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那阵子,天下跟个大棋盘似的,你吃我一块地,我掀你一个角,没几天安生日子。这不,梁朝武陵王萧纪就闹了出“被忽悠瘸了”的大戏,直接给西魏的尉迟迥送了份“蜀地大礼包”。
要说萧纪这王爷,本来守着蜀地当“土皇帝”挺滋润,偏偏家里出了个“坑爹专业户”——太子萧圆照。这小伙子不知道是看老爹太闲,还是想早点接班,天天在萧纪跟前吹“耳边风”:“爹,您还不知道吧?侯景那乱臣还没平呢,荆州那边早就被打烂了!咱们现在举兵东下,简直是捡现成的,说不定还能把梁朝的江山攥在手里!”
萧纪也是个没主见的,被儿子这么一忽悠,眼睛都亮了——合着天下好事都等着我?当下也不派人核实,拍着大腿就决定:“整!起兵!”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往东开,活像一群没头苍蝇,直奔着萧纪想象中的“荣华富贵”去了。
可他这边刚出门,梁朝都城那边就炸了锅。梁元帝萧绎收到消息时,正在宫里喝茶,一口茶差点喷出来:“我哥这是疯了?放着好好的蜀地不守,跑来打我?”慌得他赶紧找手下商量,可满朝文武你看我我看你,没一个能拿出靠谱主意的。最后还是有人提醒:“陛下,要不咱找西魏的宇文泰帮帮忙?他们跟咱们虽不是一家人,但萧纪要是真成了气候,对他们也没好处啊!”
萧绎像抓着救命稻草似的,赶紧提笔写信,把姿态放得极低,又是求又是捧,就差没喊宇文泰“大哥”了。宇文泰收到信时,正跟手下将领们开会,看完信当场就笑了:“萧纪这是给咱们送机会来了啊!蜀地那地方,物产丰富还易守难攻,要是能拿下来,以后想拿捏梁朝,那不跟捏软柿子似的?”
可将领们一听要打蜀地,纷纷摇头。有人说:“太师,蜀地跟咱们隔绝了百十年了,路又难走,那连绵不绝的山挡着,咱们的骑兵根本展不开啊!”还有人补刀:“再说了,蜀人肯定早有防备,咱们贸然过去,肯定得吃大亏!”
满屋子反对声里,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站了出来,慢悠悠开口:“各位将军这话不对。正因为蜀地跟中原隔得久,他们才觉得咱们不敢来,这叫‘灯下黑’!他们靠着天险就放松警惕,咱们正好趁这个时候,让骑兵昼夜兼程,跟搞突袭似的冲过去,保管他们来不及反应!”
宇文泰一听,拍着桌子叫好:“还是尉迟迥懂我!就这么办,你带着六军,从散关出发,务必把蜀地拿下来!”
尉迟迥也不含糊,领了命令就带着人出发了。他的骑兵那叫一个快,白天赶路,晚上也不耽误,跟一阵风似的往蜀地奔。等他们到了涪水,当地的刺史杨乾运正琢磨着“是帮萧纪还是观望”,一听说尉迟迥的大军到了,当场就怂了——这哪是来打仗的,这是来“闪电收编”啊!赶紧捧着州府大印就投降了,还主动给尉迟迥当向导,生怕晚了一步被收拾。
拿下涪水后,尉迟迥一路畅通无阻,直奔蜀地的核心——成都。可到了成都城下,他自己都愣了:这成都看着挺气派,里头居然没多少兵?原来萧纪把大部分兵力都带走东下了,留在成都的兵还不到一万人,粮仓更是空得能让老鼠心慌。守城的永丰侯萧捴,看着城外黑压压的魏军,心里那叫一个苦:“萧纪你个坑货!把兵都带走了,留我一个人扛这么大摊子?”
可萧捴也硬气,明知打不过,还是紧闭城门,打算“死扛到底”。尉迟迥也不着急,反正成都就是个“空壳子”,他下令把成都团团围住,也不强攻,就这么耗着——反正你里面没粮,耗不了几天。
就这么围了没几天,成都城里的人就慌了,有的士兵甚至偷偷爬城墙投降。萧捴看着空荡荡的粮仓,又听着城外魏军的鼓声,知道再扛下去也没用,最后只能打开城门,乖乖投降。尉迟迥就这么兵不血刃拿下了成都,把蜀地妥妥当当交到了宇文泰手里。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里写这段的时候,特意提了尉迟迥“乘虚而入”的妙处。萧纪被儿子蛊惑,盲目出兵,是“失算”;杨乾运见风使舵,是“识时务”;而尉迟迥能看透蜀地的弱点,用突袭的方式拿下成都,是“知兵”。乱世之中,胜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有的人栽在“轻信”,有的人赢在“敢为”,尉迟迥便是后者。
作者说
其实尉迟迥伐蜀这事儿,搁到现在看也挺有意思——它像极了咱们生活里的“机会博弈”。萧纪因为“信息差”(被儿子骗)丢了蜀地,尉迟迥却因为“反常识”(别人觉得难,他觉得是机会)抓住了机会。很多时候,咱们觉得“办不成”的事,不是真的难,而是被“固有印象”绑住了手脚。就像有人觉得“学新技能太难”,可真要是逼自己一把,说不定会发现“原来也没那么难”。尉迟迥的厉害,不在于他多能打,而在于他敢打破“蜀地难攻”的刻板印象,用“出其不意”的方式,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本章金句
机会往往藏在“别人觉得难”的地方,敢打破惯性的人,才能先一步拿到结果。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尉迟迥,在面对“蜀地难攻”的说法时,除了用突袭的方式,你还会想到什么办法拿下成都?或者如果你是萧捴,在成都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守住城池?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要说萧纪这王爷,本来守着蜀地当“土皇帝”挺滋润,偏偏家里出了个“坑爹专业户”——太子萧圆照。这小伙子不知道是看老爹太闲,还是想早点接班,天天在萧纪跟前吹“耳边风”:“爹,您还不知道吧?侯景那乱臣还没平呢,荆州那边早就被打烂了!咱们现在举兵东下,简直是捡现成的,说不定还能把梁朝的江山攥在手里!”
