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末年那阵仗,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今天你掌权,明天我登台,洛阳城里的权贵们,风水变得比换季还快。这不,尔朱兆带着兵马一冲进洛阳,城阳王元徽就慌了神——往日里前呼后拥的王爷,眨眼成了丧家之犬,揣着家里仅剩的宝贝,一路跌跌撞撞往老部下寇祖仁家跑。
要说这元徽对寇祖仁,那可是实打实的“伯乐”。早年寇祖仁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吏,是元徽看中他“会来事”,一路提拔他当到洛阳令,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区长。按说这恩情,寇家就算供个牌位感谢都不过分,可寇祖仁一看见元徽带着的东西,眼睛当场就直了——黄金百斤,那可是能堆得满半张桌子的硬通货;马五十匹,搁当时能组个小骑兵队,不管是卖钱还是拉货,都是顶顶值钱的好家当。
元徽喘着粗气敲开寇家大门时,还带着几分侥幸:“祖仁啊,如今只有你能救我,这些财物你先收着,等我日后翻身,必当加倍奉还!”寇祖仁脸上堆着笑,一边招呼元徽坐下,一边偷偷给家里人使眼色,心里早把“感恩”二字抛到九霄云外了——他合计着,元徽现在就是个烫手山芋,留着他说不定还会被尔朱兆追责,不如干脆“做了”他,拿人头和财物去邀功,说不定还能换个爵位当当。
当晚,寇祖仁找了个由头,说“城外有处隐蔽地方,能保王爷安全”,骗元徽跟着家里几个壮丁往郊外走。走到荒无人烟的山沟里,那几个壮丁突然抽出刀,元徽这才明白过来,指着寇祖仁骂:“我待你不薄,你竟如此忘恩负义!”可骂也没用,刀子一亮,昔日的王爷当场没了气。寇祖仁拿着元徽的人头,揣着那百斤黄金,兴冲冲地去见尔朱兆,满以为能换个“千户侯”的封赏,结果尔朱兆瞥了眼人头,只淡淡说了句“知道了”,就把他打发走了——赏?连个铜板都没给。
寇祖仁心里那叫一个憋屈,本想“一本万利”,结果成了“赔本赚吆喝”,好在还有黄金和马,他自我安慰:“爵位没拿到,这些财物也够下半辈子吃喝了。”可他没料到,更倒霉的还在后头。没过几天,尔朱兆突然做了个梦,梦里元徽穿着生前的王爷服,站在他面前说:“我藏在寇祖仁家的黄金有二百斤,马有一百匹,你怎么不拿去?”
尔朱兆本就是个贪财又多疑的主,一醒过来就拍着桌子喊:“好你个寇祖仁,竟敢瞒着我!”立马派人把寇祖仁抓来,劈头就问:“元徽藏在你家的二百斤黄金、一百匹马呢?赶紧交出来!”寇祖仁吓得脸都白了,连忙磕头:“大人明察!我只得了百斤黄金、五十匹马,真的没有更多了!”
可尔朱兆哪里肯信?在他眼里,梦里的话比真的还真,认定寇祖仁是想私吞。他当场下令,让人去寇祖仁家翻箱倒柜,把能搬走的财物全搜了出来,连寇祖仁老婆的首饰都没放过。即便如此,尔朱兆还是觉得不解气,看着瑟瑟发抖的寇祖仁,恶狠狠地说:“你敢骗我,就得付代价!”
最后,寇祖仁的下场比元徽还惨——被人把脑袋挂在树上,双脚绑着大石头往下坠,一边坠还一边用鞭子抽,疼得他惨叫连连,直到没了声息。围观的人都说:“这就是贪小便宜害命的下场,元徽的恩没报,倒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了,连家里的财物也没保住,真是赔得底朝天!”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里记这类事,从不是只说个热闹。寇祖仁之祸,非因尔朱兆之暴,实因己之贪与忘恩。昔人云“恩将仇报,天不容”,他既受元徽提拔之恩,当念“一饭之恩必偿”,却因黄金马匹动杀心,此乃“利令智昏”;既杀恩人,又想靠人头邀功,此乃“愚不可及”。最后被尔朱兆所杀,看似是梦引祸,实则是恶行累积之果——若心中无鬼,何惧梦中之言?若行事有愧,纵无此梦,亦有他祸。
作者说
寇祖仁的故事,放到今天看也挺有意思——他犯了两个“致命错误”,而且都是普通人容易犯的。第一个是“算错了利益账”:他以为杀了元徽能换爵位,却没看清尔朱兆根本不在乎他这个“小角色”,连赏都懒得给;后来又以为藏着财物能安心,却没料到“贪来的东西本就扎手”,反而引来了杀身之祸。第二个是“低估了‘恩情’的分量”:恩情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底线”,你踩破了这个底线,就算没被别人报复,自己心里的“亏心事”也会变成“定时炸弹”。
其实换个角度想,要是寇祖仁当初能留元徽一条命,哪怕只是把他藏起来,日后不管元徽能不能翻身,至少他落个“知恩图报”的名声;就算元徽最终还是没逃过,尔朱兆也未必会盯上他。可他偏要选“图财害命”这条最险的路,最后把自己玩死了。这就像咱们现在说的“小聪明”和“大智慧”的区别:小聪明是盯着眼前的一点好处,不管后果;大智慧是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碰都不能碰,懂得“恩情比黄金贵,良心比爵位重”。
