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年的吴国,热闹得像口滚沸的汤锅。皇帝孙皓本来就不是省油的灯,偏偏这年左夫人王氏去世,这位爷直接把自己锁在宫里哭了好几个月,连早朝都省了。这下可好,民间的谣言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差点把吴国的天都给掀了。
一、谣言这东西,比野草长得还快
最先在街头巷尾传起来的,是说皇上早就哭死在宫里了。这话本来没人信,可架不住添油加醋——有个卖豆腐的王二,说自己夜里送豆腐进宫,听见宫里哭声不对劲,那动静,不像是哭活人;还有个算卦的李半仙,掐着指头说帝星移位,必有大变。
传着传着,版本就升级了。有人说新皇帝已经立了,是外戚何家的公子何都,听说长得跟孙皓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戴的帽子都一样;更离谱的是,有人说章安侯孙奋要当天子,人家是正经皇族,比孙皓那暴脾气靠谱多了。这些话跟长了翅膀似的,从建业传到会稽,又从会稽飞到临海,最后连卖菜的老太太都知道:要变天咯!
临海太守奚熙是个直肠子,听了这些谣言气得拍桌子,连夜给会稽太守郭诞写了封信,里头净是吐槽:皇上天天哭老婆不管事,外戚都快骑到咱们头上了,再这么下去国将不国!郭诞看了信直冒冷汗,思来想去,只把奚熙非议国政的事上报了,至于那些满天飞的谣言,他寻思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压根没提。
他哪想到,孙皓虽然在宫里哭丧,耳朵却尖得很。没过几天,就有人把谣言捅到了他跟前。孙皓本来就一肚子火,听说郭诞知情不报,当场就炸了:好你个郭诞!百姓都咒朕死了,你居然敢瞒着?来人,把他给朕抓起来!
二、功曹邵畴:我卷铺盖,你保命
郭诞被抓的时候,正在府里写辞职信——他刚想明白,这太守谁爱当谁当,保命要紧。可衙役们不由分说,镣铐一声就锁上了,吓得他腿肚子都转筋。
这时候,功曹邵畴站了出来。邵畴是郭诞的老部下,平时话不多,此刻却异常镇定,拉住押解的衙役说:等会儿,这事不怪太守,怪我。
他转身对郭诞深鞠一躬,转头就去了衙门自首,递上的供词写得明明白白:那些谣言是我先听到的,我劝太守别上报,说皇上正伤心呢,何必添堵,太守是被我劝住的。要杀要剐,冲我来。
写完供词,邵畴看了一眼窗外,突然拔出墙上的佩剑——不是要劫狱,是直接抹了脖子。临死前就说了一句话:让太守活着,比我有用。
这招自杀式救援谁也没料到。消息传到宫里,孙皓正对着王氏的画像哭呢,听说有个小官为了保上司自杀了,愣了半天。旁边太监赶紧打圆场:陛下您看,这说明还是有忠臣的,郭诞说不定真是被蒙蔽了。孙皓琢磨着,人家都以死谢罪了,再杀郭诞显得自己太没度量,于是大手一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把他扔到建安造船去,让他好好反省!
三、剩下的剧情,比狗血剧还刺激
郭诞捡回一条命,可另一个主角奚熙就没这么幸运了。孙皓派了自己的舅父何植去抓他,意思很明显:敢说我家外戚坏话?让你见识下厉害!
奚熙也是个犟脾气,听说要抓他,直接在临海郡拉起队伍:反了!这昏君听信谣言,咱们不能坐以待毙!结果他手下的人心里跟明镜似的:跟朝廷对着干,那不是茅厕里点灯——找死(照屎)吗?没等何植的军队开到,就有人趁奚熙睡着,一刀把他脑袋砍了,提着去领赏了。
更惨的是章安侯孙奋。本来这事儿跟他八竿子打不着,偏偏有个叫张俊的家伙,闲着没事去给他妈扫墓,还特意多烧了点纸钱,嘴里叨叨希望侯爷有朝一日能出头。这话被人听见举报了,孙皓本来就对孙奋有疑心,这下新仇旧恨一起算:好啊,果然有人盼着他当皇帝!
