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给古代“坑爹坑祖宗”的皇帝排个榜,南朝宋的刘子业绝对能稳坐头把交椅。这位主儿登基后,没想着怎么治国安民,反而把皇宫变成了“胡闹现场”,尤其对自家祖宗和叔叔们,那操作简直离谱到能让史官把笔都捏断——别人敬畏太庙如神明,他把太庙当动物园;别人对宗室亲族讲情义,他把叔叔们当猪狗耍,说出来的荒唐事,比戏台子上的闹剧还离谱。
先说说刘子业怎么“折腾”太庙的。太庙这地方,在古代可是皇室的“精神圣地”,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画像和牌位,平时连咳嗽都得小声点,皇帝祭拜时更是要毕恭毕敬。可刘子业偏不,他刚掌权没几天,就下了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命令:“把太庙祖宗的画像都摘了,别挂了!”大臣们吓得赶紧劝:“陛下,这可使不得啊!祖宗画像在,皇家气运才在,摘了会遭天谴的!”刘子业翻了个白眼:“什么气运不气运的,朕看着烦,摘!”
结果没几天,他自己又突然想起太庙了,兴冲冲地带着一群侍从去“参观”——注意,是“参观”,不是“祭拜”。一进太庙,他盯着高祖刘裕的画像,突然一拍大腿:“哎,这老爷子不错!当年能打下江山,还能收拾桓玄那老小子,算是个大英雄!”这话要是让刘裕地下有知,估计得气得活过来——合着你折腾半天,就给我个“不错”的评价?
接着他走到太祖刘义隆的画像前,表情瞬间变了,指着画像阴阳怪气:“这位老爷子嘛,一辈子还算凑合,就是运气不太好,最后让自己儿子给砍了头,有点窝囊!”旁边的大臣听了,脸都白了——刘义隆是刘子业的爷爷,哪有孙子这么说爷爷的?可没人敢反驳,只能低着头装没听见。
最离谱的是到了世祖刘骏的画像前——刘骏是刘子业的亲爹!刘子业盯着画像看了半天,突然皱起眉头:“不对啊,我爹明明有酒糟鼻,怎么这画上没有?画工是不是瞎了?”说着就让人把画工喊来,指着画像命令:“赶紧给我添上!不添像了,朕饶不了你!”画工吓得手都抖了,只能硬着头皮给先帝画像加了个红彤彤的酒糟鼻。你说这事儿荒唐不?亲爹的画像,说改就改,还是改这种丢人的细节,估计刘骏在地下都得气得直跺脚。
折腾完祖宗,刘子业又把矛头对准了自己的叔叔们。他爹刘骏当年杀了不少宗室,刘子业登基后,总觉得叔叔们会抢他的皇位,又怕又恨,干脆把几个叔叔都抓到皇宫里软禁起来,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湘东王刘彧长得比较胖,刘子业就给人家起了个外号叫“猪王”;建安王刘休仁平时有点谋略,刘子业觉得他“会杀人”,就叫他“杀王”;山阳王刘休佑性格比较刚,刘子业就骂他“像个贼”,叫他“贼王”——这三个“王”,加上其他几个被软禁的叔叔,天天被刘子业当牲口一样对待。
有一次,刘子业突发奇想,要“犒劳”一下“猪王”刘彧。他让人在地上挖了个大泥坑,倒上泥水,然后把刘彧扒得只剩一条内裤,扔进泥坑里。接着又让人拿来一个喂猪用的木槽,里面装上剩饭剩菜,甚至还有猪食,命令刘彧:“你不是‘猪王’吗?赶紧吃!不吃就是不给朕面子!”
刘彧气得浑身发抖,可他知道刘子业心狠手辣,要是反抗,说不定当场就被砍头了。没办法,他只能忍着屈辱,趴在泥坑里,用嘴去拱木槽里的东西。周围的侍从和宫女们都不敢笑,可刘子业却笑得前仰后合,还拿着鞭子指着刘彧:“快看快看,这‘猪王’还真会吃!”
