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那会儿的北魏,就跟个热闹的大戏台似的,前一秒还风平浪静,后一秒就能闹出天大的动静。这不,宣武帝元恪突然一病不起,咽气前攥着太子元诩的手,估计还念叨着“好好当皇帝,别学你爹我天天操心”——可他没料到,自己刚闭眼,宫里就上演了一出“权力洗牌”的大戏,连带着整个北魏的走向都拐了个大弯。
先说这位宣武帝元恪,生前也算个“佛系皇帝”,没怎么搞过大动作,就想着守好家业。可他有个软肋:耳根子软,还特别信任外戚。其中最得宠的就是高肇,也就是高太后的哥哥。这高肇可不是省油的灯,仗着妹妹是皇后、自己是国舅,在朝廷里说一不二,谁不服就给谁穿小鞋,连宗室亲王都得让他三分。太子元诩那时候才六岁,还是个穿开裆裤、只知道玩玩具的小屁孩,根本不懂什么叫“朝政”,所以元恪一死,宫里的权力就跟没了主心骨似的,谁都想抢一把。
高肇那时候正在外面带兵,听说皇帝驾崩了,心里又喜又慌——喜的是小太子好控制,自己说不定能当“摄政王”;慌的是京城里头没自己人,万一有人背后捅刀子咋办?他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得赶紧回去,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要回到京城,凭着自己的身份,总能稳住局面。可他忘了,宫里还有个厉害角色等着他——太子的亲妈,胡氏。
这胡氏可不是一般的后宫妇人,脑子转得比谁都快。宣武帝活着的时候,她因为生了太子,地位比高太后低一头,天天看着高肇兄妹耀武扬威,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现在皇帝死了,她儿子成了新皇帝,终于轮到她“翻身”了。胡氏知道,高肇是最大的障碍,这人要是回了京城,自己和儿子的位置都坐不稳。于是她赶紧联合几个看高肇不顺眼的大臣,偷偷布下了天罗地网。
等高肇风尘仆仆赶回京城,刚进皇宫大门,还没来得及哭丧,就被几个侍卫按住了。他还想嚷嚷“我是国舅,你们敢动我”,结果人家根本不跟他废话,直接把他拖到偏殿里,没一会儿就传出消息——高肇“病逝”了。明眼人都知道,这哪儿是病逝,分明是被“打包处理”了。解决完高肇,胡氏又把矛头对准了高太后。高太后没了哥哥撑腰,就跟没了爪牙的老虎,只能任人摆布。胡氏也没杀她,就是逼她剃了头发,送去寺庙当尼姑,美其名曰“为先帝祈福”,其实就是把她彻底踢出了权力中心。
解决完对手,胡氏就成了胡太后,开始“临朝听政”。刚开始的时候,她还装模作样地跟大臣们商量事儿,可没过多久,就暴露了“任性”的本性。她这人有个特点:记恩不记仇,但也太记恩了——只要是对她有过好处的人,哪怕犯了天大的错,她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有个大臣,贪污了国库的银子,按律该杀头,可因为这大臣以前在她没上位的时候帮过忙,胡太后就只罚了他几个月俸禄,还照样让他当官。这下可好,满朝文武都看明白了:只要跟太后搞好关系,犯点错不算啥。于是贪污的、偷懒的、拉帮结派的越来越多,朝廷的规矩早就被抛到了脑后。
任城王元澄是个实在人,看着朝廷越来越乱,心里急得不行。那时候北魏的北方边境不太平,经常有游牧民族来骚扰,元澄就劝胡太后:“太后啊,咱们得赶紧加强北方的防御,多派点兵、多存点粮草,不然等敌人打过来,可就晚了!”可胡太后正忙着在京城修寺庙呢,哪儿听得进去。她觉得修寺庙既能给自己积功德,又能让老百姓觉得她“仁慈”,比修城墙、养士兵划算多了。于是她大手一挥,拨了一大笔钱,召集了几万工匠,在京城建了一座又一座豪华寺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永宁寺,据说那佛塔高得能捅到云彩里,里面的佛像全是用金子做的。
钱都花在修寺庙上了,北方的防御自然就没人管了。士兵们拿着微薄的俸禄,连盔甲都快穿破了,粮草也经常断供。边境的将领多次上书请求支援,胡太后要么敷衍两句,要么干脆把奏折扔到一边。有一次元澄实在忍不住了,当着满朝大臣的面跟胡太后争辩,说:“修寺庙的钱,够养十万士兵一年了!要是再这么下去,边境一丢,咱们连修寺庙的地方都没了!”可胡太后根本不听,还说元澄“小题大做”,最后气得元澄回家就生了场大病。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北方的游牧民族就趁着北魏防御薄弱,大举入侵。边境的士兵根本抵挡不住,连连败退,好几座城池都被占了。消息传到京城,胡太后这才慌了神,赶紧派军队去增援,可这时候再补救,早就晚了——士兵没训练好,粮草没准备足,去了也是送人头。一场仗打下来,北魏损失惨重,不光丢了土地,还赔进去好几万士兵的性命,国力一下子就弱了大半。