张俊的下场是车裂,三族都被株连;孙奋更冤,自己加上五个儿子,一锅端全被杀了。行刑那天,老百姓都偷偷念叨:这哪是定罪啊,这是皇上看谁不顺眼就杀谁。
司马光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这段时,估计笔都捏得发白。他老人家肯定会说:孙皓暴虐成性,因谣言滥杀无辜,已是亡国之兆!邵畴舍身护主,虽是忠勇,却也可见当时官场之险恶——忠良只能以死明志,这朝廷还有什么指望?奚熙、孙奋之死,看似因言获罪,实则是暴君猜忌心作祟,如此治国,不亡何待?
作者说
这事儿细想挺黑色幽默的:一场由皇帝引发的谣言,最后变成了连环杀人案。邵畴的自杀,看似悲壮,其实透着古代官场的无奈——下属想保上司,居然只能靠死;孙皓的暴怒,表面是维护皇权,实则是内心的极度不安全感在作祟,就像小孩被说你不行,第一反应是哭闹打人。
最讽刺的是谣言的本质:老百姓其实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只是用谣言表达不满——你孙皓天天哭老婆不管事,我们就编个你死了的段子;外戚专权让人不爽,我们就说新皇帝是外戚来恶心你。而孙皓的处理方式,恰恰坐实了谣言里的——用杀戮堵嘴,就像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以为看不见就没事了。
邵畴的死保住了郭诞,却没保住吴国。这告诉我们:靠牺牲邵畴一个人救不了东吴朝堂系统性的崩坏,就像用手指堵堤坝的裂缝,堵得住一时,堵不住溃堤。
本章金句
能被谣言击垮的,从来不是真相,而是本就虚浮的人心。
如果你是文中的郭诞,你会怎么选择?会同意让邵畴自杀来保自己,还是像郭诞一样沉默避祸,或者,你有什么办法能在暴君手下既保住自己,又不让无辜者受难?欢迎点评!
一、谣言这东西,比野草长得还快
最先在街头巷尾传起来的,是说皇上早就哭死在宫里了。这话本来没人信,可架不住添油加醋——有个卖豆腐的王二,说自己夜里送豆腐进宫,听见宫里哭声不对劲,那动静,不像是哭活人;还有个算卦的李半仙,掐着指头说帝星移位,必有大变。
传着传着,版本就升级了。有人说新皇帝已经立了,是外戚何家的公子何都,听说长得跟孙皓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戴的帽子都一样;更离谱的是,有人说章安侯孙奋要当天子,人家是正经皇族,比孙皓那暴脾气靠谱多了。这些话跟长了翅膀似的,从建业传到会稽,又从会稽飞到临海,最后连卖菜的老太太都知道:要变天咯!
临海太守奚熙是个直肠子,听了这些谣言气得拍桌子,连夜给会稽太守郭诞写了封信,里头净是吐槽:皇上天天哭老婆不管事,外戚都快骑到咱们头上了,再这么下去国将不国!郭诞看了信直冒冷汗,思来想去,只把奚熙非议国政的事上报了,至于那些满天飞的谣言,他寻思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压根没提。
他哪想到,孙皓虽然在宫里哭丧,耳朵却尖得很。没过几天,就有人把谣言捅到了他跟前。孙皓本来就一肚子火,听说郭诞知情不报,当场就炸了:好你个郭诞!百姓都咒朕死了,你居然敢瞒着?来人,把他给朕抓起来!