还有一次,刘子业觉得“杀王”刘休仁不够“听话”,就让人把他绑在柱子上,拿着鞭子劈头盖脸地打。刘休仁疼得直叫,可还得强装笑脸求饶:“陛下饶命,臣再也不敢了!”刘子业打累了,才把他放下来,还威胁说:“下次再敢不听话,朕就把你宰了当下酒菜!”
大臣们看不过去,偶尔会劝几句:“陛下,宗室是国家的根本,您这么对待叔叔们,会让天下人寒心的!”刘子业根本不听,反而骂道:“朕的家事,用得着你们管?再敢多嘴,朕连你们一起收拾!”久而久之,没人再敢劝了,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把宗室折腾得鸡飞狗跳。
其实刘子业这么折腾,根本原因就是他没安全感。他爹刘骏靠杀宗室上位,他自己登基时才十六岁,总觉得身边的人都想害他。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靠仁政拉拢人心,而是靠暴力和羞辱来“立威”,结果越折腾,越没人服他,最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后来有一次,刘子业又想折磨“猪王”刘彧,准备把他像杀猪一样绑起来“献祭”。刘休仁急中生智,笑着对刘子业说:“陛下,‘猪王’现在还不够肥,等养肥了再杀,肉才好吃啊!”刘子业觉得有道理,才暂时放了刘彧。刘彧逃过一劫后,再也忍不住了,偷偷联合其他宗室和大臣,策划了一场政变。
没过多久,政变的士兵冲进皇宫时,刘子业还在跟宫女们玩“捉鬼”的游戏。他看到士兵们举着刀冲进来,吓得腿都软了,嘴里喊着“饶命”,可没人再听他的了——最后这位荒唐皇帝,死的时候才十七岁,连个正经的庙号都没留下。他折腾了半天,没折腾出什么政绩,反而把自己的命折腾没了,还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典范”。
司马光说
废帝子业,少而凶顽,即位之后,无复君道。毁太庙祖像,指高祖为“英雄”,讥太祖遭弑之辱,更世祖画像为酒糟鼻,不敬祖先,莫此为甚!又忌诸叔,囚湘东王彧、建安王休仁等于殿内,呼彧为“猪王”、休仁为“杀王”、休佑为“贼王”,殴笞凌辱,令彧泥中食猪食为乐。夫宗室者,国之枝干;太庙者,国之根本。子业斩枝干、坏根本,昏虐无度,天怒人怨。及其见杀,非不幸也,乃自取之耳!
作者说
刘子业的荒唐,乍看是“少年任性”,细想其实是“权力失控”的极致体现。他手里握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却没有对应的能力和格局,既不懂“敬畏”——对祖宗的敬畏、对宗室的敬畏、对百姓的敬畏,也不懂“克制”——对私欲的克制、对暴力的克制、对恶意的克制。就像一个拿着菜刀的小孩,不知道刀能伤人,更不知道刀最终会伤己。
有意思的是,他给叔叔们起的“猪王”“杀王”封号,其实更像他自己的“照妖镜”:他把刘彧当猪耍,自己却像头失控的野猪,横冲直撞;他骂刘休仁是“杀王”,自己才是最大的“杀者”,杀宗室、杀大臣,最后把自己也杀进了死胡同。
更值得琢磨的是,古代皇权社会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矩本是用来约束秩序的,可到了刘子业这里,规矩成了他随意践踏的“废纸”——他既不做“合格的君”,也不做“合格的子”,更不做“合格的侄”,最后被规矩反噬,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这其实在告诉我们:再大的权力,也得有“底线”;再高的地位,也得有“敬畏”,没了底线和敬畏,再风光的位置,也会变成万丈深渊。
本章金句
权力是块试金石,能照出人的格局,也能放大你的愚蠢——没本事的人握权,只会把自己活成笑话,把身边人拖进灾难。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选择?要是你是被软禁的刘彧,面对刘子业的羞辱,会像他一样先忍后谋,还是会选择鱼死网破?要是你是当时的大臣,看到刘子业折腾祖宗和宗室,会冒着风险继续劝谏,还是会明哲保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吧!
