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的西汉王朝,突然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年度大戏——七国组团造反。这场号称清君侧的叛乱,表面上看是诸侯们打着正义旗号讨伐奸臣,实则更像是一场被野心冲昏头脑的集体,最后把自己作进了历史的滑稽剧名单。
一切的导火索,还得从汉景帝的一纸诏书说起。当时这位皇帝大概是削藩削上了瘾,大手一挥就准备把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收归中央。这消息传到吴国,刘濞差点把手里的茶杯摔个粉碎:好家伙!之前割地就算了,现在直接要掏我老巢?这谁能忍!这位憋了几十年仇的老王爷,当即拍板:反了!
造反这种大事,讲究个师出有名。刘濞深谙此道,立马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要知道,晁错可是削藩政策的头号推手,诸侯们早就对他恨得牙痒痒。这口号一喊出来,瞬间引发了其他六位王爷的共鸣:对对对!都是这小子出的馊主意!于是,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六国纷纷加入造反豪华套餐,七国联军正式成团出道。
造反第一天,吴王刘濞就来了波狠的——他大手一挥,把吴国境内汉朝任命的两千石以下官员全给砍了。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官员们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拉去领了盒饭,估计临死前都在怀疑人生:我就上个班,咋还赶上造反了?这波操作不仅震慑了吴国上下,也给其他造反兄弟打了一针强心剂:吴王这气势,稳了!
叛军这边士气正旺,第一站就把矛头对准了梁国。要说这梁国也是倒霉,正好挡在叛军西进的必经之路上。吴楚联军那叫一个生猛,一顿操作猛如虎,直接攻破梁国棘壁,杀得梁国军队丢盔卸甲,数万人头落地。梁孝王在睢阳城楼上看着这惨状,估计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当初多囤点兵马了!但这位王爷也不是吃素的,赶紧下令紧闭城门,组织军民死守睢阳,发誓要跟叛军死磕到底。
七国联军这边虽然开局顺利,但很快就暴露出了团伙作案的致命弱点——各怀鬼胎。说是联军,其实就是六个王爷跟着吴王混,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比如胶西王刘卬,当初造反的时候喊得最凶,真到打仗的时候却开始磨洋工,想着保存实力;还有赵国,仗还没打起来,就想着等匈奴来帮忙,完全没个造反的专业素养。
反观朝廷这边,汉景帝一开始确实慌了神,甚至听信谗言杀了晁错,以为这样叛军就会罢兵。结果七国联军根本不买账,反而变本加厉。好在景帝及时清醒过来,派出周亚夫率军平叛。周亚夫那可是西汉战神级别的人物,他采取断粮道,坚壁清野的战术,活活把叛军拖成了饿殍。吴楚联军在睢阳城下啃了几个月硬骨头,愣是没啃动,最后饿得连兵器都拿不稳,只能灰溜溜地撤退。
这场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从起兵到被平定,满打满算才三个月。曾经不可一世的七国联军,最后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下场。吴王刘濞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东越,结果被东越王砍了脑袋献给汉朝;其他王爷要么自杀,要么被处死,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反运动,就这么以闹剧收场。
司马光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七国之乱评价道:非德不树,非功不侯。他认为藩王势力膨胀本就是隐患,而诸侯们以清君侧为名行叛逆之实,既无道义支持,又无统一指挥,失败是必然结局。这场叛乱更警示后世:权力斗争中,名不正则言不顺,盲目跟风只会自食恶果。
作者说
看完七国之乱的全程,不得不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大型反面教材现场教学。从造反理由到作战过程,处处透着荒诞: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却连个像样的战略规划都没有;号称七国联军,结果各干各的;明明开局占尽优势,却因为内部矛盾全线崩盘。这场闹剧告诉我们:造反这种高难度技术活,光有野心可不行,还得有脑子。如果七国诸侯能认清现实,老老实实当个富贵王爷,说不定还能在历史上留下个好名声。可惜历史没有重来的机会,他们用亲身经历为后人演绎了一出精彩的不作不死大戏。
一切的导火索,还得从汉景帝的一纸诏书说起。当时这位皇帝大概是削藩削上了瘾,大手一挥就准备把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收归中央。这消息传到吴国,刘濞差点把手里的茶杯摔个粉碎:好家伙!之前割地就算了,现在直接要掏我老巢?这谁能忍!这位憋了几十年仇的老王爷,当即拍板:反了!