萧纪也是个没主见的,被儿子这么一忽悠,眼睛都亮了——合着天下好事都等着我?当下也不派人核实,拍着大腿就决定:“整!起兵!”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往东开,活像一群没头苍蝇,直奔着萧纪想象中的“荣华富贵”去了。
可他这边刚出门,梁朝都城那边就炸了锅。梁元帝萧绎收到消息时,正在宫里喝茶,一口茶差点喷出来:“我哥这是疯了?放着好好的蜀地不守,跑来打我?”慌得他赶紧找手下商量,可满朝文武你看我我看你,没一个能拿出靠谱主意的。最后还是有人提醒:“陛下,要不咱找西魏的宇文泰帮帮忙?他们跟咱们虽不是一家人,但萧纪要是真成了气候,对他们也没好处啊!”
萧绎像抓着救命稻草似的,赶紧提笔写信,把姿态放得极低,又是求又是捧,就差没喊宇文泰“大哥”了。宇文泰收到信时,正跟手下将领们开会,看完信当场就笑了:“萧纪这是给咱们送机会来了啊!蜀地那地方,物产丰富还易守难攻,要是能拿下来,以后想拿捏梁朝,那不跟捏软柿子似的?”
可将领们一听要打蜀地,纷纷摇头。有人说:“太师,蜀地跟咱们隔绝了百十年了,路又难走,那连绵不绝的山挡着,咱们的骑兵根本展不开啊!”还有人补刀:“再说了,蜀人肯定早有防备,咱们贸然过去,肯定得吃大亏!”
满屋子反对声里,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站了出来,慢悠悠开口:“各位将军这话不对。正因为蜀地跟中原隔得久,他们才觉得咱们不敢来,这叫‘灯下黑’!他们靠着天险就放松警惕,咱们正好趁这个时候,让骑兵昼夜兼程,跟搞突袭似的冲过去,保管他们来不及反应!”
宇文泰一听,拍着桌子叫好:“还是尉迟迥懂我!就这么办,你带着六军,从散关出发,务必把蜀地拿下来!”
尉迟迥也不含糊,领了命令就带着人出发了。他的骑兵那叫一个快,白天赶路,晚上也不耽误,跟一阵风似的往蜀地奔。等他们到了涪水,当地的刺史杨乾运正琢磨着“是帮萧纪还是观望”,一听说尉迟迥的大军到了,当场就怂了——这哪是来打仗的,这是来“闪电收编”啊!赶紧捧着州府大印就投降了,还主动给尉迟迥当向导,生怕晚了一步被收拾。
拿下涪水后,尉迟迥一路畅通无阻,直奔蜀地的核心——成都。可到了成都城下,他自己都愣了:这成都看着挺气派,里头居然没多少兵?原来萧纪把大部分兵力都带走东下了,留在成都的兵还不到一万人,粮仓更是空得能让老鼠心慌。守城的永丰侯萧捴,看着城外黑压压的魏军,心里那叫一个苦:“萧纪你个坑货!把兵都带走了,留我一个人扛这么大摊子?”
可萧捴也硬气,明知打不过,还是紧闭城门,打算“死扛到底”。尉迟迥也不着急,反正成都就是个“空壳子”,他下令把成都团团围住,也不强攻,就这么耗着——反正你里面没粮,耗不了几天。
就这么围了没几天,成都城里的人就慌了,有的士兵甚至偷偷爬城墙投降。萧捴看着空荡荡的粮仓,又听着城外魏军的鼓声,知道再扛下去也没用,最后只能打开城门,乖乖投降。尉迟迥就这么兵不血刃拿下了成都,把蜀地妥妥当当交到了宇文泰手里。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里写这段的时候,特意提了尉迟迥“乘虚而入”的妙处。萧纪被儿子蛊惑,盲目出兵,是“失算”;杨乾运见风使舵,是“识时务”;而尉迟迥能看透蜀地的弱点,用突袭的方式拿下成都,是“知兵”。乱世之中,胜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有的人栽在“轻信”,有的人赢在“敢为”,尉迟迥便是后者。
作者说
其实尉迟迥伐蜀这事儿,搁到现在看也挺有意思——它像极了咱们生活里的“机会博弈”。萧纪因为“信息差”(被儿子骗)丢了蜀地,尉迟迥却因为“反常识”(别人觉得难,他觉得是机会)抓住了机会。很多时候,咱们觉得“办不成”的事,不是真的难,而是被“固有印象”绑住了手脚。就像有人觉得“学新技能太难”,可真要是逼自己一把,说不定会发现“原来也没那么难”。尉迟迥的厉害,不在于他多能打,而在于他敢打破“蜀地难攻”的刻板印象,用“出其不意”的方式,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本章金句
机会往往藏在“别人觉得难”的地方,敢打破惯性的人,才能先一步拿到结果。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尉迟迥,在面对“蜀地难攻”的说法时,除了用突袭的方式,你还会想到什么办法拿下成都?或者如果你是萧捴,在成都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守住城池?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