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三年的春天,蒲子城的风里还带着点土腥味。刚在这儿称帝没两年的刘渊,正坐在临时搭的朝堂上揉太阳穴——不是头疼,是觉得这龙椅背后的屏风有点掉漆,跟自己朝开国皇帝的身份不太搭。
刘渊的国号为啥也非要叫“汉”?因为他老刘家(虽然刘渊是匈奴冒顿单于的后代,但他可自认是刘邦的“外甥孙”),他觉得借汉朝的招牌能拉人气——就像现在开奶茶店,蹭个老字号的名儿,总比新创个牌子容易让人接受。所以他这个“汉”,相当于在西晋末年的“乱世市场”里,注册了个带“汉”字的商标;就像开公司早期租了个商住两用楼,现在业务做起来了,总觉得门面得升级升级。
这时候,太史令宣于修之揣着个牛皮纸袋溜进了朝堂。这位老爷子是个讲究人,每次汇报工作都跟搞学术研讨似的,今天尤其郑重,进门先对着刘渊深揖三次,嗓门比平时亮八度:陛下!昨夜臣观天象,紫微垣旁那颗,光芒直逼平阳方向——那地界儿,怕是要出大事!
刘渊抬了抬眼皮。他太了解宣于修之了,这老头说出大事,十有八九是有好事。果然,宣于修之掏出纸袋里的图卷,唰地铺开,上面画着平阳城的方位、河流、山脉,跟现代房产中介的户型图似的:您瞧,平阳这地儿,左有汾水绕腰,右有霍山当靠,当年尧帝就在这儿定都,地气旺得很!臣掐指一算,只要咱把都城挪过去,不出三年,洛阳那小破城就得给咱递降书——这可是老天爷发的PPT,明明白白写着建议扩张
朝堂上顿时跟开茶话会似的。户部尚书先皱起了眉头,手指头在案几上敲得邦邦响:宣太史说得轻巧!迁一次都,光搬运宫里那口传国大钟就得三百壮丁,沿途粮草、民夫,哪样不要钱?去年刚打完仗,国库跟被耗子啃过似的,这时候折腾,怕是要出乱子。这话说得实在,跟现在公司要换写字楼,财务总监拿着预算表哭丧着脸一个样。
兵部尚书倒拍了桌子:老钱你懂啥!咱现在窝在蒲子,城郭才三里地,骑兵操练都得跑到城外十里地,跟人家西晋的洛阳比,咱这顶多算个办事处!平阳城垣完好,还能屯兵,将来打洛阳,从那儿出兵比蒲子近二百里——这不是花钱,是投资!活脱脱一个急着扩张的业务总监,眼里全是KPI。
刘渊没说话,手指在龙椅扶手上摩挲。他想起三年前在左国城起兵时,跟着自己的老弟兄们连像样的盔甲都凑不齐,如今能坐在朝堂上讨论迁都,已是天翻地覆。但他心里清楚,自己要的不是偏安一隅的皇帝,是整个天下——西晋那帮人总骂他胡人窃位,要是能把都城迁到尧帝的老地盘,这不就等于告诉天下人:我刘渊承的是华夏正统,跟你们司马家那堆窝里斗的货不一样?
他突然一拍大腿:迁!老钱,国库的钱不够就先从朕的内库里挪,不够再让王公大臣们凑凑——谁家办大事不花点本钱?宣太史,你带人先去平阳打前站,把宫殿修缮、官署安排都搞定,别等咱到了,连个开会的地儿都找不着。末了又补了句,对了,迁过去那天,大赦天下,年号也改了,叫——就说老天爷都祝咱顺顺当当!
这话一出,朝堂上的议论声立马变了调。有人开始琢磨新都城的宅子该怎么建,有人盘算着把老家的亲戚接到平阳沾沾光,连刚才哭穷的户部尚书都转了口风:那...臣这就去核拨搬迁经费,争取给搬运大钟的壮丁多补两顿红烧肉!