而那些之前被胡太后纵容的贪官污吏,这会儿也没闲着,趁着战乱偷偷倒卖军粮、克扣军饷,把朝廷搅得更是一团糟。老百姓本来就因为修寺庙被征了不少徭役,现在又要负担战争的赋税,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不少地方都开始闹饥荒。胡太后这时候才后悔,可再怎么后悔,也没法把失去的土地和民心找回来了。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里写这段,没咋骂胡太后,也没替高肇喊冤,就老老实实记着“高肇死、高后出家、胡后临朝、纲纪坏、边患起”这些事儿。其实司马光想说的是,治国跟管家一个理儿——家里得有规矩,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不然下人就会偷懒耍滑;国家也得有章法,该防的防,该省的省,不然臣子就会贪赃枉法。胡太后倒好,把“规矩”当摆设,把“国事”当儿戏,修寺庙比守边境上心,护恩人比护百姓积极,这么搞下去,国家不乱才怪。说到底,掌权者要是拎不清轻重,再大的家业也能败光。
作者说
我倒觉得,胡太后这事儿,不只是“拎不清轻重”那么简单,她身上藏着个挺有意思的矛盾:既想当“仁慈的掌权者”,又没搞懂“仁慈”该用在啥地方。她以为对恩人仁慈、修寺庙积德就是“善”,却忘了对百姓减税、对边境设防才是更大的“善”;她以为纵容亲信能巩固权力,却不知道“没有规矩的纵容”只会养出蛀虫,最后把自己的权力也给蛀空了。
这事儿放到现在也挺有启发的,比如咱们在职场里,有人总想着“搞好关系就能混得好”,跟领导套近乎、对同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忘了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就像胡太后纵容贪官一样,看似“人缘好”,实则是在给自己挖坑,早晚得因为工作出问题栽跟头。再比如有人做决策,总盯着“表面好看”的事,比如搞花架子工程,却忽略了“实在有用”的事,比如解决实际问题——就像胡太后修寺庙不管边境一样,最后只会“面子”有了,“里子”却没了。有时候,真正的“聪明”,不是会耍小聪明,而是能分清“啥重要、啥不重要”。
本章金句
掌权者若把“恩宠”当规矩,把“喜好”当国事,再稳的江山也会被折腾得摇摇欲坠。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胡太后,你会怎么选择?刚掌权时会先收拾高肇,还是先安抚大臣?要是你是任城王元澄,看到胡太后不听劝,会继续争辩,还是换个方法提建议?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先说这位宣武帝元恪,生前也算个“佛系皇帝”,没怎么搞过大动作,就想着守好家业。可他有个软肋:耳根子软,还特别信任外戚。其中最得宠的就是高肇,也就是高太后的哥哥。这高肇可不是省油的灯,仗着妹妹是皇后、自己是国舅,在朝廷里说一不二,谁不服就给谁穿小鞋,连宗室亲王都得让他三分。太子元诩那时候才六岁,还是个穿开裆裤、只知道玩玩具的小屁孩,根本不懂什么叫“朝政”,所以元恪一死,宫里的权力就跟没了主心骨似的,谁都想抢一把。
高肇那时候正在外面带兵,听说皇帝驾崩了,心里又喜又慌——喜的是小太子好控制,自己说不定能当“摄政王”;慌的是京城里头没自己人,万一有人背后捅刀子咋办?他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得赶紧回去,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要回到京城,凭着自己的身份,总能稳住局面。可他忘了,宫里还有个厉害角色等着他——太子的亲妈,胡氏。
这胡氏可不是一般的后宫妇人,脑子转得比谁都快。宣武帝活着的时候,她因为生了太子,地位比高太后低一头,天天看着高肇兄妹耀武扬威,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现在皇帝死了,她儿子成了新皇帝,终于轮到她“翻身”了。胡氏知道,高肇是最大的障碍,这人要是回了京城,自己和儿子的位置都坐不稳。于是她赶紧联合几个看高肇不顺眼的大臣,偷偷布下了天罗地网。
等高肇风尘仆仆赶回京城,刚进皇宫大门,还没来得及哭丧,就被几个侍卫按住了。他还想嚷嚷“我是国舅,你们敢动我”,结果人家根本不跟他废话,直接把他拖到偏殿里,没一会儿就传出消息——高肇“病逝”了。明眼人都知道,这哪儿是病逝,分明是被“打包处理”了。解决完高肇,胡氏又把矛头对准了高太后。高太后没了哥哥撑腰,就跟没了爪牙的老虎,只能任人摆布。胡氏也没杀她,就是逼她剃了头发,送去寺庙当尼姑,美其名曰“为先帝祈福”,其实就是把她彻底踢出了权力中心。