本章金句
贪小利而忘大恩,若饮鸩酒止渴,看似解了眼前急,实则埋了身后祸。
要说这元徽对寇祖仁,那可是实打实的“伯乐”。早年寇祖仁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吏,是元徽看中他“会来事”,一路提拔他当到洛阳令,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区长。按说这恩情,寇家就算供个牌位感谢都不过分,可寇祖仁一看见元徽带着的东西,眼睛当场就直了——黄金百斤,那可是能堆得满半张桌子的硬通货;马五十匹,搁当时能组个小骑兵队,不管是卖钱还是拉货,都是顶顶值钱的好家当。
元徽喘着粗气敲开寇家大门时,还带着几分侥幸:“祖仁啊,如今只有你能救我,这些财物你先收着,等我日后翻身,必当加倍奉还!”寇祖仁脸上堆着笑,一边招呼元徽坐下,一边偷偷给家里人使眼色,心里早把“感恩”二字抛到九霄云外了——他合计着,元徽现在就是个烫手山芋,留着他说不定还会被尔朱兆追责,不如干脆“做了”他,拿人头和财物去邀功,说不定还能换个爵位当当。
当晚,寇祖仁找了个由头,说“城外有处隐蔽地方,能保王爷安全”,骗元徽跟着家里几个壮丁往郊外走。走到荒无人烟的山沟里,那几个壮丁突然抽出刀,元徽这才明白过来,指着寇祖仁骂:“我待你不薄,你竟如此忘恩负义!”可骂也没用,刀子一亮,昔日的王爷当场没了气。寇祖仁拿着元徽的人头,揣着那百斤黄金,兴冲冲地去见尔朱兆,满以为能换个“千户侯”的封赏,结果尔朱兆瞥了眼人头,只淡淡说了句“知道了”,就把他打发走了——赏?连个铜板都没给。
寇祖仁心里那叫一个憋屈,本想“一本万利”,结果成了“赔本赚吆喝”,好在还有黄金和马,他自我安慰:“爵位没拿到,这些财物也够下半辈子吃喝了。”可他没料到,更倒霉的还在后头。没过几天,尔朱兆突然做了个梦,梦里元徽穿着生前的王爷服,站在他面前说:“我藏在寇祖仁家的黄金有二百斤,马有一百匹,你怎么不拿去?”
尔朱兆本就是个贪财又多疑的主,一醒过来就拍着桌子喊:“好你个寇祖仁,竟敢瞒着我!”立马派人把寇祖仁抓来,劈头就问:“元徽藏在你家的二百斤黄金、一百匹马呢?赶紧交出来!”寇祖仁吓得脸都白了,连忙磕头:“大人明察!我只得了百斤黄金、五十匹马,真的没有更多了!”
可尔朱兆哪里肯信?在他眼里,梦里的话比真的还真,认定寇祖仁是想私吞。他当场下令,让人去寇祖仁家翻箱倒柜,把能搬走的财物全搜了出来,连寇祖仁老婆的首饰都没放过。即便如此,尔朱兆还是觉得不解气,看着瑟瑟发抖的寇祖仁,恶狠狠地说:“你敢骗我,就得付代价!”
最后,寇祖仁的下场比元徽还惨——被人把脑袋挂在树上,双脚绑着大石头往下坠,一边坠还一边用鞭子抽,疼得他惨叫连连,直到没了声息。围观的人都说:“这就是贪小便宜害命的下场,元徽的恩没报,倒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了,连家里的财物也没保住,真是赔得底朝天!”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里记这类事,从不是只说个热闹。寇祖仁之祸,非因尔朱兆之暴,实因己之贪与忘恩。昔人云“恩将仇报,天不容”,他既受元徽提拔之恩,当念“一饭之恩必偿”,却因黄金马匹动杀心,此乃“利令智昏”;既杀恩人,又想靠人头邀功,此乃“愚不可及”。最后被尔朱兆所杀,看似是梦引祸,实则是恶行累积之果——若心中无鬼,何惧梦中之言?若行事有愧,纵无此梦,亦有他祸。
作者说
寇祖仁的故事,放到今天看也挺有意思——他犯了两个“致命错误”,而且都是普通人容易犯的。第一个是“算错了利益账”:他以为杀了元徽能换爵位,却没看清尔朱兆根本不在乎他这个“小角色”,连赏都懒得给;后来又以为藏着财物能安心,却没料到“贪来的东西本就扎手”,反而引来了杀身之祸。第二个是“低估了‘恩情’的分量”:恩情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底线”,你踩破了这个底线,就算没被别人报复,自己心里的“亏心事”也会变成“定时炸弹”。
其实换个角度想,要是寇祖仁当初能留元徽一条命,哪怕只是把他藏起来,日后不管元徽能不能翻身,至少他落个“知恩图报”的名声;就算元徽最终还是没逃过,尔朱兆也未必会盯上他。可他偏要选“图财害命”这条最险的路,最后把自己玩死了。这就像咱们现在说的“小聪明”和“大智慧”的区别:小聪明是盯着眼前的一点好处,不管后果;大智慧是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碰都不能碰,懂得“恩情比黄金贵,良心比爵位重”。
本章金句
贪小利而忘大恩,若饮鸩酒止渴,看似解了眼前急,实则埋了身后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