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关于冷湖观测项目核心设备安全性的匿名提醒」。
这行新的邮件标题,像一道突如其来的阴影,投射在即将启程的兴奋与期待之上。陆司辰看着屏幕,眼神骤然锐利,刚才的温情瞬间被警惕所取代。
同一个匿名来源,从祖父的手稿到现在的项目设备,攻击的矛头始终精准地指向他最核心、最珍视的领域。这绝不再是巧合。
林微漾也看到了邮件,心猛地一沉。她走到他身边,手轻轻搭在他的肩膀上,感受到他肌肉的紧绷。
“点开吗?”她轻声问。
陆司辰沉默片刻,点了点头,移动鼠标点开了邮件。
邮件内容依旧简短,措辞却更加危言耸听。发件人声称“收到匿名消息”,冷湖观测站为此次项目新调试的一台关键光谱仪,在之前的某次非公开测试中曾出现“无法复现的数据波动”,怀疑存在“未被彻底排查的硬件隐患或软件漏洞”,并“善意提醒”项目负责人需格外谨慎,以免影响重大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附件里依旧是几张模糊的、像是偷拍的技术日志片段截图,指向性明确,却又缺乏关键上下文。
“又是这一套。”林微漾蹙起眉,语气带着愤怒,“捕风捉影,制造疑虑。”
陆司辰没有说话,只是快速调出了周教授发来的项目资料,找到关于那台光谱仪的详细介绍和前期调试报告,与邮件中的“证据”进行比对。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眼神专注得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数据战。
“邮件里提到的测试时间和数据波动,在官方调试报告里有记录。”陆司辰很快找到了对应信息,语气冷静地分析,“但报告明确注明,波动已被确认为由当时短暂的电网电压不稳引起,事后已加装稳压设备并经过超过400小时的无故障连续测试验证。”
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所谓的‘隐患’,是已经被解决且验证过的问题。对方刻意忽略了‘已解决’这个最关键的信息。”
“他们就是想在我们出发前,埋下怀疑的种子。”林微漾明白了对方的意图,“让你在项目进行中束手束脚,甚至质疑自己的数据。”
“或者,更恶毒一点,”陆司辰的目光冷冽,“如果项目后期真的因为其他不可控因素出现任何问题,他们就可以跳出来,将原因归咎于这个早已被排除的‘隐患’,从而质疑我的判断能力和项目成果的可信度。”
这是一招攻心为上。无论项目成败,都可能被拿来做文章。
“要告诉周教授吗?或者推迟行程,申请彻底复查设备?”林微漾担忧地问。
“不。”陆司辰果断摇头,关掉了邮件界面,“对方的目的就是干扰和拖延。如果我们自乱阵脚,正中下怀。官方报告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设备没有问题。”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眼神却越来越亮,如同暗夜中蓄势待发的星辰。
“既然他们想把目光聚焦在这台设备上,”他转过身,看向林微漾,嘴角勾起一丝近乎凌厉的弧度,“那我们就好好利用这台设备,给他们一个‘惊喜’。”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陆司辰彻底进入了工作状态。他没有再去理会那封匿名邮件,而是更加专注地投入到项目准备中。他联系了冷湖观测站的技术负责人,以“确保万无一失”为由,再次确认了那台光谱仪的状况,并索要了更加详细的、包括原始日志在内的调试数据包。
同时,他在原有的观测方案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极其隐蔽的、高频率的校准自检程序,专门针对那台光谱仪。这个程序不会影响主要观测任务,但会默默记录下设备在所有工况下的细微表现,形成一份无可挑剔的“健康证明”。
林微漾则协助他整理所有往来邮件和技术文档,按时间线和主题分类归档,建立了一个清晰的证据链,以防后续可能出现的任何质疑。
出发当天,天气晴朗。
