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天监年间,有位王爷活得那叫一个“憋屈”——他就是京兆王元愉。按说生在帝王家,再不济也是锦衣玉食的命,可元愉偏把日子过成了“受气包变形记”,最后还脑热搞了场短命叛乱,成了史书里一段又好气又好笑的插曲。
元愉这王爷,打小就有点“拧巴”。他是孝文帝的儿子,论身份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可论讨喜程度,连宫里的御猫都比他强。孝文帝对这儿子谈不上多疼,给他指婚的王妃更让他倒吸凉气——那是权臣高肇的侄女。高肇在朝堂上横着走,他这侄女也把“豪门千金”的架子端得足足的,嫁过来就没给过元愉好脸色。元愉本就偏爱身边温柔体贴的小妾李氏,这下更是被王妃处处拿捏,今天说他书房乱糟糟不像王爷样,明天嫌他赏赐下人太阔绰,连他偷偷给李氏做支银钗,都能被王妃当着仆人的面摔碎,指着鼻子骂他“宠妾灭妻,不成体统”。
要是光受媳妇气也就罢了,元愉在兄弟堆里也没存在感。他的几个兄弟要么手握兵权,要么深得孝文帝信任,唯独他,除了个“京兆王”的空名头,连京城里像样的府邸都没分到。有回宫里设宴,皇子们按品级排座,他被安排在最末位,连个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散宴时,有个兄弟还拍着他的肩膀调侃:“六弟啊,你这王爷当得,还不如我家管家自在。”这话像根刺扎在元愉心里,回家就对着李氏哭了半宿,连喝了三壶闷酒,拍着桌子喊“凭什么我就比别人差”。
更让他窝火的是高肇。作为王妃的叔叔,高肇根本没把这侄女婿放在眼里,朝堂上但凡元愉提个建议,高肇准会跳出来反驳,还动不动就在孝文帝面前说他“骄奢贪纵,难当大任”。有次元愉私自挪用了封地的租税,给李氏盖了座小别院,这事被高肇捅到孝文帝面前,孝文帝当场就火了,让人把元愉按在殿上打了四十杖,边打边骂:“你可知错?!”元愉疼得直冒冷汗,心里却把高肇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这哪是告状,分明是故意找茬!
挨打还不算完,没过多久,孝文帝就下了道圣旨,把元愉贬到冀州当刺史,相当于把他从京城这“权力中心”踢到了边疆。离京那天,李氏哭着给他整理衣袍,元愉攥着她的手,咬着牙说:“此去冀州,我定要让那些看不起我的人,后悔当初对我如此刻薄!”可他没琢磨明白,自己连京城里的人际关系都搞不定,到了冀州又能掀起什么大浪?
到了冀州,元愉算是暂时脱离了高肇和王妃的眼皮子,可心里的怨气却越积越重。他看着自己手下的长史羊灵引、司马李遵,这俩人都是朝廷派来的,明着是辅佐他,实则是监视他,平日里对他毕恭毕敬,转头就把他的一举一动往京城报。元愉越想越气,觉得自己活成了个“傀儡王爷”,连身边人都信不过。
公元508年八月,冀州的天热得像个蒸笼,元愉在府里喝着冰饮,又想起了在京城受的气——高肇最近又在朝堂上打压他的亲信,王妃更是派人来催他把李氏送走。这两件事凑到一起,元愉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拍着桌子喊:“我受够了!与其一辈子看人脸色,不如反了算了!”
他说干就干,当天晚上就把羊灵引和李遵叫到府里。两人以为王爷要商量政务,刚一进门,就见元愉脸色铁青,身后还站着几个手持钢刀的武士。羊灵引心里咯噔一下,刚想开口问怎么回事,元愉就指着他俩骂:“你们两个吃里扒外的东西,天天给高肇通风报信,真当我好欺负?”没等两人辩解,武士就冲了上去,当场把两人砍了。
杀了人,元愉也没退路了。他琢磨着,要造反总得有个名头,总不能说自己是因为受气才反的吧?于是他眼珠一转,让人伪造了一封清河王元怿的密疏——元怿是他兄弟里少有的跟他关系还行的,用他的名义可信度高。密疏里写得有模有样:“高肇狼子野心,已弑杀先帝(这里元愉故意混淆了孝文帝和当时在位的宣武帝,反正乱世人也分不清),如今把持朝政,欲谋害诸王,我等当起兵诛之!”
