刀和工兵铲清理积雪,挖掘出一个简单的雪坑。吴枫和卢卡则用携带的应急保温毯和从“海鼠号”上扯下的防水布搭建起一个简陋的临时帐篷。
将零号安置在最里面后,所有人挤进这个狭小、但总算能隔绝部分风寒的空间。湿透的外衣被脱下,拧干,换上备用的干燥衣物(数量有限,只能优先保证核心体温)。众人靠在一起,分享着所剩无几的高热量食物和温水,身体依旧不受控制地颤抖。这是冰原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在这里,大自然本身就是最致命的敌人。
“我们……真的能走到那个‘深渊回响点’吗?”卢卡看着战术平板上显示的、他们推测的自身位置与目标坐标之间那令人绝望的距离,声音有些发颤。没有交通工具,没有足够补给,拖着一名昏迷的病人,在极端环境下穿越数百公里未知的冰原……
伊万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尽管自己的手也冻得僵硬:“当年在西伯利亚集训,条件不比这好多少。活着,就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吴枫没有参与讨论,他借着帐篷缝隙透入的微光,再次研究信使给的数据芯片。格陵兰冰盖之下的地形复杂程度超乎想象,有巨大的冰缝、隐藏的冰下湖、不稳定的冰川……“深渊回响点”的入口更是位于一片极其危险的冰震活跃区。
突然,他目光一凝,注意到资料中提到的一个细节:在靠近“回声点”的冰盖边缘区域,存在一些因特殊地质结构形成的“地热喷口”,这些喷口周围温度相对较高,甚至可能存在简单的生态系统,也是古代因纽特人传说中“通往地心世界的门户”。
“地热喷口……”吴枫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这可能是我们的机会。找到它,我们就能获得热量、可能的水源、甚至食物。也能借助它产生的热扰动,干扰普罗米修斯的红外探测。”
但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偏离理论上最“安全”的路线,深入更加未知的区域。
就在这时,一直闭目感应的萨菲拉猛地睁开眼,低声道:“有东西……在靠近。很多……很小……意识里充满了……饥饿。”
几乎同时,帐篷外传来了一阵细微但密集的、如同爪子刮擦冰面的声音,以及低沉的、此起彼伏的呜咽声。
莱利悄悄掀开帐篷一角,向外望去。月光下,数十双幽绿的眼睛,在雪地中闪烁着,如同鬼火,正从四面八方缓缓围拢过来。
是北极狼群。它们嗅到了陌生生物的气息,以及……可能的食物。
冰原的第二课,来自原住民的“欢迎”,也随之而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