解决完对手,胡氏就成了胡太后,开始“临朝听政”。刚开始的时候,她还装模作样地跟大臣们商量事儿,可没过多久,就暴露了“任性”的本性。她这人有个特点:记恩不记仇,但也太记恩了——只要是对她有过好处的人,哪怕犯了天大的错,她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有个大臣,贪污了国库的银子,按律该杀头,可因为这大臣以前在她没上位的时候帮过忙,胡太后就只罚了他几个月俸禄,还照样让他当官。这下可好,满朝文武都看明白了:只要跟太后搞好关系,犯点错不算啥。于是贪污的、偷懒的、拉帮结派的越来越多,朝廷的规矩早就被抛到了脑后。
任城王元澄是个实在人,看着朝廷越来越乱,心里急得不行。那时候北魏的北方边境不太平,经常有游牧民族来骚扰,元澄就劝胡太后:“太后啊,咱们得赶紧加强北方的防御,多派点兵、多存点粮草,不然等敌人打过来,可就晚了!”可胡太后正忙着在京城修寺庙呢,哪儿听得进去。她觉得修寺庙既能给自己积功德,又能让老百姓觉得她“仁慈”,比修城墙、养士兵划算多了。于是她大手一挥,拨了一大笔钱,召集了几万工匠,在京城建了一座又一座豪华寺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永宁寺,据说那佛塔高得能捅到云彩里,里面的佛像全是用金子做的。
钱都花在修寺庙上了,北方的防御自然就没人管了。士兵们拿着微薄的俸禄,连盔甲都快穿破了,粮草也经常断供。边境的将领多次上书请求支援,胡太后要么敷衍两句,要么干脆把奏折扔到一边。有一次元澄实在忍不住了,当着满朝大臣的面跟胡太后争辩,说:“修寺庙的钱,够养十万士兵一年了!要是再这么下去,边境一丢,咱们连修寺庙的地方都没了!”可胡太后根本不听,还说元澄“小题大做”,最后气得元澄回家就生了场大病。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北方的游牧民族就趁着北魏防御薄弱,大举入侵。边境的士兵根本抵挡不住,连连败退,好几座城池都被占了。消息传到京城,胡太后这才慌了神,赶紧派军队去增援,可这时候再补救,早就晚了——士兵没训练好,粮草没准备足,去了也是送人头。一场仗打下来,北魏损失惨重,不光丢了土地,还赔进去好几万士兵的性命,国力一下子就弱了大半。
而那些之前被胡太后纵容的贪官污吏,这会儿也没闲着,趁着战乱偷偷倒卖军粮、克扣军饷,把朝廷搅得更是一团糟。老百姓本来就因为修寺庙被征了不少徭役,现在又要负担战争的赋税,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不少地方都开始闹饥荒。胡太后这时候才后悔,可再怎么后悔,也没法把失去的土地和民心找回来了。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里写这段,没咋骂胡太后,也没替高肇喊冤,就老老实实记着“高肇死、高后出家、胡后临朝、纲纪坏、边患起”这些事儿。其实司马光想说的是,治国跟管家一个理儿——家里得有规矩,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不然下人就会偷懒耍滑;国家也得有章法,该防的防,该省的省,不然臣子就会贪赃枉法。胡太后倒好,把“规矩”当摆设,把“国事”当儿戏,修寺庙比守边境上心,护恩人比护百姓积极,这么搞下去,国家不乱才怪。说到底,掌权者要是拎不清轻重,再大的家业也能败光。
作者说
我倒觉得,胡太后这事儿,不只是“拎不清轻重”那么简单,她身上藏着个挺有意思的矛盾:既想当“仁慈的掌权者”,又没搞懂“仁慈”该用在啥地方。她以为对恩人仁慈、修寺庙积德就是“善”,却忘了对百姓减税、对边境设防才是更大的“善”;她以为纵容亲信能巩固权力,却不知道“没有规矩的纵容”只会养出蛀虫,最后把自己的权力也给蛀空了。
这事儿放到现在也挺有启发的,比如咱们在职场里,有人总想着“搞好关系就能混得好”,跟领导套近乎、对同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忘了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就像胡太后纵容贪官一样,看似“人缘好”,实则是在给自己挖坑,早晚得因为工作出问题栽跟头。再比如有人做决策,总盯着“表面好看”的事,比如搞花架子工程,却忽略了“实在有用”的事,比如解决实际问题——就像胡太后修寺庙不管边境一样,最后只会“面子”有了,“里子”却没了。有时候,真正的“聪明”,不是会耍小聪明,而是能分清“啥重要、啥不重要”。
本章金句
掌权者若把“恩宠”当规矩,把“喜好”当国事,再稳的江山也会被折腾得摇摇欲坠。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胡太后,你会怎么选择?刚掌权时会先收拾高肇,还是先安抚大臣?要是你是任城王元澄,看到胡太后不听劝,会继续争辩,还是换个方法提建议?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