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三十年的建康城,皇宫里的气氛比腊月的玄武湖还冻人——不是因为天冷,是宋文帝刘义隆正对着“立储”这道选择题抓头发。满朝文武都知道,老皇帝这几年像揣了块烫手山芋,太子之位悬着,连御花园的麻雀都敢在朝堂屋檐下蹦跶,仿佛在看皇家笑话。
要说这选择题难在哪?难就难在“候选人”各有靠山,还都是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的主。吏部尚书江湛第一个跳出来,捧着奏折跟文帝掰扯:“陛下,南平王刘铄那可是文武双全!您看他去年镇守江陵,把蛮族部落治得服服帖帖,连马都不敢随便啃老百姓的庄稼,这才是储君的料子啊!”说这话时,江湛眼睛亮得像揣了两颗夜明珠——倒不是刘铄真有这么神,实在是他闺女嫁给了刘铄,要是女婿当了太子,他这老丈人往后在朝堂上走路都能横着走。
这边江湛还没把刘铄的优点数完,尚书仆射徐湛之就揣着点心匣子进了宫,一屁股坐在文帝旁边的软榻上,比江湛还热络:“陛下别听老江的!随王刘诞才是真靠谱!您忘了去年蝗灾,他在会稽郡组织百姓挖渠引水,硬是把绝收的地救了一半,这民心所向啊!”徐湛之边说边给文帝递蜜饯,心里打得比算盘还精——他的女儿嫁给了刘诞,这太子位要是落到刘诞头上,他们徐家就是未来的皇亲国戚,地位稳如泰山。
文帝拿着两个大臣的奏折,左看右看,头都快大了。他一会儿觉得江湛说得有道理,刘铄沉稳,镇得住场子;一会儿又觉得徐湛之没说错,刘诞得民心,将来能把江山坐稳。就这么犹犹豫豫了半个月,朝堂上都开始传闲话了,有人说江尚书要当国丈,有人说徐仆射要掌大权,连御膳房的厨子都敢偷偷议论:“陛下再不定,咱们都要不知道该给谁准备庆功宴了。”
这时候,有个明白人站了出来——侍中王僧绰。这王僧绰是个直性子,还特别懂历史,没事就翻《汉书》《后汉书》,知道当年汉武帝因为立储犹豫,差点闹出“巫蛊之祸”。他看文帝这么拖下去不是办法,就找了个没人的机会,跟文帝恳切地说:“陛下,立储这事儿跟别的不一样,要么定,要么不定,最忌讳的就是‘再想想’。您看前朝,多少祸事都是因为储位悬空引起来的?现在大臣们都各怀心思,皇子们也都盯着这个位置,再拖下去,万一有人忍不住动歪心思,到时候可就不是选太子的问题了,是江山能不能保住的问题啊!”
王僧绰说得情真意切,文帝也知道他是好心,可就是下不了决心。他总觉得“再等等或许有更好的办法”,又怕定了一个,另一个皇子不高兴,更怕大臣们有意见,就这么把王僧绰的话当成了耳旁风,依旧天天拿着奏折叹气。
可立储这事儿毕竟是国家大事,文帝也不能总自己憋着想,就天天晚上叫徐湛之来寝宫密谈。为了防止有人偷听,文帝也是下了血本——每次徐湛之来,他都让小太监举着蜡烛,绕着寝宫的墙壁走三圈,连墙角的老鼠洞都要照一遍,生怕有谁藏在暗处听墙角。有一次小太监举蜡烛举得手酸了,稍微晃了一下,文帝立马紧张地问:“是不是有声音?再照仔细点!”吓得小太监差点把蜡烛扔地上,心里嘀咕:“陛下这是防贼呢,还是防自己人啊?”