接着,元愉把冀州的官员和士兵都召集到城外,拿着伪造的密疏,声泪俱下地说:“高肇逆贼,害死先帝,又想害我们这些宗室,今日我元愉,愿带头起兵,清君侧,保大魏!”底下的人大多是元愉的老部下,再加上他许了不少好处,当场就有不少人喊“愿随王爷起兵”。元愉见众人响应,心里一阵激动,当场就在信都之南称帝,国号还沿用“魏”,改元“建平”,又把心爱的李氏立为皇后,穿着临时赶制的龙袍,接受众人朝拜。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终于扬眉吐气了,之前受的所有委屈都值了。
可他没想想,自己就占了个冀州,手下也就几万兵马,跟朝廷的大军比起来,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消息传到洛阳,宣武帝气得拍案而起,当即任命尚书李平为都督北讨诸军,带着十万大军去讨伐元愉。李平是北魏有名的能臣,打仗经验丰富,接到命令后,立刻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往冀州赶。
元愉这边刚当了几天皇帝,就听说朝廷大军来了,心里顿时慌了。他之前只想着造反出气,根本没制定什么作战计划,手下的士兵也大多是临时拼凑的,没经过什么训练。九月,李平的大军抵达信都城南,元愉硬着头皮率军出战,两军在草桥相遇。刚一交锋,元愉的军队就乱了阵脚,士兵们见朝廷军势大,纷纷往后退。元愉骑着马在阵前喊“不许退”,可根本没人听他的,最后他自己也被人流裹挟着,逃回了信都城。
这一战,元愉损失了大半兵力,信心也彻底没了。他躲在城里,天天唉声叹气,一会儿跟李氏哭“要是当初不反就好了”,一会儿又骂“手下人不争气”。可后悔也没用,李平已经率军把信都城围得水泄不通,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士兵们也开始人心涣散。
到了十月,李平觉得时机成熟,下令攻城。元愉的守军根本抵挡不住,很快城门就被攻破。元愉见大势已去,也顾不上什么皇帝尊严了,带着李氏和四个儿子,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从后门偷偷溜了出去,想往南方逃,投奔梁朝。可他们没跑多远,就被李平的追兵追上了。元愉看着围上来的士兵,知道自己跑不掉了,瘫坐在地上,连句话都说不出来。
就这样,元愉从称帝到被俘,前后也就两个月,堪称北魏“最短命的皇帝”。被俘后,他和李氏、儿子们被押往洛阳,一路上,他心里还存着一丝侥幸,觉得自己是宗室子弟,宣武帝或许会饶他一命。可他忘了,高肇还在朝堂上等着他呢。高肇早就想除掉元愉,这次好不容易抓住机会,怎么可能放过他?在押解队伍走到半路上,高肇就派了个亲信,给元愉送来了一杯毒酒。元愉看着那杯酒,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哭着对李氏说:“是我害了你和孩子们……”说完,就把毒酒喝了下去,没多久就没了气息。可怜他一心想争口气,最后却落得个身死道消的下场,连带着李氏和孩子们,也成了这场荒唐叛乱的牺牲品。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元愉之叛,谓其“骄奢贪纵,怨望构祸”。夫宗室之贵,当戒骄戒躁,谨守臣节,元愉却因私怨而忘公义,因私愤而举叛逆之旗,杀忠良、矫密疏、僭帝位,皆非智者所为。其败也速,非力不敌,实因志大才疏,徒逞一时之快,而无深谋远虑,终致身死族灭,足为后世宗室之戒。
作者说
元愉的叛乱,更像一场被情绪裹挟的“冲动闹剧”。他不是没有委屈——婚姻不幸、权力受抑、遭人排挤,这些都是真实的困境,但他选错了破局的方式。他把“争口气”等同于“当皇帝”,把“反抗不公”扭曲成“武装叛乱”,既没看清自己的能力边界,也没读懂时局的复杂。其实,他若能沉下心来,在冀州发展民生、积累声望,未必不能凭借宗室身份和实绩重回权力中心;即便不愿争权,守着李氏和孩子过安稳日子,也比落得家破人亡强。这也提醒我们,面对委屈和不公时,“情绪化反击”往往是最笨的选择,看清自己、选对路径,才是真正的“争气”。