迁都的日子定在三月底,说是黄道吉日,其实是宣于修之掐着农闲算的——怕耽误了春耕,老百姓骂娘。可真动起来,还是出了不少岔子:负责搬太庙神位的小吏,半路上把汉高祖的牌位跟自己的行李混到了一起,被监工的将军追着打了三里地;有个老臣舍不得蒲子的老槐树,愣是让人挖了树移栽到平阳的新宅院里,结果树没活,还被人笑老糊涂,迁的是都城不是树; 最绝的是御膳房,在平阳新厨房试菜那天,把盐罐当成糖罐,整锅肉汤齁得太监们直吐舌头。
刘渊坐着马车进平阳城那天,老百姓夹道围观,比赶庙会还热闹。有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挤到车队旁,举着串山楂喊:陛下尝尝?咱平阳的山楂比蒲子的甜!刘渊还真让侍卫买了一串,咬了一口笑道:果然甜——看来这地方,真能养人。
入驻新宫殿的头天晚上,刘渊站在高台上看夜景。平阳城的灯火比蒲子密得多,汾水在月光下泛着银光,远处的霍山像头伏卧的巨兽。他想起宣于修之的话,又想起那些反对的声音,突然觉得迁都这事儿,就像给屋子换梁——看着麻烦,换好了才能扛住更大的风雨。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迁都之事,多着眼于兴亡之理。司马光老爷子说:“夫都者,国之根基也,择善地而迁,如树之移根,须审时度势,量民力而行。刘渊起于边鄙,而知借平阳之形胜、尧都之遗泽以立正统,其志不可谓不远;然迁都非独恃地利,若不修德政、抚百姓,纵有山河之固,亦难免覆舟之患。此理于古今皆然,为政者不可不察”。
作者说
这场迁都更像场精心策划的品牌升级。刘渊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把迁都当成简单的地理迁移,而是一场政治宣言——用平阳的华夏基因胡人身份的争议,用的年号传递天命所归的信号。就像现代企业换总部,不仅是换个大办公室,更是在向市场宣告:我们要升级赛道了。
更有意思的是朝堂上的争论,本质是稳健派扩张派的博弈。财务担心成本失控,业务盯着市场机会,而决策者刘渊的选择,藏着创业的终极逻辑:所有重大投入,都得算两笔账——眼前的成本账,和未来的格局账。平阳的城墙再坚固,也挡不住后来的风雨,但至少在那一刻,刘渊用一场迁都,给了追随者一个更值得期待的远方。
本章金句
所谓远见,不过是在多数人盯着脚下的泥时,有人抬头望见了山头的光。
如果你是当时的刘渊,面对朝堂上的争议和迁都的巨大耗费,会选择冒风险迁都,还是先稳住蒲子的基本盘?欢迎发表评论,留下你的精彩思想!
刘渊的国号为啥也非要叫“汉”?因为他老刘家(虽然刘渊是匈奴冒顿单于的后代,但他可自认是刘邦的“外甥孙”),他觉得借汉朝的招牌能拉人气——就像现在开奶茶店,蹭个老字号的名儿,总比新创个牌子容易让人接受。所以他这个“汉”,相当于在西晋末年的“乱世市场”里,注册了个带“汉”字的商标;就像开公司早期租了个商住两用楼,现在业务做起来了,总觉得门面得升级升级。
这时候,太史令宣于修之揣着个牛皮纸袋溜进了朝堂。这位老爷子是个讲究人,每次汇报工作都跟搞学术研讨似的,今天尤其郑重,进门先对着刘渊深揖三次,嗓门比平时亮八度:陛下!昨夜臣观天象,紫微垣旁那颗,光芒直逼平阳方向——那地界儿,怕是要出大事!
刘渊抬了抬眼皮。他太了解宣于修之了,这老头说出大事,十有八九是有好事。果然,宣于修之掏出纸袋里的图卷,唰地铺开,上面画着平阳城的方位、河流、山脉,跟现代房产中介的户型图似的:您瞧,平阳这地儿,左有汾水绕腰,右有霍山当靠,当年尧帝就在这儿定都,地气旺得很!臣掐指一算,只要咱把都城挪过去,不出三年,洛阳那小破城就得给咱递降书——这可是老天爷发的PPT,明明白白写着建议扩张
朝堂上顿时跟开茶话会似的。户部尚书先皱起了眉头,手指头在案几上敲得邦邦响:宣太史说得轻巧!迁一次都,光搬运宫里那口传国大钟就得三百壮丁,沿途粮草、民夫,哪样不要钱?去年刚打完仗,国库跟被耗子啃过似的,这时候折腾,怕是要出乱子。这话说得实在,跟现在公司要换写字楼,财务总监拿着预算表哭丧着脸一个样。
兵部尚书倒拍了桌子:老钱你懂啥!咱现在窝在蒲子,城郭才三里地,骑兵操练都得跑到城外十里地,跟人家西晋的洛阳比,咱这顶多算个办事处!平阳城垣完好,还能屯兵,将来打洛阳,从那儿出兵比蒲子近二百里——这不是花钱,是投资!活脱脱一个急着扩张的业务总监,眼里全是KPI。
刘渊没说话,手指在龙椅扶手上摩挲。他想起三年前在左国城起兵时,跟着自己的老弟兄们连像样的盔甲都凑不齐,如今能坐在朝堂上讨论迁都,已是天翻地覆。但他心里清楚,自己要的不是偏安一隅的皇帝,是整个天下——西晋那帮人总骂他胡人窃位,要是能把都城迁到尧帝的老地盘,这不就等于告诉天下人:我刘渊承的是华夏正统,跟你们司马家那堆窝里斗的货不一样?
