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的朝堂就像个矛盾的舞台,一边是功高震主却始终清醒的功臣家族,一边是刚正不阿却惨遭横祸的忠臣良将。斛律金的善终与高叡的惨死,一喜一悲,恰似两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道尽了乱世朝堂的生存法则与无尽悲凉。
先说斛律金这位老爷子,那可是北齐的“定海神针”。活到八十岁高龄去世,在人均寿命不长的古代,简直是“寿星中的战斗机”。斛律家的显赫,在北齐堪称“天花板级别”——长子斛律光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打仗勇猛无敌,敌人见了都得绕着走;次子斛律羡、孙子斛律武都,清一色封了开府仪同三司,这官衔含金量极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重臣”;家里的姑娘更是厉害,出了皇后、太子妃还有公主,三代人风光无限,满朝文武谁见了不得恭恭敬敬地喊一声“斛律公”?
换作旁人,家族这么显赫,早就飘到天上去了,可斛律金偏不。他不仅没半点骄傲自满,反而整天愁眉苦脸,跟儿子斛律光唠嗑时,总爱泼冷水:“儿啊,你可别得意忘形!自古以来,靠女儿受宠当上外戚的家族,没几个能善始善终的。咱们家能有今天,是靠实打实的战功拼出来的,可得牢牢记住,只能靠功劳挣富贵,别想着靠外戚身份享福,不然迟早栽大跟头!” 老爷子这话,简直是“人间清醒”,可惜后来斛律光还是没躲过宫廷斗争的毒手,不过那都是后话了,至少斛律金在世时,凭着这份清醒,让家族稳稳当当,自己也得以善终,算是没白操心。
斛律金这边刚走完“圆满人生”,北齐朝堂另一边就上演了一出悲剧——太尉赵郡王高叡,因为太耿直,硬是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了。这事得从北齐世祖去世说起,世祖一驾崩,一个叫和士开的家伙就开始“作妖”。这和士开原本就深得胡太后信任,世祖死后,更是权倾朝野,仗着太后撑腰,收受贿赂、结党营私,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高叡是个出了名的“硬骨头”,清正自守,见不得和士开这副德行,气得牙痒痒。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大臣,多次向齐主进言,请求把和士开外放到地方当官,免得在京城祸害朝政。可齐主年幼,大权掌握在胡太后手里,这事一直没下文。
机会终于来了,胡太后设宴款待朝廷显贵,高叡觉得这是“当众揭发”的好时机。酒过三巡,他“腾”地站起来,当着众人的面,把和士开收受贿赂、扰乱朝纲的罪行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唾沫星子横飞,气得脸都红了。胡太后一听,不乐意了,当场反驳:“先帝在世的时候,你们怎么不说这些?现在先帝刚走,就来诋毁他信任的大臣,不合适吧?”
这时,一个叫安吐根的大臣站出来帮腔:“太后,和士开这小子不除,朝野上下就不得安宁啊!” 胡太后被怼得没话说,只好找借口:“先帝的梓宫还没下葬,这事先缓一缓,从长计议。” 高叡心里清楚,这是太后在拖延时间,可也没办法,只能暂时作罢。
等世祖的葬礼一结束,高叡就急了,天天催着和士开赶紧上路。胡太后又想留和士开过了百日再走,高叡坚决不同意,梗着脖子跟太后硬刚,一次又一次进宫进谏,态度强硬得不行。胡太后被缠得没办法,心里也恨透了高叡,觉得他太不识抬举。和士开更是在一旁煽风点火,说高叡想谋反。
最终,胡太后下了狠心。高叡再次入宫面见太后时,刚踏进宫殿,就被埋伏好的士兵抓了起来,直接送到华林园杀害了。这位一辈子清正廉洁、为朝为民的忠臣,就这么含冤而死。消息传开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为高叡感到冤屈和惋惜,有人甚至偷偷落泪,感叹北齐的朝政这下彻底没救了。
司马光说
斛律金之贤,在于富贵而不骄,深知外戚之祸,诫子以功立业,可谓明矣。高叡之忠,在于不畏权贵,敢犯龙颜,以社稷为重,虽死犹荣。然北齐之亡,早已埋下伏笔:太后宠信奸佞,枉杀忠臣;权臣当道,朝政混乱。故有《出师表》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今有北齐亦然。
作者说
斛律金的清醒,是乱世中难得的“生存智慧”。他看透了“外戚富贵如浮云”的本质,明白只有实打实的功劳才是立足之本,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值得后人深思。而高叡的悲剧,则揭露了“忠臣难善终”的残酷现实。他的刚正不阿固然可敬,但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不懂变通、一味硬刚,最终只能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更值得玩味的是,斛律金的“保守”与高叡的“激进”,恰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前者懂得“藏锋芒”,后者选择“露棱角”,最终结局迥异。这像极了现实生活中,有人懂得审时度势,在复杂的环境中保全自己;有人坚守原则,却因不懂变通四处碰壁。但无论如何,高叡的忠诚与斛律金的清醒,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无奈。
本章金句:清醒者居安思危,忠诚者以身殉道,乱世朝堂,从来都是智者与勇者的试炼场。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高叡,面对胡太后的包庇与和士开的嚣张,除了硬刚进谏,你还会有别的应对之策吗?快来说说你的想法吧!