先说说刘子业怎么“折腾”太庙的。太庙这地方,在古代可是皇室的“精神圣地”,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画像和牌位,平时连咳嗽都得小声点,皇帝祭拜时更是要毕恭毕敬。可刘子业偏不,他刚掌权没几天,就下了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命令:“把太庙祖宗的画像都摘了,别挂了!”大臣们吓得赶紧劝:“陛下,这可使不得啊!祖宗画像在,皇家气运才在,摘了会遭天谴的!”刘子业翻了个白眼:“什么气运不气运的,朕看着烦,摘!”
结果没几天,他自己又突然想起太庙了,兴冲冲地带着一群侍从去“参观”——注意,是“参观”,不是“祭拜”。一进太庙,他盯着高祖刘裕的画像,突然一拍大腿:“哎,这老爷子不错!当年能打下江山,还能收拾桓玄那老小子,算是个大英雄!”这话要是让刘裕地下有知,估计得气得活过来——合着你折腾半天,就给我个“不错”的评价?
接着他走到太祖刘义隆的画像前,表情瞬间变了,指着画像阴阳怪气:“这位老爷子嘛,一辈子还算凑合,就是运气不太好,最后让自己儿子给砍了头,有点窝囊!”旁边的大臣听了,脸都白了——刘义隆是刘子业的爷爷,哪有孙子这么说爷爷的?可没人敢反驳,只能低着头装没听见。
最离谱的是到了世祖刘骏的画像前——刘骏是刘子业的亲爹!刘子业盯着画像看了半天,突然皱起眉头:“不对啊,我爹明明有酒糟鼻,怎么这画上没有?画工是不是瞎了?”说着就让人把画工喊来,指着画像命令:“赶紧给我添上!不添像了,朕饶不了你!”画工吓得手都抖了,只能硬着头皮给先帝画像加了个红彤彤的酒糟鼻。你说这事儿荒唐不?亲爹的画像,说改就改,还是改这种丢人的细节,估计刘骏在地下都得气得直跺脚。
折腾完祖宗,刘子业又把矛头对准了自己的叔叔们。他爹刘骏当年杀了不少宗室,刘子业登基后,总觉得叔叔们会抢他的皇位,又怕又恨,干脆把几个叔叔都抓到皇宫里软禁起来,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湘东王刘彧长得比较胖,刘子业就给人家起了个外号叫“猪王”;建安王刘休仁平时有点谋略,刘子业觉得他“会杀人”,就叫他“杀王”;山阳王刘休佑性格比较刚,刘子业就骂他“像个贼”,叫他“贼王”——这三个“王”,加上其他几个被软禁的叔叔,天天被刘子业当牲口一样对待。
有一次,刘子业突发奇想,要“犒劳”一下“猪王”刘彧。他让人在地上挖了个大泥坑,倒上泥水,然后把刘彧扒得只剩一条内裤,扔进泥坑里。接着又让人拿来一个喂猪用的木槽,里面装上剩饭剩菜,甚至还有猪食,命令刘彧:“你不是‘猪王’吗?赶紧吃!不吃就是不给朕面子!”
刘彧气得浑身发抖,可他知道刘子业心狠手辣,要是反抗,说不定当场就被砍头了。没办法,他只能忍着屈辱,趴在泥坑里,用嘴去拱木槽里的东西。周围的侍从和宫女们都不敢笑,可刘子业却笑得前仰后合,还拿着鞭子指着刘彧:“快看快看,这‘猪王’还真会吃!”
