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那会儿有个叫侯莫陈崇的将军,听名字就透着股武将的硬朗劲儿——他跟着周武帝宇文邕南征北战,刀光剑影里闯出来的功名,封了梁躁公,在朝堂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可这人有个毛病,跟街坊大妈似的,爱琢磨点小道消息,还管不住自己的嘴,总爱跟身边人“分享”,偏偏这毛病最后把自己的命给作没了。
那天周武帝带着一群大臣去原州巡查,本来计划得好好的,白天还跟当地官员一起看了军营、查了粮仓,晚上却突然传下令:“收拾东西,连夜回长安!”这事儿来得太突然,跟天上掉馅饼似的让人摸不着头脑——随行的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心里都犯嘀咕:“陛下这是咋了?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难道原州藏了啥宝贝,怕天亮被人抢了?”
侯莫陈崇也觉得奇怪,可他没像别人那样只在心里琢磨,反而拉着自己的亲信,找了个没人的角落,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你知道陛下为啥连夜回长安不?我跟你说个事儿,前几天我听个术士讲,晋公宇文护今年流年不利,怕是要栽大跟头。依我看啊,陛下突然回去,说不定是宇文护那小子已经没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跟做贼似的,还特意叮嘱亲信“别跟外人说”,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这话没传两天,就跟长了腿似的,一路跑到了宇文护耳朵里。宇文护是谁?那是北周的实权人物,周武帝都得让他三分,平时谁见了他不客客气气的?听说侯莫陈崇咒自己死,气得差点把手里的玉如意摔了:“侯莫陈崇你个老东西!我招你惹你了?敢在背后嚼我舌根,还盼着我死?”
宇文护当即就去找周武帝告状,添油加醋把侯莫陈崇的话学了一遍。周武帝听了也皱眉头——他虽然对宇文护的专权有点不满,但侯莫陈崇这么私下散布谣言,也太没规矩了,传出去还不乱了朝堂?于是立马下令,第二天在大德殿召集大臣,要当面问问侯莫陈崇。
侯莫陈崇一听说要在大殿上问话,心里就咯噔一下,知道自己的嘴惹祸了。等到了大德殿,见周武帝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宇文护站在旁边,眼神跟刀子似的盯着他,他腿都软了。周武帝没绕弯子,直接问:“侯莫陈崇,你跟人说宇文护死了,这话是你说的不?”
侯莫陈崇哪还敢不认,“噗通”一声就跪下了,脑袋磕得地板咚咚响:“陛下恕罪!臣一时糊涂,听了些没影的话就乱传,臣罪该万死!”他一边说一边哆嗦,冷汗把后背的衣服都浸湿了,就盼着皇帝能看在他多年征战的份上,饶他一命。
周武帝看着他这副模样,也没多说啥,只是冷冷地说了句:“你也是老臣了,该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回去好好反省!”侯莫陈崇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心里松了口气,磕了个头就赶紧退下了。
可他没想到,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当天晚上,侯莫陈崇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喝口热茶,宇文护就派了人来——来的人是宇文护的亲信,手里拿着一壶酒,脸色冷冰冰的。侯莫陈崇一看这阵仗,心瞬间就凉了,知道自己躲不过去了。
来人也没废话,把酒杯往他面前一放:“梁躁公,晋公说了,你既然盼着他死,那你就先上路吧,省得在世上瞎琢磨。这杯酒,你自己喝,还能留个体面。”侯莫陈崇看着那杯酒,手都抖了,眼泪哗哗地流——他后悔啊,后悔自己嘴碎,后悔自己瞎传谣言,可现在说啥都晚了。最后,他拿起酒杯,闭着眼睛一饮而尽,没一会儿就倒在地上,没了气息。就因为一句没影的猜测,一个战功赫赫的老臣,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没了命。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侯莫陈崇之事,非为贬其忠,实为戒世人“慎言”之要。夫朝堂之上,言语如履薄冰,一句妄言,可致身首异处。侯莫陈崇随帝多年,本应知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却因轻信术士之言、妄议权贵生死,终招杀身之祸。此非他人加害,实乃自取——言不妄发,乃处世立身之本也。
作者说
侯莫陈崇的悲剧,乍看是“嘴碎惹的祸”,细想却藏着个更值得琢磨的点:人总爱高估“秘密”的安全性,也总低估“谣言”的杀伤力。他拉着亲信说“别跟外人说”,其实心里未必真觉得能守住秘密,更多是想借着“分享小道消息”,显示自己“消息灵通”,有点“内部人”的优越感——就像现在有人拿着点不确定的八卦,特意凑到别人耳边说“我只告诉你一个人”,本质上都是想满足那点小小的虚荣心。
可他忘了,在权力的漩涡里,“悄悄话”从来都不是私人话题,而是可能随时引爆的炸弹。宇文护杀他,不只是因为他咒自己死,更因为他触碰了“权力的禁区”——在那个年代,权贵的生死不是臣子能随便议论的,哪怕只是猜测,也会被当成对权力的挑衅。侯莫陈崇的错,从来不是“说错话”,而是没搞清楚“自己能说什么话”——他把朝堂当成了街坊聊天的茶馆,把权贵当成了可以随意议论的邻居,最后栽了跟头,一点都不冤。
本章金句
妄言如野火,看似烧的是闲语,实则燎的是身家;慎语如护城,看似守的是口舌,实则保的是性命。
如果你是文中的侯莫陈崇,在看到周武帝连夜返回长安时,面对身边亲信的追问,你会怎么回应?是像他那样瞎猜传谣,还是找个办法既不扫面子,又不惹祸端?来聊聊你的应对之策吧!
