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军的马蹄声踏碎姑臧城的清晨时,尹氏正在给铜镜描金。侍女慌慌张张撞进来,发髻都散了:“太后!陛下他……他还是出兵了!”
尹氏握着描金笔的手没抖,只是淡淡“哦”了一声。铜镜里映出她鬓角新添的白发,像去年冬天第一场薄雪。三天前朝堂上,李歆把奏疏拍得震天响:“蒙逊那老贼都打到家门口了,难道要我当缩头乌龟?”尹氏当时就坐在帘后冷笑:“陛下可知蒙逊在沙漠里埋了多少粮草?”
现在想来,那冷笑真是白费力气。
傍晚时分,败讯像块冰砖砸进后宫。有宫女哭倒在阶下,说看见陛下的仪仗倒在蓼泉的乱草里。尹氏正慢条斯理地收拾妆奁,把李歆小时候画的歪扭长剑图折好,塞进紫檀木匣。“哭什么,”她弹了弹匣盖,“二十年前他爹打下这江山时,也有人在城头上哭。”
北凉兵闯进寝殿时,刀鞘撞在玉柱上叮当作响。尹氏缓缓起身,身上还是那件素色锦袍——当年李暠登基时亲手为她缝制的,袖口都磨出毛边了。领头的兵卒倒吸口凉气,这太后居然没披头散发,连鬓边的玉簪都插得端端正正。
“太后娘娘,跟我们走一趟吧。”小兵的声音有点发虚。
尹氏抬脚就往外走,路过偏殿时,瞥见墙上还挂着西凉地图,葱岭的位置被李歆用朱砂圈了个圈——那是他总说要征服的地方。她突然停下脚步,对押解的士兵说:“劳驾,帮我把那幅图取下来。”
蒙逊在大堂上等着,手里转着个羊脂玉扳指。听见脚步声抬头,差点把扳指掉地上。他见过不少亡国的贵妇,不是哭哭啼啼就是抖如筛糠,这位倒好,走到堂中还理了理衣襟,比他这个胜利者还像主人。
“西凉亡了,你不心疼?”蒙逊故意拖长了调子。
尹氏抬眼扫过他身后的武将,慢悠悠道:“当年我随先君定都时,城墙上连砖都没砌全。如今能有这宫殿让你坐着,已经赚了。”这话怼得满堂武将直瞪眼,蒙逊却笑了:“你就不怕我杀了你?”
“怕就不来了。”尹氏往旁边的柱子上一靠,倒像在跟老熟人聊天,“我李家占了河西三十年,够本了。倒是大王,杀个老妇容易,要让这地方的人服你,怕是得费点劲。”
这话正戳中蒙逊的心事。他打了一辈子仗,最头疼的就是治理。西凉的文士们宁愿躲进沙漠,也不肯出来做官。他盯着尹氏看了半晌,突然一拍桌子:“好!有种!”
旁边的谋士赶紧使眼色——大王这是要干嘛?蒙逊却不管,指着尹氏对儿子沮渠牧犍说:“看见没?这才是将门之后。你不是缺个正妻吗?就娶她女儿吧。”
牧犍脸都白了,那姑娘昨天还在宫里哭着要寻死呢。尹氏却突然笑了,那是她亡国后第一个笑容:“我女儿脾气倔,怕是要劳烦王子多担待。”
后来有人问尹氏,那天在大堂上怕不怕。她正在给外孙缝制虎头鞋,针眼扎在手指上都没皱眉:“怕有用吗?当年我随先君逃荒时,见过饿狼在帐篷外嗥叫,那会儿倒真怕。后来才明白,事到临头,怕也是死,不怕也是死,不如站着死。”
这话传到蒙逊耳朵里,他正在看西凉的户籍册,突然对左右说:“把西凉的学堂都开起来,就请那些躲起来的老夫子教书。”谋士不解,他指着册子上的户数:“能养出这样的女人,这地方的人不简单。”
司马光说
尹氏之节,烈于秋霜。国亡而色不变,辞严而理正,非有素志者不能为也。蒙逊赦之而联姻,非独慕其节,亦知其智足以安河西。观亡国之君多矣,而有此太后者,鲜哉!
作者说
尹氏最绝的不是“不怕死”,而是懂得“亡国之后怎么活”。她没抱着“从一而终”的死理较劲,却用看似妥协的联姻,保住了女儿,也给西凉遗民留了条缓冲带。这让我想起职场上的“体面退场”——真正的强者不是死磕到最后,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执念,用另一种方式掌控局面。她的“坦然”里藏着大智慧:承认失败,但不否定过往;接受现实,却不输掉尊严。这种“弹性气节”,比一味刚烈更有生命力。
本章金句
真正的体面,不是死撑着不降,而是跌倒了还能踩着碎砖站起来。
智慧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角色,你会怎么选择?要是你是尹氏,面对蒙逊的试探会说什么?要是你是蒙逊,会被这样的亡国太后打动吗?
