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十二:《灵魔书店的第一本书》
同心域的巷尾,藏着一家旧书店。
书店的门是两扇对开的木门,左边雕着灵族的云纹,右边刻着魔族的暗纹,推开时会发出“吱呀”的轻响,像在说一句半灵半魔的问候。店主是个戴眼镜的青年,叫文舟,灵族的母亲是抄书人,魔族的父亲是刻碑匠,他从小在书堆里长大,指尖既沾过灵族的金墨,也碰过魔族的紫砚,说起话来,语调里总带着点书卷气的温和。
书店里的书架很特别,灵木做的框架嵌着魔铁的隔板,左边摆着灵族的典籍,《灵脉心经》《青云宗史》整整齐齐;右边码着魔族的孤本,《魔源秘录》《魔域传奇》层层叠叠;最中间的矮架上,放着些特别的书——灵族的《农事杂记》旁摆着魔族的《畜牧要术》,灵魔双语的《共生童谣》被翻得卷了边,还有本用灵魔纸装订的画册,里面画着林辰三人闯遗忘海的故事,笔触稚嫩,却透着真诚。
文舟总说:“书和人一样,放对了地方,才能活出滋味。”
这天上午,书店里来了个灵族老学者,拄着灵玉拐杖,戴着副磨得发亮的老花镜,一进门就直皱眉:“小文,你这店里怎么还摆着魔族的书?那些粗鄙文字,会带坏孩子的。”
文舟正蹲在地上整理新书,闻言笑着直起身:“张老先生,您尝尝这个。”他递过去半块点心,一半是灵族的桂花糕,一半是魔族的紫米团,“您以前总说紫米团太硬,可配着桂花糕吃,是不是刚好?”
老学者接过点心,犹豫着咬了一口,眼睛亮了亮:“咦,还真不噎得慌了。”
“书也一样。”文舟指着书架,“灵族的书讲章法,魔族的书重灵性,掺着读,就像桂花糕配紫米团,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他从中间的矮架上抽出一本《灵魔寓言对比》,“您看这个,灵族说‘愚公移山’,讲的是坚持;魔族说‘智者绕路’,说的是变通,合在一起,才是做事的道理。”
老学者翻着书,手指在灵魔对照的文字上摩挲,想起年轻时,自己曾因学生读了本魔族诗集,就把书烧了,还罚学生抄了一百遍《灵族圣训》。那时的他总觉得,魔族的文字“带着血腥味”,却忘了父亲曾说过,当年灵族的《历法》残缺,是魔族的老祭司送来补全的手抄本。
“这书……倒也有些意思。”老学者的声音软了些。
正说着,一个魔族少年背着书包跑进来,手里举着本破了页的《灵族诗集》:“文舟哥,这书我借回去,我娘说她年轻时听过里面的调子,想跟着学。”少年的娘是魔族的歌姬,当年在战场上救过灵族的伤兵,伤兵教她唱过灵族的诗,她记了一辈子,总念叨着想找本完整的诗集。
文舟接过书,从柜台下拿出灵族的金墨和魔族的修书胶:“我帮你补补,这书的纸是灵蚕吐的,得用魔胶才能粘牢,就像你娘学的调子,灵族的词配着魔族的腔,才好听。”
少年趴在柜台上,看着文舟补书。金墨描补了缺字的地方,魔胶粘合了撕裂的纸页,原本破旧的诗集渐渐恢复了模样,灵族的雅致与魔族的质朴在书页上融得恰到好处。
“真神奇!”少年惊叹道,“就像我爹用灵铁和魔铜给我打的笔,写灵字不涩,写魔字不滑。”
老学者在一旁听得入了神,突然指着书架最高层的一个木箱:“那里面装的是什么?”
