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的益州,搁当时就是块“烫手山芋”——山高林密不说,还住着群叫“大度獠”的部族。这群人仗着地盘险,向来不服管,跟朝廷派来的刺史玩“猫鼠游戏”:你让交税,我跟你装傻;你让遵守规矩,我跟你耍横。前几任刺史要么被气走,要么被折腾得没辙,到最后谁都不愿去益州当这个“冤大头”。
直到陈显达来了。这位刺史跟之前的“老好人”不一样,天生带股“硬核”劲儿,眼里揉不得沙子。刚到益州没几天,他就按规矩派使者去大度獠部落,催他们交租子和贡品——也就是史书里说的“租赕”。使者本来以为就是走个流程,没想到一见到獠帅,对方直接翻了脸。
獠帅往竹椅上一坐,翘着二郎腿,指着使者的鼻子骂:“交什么交?我们在这山里活了几百年,从来没给外人交过东西!你们朝廷的人,少来这儿指手画脚!”骂完还不解气,竟然让人把使者拖出去砍了——这事儿办得,比现在有人上门收水电费还凶,直接把“拒交”升级成了“杀人”。
消息传回刺史府,陈显达气得把茶碗都摔了。他可不是那种会忍气吞声的人,当下就琢磨着怎么收拾这群獠人。但他没直接带兵冲过去——毕竟大度獠住的地方路难走,硬攻容易吃亏。陈显达想了个点子,对外宣称“最近天气好,要带手下出去打猎”,天天让士兵扛着弓箭、带着猎犬在城外晃悠,故意让獠人的探子看见。
獠帅听说陈显达在打猎,还以为他怕了自己,放松了警惕,晚上该喝酒喝酒,该睡觉睡觉,连岗哨都少放了一半。可他们不知道,陈显达这“打猎”是假,“偷袭”才是真。等到半夜,陈显达带着士兵摸黑绕进山里,借着月光摸到獠人的聚居地,一声令下就冲了进去。
獠人睡得正香,哪料到朝廷兵会突然来偷袭?一时间哭喊声、惨叫声此起彼伏,根本没机会反抗。陈显达也是真狠,没留一点余地,把獠人男女老少全杀了——这波操作虽然狠,但也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往后好一阵子,益州山里的部族都不敢再跟朝廷叫板。不过也有人说他太残忍,毕竟里面还有老人和孩子,但在陈显达看来,对付这种“油盐不进”的狠角色,只能用更狠的办法。
这边陈显达刚用“硬核”手段平定了大度獠,益州又出了个乱子——有个叫韩武方的人,拉了一千多号人当起了“水匪”,在江面上拦船抢劫,不管是官船还是商船,只要被他们盯上,轻则被抢光财物,重则连人带船都给你掀翻。益州的水路本来就重要,被韩武方这么一闹,生意没法做,官府的物资也运不进来,老百姓怨声载道。
这时候,始兴王萧鉴被派来当益州刺史。他跟陈显达不一样,是个文质彬彬的王爷,没怎么带过兵,刚走到上明这个地方,就听说了韩武方的事。让人意外的是,韩武方听说新刺史来了,竟然主动带着手下前来投降——这操作让萧鉴的手下都懵了,纷纷觉得“这里面肯定有诈”。
长史虞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王爷,韩武方这小子作恶多端,抢了那么多人,杀了那么多人,现在说投降就投降,肯定是想骗咱们放松警惕,以后再接着作乱!依我看,不如趁他现在没防备,把他和他的手下全杀了,以绝后患!”其他官员也跟着附和,都觉得韩武方不可信,杀了最省心。
萧鉴却摇了摇头,手里把玩着玉佩,慢悠悠地说:“你们想错了。韩武方主动来降,说明他心里还是怕朝廷的。如果我们现在杀了他,传出去人家会说咱们不讲信用——以后再有人想投降,还敢来吗?再说,杀了他容易,可他手下还有一千多人,要是逼急了,他们散到山里当土匪,反而更难收拾。”
说完,萧鉴就写了封奏折,派人快马加鞭送到京城,请求朝廷赦免韩武方。皇帝看了奏折,觉得萧鉴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韩武方没想到自己真能活命,感动得当场就给萧鉴磕了头,发誓以后再也不做坏事,还主动带着手下帮官府巡逻,抓其他的小毛贼。