二、功曹邵畴:我卷铺盖,你保命
郭诞被抓的时候,正在府里写辞职信——他刚想明白,这太守谁爱当谁当,保命要紧。可衙役们不由分说,镣铐一声就锁上了,吓得他腿肚子都转筋。
这时候,功曹邵畴站了出来。邵畴是郭诞的老部下,平时话不多,此刻却异常镇定,拉住押解的衙役说:等会儿,这事不怪太守,怪我。
他转身对郭诞深鞠一躬,转头就去了衙门自首,递上的供词写得明明白白:那些谣言是我先听到的,我劝太守别上报,说皇上正伤心呢,何必添堵,太守是被我劝住的。要杀要剐,冲我来。
写完供词,邵畴看了一眼窗外,突然拔出墙上的佩剑——不是要劫狱,是直接抹了脖子。临死前就说了一句话:让太守活着,比我有用。
这招自杀式救援谁也没料到。消息传到宫里,孙皓正对着王氏的画像哭呢,听说有个小官为了保上司自杀了,愣了半天。旁边太监赶紧打圆场:陛下您看,这说明还是有忠臣的,郭诞说不定真是被蒙蔽了。孙皓琢磨着,人家都以死谢罪了,再杀郭诞显得自己太没度量,于是大手一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把他扔到建安造船去,让他好好反省!
三、剩下的剧情,比狗血剧还刺激
郭诞捡回一条命,可另一个主角奚熙就没这么幸运了。孙皓派了自己的舅父何植去抓他,意思很明显:敢说我家外戚坏话?让你见识下厉害!
奚熙也是个犟脾气,听说要抓他,直接在临海郡拉起队伍:反了!这昏君听信谣言,咱们不能坐以待毙!结果他手下的人心里跟明镜似的:跟朝廷对着干,那不是茅厕里点灯——找死(照屎)吗?没等何植的军队开到,就有人趁奚熙睡着,一刀把他脑袋砍了,提着去领赏了。
更惨的是章安侯孙奋。本来这事儿跟他八竿子打不着,偏偏有个叫张俊的家伙,闲着没事去给他妈扫墓,还特意多烧了点纸钱,嘴里叨叨希望侯爷有朝一日能出头。这话被人听见举报了,孙皓本来就对孙奋有疑心,这下新仇旧恨一起算:好啊,果然有人盼着他当皇帝!
张俊的下场是车裂,三族都被株连;孙奋更冤,自己加上五个儿子,一锅端全被杀了。行刑那天,老百姓都偷偷念叨:这哪是定罪啊,这是皇上看谁不顺眼就杀谁。
司马光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这段时,估计笔都捏得发白。他老人家肯定会说:孙皓暴虐成性,因谣言滥杀无辜,已是亡国之兆!邵畴舍身护主,虽是忠勇,却也可见当时官场之险恶——忠良只能以死明志,这朝廷还有什么指望?奚熙、孙奋之死,看似因言获罪,实则是暴君猜忌心作祟,如此治国,不亡何待?
作者说
这事儿细想挺黑色幽默的:一场由皇帝引发的谣言,最后变成了连环杀人案。邵畴的自杀,看似悲壮,其实透着古代官场的无奈——下属想保上司,居然只能靠死;孙皓的暴怒,表面是维护皇权,实则是内心的极度不安全感在作祟,就像小孩被说你不行,第一反应是哭闹打人。
最讽刺的是谣言的本质:老百姓其实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只是用谣言表达不满——你孙皓天天哭老婆不管事,我们就编个你死了的段子;外戚专权让人不爽,我们就说新皇帝是外戚来恶心你。而孙皓的处理方式,恰恰坐实了谣言里的——用杀戮堵嘴,就像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以为看不见就没事了。
邵畴的死保住了郭诞,却没保住吴国。这告诉我们:靠牺牲邵畴一个人救不了东吴朝堂系统性的崩坏,就像用手指堵堤坝的裂缝,堵得住一时,堵不住溃堤。
本章金句
能被谣言击垮的,从来不是真相,而是本就虚浮的人心。
如果你是文中的郭诞,你会怎么选择?会同意让邵畴自杀来保自己,还是像郭诞一样沉默避祸,或者,你有什么办法能在暴君手下既保住自己,又不让无辜者受难?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