在机场,周教授亲自来为他们送行。老人看着陆司辰,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多说什么,只嘱咐了一句:“放手去做,注意安全。”
陆司辰郑重地点了点头。
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和漫长崎岖的山路车程,他们终于抵达了位于青海戈壁深处的冷湖观测站。这里海拔超过四千米,空气稀薄而清冽,天空是那种在城市中从未见过的、毫无杂质的湛蓝。巨大的白色观测圆顶矗立在荒凉的山脊上,如同通往宇宙的阶梯。
适应高原环境的过程是艰苦的。林微漾出现了轻微的高原反应,头疼,失眠。但她没有抱怨,只是按时吃药,努力调整。陆司辰则几乎立刻投入了工作,与先期到达的团队成员见面,熟悉场地,检查设备。
那台处于风口浪尖的光谱仪运行得异常稳定,所有参数都符合预期。
夜晚,观测开始。圆顶缓缓打开,璀璨得令人窒息的银河横贯天际,仿佛触手可及。巨大的望远镜无声地转动,指向深邃的宇宙深处。
陆司辰站在控制室里,紧盯着屏幕上不断涌入的、来自亿万光年外的数据流,眼神专注而炽热。这里没有家庭的纷扰,没有暗处的冷箭,只有他和他的宇宙,以及身边默默支持他的她。
林微漾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他在工作中的侧影,又抬头望向窗外那片壮丽的星海,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力量。
连续几个夜晚的观测都异常顺利,数据质量极高。陆司辰增加的那个自检程序也反馈回源源不断的数据,证明那台光谱仪的性能稳定得无可挑剔。
似乎,那封匿名邮件的阴影,已经被这高原纯净的星空和扎实的工作驱散。
然而,在项目进行到第二周的一个深夜,当大多数团队成员都已轮换休息,控制室里只剩下陆司辰和另外一名值班员时,连接那台光谱仪的数据流监控屏幕上,突然毫无征兆地跳出了一连串极其短暂、却明显异常的红色错误代码,持续了不到零点五秒,随即又恢复了正常,快得仿佛只是幻觉。
这行新的邮件标题,像一道突如其来的阴影,投射在即将启程的兴奋与期待之上。陆司辰看着屏幕,眼神骤然锐利,刚才的温情瞬间被警惕所取代。
同一个匿名来源,从祖父的手稿到现在的项目设备,攻击的矛头始终精准地指向他最核心、最珍视的领域。这绝不再是巧合。
林微漾也看到了邮件,心猛地一沉。她走到他身边,手轻轻搭在他的肩膀上,感受到他肌肉的紧绷。
“点开吗?”她轻声问。
陆司辰沉默片刻,点了点头,移动鼠标点开了邮件。
邮件内容依旧简短,措辞却更加危言耸听。发件人声称“收到匿名消息”,冷湖观测站为此次项目新调试的一台关键光谱仪,在之前的某次非公开测试中曾出现“无法复现的数据波动”,怀疑存在“未被彻底排查的硬件隐患或软件漏洞”,并“善意提醒”项目负责人需格外谨慎,以免影响重大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附件里依旧是几张模糊的、像是偷拍的技术日志片段截图,指向性明确,却又缺乏关键上下文。
“又是这一套。”林微漾蹙起眉,语气带着愤怒,“捕风捉影,制造疑虑。”
陆司辰没有说话,只是快速调出了周教授发来的项目资料,找到关于那台光谱仪的详细介绍和前期调试报告,与邮件中的“证据”进行比对。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眼神专注得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数据战。
“邮件里提到的测试时间和数据波动,在官方调试报告里有记录。”陆司辰很快找到了对应信息,语气冷静地分析,“但报告明确注明,波动已被确认为由当时短暂的电网电压不稳引起,事后已加装稳压设备并经过超过400小时的无故障连续测试验证。”
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所谓的‘隐患’,是已经被解决且验证过的问题。对方刻意忽略了‘已解决’这个最关键的信息。”