更有意思的是,巴西那边的蛮夷听说了这事儿,本来还在山里抢东西,一看韩武方投降后不仅没被杀,还得了好待遇,纷纷主动跑来投降。萧鉴没费一兵一卒,就把巴西的蛮夷之乱给平定了。益州的老百姓都说:“陈刺史靠刀枪平乱,萧王爷靠信用安邦,俩刺史虽然办法不一样,却都把益州管好啦!”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益州二事,一刚一柔,皆显治边之智。陈显达之“暴”,非滥杀也,乃因大度獠杀使拒命,不治则法威不立;萧鉴之“仁”,非姑息也,乃因韩武方主动来降,杀之则失信于蛮夷。盖治乱世需用重典,抚降者当守诚信,二者虽异,其理一也:皆以“服众”为要。若陈显达一味姑息,则獠人愈骄;若萧鉴一味严苛,则降者皆惧,益州之乱恐难平息。是以治国治边,当审时度势,刚柔并济,方为良策。
作者说
陈显达与萧鉴的平乱方式,放在今天看,像极了两种不同的“管理策略”——陈显达是“高压震慑”,萧鉴是“信任怀柔”,但本质上都是“对症下药”。很多人会觉得陈显达太残忍,可放在当时的情境下,大度獠杀朝廷使者,已经不是简单的“抗税”,而是“挑衅皇权”,如果不狠狠打击,不仅益州的其他部族会效仿,朝廷的威信也会扫地。这就像一个团队里,有人公然违反规则还伤害同事,若不严肃处理,规则就成了摆设,团队早晚散架。
而萧鉴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看透了“投降者”的心理——韩武方来降,既是怕朝廷的兵力,也是想给自己留条活路。如果杀了他,虽然能解一时之气,却会断了其他叛乱者的“投降之路”,反而会让他们抱着“反正投降也是死,不如拼到底”的心态,造成更大的混乱。这就像处理犯错的员工,一味惩罚可能会逼得人破罐破摔,而适当给个机会,反而能让他改过自新,还能给其他人树立“知错能改有出路”的榜样。
更值得琢磨的是,两人的方法虽然不同,却都达到了“平定益州”的目的。这说明没有绝对“好”或“坏”的策略,只有“合适”或“不合适”的选择。就像治理一个地方,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对冥顽不灵的“硬骨头”,需要用“硬核”手段立规矩;对愿意悔改的“迷途者”,需要用“软招”给机会。刚柔并济,恩威并施,才是真正的“治世之道”。
本章金句
对付“硬茬”要敢亮刀,对待“归降”要守信用,刚柔不是对立,而是根据处境选择的智慧。
直到陈显达来了。这位刺史跟之前的“老好人”不一样,天生带股“硬核”劲儿,眼里揉不得沙子。刚到益州没几天,他就按规矩派使者去大度獠部落,催他们交租子和贡品——也就是史书里说的“租赕”。使者本来以为就是走个流程,没想到一见到獠帅,对方直接翻了脸。
獠帅往竹椅上一坐,翘着二郎腿,指着使者的鼻子骂:“交什么交?我们在这山里活了几百年,从来没给外人交过东西!你们朝廷的人,少来这儿指手画脚!”骂完还不解气,竟然让人把使者拖出去砍了——这事儿办得,比现在有人上门收水电费还凶,直接把“拒交”升级成了“杀人”。
消息传回刺史府,陈显达气得把茶碗都摔了。他可不是那种会忍气吞声的人,当下就琢磨着怎么收拾这群獠人。但他没直接带兵冲过去——毕竟大度獠住的地方路难走,硬攻容易吃亏。陈显达想了个点子,对外宣称“最近天气好,要带手下出去打猎”,天天让士兵扛着弓箭、带着猎犬在城外晃悠,故意让獠人的探子看见。
獠帅听说陈显达在打猎,还以为他怕了自己,放松了警惕,晚上该喝酒喝酒,该睡觉睡觉,连岗哨都少放了一半。可他们不知道,陈显达这“打猎”是假,“偷袭”才是真。等到半夜,陈显达带着士兵摸黑绕进山里,借着月光摸到獠人的聚居地,一声令下就冲了进去。
獠人睡得正香,哪料到朝廷兵会突然来偷袭?一时间哭喊声、惨叫声此起彼伏,根本没机会反抗。陈显达也是真狠,没留一点余地,把獠人男女老少全杀了——这波操作虽然狠,但也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往后好一阵子,益州山里的部族都不敢再跟朝廷叫板。不过也有人说他太残忍,毕竟里面还有老人和孩子,但在陈显达看来,对付这种“油盐不进”的狠角色,只能用更狠的办法。
这边陈显达刚用“硬核”手段平定了大度獠,益州又出了个乱子——有个叫韩武方的人,拉了一千多号人当起了“水匪”,在江面上拦船抢劫,不管是官船还是商船,只要被他们盯上,轻则被抢光财物,重则连人带船都给你掀翻。益州的水路本来就重要,被韩武方这么一闹,生意没法做,官府的物资也运不进来,老百姓怨声载道。