还有一次,刘子业觉得“杀王”刘休仁不够“听话”,就让人把他绑在柱子上,拿着鞭子劈头盖脸地打。刘休仁疼得直叫,可还得强装笑脸求饶:“陛下饶命,臣再也不敢了!”刘子业打累了,才把他放下来,还威胁说:“下次再敢不听话,朕就把你宰了当下酒菜!”
大臣们看不过去,偶尔会劝几句:“陛下,宗室是国家的根本,您这么对待叔叔们,会让天下人寒心的!”刘子业根本不听,反而骂道:“朕的家事,用得着你们管?再敢多嘴,朕连你们一起收拾!”久而久之,没人再敢劝了,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把宗室折腾得鸡飞狗跳。
其实刘子业这么折腾,根本原因就是他没安全感。他爹刘骏靠杀宗室上位,他自己登基时才十六岁,总觉得身边的人都想害他。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靠仁政拉拢人心,而是靠暴力和羞辱来“立威”,结果越折腾,越没人服他,最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后来有一次,刘子业又想折磨“猪王”刘彧,准备把他像杀猪一样绑起来“献祭”。刘休仁急中生智,笑着对刘子业说:“陛下,‘猪王’现在还不够肥,等养肥了再杀,肉才好吃啊!”刘子业觉得有道理,才暂时放了刘彧。刘彧逃过一劫后,再也忍不住了,偷偷联合其他宗室和大臣,策划了一场政变。
没过多久,政变的士兵冲进皇宫时,刘子业还在跟宫女们玩“捉鬼”的游戏。他看到士兵们举着刀冲进来,吓得腿都软了,嘴里喊着“饶命”,可没人再听他的了——最后这位荒唐皇帝,死的时候才十七岁,连个正经的庙号都没留下。他折腾了半天,没折腾出什么政绩,反而把自己的命折腾没了,还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典范”。
司马光说
废帝子业,少而凶顽,即位之后,无复君道。毁太庙祖像,指高祖为“英雄”,讥太祖遭弑之辱,更世祖画像为酒糟鼻,不敬祖先,莫此为甚!又忌诸叔,囚湘东王彧、建安王休仁等于殿内,呼彧为“猪王”、休仁为“杀王”、休佑为“贼王”,殴笞凌辱,令彧泥中食猪食为乐。夫宗室者,国之枝干;太庙者,国之根本。子业斩枝干、坏根本,昏虐无度,天怒人怨。及其见杀,非不幸也,乃自取之耳!
作者说
刘子业的荒唐,乍看是“少年任性”,细想其实是“权力失控”的极致体现。他手里握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却没有对应的能力和格局,既不懂“敬畏”——对祖宗的敬畏、对宗室的敬畏、对百姓的敬畏,也不懂“克制”——对私欲的克制、对暴力的克制、对恶意的克制。就像一个拿着菜刀的小孩,不知道刀能伤人,更不知道刀最终会伤己。
有意思的是,他给叔叔们起的“猪王”“杀王”封号,其实更像他自己的“照妖镜”:他把刘彧当猪耍,自己却像头失控的野猪,横冲直撞;他骂刘休仁是“杀王”,自己才是最大的“杀者”,杀宗室、杀大臣,最后把自己也杀进了死胡同。
更值得琢磨的是,古代皇权社会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矩本是用来约束秩序的,可到了刘子业这里,规矩成了他随意践踏的“废纸”——他既不做“合格的君”,也不做“合格的子”,更不做“合格的侄”,最后被规矩反噬,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这其实在告诉我们:再大的权力,也得有“底线”;再高的地位,也得有“敬畏”,没了底线和敬畏,再风光的位置,也会变成万丈深渊。
本章金句
权力是块试金石,能照出人的格局,也能放大你的愚蠢——没本事的人握权,只会把自己活成笑话,把身边人拖进灾难。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选择?要是你是被软禁的刘彧,面对刘子业的羞辱,会像他一样先忍后谋,还是会选择鱼死网破?要是你是当时的大臣,看到刘子业折腾祖宗和宗室,会冒着风险继续劝谏,还是会明哲保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