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纤维的“逆向”推广-《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

  “蓝图艺廊”的初步成功,让林旬对“鉴定”和“修复”业务充满了信心。

  但这只是公司多元化发展的一小步,是用来练手和积累原始资本的添头。

  他真正的重心,始终都放在足以改变行业格局的新材料研发与应用上。

  滨海化纤总厂那边,高建社已经彻底成了林旬的“铁杆粉丝”。

  在他的指导下,“龙筋”纤维的生产技术已经被厂里的老师傅们完全掌握。

  那些曾经散发着腥臭味的废旧渔网,经过“奇美拉”那台狰狞机器的吞吐,正源源不断地变成一卷卷性能优越的高性能纤维。

  成本低到令人发指,性能却远超市场同类产品。这不仅让高建社每天乐得合不拢嘴,更让濒临破产的滨海化纤总厂,硬生生从死亡线上被拽了回来,如今厂里的工人们走路都带风。

  然而,林旬对此却并不满足。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仅仅依靠“低成本”和“高性能”这两个标签,还不足以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

  他需要为这种新纤维,找到更广阔、利润更高的应用场景,甚至……亲手去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晚晴,我们得换个思路。”在蓝图公司每周的例会上,林旬指节轻轻敲着桌面,“得考虑一下,怎么把咱们的纤维,‘逆向’推广出去。”

  “逆向推广?”苏晚晴眨了眨眼,一时没跟上他的思路,“你的意思是……?”

  “对”林旬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们不能傻等着下游的客户找上门,那太被动了。我们要主动出击,去‘教育’市场,告诉他们,有一种新材料诞生了,它能做什么,有多好。

  “我们要让他们产生‘原来我需要这个东西’的想法,然后主动来找我们采购,尤其是那些对成本抠门,但对性能又不敢马虎的行业。”

  他顺手拿起桌上一本印刷精美的宣传册,封面上赫然印着“蓝图SmA-1A级路面材料生产及施工标准”的字样。

  “就像SmA技术一样,我们不光卖产品,我们还定义标准。”林旬把宣传册推到桌子中央,“对于新纤维,我们也要做同样的事。”

  张涛皱着眉头,他是最务实的技术派,开口就是难题:“可是,林旬,这种纤维除了做土工布,还能用在哪?咱们现在的技术,最多就是把它纺成粗线,再高端的活儿,可干不了。”

  “所以这才是我们需要拓展的方向。”林旬的眼神透着一股穿透力。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这种纤维的强度和韧性,如果经过特定的改性处理,它的应用范围会超乎想象。比如……一次性医疗器械。”

  “医疗?”在场的人都愣了一下。

  “高强度输液管,或者……一次性手术缝合线。”林旬一字一句地说道。

  这两个词一出口,会议室里的空气都凝固了。

  “我的乖乖!”赵富贵第一个叫出声,脸上的肉都哆嗦了一下,“林旬你小子可别吓我!那玩意儿是能随便做的吗?那是往人身上用的,出了事是要掉脑袋的!”

  陈浩则完全是另一副表情,他的眼睛里冒着光,像是猎人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猎物:“如果能达到医用级别,那对材料的纯净度、生物相容性的要求是顶级的,我们目前的生产工艺,肯定不行,需要大幅度优化。”

  “正是如此”林旬对他投去赞许的目光,“这需要我们和化纤厂那边无缝对接,对整个生产线进行更精密的调控,甚至……得从国外搞一些医用级材料的处理设备回来。”

  一直沉默的苏晚晴,此刻眼中闪烁着商业的精光。她迅速在脑中盘算起来:“医用器械……这个市场的潜力无法估量!而且,材料要求越高,意味着技术壁垒越高,利润空间也就越大。林旬,你有多大把握?”

  “有挑战,但不是做梦。”林旬的语气沉稳,“原料,我们有高纯度的,技术,我们有陈浩和张师傅的团队。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足够谨慎,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这事一旦做成,就不只是赚钱那么简单了。”

  他的目光转向角落里一个略显拘谨的中年人,那是“奇人”孙志。

  此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手上有一绝活——微雕,能在一粒米上刻下上百个汉字,手稳得像焊死在桌面上。

  “孙师傅,”林旬喊道,“您那手绝活,在微观世界里就是鬼斧神工,以后我们做精密医疗器械,比如那些细如发丝的导管模具,可能就要拜托您了。”

  孙志不善言辞,只是憨厚地笑了笑,用力点了点头。

  会议一结束,整个蓝图公司就像一台被拨快了齿轮的精密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林旬的“逆向推广”计划正式启动。

  苏晚晴被派了第一个任务,动用她所有在香港的关系,搜寻全球范围内先进的医用级材料处理设备和检测仪器,不计代价。

  与此同时,林旬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两天,亲自撰写了一份长达数十页的报告——《关于利用废旧海洋聚合物再生高性能聚丙烯纤维及其在医用领域应用前景的可行性报告》。

  报告里不仅有天马行空的设想,更附上了化纤厂那边刚刚出炉的“龙筋”纤维初步检测数据,每一项都清晰地标示出来。

  这份报告,林旬不打算通过任何中间人,他要亲自送到省城,当面交给周副省长。

  他心里清楚,陆振华虽然退了,但官场和商场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博弈从未停止,与其在低端市场和人拼得头破血流,不如直接升维打击。

  将新材料的应用直接拔高到“医疗健康”和“解决进口依赖”的战略高度,这不仅能争取到无与伦比的政策支持,更能为蓝图公司披上一件“技术领先、心系民生”的金字招牌。

  “林旬,你真想好了?”赵富贵还是不放心,又找了过来,脸上写满了担忧,“医疗领域水太深了,监管严得跟铁桶一样,咱这小胳膊小腿的……”

  “富贵叔,我知道。”林旬递给他一杯热茶,语气却没有任何动摇,“但风险越大的地方,机会才越大,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我们有别人没有的原料优势,有陈浩和张师傅这样的技术狂人,只要把每一步都踩实了,没问题的。这,也是我们‘技术流’路线的一次终极升华。”

  他看着手中那份沉甸甸的报告,一个宏大的计划在脑海中徐徐展开。

  他相信,用不了多久,从滨海渔民手里几分钱一斤收来的破渔网,将化身为守护生命的“金丝线”,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全国各大医院的手术台上。

  而在红旗厂的临时实验室里,陈浩和张师傅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小规模实验。

  各种化学溶剂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属于研发的“芬芳”。

  “林旬哥,你快看这个!”陈浩像是献宝一样,用镊子夹起一小段半透明的纤维,递到林旬面前,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变调,“经过重氮盐溶液的初步处理,它的表面活性基团增加了!我估摸着,对细胞的亲和力能提升好几个数量级!”

  一旁的张师傅则拿着一张工艺流程图,用粗糙的手指在上面比划着:“我们还在琢磨怎么优化挤出工艺,让纤维的直径公差控制在微米级,要是能成,咱们造出来的输液管,绝对比现在市面上那些傻大黑粗的洋货更安全、更耐用!”

  看着团队成员们眼中燃烧的火焰,林旬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他知道,他们正在做的,不仅仅是研发一种新材料。

  他们是在为蓝图公司,更是为这个时代的中国制造业,开辟一条全新的、布满荆棘却又通往星辰大海的赛道。

  这条用废旧渔网铺就的道路,它的终点,能否撼动那些由国外巨头把持了几十年的高精尖医疗市场?

  没人知道答案,但林旬的血液,已经为此而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