造反这种大事,讲究个师出有名。刘濞深谙此道,立马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要知道,晁错可是削藩政策的头号推手,诸侯们早就对他恨得牙痒痒。这口号一喊出来,瞬间引发了其他六位王爷的共鸣:对对对!都是这小子出的馊主意!于是,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六国纷纷加入造反豪华套餐,七国联军正式成团出道。
造反第一天,吴王刘濞就来了波狠的——他大手一挥,把吴国境内汉朝任命的两千石以下官员全给砍了。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官员们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拉去领了盒饭,估计临死前都在怀疑人生:我就上个班,咋还赶上造反了?这波操作不仅震慑了吴国上下,也给其他造反兄弟打了一针强心剂:吴王这气势,稳了!
叛军这边士气正旺,第一站就把矛头对准了梁国。要说这梁国也是倒霉,正好挡在叛军西进的必经之路上。吴楚联军那叫一个生猛,一顿操作猛如虎,直接攻破梁国棘壁,杀得梁国军队丢盔卸甲,数万人头落地。梁孝王在睢阳城楼上看着这惨状,估计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当初多囤点兵马了!但这位王爷也不是吃素的,赶紧下令紧闭城门,组织军民死守睢阳,发誓要跟叛军死磕到底。
七国联军这边虽然开局顺利,但很快就暴露出了团伙作案的致命弱点——各怀鬼胎。说是联军,其实就是六个王爷跟着吴王混,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比如胶西王刘卬,当初造反的时候喊得最凶,真到打仗的时候却开始磨洋工,想着保存实力;还有赵国,仗还没打起来,就想着等匈奴来帮忙,完全没个造反的专业素养。
反观朝廷这边,汉景帝一开始确实慌了神,甚至听信谗言杀了晁错,以为这样叛军就会罢兵。结果七国联军根本不买账,反而变本加厉。好在景帝及时清醒过来,派出周亚夫率军平叛。周亚夫那可是西汉战神级别的人物,他采取断粮道,坚壁清野的战术,活活把叛军拖成了饿殍。吴楚联军在睢阳城下啃了几个月硬骨头,愣是没啃动,最后饿得连兵器都拿不稳,只能灰溜溜地撤退。
这场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从起兵到被平定,满打满算才三个月。曾经不可一世的七国联军,最后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下场。吴王刘濞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东越,结果被东越王砍了脑袋献给汉朝;其他王爷要么自杀,要么被处死,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反运动,就这么以闹剧收场。
司马光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七国之乱评价道:非德不树,非功不侯。他认为藩王势力膨胀本就是隐患,而诸侯们以清君侧为名行叛逆之实,既无道义支持,又无统一指挥,失败是必然结局。这场叛乱更警示后世:权力斗争中,名不正则言不顺,盲目跟风只会自食恶果。
作者说
看完七国之乱的全程,不得不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大型反面教材现场教学。从造反理由到作战过程,处处透着荒诞: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却连个像样的战略规划都没有;号称七国联军,结果各干各的;明明开局占尽优势,却因为内部矛盾全线崩盘。这场闹剧告诉我们:造反这种高难度技术活,光有野心可不行,还得有脑子。如果七国诸侯能认清现实,老老实实当个富贵王爷,说不定还能在历史上留下个好名声。可惜历史没有重来的机会,他们用亲身经历为后人演绎了一出精彩的不作不死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