就这么密谈了十几天,文帝觉得自己跟徐湛之把所有细节都商量得差不多了,就差最后拍板。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会“泄密”——他居然把跟徐湛之商量的立储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宠妃潘淑妃。
这潘淑妃是文帝最疼爱的妃子,平时文帝有什么烦心事都愿意跟她说,觉得后宫里就她最懂自己。可文帝忘了,潘淑妃还有个身份——皇子刘浚的生母。刘浚这孩子平时不怎么讨文帝
要说这选择题难在哪?难就难在“候选人”各有靠山,还都是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的主。吏部尚书江湛第一个跳出来,捧着奏折跟文帝掰扯:“陛下,南平王刘铄那可是文武双全!您看他去年镇守江陵,把蛮族部落治得服服帖帖,连马都不敢随便啃老百姓的庄稼,这才是储君的料子啊!”说这话时,江湛眼睛亮得像揣了两颗夜明珠——倒不是刘铄真有这么神,实在是他闺女嫁给了刘铄,要是女婿当了太子,他这老丈人往后在朝堂上走路都能横着走。
这边江湛还没把刘铄的优点数完,尚书仆射徐湛之就揣着点心匣子进了宫,一屁股坐在文帝旁边的软榻上,比江湛还热络:“陛下别听老江的!随王刘诞才是真靠谱!您忘了去年蝗灾,他在会稽郡组织百姓挖渠引水,硬是把绝收的地救了一半,这民心所向啊!”徐湛之边说边给文帝递蜜饯,心里打得比算盘还精——他的女儿嫁给了刘诞,这太子位要是落到刘诞头上,他们徐家就是未来的皇亲国戚,地位稳如泰山。
文帝拿着两个大臣的奏折,左看右看,头都快大了。他一会儿觉得江湛说得有道理,刘铄沉稳,镇得住场子;一会儿又觉得徐湛之没说错,刘诞得民心,将来能把江山坐稳。就这么犹犹豫豫了半个月,朝堂上都开始传闲话了,有人说江尚书要当国丈,有人说徐仆射要掌大权,连御膳房的厨子都敢偷偷议论:“陛下再不定,咱们都要不知道该给谁准备庆功宴了。”
这时候,有个明白人站了出来——侍中王僧绰。这王僧绰是个直性子,还特别懂历史,没事就翻《汉书》《后汉书》,知道当年汉武帝因为立储犹豫,差点闹出“巫蛊之祸”。他看文帝这么拖下去不是办法,就找了个没人的机会,跟文帝恳切地说:“陛下,立储这事儿跟别的不一样,要么定,要么不定,最忌讳的就是‘再想想’。您看前朝,多少祸事都是因为储位悬空引起来的?现在大臣们都各怀心思,皇子们也都盯着这个位置,再拖下去,万一有人忍不住动歪心思,到时候可就不是选太子的问题了,是江山能不能保住的问题啊!”
王僧绰说得情真意切,文帝也知道他是好心,可就是下不了决心。他总觉得“再等等或许有更好的办法”,又怕定了一个,另一个皇子不高兴,更怕大臣们有意见,就这么把王僧绰的话当成了耳旁风,依旧天天拿着奏折叹气。
可立储这事儿毕竟是国家大事,文帝也不能总自己憋着想,就天天晚上叫徐湛之来寝宫密谈。为了防止有人偷听,文帝也是下了血本——每次徐湛之来,他都让小太监举着蜡烛,绕着寝宫的墙壁走三圈,连墙角的老鼠洞都要照一遍,生怕有谁藏在暗处听墙角。有一次小太监举蜡烛举得手酸了,稍微晃了一下,文帝立马紧张地问:“是不是有声音?再照仔细点!”吓得小太监差点把蜡烛扔地上,心里嘀咕:“陛下这是防贼呢,还是防自己人啊?”
就这么密谈了十几天,文帝觉得自己跟徐湛之把所有细节都商量得差不多了,就差最后拍板。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会“泄密”——他居然把跟徐湛之商量的立储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宠妃潘淑妃。
这潘淑妃是文帝最疼爱的妃子,平时文帝有什么烦心事都愿意跟她说,觉得后宫里就她最懂自己。可文帝忘了,潘淑妃还有个身份——皇子刘浚的生母。刘浚这孩子平时不怎么讨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