这时候,始兴王萧鉴被派来当益州刺史。他跟陈显达不一样,是个文质彬彬的王爷,没怎么带过兵,刚走到上明这个地方,就听说了韩武方的事。让人意外的是,韩武方听说新刺史来了,竟然主动带着手下前来投降——这操作让萧鉴的手下都懵了,纷纷觉得“这里面肯定有诈”。
长史虞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王爷,韩武方这小子作恶多端,抢了那么多人,杀了那么多人,现在说投降就投降,肯定是想骗咱们放松警惕,以后再接着作乱!依我看,不如趁他现在没防备,把他和他的手下全杀了,以绝后患!”其他官员也跟着附和,都觉得韩武方不可信,杀了最省心。
萧鉴却摇了摇头,手里把玩着玉佩,慢悠悠地说:“你们想错了。韩武方主动来降,说明他心里还是怕朝廷的。如果我们现在杀了他,传出去人家会说咱们不讲信用——以后再有人想投降,还敢来吗?再说,杀了他容易,可他手下还有一千多人,要是逼急了,他们散到山里当土匪,反而更难收拾。”
说完,萧鉴就写了封奏折,派人快马加鞭送到京城,请求朝廷赦免韩武方。皇帝看了奏折,觉得萧鉴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韩武方没想到自己真能活命,感动得当场就给萧鉴磕了头,发誓以后再也不做坏事,还主动带着手下帮官府巡逻,抓其他的小毛贼。
更有意思的是,巴西那边的蛮夷听说了这事儿,本来还在山里抢东西,一看韩武方投降后不仅没被杀,还得了好待遇,纷纷主动跑来投降。萧鉴没费一兵一卒,就把巴西的蛮夷之乱给平定了。益州的老百姓都说:“陈刺史靠刀枪平乱,萧王爷靠信用安邦,俩刺史虽然办法不一样,却都把益州管好啦!”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益州二事,一刚一柔,皆显治边之智。陈显达之“暴”,非滥杀也,乃因大度獠杀使拒命,不治则法威不立;萧鉴之“仁”,非姑息也,乃因韩武方主动来降,杀之则失信于蛮夷。盖治乱世需用重典,抚降者当守诚信,二者虽异,其理一也:皆以“服众”为要。若陈显达一味姑息,则獠人愈骄;若萧鉴一味严苛,则降者皆惧,益州之乱恐难平息。是以治国治边,当审时度势,刚柔并济,方为良策。
作者说
陈显达与萧鉴的平乱方式,放在今天看,像极了两种不同的“管理策略”——陈显达是“高压震慑”,萧鉴是“信任怀柔”,但本质上都是“对症下药”。很多人会觉得陈显达太残忍,可放在当时的情境下,大度獠杀朝廷使者,已经不是简单的“抗税”,而是“挑衅皇权”,如果不狠狠打击,不仅益州的其他部族会效仿,朝廷的威信也会扫地。这就像一个团队里,有人公然违反规则还伤害同事,若不严肃处理,规则就成了摆设,团队早晚散架。
而萧鉴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看透了“投降者”的心理——韩武方来降,既是怕朝廷的兵力,也是想给自己留条活路。如果杀了他,虽然能解一时之气,却会断了其他叛乱者的“投降之路”,反而会让他们抱着“反正投降也是死,不如拼到底”的心态,造成更大的混乱。这就像处理犯错的员工,一味惩罚可能会逼得人破罐破摔,而适当给个机会,反而能让他改过自新,还能给其他人树立“知错能改有出路”的榜样。
更值得琢磨的是,两人的方法虽然不同,却都达到了“平定益州”的目的。这说明没有绝对“好”或“坏”的策略,只有“合适”或“不合适”的选择。就像治理一个地方,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对冥顽不灵的“硬骨头”,需要用“硬核”手段立规矩;对愿意悔改的“迷途者”,需要用“软招”给机会。刚柔并济,恩威并施,才是真正的“治世之道”。
本章金句
对付“硬茬”要敢亮刀,对待“归降”要守信用,刚柔不是对立,而是根据处境选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