那天周武帝带着一群大臣去原州巡查,本来计划得好好的,白天还跟当地官员一起看了军营、查了粮仓,晚上却突然传下令:“收拾东西,连夜回长安!”这事儿来得太突然,跟天上掉馅饼似的让人摸不着头脑——随行的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心里都犯嘀咕:“陛下这是咋了?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难道原州藏了啥宝贝,怕天亮被人抢了?”
侯莫陈崇也觉得奇怪,可他没像别人那样只在心里琢磨,反而拉着自己的亲信,找了个没人的角落,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你知道陛下为啥连夜回长安不?我跟你说个事儿,前几天我听个术士讲,晋公宇文护今年流年不利,怕是要栽大跟头。依我看啊,陛下突然回去,说不定是宇文护那小子已经没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跟做贼似的,还特意叮嘱亲信“别跟外人说”,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这话没传两天,就跟长了腿似的,一路跑到了宇文护耳朵里。宇文护是谁?那是北周的实权人物,周武帝都得让他三分,平时谁见了他不客客气气的?听说侯莫陈崇咒自己死,气得差点把手里的玉如意摔了:“侯莫陈崇你个老东西!我招你惹你了?敢在背后嚼我舌根,还盼着我死?”
宇文护当即就去找周武帝告状,添油加醋把侯莫陈崇的话学了一遍。周武帝听了也皱眉头——他虽然对宇文护的专权有点不满,但侯莫陈崇这么私下散布谣言,也太没规矩了,传出去还不乱了朝堂?于是立马下令,第二天在大德殿召集大臣,要当面问问侯莫陈崇。
侯莫陈崇一听说要在大殿上问话,心里就咯噔一下,知道自己的嘴惹祸了。等到了大德殿,见周武帝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宇文护站在旁边,眼神跟刀子似的盯着他,他腿都软了。周武帝没绕弯子,直接问:“侯莫陈崇,你跟人说宇文护死了,这话是你说的不?”
侯莫陈崇哪还敢不认,“噗通”一声就跪下了,脑袋磕得地板咚咚响:“陛下恕罪!臣一时糊涂,听了些没影的话就乱传,臣罪该万死!”他一边说一边哆嗦,冷汗把后背的衣服都浸湿了,就盼着皇帝能看在他多年征战的份上,饶他一命。
周武帝看着他这副模样,也没多说啥,只是冷冷地说了句:“你也是老臣了,该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回去好好反省!”侯莫陈崇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心里松了口气,磕了个头就赶紧退下了。
可他没想到,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当天晚上,侯莫陈崇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喝口热茶,宇文护就派了人来——来的人是宇文护的亲信,手里拿着一壶酒,脸色冷冰冰的。侯莫陈崇一看这阵仗,心瞬间就凉了,知道自己躲不过去了。
来人也没废话,把酒杯往他面前一放:“梁躁公,晋公说了,你既然盼着他死,那你就先上路吧,省得在世上瞎琢磨。这杯酒,你自己喝,还能留个体面。”侯莫陈崇看着那杯酒,手都抖了,眼泪哗哗地流——他后悔啊,后悔自己嘴碎,后悔自己瞎传谣言,可现在说啥都晚了。最后,他拿起酒杯,闭着眼睛一饮而尽,没一会儿就倒在地上,没了气息。就因为一句没影的猜测,一个战功赫赫的老臣,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没了命。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侯莫陈崇之事,非为贬其忠,实为戒世人“慎言”之要。夫朝堂之上,言语如履薄冰,一句妄言,可致身首异处。侯莫陈崇随帝多年,本应知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却因轻信术士之言、妄议权贵生死,终招杀身之祸。此非他人加害,实乃自取——言不妄发,乃处世立身之本也。
作者说
侯莫陈崇的悲剧,乍看是“嘴碎惹的祸”,细想却藏着个更值得琢磨的点:人总爱高估“秘密”的安全性,也总低估“谣言”的杀伤力。他拉着亲信说“别跟外人说”,其实心里未必真觉得能守住秘密,更多是想借着“分享小道消息”,显示自己“消息灵通”,有点“内部人”的优越感——就像现在有人拿着点不确定的八卦,特意凑到别人耳边说“我只告诉你一个人”,本质上都是想满足那点小小的虚荣心。
可他忘了,在权力的漩涡里,“悄悄话”从来都不是私人话题,而是可能随时引爆的炸弹。宇文护杀他,不只是因为他咒自己死,更因为他触碰了“权力的禁区”——在那个年代,权贵的生死不是臣子能随便议论的,哪怕只是猜测,也会被当成对权力的挑衅。侯莫陈崇的错,从来不是“说错话”,而是没搞清楚“自己能说什么话”——他把朝堂当成了街坊聊天的茶馆,把权贵当成了可以随意议论的邻居,最后栽了跟头,一点都不冤。
本章金句
妄言如野火,看似烧的是闲语,实则燎的是身家;慎语如护城,看似守的是口舌,实则保的是性命。
如果你是文中的侯莫陈崇,在看到周武帝连夜返回长安时,面对身边亲信的追问,你会怎么回应?是像他那样瞎猜传谣,还是找个办法既不扫面子,又不惹祸端?来聊聊你的应对之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