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永明末年,朝堂上最让人提心吊胆的不是外敌入侵,也不是天灾粮荒,而是皇帝萧鸾日渐消瘦的脸——这位齐明帝自打坐上龙椅,身子骨就没利索过,咳嗽起来能把肺都咳出来似的,太医换了一茬又一茬,药汤子喝了几大缸,病情还是时好时坏。
按说皇帝生病,大臣们该忙着祈福问安,可满朝文武却一个个缩着脖子办事,连走路都轻手轻脚的——谁都知道,萧鸾这病,不光是身子骨的毛病,更有块“心病”堵在心里:他这皇位来得有点“绕”,论血脉,他是开国皇帝萧道成的侄子,本来轮不到他当皇帝,是靠着一番操作才把权力攥在手里的。如今自己病得快不行了,一闭眼,那些萧道成一脉的宗室子弟,会不会跳出来找他算账?
这天,萧鸾躺在龙床上,咳得眼泪都出来了,旁边侍疾的萧遥光赶紧递上手帕。萧遥光是萧鸾的侄子,也是他最信任的人,一看叔叔这模样,就知道他又在琢磨宗室的事儿,凑到耳边低声说:“皇叔,您要是担心那些人将来作乱,不如现在就做个了断,省得留下后患。”
萧鸾眯着眼睛看他,咳了两声才开口:“我也想啊,可那些人毕竟是萧道成的子孙,动了他们,朝臣们会不会说三道四?”萧遥光赶紧接话:“您是当今皇帝,稳住江山才是正经事!再说了,他们要是真有反心,等您百年之后,咱们萧家的江山就保不住了,到时候再后悔可就晚了!”
这话算是说到萧鸾心坎里了。他想起自己当年夺位时的惊险,想起那些宗室子弟看他的眼神,越想越觉得后背发凉,猛地一拍床沿:“就这么办!你去安排,务必干净利落,别留尾巴!”
接下来的日子,南齐的朝堂就跟闹了鬼似的——今天上朝,大家发现萧道成的孙子萧子敬没来,问起原因,只说“在家养病”;过两天,又少了萧道成的儿子萧嶷一家,宫里传出来的说法是“牵涉贪腐,被下狱审查”。可谁都明白,这些“养病”“审查”都是幌子,真实情况是萧鸾的人已经动了手。
有一回,萧道成的另一个孙子萧子真,听说宫里要来抓他,吓得躲在床底下,被士兵拖出来的时候,还抱着柱子哭:“我什么都没做,求陛下饶我一命!”可士兵哪管这些,架着他就往外走,最后还是没逃过一劫。还有个宗室子弟萧子伦,当时在外地当刺史,萧鸾特意派了个亲信去“赐死”,萧子伦倒是硬气,端着毒酒说:“我爷爷打下的江山,如今落到皇叔手里,我死了也不冤,只是可惜了萧家的血脉。”说完就一饮而尽。
一时间,南齐宗室里的萧道成一脉,就跟被霜打了的庄稼似的,倒了一片。朝堂上更是人心惶惶,大臣们上朝前都要跟家里人交代好后事,生怕自己哪天就因为“跟宗室走得近”被牵连。有个老臣实在忍不住,趁着上奏的机会劝萧鸾:“陛下,宗室也是萧家的人,杀得太多,怕是会伤了龙脉啊!”萧鸾当时没说话,可没过几天,那老臣就被找了个“失职”的罪名,罢官回家了——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提“留宗室”的话。
萧鸾倒是觉得这下安心了,病情好像都好了些,可他没琢磨明白:他杀宗室是为了“保江山”,可杀来杀去,朝堂上能干事的人越来越少,剩下的要么是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要么是吓得不敢说话的胆小鬼。后来他病重去世,儿子萧宝卷继位,没几年就把南齐的江山给败光了——要是当初他没把宗室杀得那么绝,说不定还有人能帮着儿子稳住局面,也不至于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里记载这事儿时,司马光忍不住叹道:“萧鸾以支庶篡立,猜忌宗室,尽杀高帝、武帝子孙,虽一时得安,然国本既伤,卒以亡国。”意思是说,萧鸾本来就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靠着猜忌屠杀宗室,虽然暂时稳住了自己的位置,可把国家的根本给毁了,最后还是逃不过亡国的命运。在司马光看来,治理天下靠的是仁德和信任,不是靠杀戮,杀得越多,失去的就越多,这是历朝历代都该记取的教训。
作者说
萧鸾这事儿,乍看是“病急乱投医”的自保,细想其实是“用错了药方”的糊涂。他怕宗室报复,就想着“一杀了之”,却忘了宗室不光是“潜在威胁”,更是“家族根基”——就像一棵大树,枝桠长得太乱,该修剪的是疯长的杂枝,不是把所有分枝都砍光,不然树干再粗,也扛不住风吹雨打。更有意思的是,他总觉得“杀干净就安全了”,却没意识到:真正的威胁从来不是“血脉”,而是“人心”。要是他当初能给宗室留条活路,让他们有机会为国效力,朝堂上有不同的声音互相制衡,反而能让江山更稳;可他偏要搞“一刀切”,最后把朝堂变成了“一言堂”,自己倒是省心了,却给子孙留下了一个没人帮忙、没人扛事的烂摊子。说到底,靠杀戮换来的“安全”,就像用沙子堆起来的城堡,看着结实,一冲就垮。
本章金句:怕报复的人,总想着“斩草除根”,却忘了:根斩得太狠,自己脚下的土,也会跟着散掉。
按说皇帝生病,大臣们该忙着祈福问安,可满朝文武却一个个缩着脖子办事,连走路都轻手轻脚的——谁都知道,萧鸾这病,不光是身子骨的毛病,更有块“心病”堵在心里:他这皇位来得有点“绕”,论血脉,他是开国皇帝萧道成的侄子,本来轮不到他当皇帝,是靠着一番操作才把权力攥在手里的。如今自己病得快不行了,一闭眼,那些萧道成一脉的宗室子弟,会不会跳出来找他算账?