本章金句:一时的情绪上头,可能会让你输掉一生的安稳;真正的强大,从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懂得在困境中选对方向。
元愉这王爷,打小就有点“拧巴”。他是孝文帝的儿子,论身份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可论讨喜程度,连宫里的御猫都比他强。孝文帝对这儿子谈不上多疼,给他指婚的王妃更让他倒吸凉气——那是权臣高肇的侄女。高肇在朝堂上横着走,他这侄女也把“豪门千金”的架子端得足足的,嫁过来就没给过元愉好脸色。元愉本就偏爱身边温柔体贴的小妾李氏,这下更是被王妃处处拿捏,今天说他书房乱糟糟不像王爷样,明天嫌他赏赐下人太阔绰,连他偷偷给李氏做支银钗,都能被王妃当着仆人的面摔碎,指着鼻子骂他“宠妾灭妻,不成体统”。
要是光受媳妇气也就罢了,元愉在兄弟堆里也没存在感。他的几个兄弟要么手握兵权,要么深得孝文帝信任,唯独他,除了个“京兆王”的空名头,连京城里像样的府邸都没分到。有回宫里设宴,皇子们按品级排座,他被安排在最末位,连个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散宴时,有个兄弟还拍着他的肩膀调侃:“六弟啊,你这王爷当得,还不如我家管家自在。”这话像根刺扎在元愉心里,回家就对着李氏哭了半宿,连喝了三壶闷酒,拍着桌子喊“凭什么我就比别人差”。
更让他窝火的是高肇。作为王妃的叔叔,高肇根本没把这侄女婿放在眼里,朝堂上但凡元愉提个建议,高肇准会跳出来反驳,还动不动就在孝文帝面前说他“骄奢贪纵,难当大任”。有次元愉私自挪用了封地的租税,给李氏盖了座小别院,这事被高肇捅到孝文帝面前,孝文帝当场就火了,让人把元愉按在殿上打了四十杖,边打边骂:“你可知错?!”元愉疼得直冒冷汗,心里却把高肇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这哪是告状,分明是故意找茬!
挨打还不算完,没过多久,孝文帝就下了道圣旨,把元愉贬到冀州当刺史,相当于把他从京城这“权力中心”踢到了边疆。离京那天,李氏哭着给他整理衣袍,元愉攥着她的手,咬着牙说:“此去冀州,我定要让那些看不起我的人,后悔当初对我如此刻薄!”可他没琢磨明白,自己连京城里的人际关系都搞不定,到了冀州又能掀起什么大浪?
到了冀州,元愉算是暂时脱离了高肇和王妃的眼皮子,可心里的怨气却越积越重。他看着自己手下的长史羊灵引、司马李遵,这俩人都是朝廷派来的,明着是辅佐他,实则是监视他,平日里对他毕恭毕敬,转头就把他的一举一动往京城报。元愉越想越气,觉得自己活成了个“傀儡王爷”,连身边人都信不过。
公元508年八月,冀州的天热得像个蒸笼,元愉在府里喝着冰饮,又想起了在京城受的气——高肇最近又在朝堂上打压他的亲信,王妃更是派人来催他把李氏送走。这两件事凑到一起,元愉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拍着桌子喊:“我受够了!与其一辈子看人脸色,不如反了算了!”
他说干就干,当天晚上就把羊灵引和李遵叫到府里。两人以为王爷要商量政务,刚一进门,就见元愉脸色铁青,身后还站着几个手持钢刀的武士。羊灵引心里咯噔一下,刚想开口问怎么回事,元愉就指着他俩骂:“你们两个吃里扒外的东西,天天给高肇通风报信,真当我好欺负?”没等两人辩解,武士就冲了上去,当场把两人砍了。
杀了人,元愉也没退路了。他琢磨着,要造反总得有个名头,总不能说自己是因为受气才反的吧?于是他眼珠一转,让人伪造了一封清河王元怿的密疏——元怿是他兄弟里少有的跟他关系还行的,用他的名义可信度高。密疏里写得有模有样:“高肇狼子野心,已弑杀先帝(这里元愉故意混淆了孝文帝和当时在位的宣武帝,反正乱世人也分不清),如今把持朝政,欲谋害诸王,我等当起兵诛之!”