文舟搬下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是些泛黄的手稿。“这是我爹娘留下的,”他拿起一张,上面是灵族的娟秀小字,旁边是魔族的粗犷批注,“我娘抄灵族的书,我爹就在旁边写魔族的理解,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却在稿子上画个同心纹和解。”
老学者拿起一张手稿,是《共生谣》的歌词,灵族的字旁边,魔族的批注写着:“此处应加魔鼓,更有力量。”他看着看着,突然叹了口气:“以前总觉得,灵魔文字水火不容,现在才明白,它们就像筷子,得两根一起用,才能夹起东西。”
那天下午,老学者买走了那本《灵魔寓言对比》,说要带回灵族学院,让学生们都读读。魔族少年抱着补好的诗集,蹦蹦跳跳地跑了,说要赶紧教娘唱里面的调子。文舟站在书店门口,看着阳光透过树叶落在“同心书店”的招牌上,招牌上的金紫纹路在光里轻轻晃动,像在点头。
他想起小时候,爹娘带着他在巷尾摆摊,灵族的人骂他们“亵渎典籍”,魔族的人笑他们“不伦不类”,可总有人偷偷来买书——灵族的姑娘买魔族的情书范本,魔族的小伙借灵族的情话诗集,那些藏在文字里的心意,比任何偏见都要真诚。
傍晚关店前,文舟在柜台的玻璃板下压了张新的手稿,是他刚写的《书店记》,一半用灵族的金墨,一半用魔族的紫砚,最后一句写着:“字无高低,书无贵贱,能让人看见彼此的,都是好书。”
他锁好门,听见隔壁的灵魔学堂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灵族的《三字经》混着魔族的《启蒙谣》,像一首永远读不完的诗。文舟笑了笑,知道明天一早,书店的门还会准时打开,会有更多人来这里找书,找那些能让他们读懂“不一样”的文字。
而那些被翻过无数次的书,那些写满灵魔批注的手稿,终将像种子一样,落在每个人心里,长出理解的芽,开出包容的花。就像文舟的爹娘常说的:“文字是桥,能跨过高山,越过深海,让两颗隔着偏见的心,慢慢靠近。”
下一章:《灵魔酒馆的第一杯酒》
同心域的巷尾,藏着一家旧书店。
书店的门是两扇对开的木门,左边雕着灵族的云纹,右边刻着魔族的暗纹,推开时会发出“吱呀”的轻响,像在说一句半灵半魔的问候。店主是个戴眼镜的青年,叫文舟,灵族的母亲是抄书人,魔族的父亲是刻碑匠,他从小在书堆里长大,指尖既沾过灵族的金墨,也碰过魔族的紫砚,说起话来,语调里总带着点书卷气的温和。
书店里的书架很特别,灵木做的框架嵌着魔铁的隔板,左边摆着灵族的典籍,《灵脉心经》《青云宗史》整整齐齐;右边码着魔族的孤本,《魔源秘录》《魔域传奇》层层叠叠;最中间的矮架上,放着些特别的书——灵族的《农事杂记》旁摆着魔族的《畜牧要术》,灵魔双语的《共生童谣》被翻得卷了边,还有本用灵魔纸装订的画册,里面画着林辰三人闯遗忘海的故事,笔触稚嫩,却透着真诚。
文舟总说:“书和人一样,放对了地方,才能活出滋味。”
这天上午,书店里来了个灵族老学者,拄着灵玉拐杖,戴着副磨得发亮的老花镜,一进门就直皱眉:“小文,你这店里怎么还摆着魔族的书?那些粗鄙文字,会带坏孩子的。”
文舟正蹲在地上整理新书,闻言笑着直起身:“张老先生,您尝尝这个。”他递过去半块点心,一半是灵族的桂花糕,一半是魔族的紫米团,“您以前总说紫米团太硬,可配着桂花糕吃,是不是刚好?”
