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最"轴"丞相:临死前拒绝封侯大好事,把汉哀帝整不会了-《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在西汉官场,大部分人挤破脑袋都想捞个爵位,毕竟这可是光宗耀祖、福荫子孙的顶级礼包。但偏偏有位丞相,面对汉哀帝亲手递来的侯爵大印,却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这位堪称官场泥石流的奇人,就是平当。他这场临终拒封的操作,把哀帝整得目瞪口呆,也让满朝文武集体怀疑人生,堪称古代版反向凡尔赛名场面。

  话说汉哀帝时期,丞相平当已经在岗位上鞠躬尽瘁好些年了。这老哥平日里就是个工作狂,每天不是批阅奏折,就是为朝政大事愁得掉头发。可能是长期超负荷运转,建平三年的时候,平当突然一病不起,整个人虚弱得说话都费劲。消息传到宫里,哀帝心里一紧:这么靠谱的丞相要是没了,以后上哪找这么任劳任怨的打工人?

  思来想去,哀帝一拍大腿,决定给平当送份临终大礼——封侯!在古代,侯爵那可是含金量超高的荣誉,不仅有封地、食邑,子孙后代都能跟着沾光。哀帝想着,平当为朝廷操劳这么多年,怎么着也得在他临走前给个名分。于是,他赶紧派人捧着侯爵大印,风风火火跑到平当病床前,打算给他个惊喜。

  这边平当家里可炸开了锅。家人们一听说皇帝要封侯,眼睛都亮了,围着平当七嘴八舌地劝:老爷子!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您就勉强撑着起来接个印呗,就算为了子孙后代,也得把这爵位拿下!甚至有人已经开始盘算,等老爷子封侯后,家里该怎么大摆宴席、风光一番了。

  可平当躺在病床上,却像被点了穴似的纹丝不动。他喘着粗气,眼神却异常坚定:你们懂什么!我当丞相这些年,虽说没功劳也有苦劳,但仔细想想,很多事都没做到尽善尽美,已经觉得自己白拿俸禄了。现在要是强撑着接受侯爵大印,然后躺床上咽气,那不是罪加一等吗?这话一出口,家人都傻眼了:别人求都求不来的爵位,老爷子怎么还往外推?

  平当越说越激动,挣扎着要拿纸笔,哆哆嗦嗦地写起了奏折。他在奏折里把自己狠狠了一番,说自己能力有限,没能把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现在只想辞去丞相之职,回老家安心养老(乞骸骨)。写完后,他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这边奏折送到哀帝手里,皇帝直接懵圈了。别的大臣为了爵位挤破脑袋,甚至有人不惜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怎么到了平当这儿,送上门的爵位都不要?哀帝不甘心,又派人去劝:丞相啊,您就别推辞了,这是朕的一片心意!可平当铁了心,任谁来劝都不管用,愣是把侯爵大印原路退回。

  这下朝堂上可热闹了。大臣们茶余饭后都在讨论这事,有人直竖大拇指:平丞相这才是真君子,不慕名利,令人佩服!也有人偷偷嘀咕:这老头是不是犯糊涂了?放着现成的荣华富贵不要,图啥呀?而哀帝呢,看着被退回的侯爵大印,估计心里也在犯嘀咕:我这皇帝当得,咋连个爵位都送不出去?

  可惜,哀帝终究没能说服平当。建平三年三月,平当带着他的坚持和倔强,永远闭上了眼睛。直到最后,他都没接受那份的侯爵之位。这场拒封闹剧,看似是平当跟爵位过不去,实则是一位老臣对自己、对朝廷的最后坚守。在那个追名逐利的官场,平当用自己的方式,上演了一出独一无二的清流传奇。

  司马光说

  司马光抚须长叹,满脸敬佩:平当此举,真乃大丈夫也!古之君子,重名节甚于富贵。平当居丞相之位,虽自谦负素餐之责,然其鞠躬尽瘁之心,众人皆见。临终之际,能不为爵位所动,坚守本心,拒非分之赏,此等高风亮节,足以为后世臣子楷模。反观当世,多少人为求爵位不择手段,相较之下,平当更显难能可贵!

  作者说

  平当拒封这事儿,放现在就是职场里有人把升职加薪的机会硬生生推回去,简直离了大谱!但细品之下,却能看到古代士大夫骨子里的那份清高与坚守。在权力和利益交织的官场,平当没有被诱惑冲昏头脑,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不足。这份劲儿,看似迂腐,实则是对初心的扞卫。它提醒我们,在追名逐利的时代,偶尔停下脚步问问自己:比起外在的光环,内心的踏实和无愧,是不是更珍贵?平当用生命写下的答案,至今仍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