他突然一拍大腿:迁!老钱,国库的钱不够就先从朕的内库里挪,不够再让王公大臣们凑凑——谁家办大事不花点本钱?宣太史,你带人先去平阳打前站,把宫殿修缮、官署安排都搞定,别等咱到了,连个开会的地儿都找不着。末了又补了句,对了,迁过去那天,大赦天下,年号也改了,叫——就说老天爷都祝咱顺顺当当!
这话一出,朝堂上的议论声立马变了调。有人开始琢磨新都城的宅子该怎么建,有人盘算着把老家的亲戚接到平阳沾沾光,连刚才哭穷的户部尚书都转了口风:那...臣这就去核拨搬迁经费,争取给搬运大钟的壮丁多补两顿红烧肉!
迁都的日子定在三月底,说是黄道吉日,其实是宣于修之掐着农闲算的——怕耽误了春耕,老百姓骂娘。可真动起来,还是出了不少岔子:负责搬太庙神位的小吏,半路上把汉高祖的牌位跟自己的行李混到了一起,被监工的将军追着打了三里地;有个老臣舍不得蒲子的老槐树,愣是让人挖了树移栽到平阳的新宅院里,结果树没活,还被人笑老糊涂,迁的是都城不是树; 最绝的是御膳房,在平阳新厨房试菜那天,把盐罐当成糖罐,整锅肉汤齁得太监们直吐舌头。
刘渊坐着马车进平阳城那天,老百姓夹道围观,比赶庙会还热闹。有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挤到车队旁,举着串山楂喊:陛下尝尝?咱平阳的山楂比蒲子的甜!刘渊还真让侍卫买了一串,咬了一口笑道:果然甜——看来这地方,真能养人。
入驻新宫殿的头天晚上,刘渊站在高台上看夜景。平阳城的灯火比蒲子密得多,汾水在月光下泛着银光,远处的霍山像头伏卧的巨兽。他想起宣于修之的话,又想起那些反对的声音,突然觉得迁都这事儿,就像给屋子换梁——看着麻烦,换好了才能扛住更大的风雨。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迁都之事,多着眼于兴亡之理。司马光老爷子说:“夫都者,国之根基也,择善地而迁,如树之移根,须审时度势,量民力而行。刘渊起于边鄙,而知借平阳之形胜、尧都之遗泽以立正统,其志不可谓不远;然迁都非独恃地利,若不修德政、抚百姓,纵有山河之固,亦难免覆舟之患。此理于古今皆然,为政者不可不察”。
作者说
这场迁都更像场精心策划的品牌升级。刘渊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把迁都当成简单的地理迁移,而是一场政治宣言——用平阳的华夏基因胡人身份的争议,用的年号传递天命所归的信号。就像现代企业换总部,不仅是换个大办公室,更是在向市场宣告:我们要升级赛道了。
更有意思的是朝堂上的争论,本质是稳健派扩张派的博弈。财务担心成本失控,业务盯着市场机会,而决策者刘渊的选择,藏着创业的终极逻辑:所有重大投入,都得算两笔账——眼前的成本账,和未来的格局账。平阳的城墙再坚固,也挡不住后来的风雨,但至少在那一刻,刘渊用一场迁都,给了追随者一个更值得期待的远方。
本章金句
所谓远见,不过是在多数人盯着脚下的泥时,有人抬头望见了山头的光。
如果你是当时的刘渊,面对朝堂上的争议和迁都的巨大耗费,会选择冒风险迁都,还是先稳住蒲子的基本盘?欢迎发表评论,留下你的精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