老学者接过点心,犹豫着咬了一口,眼睛亮了亮:“咦,还真不噎得慌了。”
“书也一样。”文舟指着书架,“灵族的书讲章法,魔族的书重灵性,掺着读,就像桂花糕配紫米团,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他从中间的矮架上抽出一本《灵魔寓言对比》,“您看这个,灵族说‘愚公移山’,讲的是坚持;魔族说‘智者绕路’,说的是变通,合在一起,才是做事的道理。”
老学者翻着书,手指在灵魔对照的文字上摩挲,想起年轻时,自己曾因学生读了本魔族诗集,就把书烧了,还罚学生抄了一百遍《灵族圣训》。那时的他总觉得,魔族的文字“带着血腥味”,却忘了父亲曾说过,当年灵族的《历法》残缺,是魔族的老祭司送来补全的手抄本。
“这书……倒也有些意思。”老学者的声音软了些。
正说着,一个魔族少年背着书包跑进来,手里举着本破了页的《灵族诗集》:“文舟哥,这书我借回去,我娘说她年轻时听过里面的调子,想跟着学。”少年的娘是魔族的歌姬,当年在战场上救过灵族的伤兵,伤兵教她唱过灵族的诗,她记了一辈子,总念叨着想找本完整的诗集。
文舟接过书,从柜台下拿出灵族的金墨和魔族的修书胶:“我帮你补补,这书的纸是灵蚕吐的,得用魔胶才能粘牢,就像你娘学的调子,灵族的词配着魔族的腔,才好听。”
少年趴在柜台上,看着文舟补书。金墨描补了缺字的地方,魔胶粘合了撕裂的纸页,原本破旧的诗集渐渐恢复了模样,灵族的雅致与魔族的质朴在书页上融得恰到好处。
“真神奇!”少年惊叹道,“就像我爹用灵铁和魔铜给我打的笔,写灵字不涩,写魔字不滑。”
老学者在一旁听得入了神,突然指着书架最高层的一个木箱:“那里面装的是什么?”
文舟搬下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是些泛黄的手稿。“这是我爹娘留下的,”他拿起一张,上面是灵族的娟秀小字,旁边是魔族的粗犷批注,“我娘抄灵族的书,我爹就在旁边写魔族的理解,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却在稿子上画个同心纹和解。”
老学者拿起一张手稿,是《共生谣》的歌词,灵族的字旁边,魔族的批注写着:“此处应加魔鼓,更有力量。”他看着看着,突然叹了口气:“以前总觉得,灵魔文字水火不容,现在才明白,它们就像筷子,得两根一起用,才能夹起东西。”
那天下午,老学者买走了那本《灵魔寓言对比》,说要带回灵族学院,让学生们都读读。魔族少年抱着补好的诗集,蹦蹦跳跳地跑了,说要赶紧教娘唱里面的调子。文舟站在书店门口,看着阳光透过树叶落在“同心书店”的招牌上,招牌上的金紫纹路在光里轻轻晃动,像在点头。
他想起小时候,爹娘带着他在巷尾摆摊,灵族的人骂他们“亵渎典籍”,魔族的人笑他们“不伦不类”,可总有人偷偷来买书——灵族的姑娘买魔族的情书范本,魔族的小伙借灵族的情话诗集,那些藏在文字里的心意,比任何偏见都要真诚。
傍晚关店前,文舟在柜台的玻璃板下压了张新的手稿,是他刚写的《书店记》,一半用灵族的金墨,一半用魔族的紫砚,最后一句写着:“字无高低,书无贵贱,能让人看见彼此的,都是好书。”
他锁好门,听见隔壁的灵魔学堂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灵族的《三字经》混着魔族的《启蒙谣》,像一首永远读不完的诗。文舟笑了笑,知道明天一早,书店的门还会准时打开,会有更多人来这里找书,找那些能让他们读懂“不一样”的文字。
而那些被翻过无数次的书,那些写满灵魔批注的手稿,终将像种子一样,落在每个人心里,长出理解的芽,开出包容的花。就像文舟的爹娘常说的:“文字是桥,能跨过高山,越过深海,让两颗隔着偏见的心,慢慢靠近。”
下一章:《灵魔酒馆的第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