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太清三年的正月初一,本该是家家户户贴春联、吃饺子的好日子,可战场上的将军们没这闲心——柳仲礼正忙着把军营从新亭往大桁搬,心里八成还琢磨着“开年第一搬,得图个顺利”,没成想老天爷偏不配合,一场大雾说来就来,把路给遮得严严实实,活像给战场盖了层白棉被。
这雾有多浓?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韦粲带着兵赶路,走着走着就找不着北了。原本计划好的行程全乱了套,等他们跌跌撞撞摸到青塘,月亮都快爬到头顶了,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后半夜”。兵荒马乱的年月,军营栅栏就是保命的屏障,可韦粲的人刚到,连栅栏的桩子还没来得及往土里插,就听见远处马蹄声轰隆隆响——坏了,是侯景的精锐来了!
侯景这老狐狸,怕是早盯着韦粲的动静呢,知道对方雾天迷路、营寨未立,这不就是“趁你病要你命”的好机会?他带着人嗷嗷叫着就冲了过来,韦粲心里急啊,赶紧派郑逸带兵往前挡,又喊刘叔胤去抄后路,想着前后夹击能扳回一局。结果呢?刘叔胤这哥们儿关键时刻掉链子,站在原地腿肚子打颤,愣是没敢往前挪一步。
这边郑逸一个人硬扛,寡不敌众,很快就败下阵来。侯景的人跟潮水似的涌进营寨,韦粲也是条硬汉子,明知不敌,还是拿着兵器死守,身边的儿子、弟弟还有几百个亲戚,没一个往后退的,最后全战死在了青塘。说起来也让人唏嘘,大过年的,一家子没等来团圆饭,倒把命丢在了战场上。
这会儿,柳仲礼正在军营里吃饭呢——估摸着也就是糙米饭配点咸菜,军营里没啥好伙食。忽然有人慌慌张张跑进来,喊着“韦将军那边出事了!侯景打过来了!”柳仲礼一听,饭碗“哐当”一声往桌上一放,筷子都来不及扔,伸手就抓过盔甲往身上套。你想啊,刚吃了半截饭,嘴里可能还嚼着米粒呢,就这么带着一百来个骑兵,风风火火往青塘赶,那场面,活像急着去救火的消防员,只不过手里拿的是刀枪,不是水枪。
柳仲礼这人是真能打,到了青塘,二话不说就带着人冲上去。侯景的兵刚打赢一场,正得意着呢,没料到半路杀出这么个狠角色,顿时乱了阵脚。柳仲礼的人马像砍瓜切菜似的,一下子就斩了几百个敌人,还有一千多人慌不择路,掉进旁边的水里淹死了——这哪是打仗,简直是给侯景的军队“集体洗澡”,只不过这澡洗得要命。
最惊险的是,柳仲礼差点就把侯景给拿下了。他骑着马追上去,长枪都快戳到侯景的后背了,眼瞅着就要立下大功,没成想斜刺里杀出个叫支伯仁的,一刀砍在柳仲礼的肩膀上。这一下够狠,柳仲礼疼得差点从马上掉下来,更倒霉的是,他的马受惊了,一脚踩进了泥坑里,越挣扎陷得越深,跟陷在沼泽里似的,动弹不得。
侯景那边的人一看,赶紧围上来,心想“这下能抓活的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柳仲礼的手下郭山石冲了过来,跟疯了似的砍杀,硬生生在包围圈里撕开个口子,把柳仲礼从泥坑里拉出来,护着他跑了。要是没有郭山石这一救,柳仲礼别说打仗了,能不能活着回去都难说。
经此一役,侯景算是被打怕了,再也不敢带兵渡过南岸——估计一看见青塘的方向,就想起那天被柳仲礼追着打的场面,心里发怵。可柳仲礼这边也没啥好得意的,肩膀上的伤疼得厉害不说,大概是那场仗打得太凶险,捡回一条命后,锐气也少了很多,之后再也没提过主动找侯景打仗的事。好好一场能提振士气的胜仗,最后竟成了“双方都没脾气”的转折点,说起来也挺戏剧性的。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青塘之战,韦粲以忠义守节,阖门赴死,足见其烈;柳仲礼骁勇善战,几擒贼首,却因一伤而锐气顿挫;刘叔胤临阵怯敌,致战局崩坏——此数人者,皆为乱世之镜。夫战,不仅在勇,亦在谋、在信、在志。韦粲之忠、柳仲礼之勇、刘叔胤之怯,三者相较,胜负之由、兴衰之理,昭然可见矣。
作者说
青塘之战最有意思的,是它藏着太多“意外”:大雾本是自然现象,却成了改变战局的关键;柳仲礼眼看要立奇功,偏偏被不知名的支伯仁砍伤;侯景占尽先机,最后却落得不敢南岸的下场。这像极了生活里的很多事——你以为胜券在握,偏偏横生枝节;你觉得走投无路,又可能绝处逢生。更值得琢磨的是刘叔胤的“怯”,很多人觉得他是懦夫,可细想之下,战场之上,生死一线,恐惧本是人之常情,只不过有人能克服,有人被吞噬。这也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他某一刻的退缩,更要看看那些克服恐惧、挺身而出的人,他们的勇敢,才更显珍贵。
本章金句:乱世的战场没有“万事如意”,只有“咬牙坚持”,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朝着光的方向走。
这雾有多浓?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韦粲带着兵赶路,走着走着就找不着北了。原本计划好的行程全乱了套,等他们跌跌撞撞摸到青塘,月亮都快爬到头顶了,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后半夜”。兵荒马乱的年月,军营栅栏就是保命的屏障,可韦粲的人刚到,连栅栏的桩子还没来得及往土里插,就听见远处马蹄声轰隆隆响——坏了,是侯景的精锐来了!