尹氏握着描金笔的手没抖,只是淡淡“哦”了一声。铜镜里映出她鬓角新添的白发,像去年冬天第一场薄雪。三天前朝堂上,李歆把奏疏拍得震天响:“蒙逊那老贼都打到家门口了,难道要我当缩头乌龟?”尹氏当时就坐在帘后冷笑:“陛下可知蒙逊在沙漠里埋了多少粮草?”
现在想来,那冷笑真是白费力气。
傍晚时分,败讯像块冰砖砸进后宫。有宫女哭倒在阶下,说看见陛下的仪仗倒在蓼泉的乱草里。尹氏正慢条斯理地收拾妆奁,把李歆小时候画的歪扭长剑图折好,塞进紫檀木匣。“哭什么,”她弹了弹匣盖,“二十年前他爹打下这江山时,也有人在城头上哭。”
北凉兵闯进寝殿时,刀鞘撞在玉柱上叮当作响。尹氏缓缓起身,身上还是那件素色锦袍——当年李暠登基时亲手为她缝制的,袖口都磨出毛边了。领头的兵卒倒吸口凉气,这太后居然没披头散发,连鬓边的玉簪都插得端端正正。
“太后娘娘,跟我们走一趟吧。”小兵的声音有点发虚。
尹氏抬脚就往外走,路过偏殿时,瞥见墙上还挂着西凉地图,葱岭的位置被李歆用朱砂圈了个圈——那是他总说要征服的地方。她突然停下脚步,对押解的士兵说:“劳驾,帮我把那幅图取下来。”
蒙逊在大堂上等着,手里转着个羊脂玉扳指。听见脚步声抬头,差点把扳指掉地上。他见过不少亡国的贵妇,不是哭哭啼啼就是抖如筛糠,这位倒好,走到堂中还理了理衣襟,比他这个胜利者还像主人。
“西凉亡了,你不心疼?”蒙逊故意拖长了调子。
尹氏抬眼扫过他身后的武将,慢悠悠道:“当年我随先君定都时,城墙上连砖都没砌全。如今能有这宫殿让你坐着,已经赚了。”这话怼得满堂武将直瞪眼,蒙逊却笑了:“你就不怕我杀了你?”
“怕就不来了。”尹氏往旁边的柱子上一靠,倒像在跟老熟人聊天,“我李家占了河西三十年,够本了。倒是大王,杀个老妇容易,要让这地方的人服你,怕是得费点劲。”
这话正戳中蒙逊的心事。他打了一辈子仗,最头疼的就是治理。西凉的文士们宁愿躲进沙漠,也不肯出来做官。他盯着尹氏看了半晌,突然一拍桌子:“好!有种!”
旁边的谋士赶紧使眼色——大王这是要干嘛?蒙逊却不管,指着尹氏对儿子沮渠牧犍说:“看见没?这才是将门之后。你不是缺个正妻吗?就娶她女儿吧。”
牧犍脸都白了,那姑娘昨天还在宫里哭着要寻死呢。尹氏却突然笑了,那是她亡国后第一个笑容:“我女儿脾气倔,怕是要劳烦王子多担待。”
后来有人问尹氏,那天在大堂上怕不怕。她正在给外孙缝制虎头鞋,针眼扎在手指上都没皱眉:“怕有用吗?当年我随先君逃荒时,见过饿狼在帐篷外嗥叫,那会儿倒真怕。后来才明白,事到临头,怕也是死,不怕也是死,不如站着死。”
这话传到蒙逊耳朵里,他正在看西凉的户籍册,突然对左右说:“把西凉的学堂都开起来,就请那些躲起来的老夫子教书。”谋士不解,他指着册子上的户数:“能养出这样的女人,这地方的人不简单。”
司马光说
尹氏之节,烈于秋霜。国亡而色不变,辞严而理正,非有素志者不能为也。蒙逊赦之而联姻,非独慕其节,亦知其智足以安河西。观亡国之君多矣,而有此太后者,鲜哉!
作者说
尹氏最绝的不是“不怕死”,而是懂得“亡国之后怎么活”。她没抱着“从一而终”的死理较劲,却用看似妥协的联姻,保住了女儿,也给西凉遗民留了条缓冲带。这让我想起职场上的“体面退场”——真正的强者不是死磕到最后,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执念,用另一种方式掌控局面。她的“坦然”里藏着大智慧:承认失败,但不否定过往;接受现实,却不输掉尊严。这种“弹性气节”,比一味刚烈更有生命力。
本章金句
真正的体面,不是死撑着不降,而是跌倒了还能踩着碎砖站起来。
智慧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角色,你会怎么选择?要是你是尹氏,面对蒙逊的试探会说什么?要是你是蒙逊,会被这样的亡国太后打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