这天,萧鸾躺在龙床上,咳得眼泪都出来了,旁边侍疾的萧遥光赶紧递上手帕。萧遥光是萧鸾的侄子,也是他最信任的人,一看叔叔这模样,就知道他又在琢磨宗室的事儿,凑到耳边低声说:“皇叔,您要是担心那些人将来作乱,不如现在就做个了断,省得留下后患。”
萧鸾眯着眼睛看他,咳了两声才开口:“我也想啊,可那些人毕竟是萧道成的子孙,动了他们,朝臣们会不会说三道四?”萧遥光赶紧接话:“您是当今皇帝,稳住江山才是正经事!再说了,他们要是真有反心,等您百年之后,咱们萧家的江山就保不住了,到时候再后悔可就晚了!”
这话算是说到萧鸾心坎里了。他想起自己当年夺位时的惊险,想起那些宗室子弟看他的眼神,越想越觉得后背发凉,猛地一拍床沿:“就这么办!你去安排,务必干净利落,别留尾巴!”
接下来的日子,南齐的朝堂就跟闹了鬼似的——今天上朝,大家发现萧道成的孙子萧子敬没来,问起原因,只说“在家养病”;过两天,又少了萧道成的儿子萧嶷一家,宫里传出来的说法是“牵涉贪腐,被下狱审查”。可谁都明白,这些“养病”“审查”都是幌子,真实情况是萧鸾的人已经动了手。
有一回,萧道成的另一个孙子萧子真,听说宫里要来抓他,吓得躲在床底下,被士兵拖出来的时候,还抱着柱子哭:“我什么都没做,求陛下饶我一命!”可士兵哪管这些,架着他就往外走,最后还是没逃过一劫。还有个宗室子弟萧子伦,当时在外地当刺史,萧鸾特意派了个亲信去“赐死”,萧子伦倒是硬气,端着毒酒说:“我爷爷打下的江山,如今落到皇叔手里,我死了也不冤,只是可惜了萧家的血脉。”说完就一饮而尽。
一时间,南齐宗室里的萧道成一脉,就跟被霜打了的庄稼似的,倒了一片。朝堂上更是人心惶惶,大臣们上朝前都要跟家里人交代好后事,生怕自己哪天就因为“跟宗室走得近”被牵连。有个老臣实在忍不住,趁着上奏的机会劝萧鸾:“陛下,宗室也是萧家的人,杀得太多,怕是会伤了龙脉啊!”萧鸾当时没说话,可没过几天,那老臣就被找了个“失职”的罪名,罢官回家了——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提“留宗室”的话。
萧鸾倒是觉得这下安心了,病情好像都好了些,可他没琢磨明白:他杀宗室是为了“保江山”,可杀来杀去,朝堂上能干事的人越来越少,剩下的要么是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要么是吓得不敢说话的胆小鬼。后来他病重去世,儿子萧宝卷继位,没几年就把南齐的江山给败光了——要是当初他没把宗室杀得那么绝,说不定还有人能帮着儿子稳住局面,也不至于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里记载这事儿时,司马光忍不住叹道:“萧鸾以支庶篡立,猜忌宗室,尽杀高帝、武帝子孙,虽一时得安,然国本既伤,卒以亡国。”意思是说,萧鸾本来就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靠着猜忌屠杀宗室,虽然暂时稳住了自己的位置,可把国家的根本给毁了,最后还是逃不过亡国的命运。在司马光看来,治理天下靠的是仁德和信任,不是靠杀戮,杀得越多,失去的就越多,这是历朝历代都该记取的教训。
作者说
萧鸾这事儿,乍看是“病急乱投医”的自保,细想其实是“用错了药方”的糊涂。他怕宗室报复,就想着“一杀了之”,却忘了宗室不光是“潜在威胁”,更是“家族根基”——就像一棵大树,枝桠长得太乱,该修剪的是疯长的杂枝,不是把所有分枝都砍光,不然树干再粗,也扛不住风吹雨打。更有意思的是,他总觉得“杀干净就安全了”,却没意识到:真正的威胁从来不是“血脉”,而是“人心”。要是他当初能给宗室留条活路,让他们有机会为国效力,朝堂上有不同的声音互相制衡,反而能让江山更稳;可他偏要搞“一刀切”,最后把朝堂变成了“一言堂”,自己倒是省心了,却给子孙留下了一个没人帮忙、没人扛事的烂摊子。说到底,靠杀戮换来的“安全”,就像用沙子堆起来的城堡,看着结实,一冲就垮。
本章金句:怕报复的人,总想着“斩草除根”,却忘了:根斩得太狠,自己脚下的土,也会跟着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