“他们就是想在我们出发前,埋下怀疑的种子。”林微漾明白了对方的意图,“让你在项目进行中束手束脚,甚至质疑自己的数据。”
“或者,更恶毒一点,”陆司辰的目光冷冽,“如果项目后期真的因为其他不可控因素出现任何问题,他们就可以跳出来,将原因归咎于这个早已被排除的‘隐患’,从而质疑我的判断能力和项目成果的可信度。”
这是一招攻心为上。无论项目成败,都可能被拿来做文章。
“要告诉周教授吗?或者推迟行程,申请彻底复查设备?”林微漾担忧地问。
“不。”陆司辰果断摇头,关掉了邮件界面,“对方的目的就是干扰和拖延。如果我们自乱阵脚,正中下怀。官方报告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设备没有问题。”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眼神却越来越亮,如同暗夜中蓄势待发的星辰。
“既然他们想把目光聚焦在这台设备上,”他转过身,看向林微漾,嘴角勾起一丝近乎凌厉的弧度,“那我们就好好利用这台设备,给他们一个‘惊喜’。”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陆司辰彻底进入了工作状态。他没有再去理会那封匿名邮件,而是更加专注地投入到项目准备中。他联系了冷湖观测站的技术负责人,以“确保万无一失”为由,再次确认了那台光谱仪的状况,并索要了更加详细的、包括原始日志在内的调试数据包。
同时,他在原有的观测方案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极其隐蔽的、高频率的校准自检程序,专门针对那台光谱仪。这个程序不会影响主要观测任务,但会默默记录下设备在所有工况下的细微表现,形成一份无可挑剔的“健康证明”。
林微漾则协助他整理所有往来邮件和技术文档,按时间线和主题分类归档,建立了一个清晰的证据链,以防后续可能出现的任何质疑。
出发当天,天气晴朗。
在机场,周教授亲自来为他们送行。老人看着陆司辰,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多说什么,只嘱咐了一句:“放手去做,注意安全。”
陆司辰郑重地点了点头。
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和漫长崎岖的山路车程,他们终于抵达了位于青海戈壁深处的冷湖观测站。这里海拔超过四千米,空气稀薄而清冽,天空是那种在城市中从未见过的、毫无杂质的湛蓝。巨大的白色观测圆顶矗立在荒凉的山脊上,如同通往宇宙的阶梯。
适应高原环境的过程是艰苦的。林微漾出现了轻微的高原反应,头疼,失眠。但她没有抱怨,只是按时吃药,努力调整。陆司辰则几乎立刻投入了工作,与先期到达的团队成员见面,熟悉场地,检查设备。
那台处于风口浪尖的光谱仪运行得异常稳定,所有参数都符合预期。
夜晚,观测开始。圆顶缓缓打开,璀璨得令人窒息的银河横贯天际,仿佛触手可及。巨大的望远镜无声地转动,指向深邃的宇宙深处。
陆司辰站在控制室里,紧盯着屏幕上不断涌入的、来自亿万光年外的数据流,眼神专注而炽热。这里没有家庭的纷扰,没有暗处的冷箭,只有他和他的宇宙,以及身边默默支持他的她。
林微漾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他在工作中的侧影,又抬头望向窗外那片壮丽的星海,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力量。
连续几个夜晚的观测都异常顺利,数据质量极高。陆司辰增加的那个自检程序也反馈回源源不断的数据,证明那台光谱仪的性能稳定得无可挑剔。
似乎,那封匿名邮件的阴影,已经被这高原纯净的星空和扎实的工作驱散。
然而,在项目进行到第二周的一个深夜,当大多数团队成员都已轮换休息,控制室里只剩下陆司辰和另外一名值班员时,连接那台光谱仪的数据流监控屏幕上,突然毫无征兆地跳出了一连串极其短暂、却明显异常的红色错误代码,持续了不到零点五秒,随即又恢复了正常,快得仿佛只是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