接着,元愉把冀州的官员和士兵都召集到城外,拿着伪造的密疏,声泪俱下地说:“高肇逆贼,害死先帝,又想害我们这些宗室,今日我元愉,愿带头起兵,清君侧,保大魏!”底下的人大多是元愉的老部下,再加上他许了不少好处,当场就有不少人喊“愿随王爷起兵”。元愉见众人响应,心里一阵激动,当场就在信都之南称帝,国号还沿用“魏”,改元“建平”,又把心爱的李氏立为皇后,穿着临时赶制的龙袍,接受众人朝拜。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终于扬眉吐气了,之前受的所有委屈都值了。
可他没想想,自己就占了个冀州,手下也就几万兵马,跟朝廷的大军比起来,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消息传到洛阳,宣武帝气得拍案而起,当即任命尚书李平为都督北讨诸军,带着十万大军去讨伐元愉。李平是北魏有名的能臣,打仗经验丰富,接到命令后,立刻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往冀州赶。
元愉这边刚当了几天皇帝,就听说朝廷大军来了,心里顿时慌了。他之前只想着造反出气,根本没制定什么作战计划,手下的士兵也大多是临时拼凑的,没经过什么训练。九月,李平的大军抵达信都城南,元愉硬着头皮率军出战,两军在草桥相遇。刚一交锋,元愉的军队就乱了阵脚,士兵们见朝廷军势大,纷纷往后退。元愉骑着马在阵前喊“不许退”,可根本没人听他的,最后他自己也被人流裹挟着,逃回了信都城。
这一战,元愉损失了大半兵力,信心也彻底没了。他躲在城里,天天唉声叹气,一会儿跟李氏哭“要是当初不反就好了”,一会儿又骂“手下人不争气”。可后悔也没用,李平已经率军把信都城围得水泄不通,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士兵们也开始人心涣散。
到了十月,李平觉得时机成熟,下令攻城。元愉的守军根本抵挡不住,很快城门就被攻破。元愉见大势已去,也顾不上什么皇帝尊严了,带着李氏和四个儿子,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从后门偷偷溜了出去,想往南方逃,投奔梁朝。可他们没跑多远,就被李平的追兵追上了。元愉看着围上来的士兵,知道自己跑不掉了,瘫坐在地上,连句话都说不出来。
就这样,元愉从称帝到被俘,前后也就两个月,堪称北魏“最短命的皇帝”。被俘后,他和李氏、儿子们被押往洛阳,一路上,他心里还存着一丝侥幸,觉得自己是宗室子弟,宣武帝或许会饶他一命。可他忘了,高肇还在朝堂上等着他呢。高肇早就想除掉元愉,这次好不容易抓住机会,怎么可能放过他?在押解队伍走到半路上,高肇就派了个亲信,给元愉送来了一杯毒酒。元愉看着那杯酒,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哭着对李氏说:“是我害了你和孩子们……”说完,就把毒酒喝了下去,没多久就没了气息。可怜他一心想争口气,最后却落得个身死道消的下场,连带着李氏和孩子们,也成了这场荒唐叛乱的牺牲品。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元愉之叛,谓其“骄奢贪纵,怨望构祸”。夫宗室之贵,当戒骄戒躁,谨守臣节,元愉却因私怨而忘公义,因私愤而举叛逆之旗,杀忠良、矫密疏、僭帝位,皆非智者所为。其败也速,非力不敌,实因志大才疏,徒逞一时之快,而无深谋远虑,终致身死族灭,足为后世宗室之戒。
作者说
元愉的叛乱,更像一场被情绪裹挟的“冲动闹剧”。他不是没有委屈——婚姻不幸、权力受抑、遭人排挤,这些都是真实的困境,但他选错了破局的方式。他把“争口气”等同于“当皇帝”,把“反抗不公”扭曲成“武装叛乱”,既没看清自己的能力边界,也没读懂时局的复杂。其实,他若能沉下心来,在冀州发展民生、积累声望,未必不能凭借宗室身份和实绩重回权力中心;即便不愿争权,守着李氏和孩子过安稳日子,也比落得家破人亡强。这也提醒我们,面对委屈和不公时,“情绪化反击”往往是最笨的选择,看清自己、选对路径,才是真正的“争气”。
本章金句:一时的情绪上头,可能会让你输掉一生的安稳;真正的强大,从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懂得在困境中选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