侯景这老狐狸,怕是早盯着韦粲的动静呢,知道对方雾天迷路、营寨未立,这不就是“趁你病要你命”的好机会?他带着人嗷嗷叫着就冲了过来,韦粲心里急啊,赶紧派郑逸带兵往前挡,又喊刘叔胤去抄后路,想着前后夹击能扳回一局。结果呢?刘叔胤这哥们儿关键时刻掉链子,站在原地腿肚子打颤,愣是没敢往前挪一步。
这边郑逸一个人硬扛,寡不敌众,很快就败下阵来。侯景的人跟潮水似的涌进营寨,韦粲也是条硬汉子,明知不敌,还是拿着兵器死守,身边的儿子、弟弟还有几百个亲戚,没一个往后退的,最后全战死在了青塘。说起来也让人唏嘘,大过年的,一家子没等来团圆饭,倒把命丢在了战场上。
这会儿,柳仲礼正在军营里吃饭呢——估摸着也就是糙米饭配点咸菜,军营里没啥好伙食。忽然有人慌慌张张跑进来,喊着“韦将军那边出事了!侯景打过来了!”柳仲礼一听,饭碗“哐当”一声往桌上一放,筷子都来不及扔,伸手就抓过盔甲往身上套。你想啊,刚吃了半截饭,嘴里可能还嚼着米粒呢,就这么带着一百来个骑兵,风风火火往青塘赶,那场面,活像急着去救火的消防员,只不过手里拿的是刀枪,不是水枪。
柳仲礼这人是真能打,到了青塘,二话不说就带着人冲上去。侯景的兵刚打赢一场,正得意着呢,没料到半路杀出这么个狠角色,顿时乱了阵脚。柳仲礼的人马像砍瓜切菜似的,一下子就斩了几百个敌人,还有一千多人慌不择路,掉进旁边的水里淹死了——这哪是打仗,简直是给侯景的军队“集体洗澡”,只不过这澡洗得要命。
最惊险的是,柳仲礼差点就把侯景给拿下了。他骑着马追上去,长枪都快戳到侯景的后背了,眼瞅着就要立下大功,没成想斜刺里杀出个叫支伯仁的,一刀砍在柳仲礼的肩膀上。这一下够狠,柳仲礼疼得差点从马上掉下来,更倒霉的是,他的马受惊了,一脚踩进了泥坑里,越挣扎陷得越深,跟陷在沼泽里似的,动弹不得。
侯景那边的人一看,赶紧围上来,心想“这下能抓活的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柳仲礼的手下郭山石冲了过来,跟疯了似的砍杀,硬生生在包围圈里撕开个口子,把柳仲礼从泥坑里拉出来,护着他跑了。要是没有郭山石这一救,柳仲礼别说打仗了,能不能活着回去都难说。
经此一役,侯景算是被打怕了,再也不敢带兵渡过南岸——估计一看见青塘的方向,就想起那天被柳仲礼追着打的场面,心里发怵。可柳仲礼这边也没啥好得意的,肩膀上的伤疼得厉害不说,大概是那场仗打得太凶险,捡回一条命后,锐气也少了很多,之后再也没提过主动找侯景打仗的事。好好一场能提振士气的胜仗,最后竟成了“双方都没脾气”的转折点,说起来也挺戏剧性的。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青塘之战,韦粲以忠义守节,阖门赴死,足见其烈;柳仲礼骁勇善战,几擒贼首,却因一伤而锐气顿挫;刘叔胤临阵怯敌,致战局崩坏——此数人者,皆为乱世之镜。夫战,不仅在勇,亦在谋、在信、在志。韦粲之忠、柳仲礼之勇、刘叔胤之怯,三者相较,胜负之由、兴衰之理,昭然可见矣。
作者说
青塘之战最有意思的,是它藏着太多“意外”:大雾本是自然现象,却成了改变战局的关键;柳仲礼眼看要立奇功,偏偏被不知名的支伯仁砍伤;侯景占尽先机,最后却落得不敢南岸的下场。这像极了生活里的很多事——你以为胜券在握,偏偏横生枝节;你觉得走投无路,又可能绝处逢生。更值得琢磨的是刘叔胤的“怯”,很多人觉得他是懦夫,可细想之下,战场之上,生死一线,恐惧本是人之常情,只不过有人能克服,有人被吞噬。这也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他某一刻的退缩,更要看看那些克服恐惧、挺身而出的人,他们的勇敢,才更显珍贵。
本章金句:乱世的战场没有“万事如意”,只有“咬牙坚持”,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朝着光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