先说斛律金这位老爷子,那可是北齐的“定海神针”。活到八十岁高龄去世,在人均寿命不长的古代,简直是“寿星中的战斗机”。斛律家的显赫,在北齐堪称“天花板级别”——长子斛律光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打仗勇猛无敌,敌人见了都得绕着走;次子斛律羡、孙子斛律武都,清一色封了开府仪同三司,这官衔含金量极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重臣”;家里的姑娘更是厉害,出了皇后、太子妃还有公主,三代人风光无限,满朝文武谁见了不得恭恭敬敬地喊一声“斛律公”?
换作旁人,家族这么显赫,早就飘到天上去了,可斛律金偏不。他不仅没半点骄傲自满,反而整天愁眉苦脸,跟儿子斛律光唠嗑时,总爱泼冷水:“儿啊,你可别得意忘形!自古以来,靠女儿受宠当上外戚的家族,没几个能善始善终的。咱们家能有今天,是靠实打实的战功拼出来的,可得牢牢记住,只能靠功劳挣富贵,别想着靠外戚身份享福,不然迟早栽大跟头!” 老爷子这话,简直是“人间清醒”,可惜后来斛律光还是没躲过宫廷斗争的毒手,不过那都是后话了,至少斛律金在世时,凭着这份清醒,让家族稳稳当当,自己也得以善终,算是没白操心。
斛律金这边刚走完“圆满人生”,北齐朝堂另一边就上演了一出悲剧——太尉赵郡王高叡,因为太耿直,硬是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了。这事得从北齐世祖去世说起,世祖一驾崩,一个叫和士开的家伙就开始“作妖”。这和士开原本就深得胡太后信任,世祖死后,更是权倾朝野,仗着太后撑腰,收受贿赂、结党营私,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高叡是个出了名的“硬骨头”,清正自守,见不得和士开这副德行,气得牙痒痒。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大臣,多次向齐主进言,请求把和士开外放到地方当官,免得在京城祸害朝政。可齐主年幼,大权掌握在胡太后手里,这事一直没下文。
机会终于来了,胡太后设宴款待朝廷显贵,高叡觉得这是“当众揭发”的好时机。酒过三巡,他“腾”地站起来,当着众人的面,把和士开收受贿赂、扰乱朝纲的罪行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唾沫星子横飞,气得脸都红了。胡太后一听,不乐意了,当场反驳:“先帝在世的时候,你们怎么不说这些?现在先帝刚走,就来诋毁他信任的大臣,不合适吧?”
这时,一个叫安吐根的大臣站出来帮腔:“太后,和士开这小子不除,朝野上下就不得安宁啊!” 胡太后被怼得没话说,只好找借口:“先帝的梓宫还没下葬,这事先缓一缓,从长计议。” 高叡心里清楚,这是太后在拖延时间,可也没办法,只能暂时作罢。
等世祖的葬礼一结束,高叡就急了,天天催着和士开赶紧上路。胡太后又想留和士开过了百日再走,高叡坚决不同意,梗着脖子跟太后硬刚,一次又一次进宫进谏,态度强硬得不行。胡太后被缠得没办法,心里也恨透了高叡,觉得他太不识抬举。和士开更是在一旁煽风点火,说高叡想谋反。
最终,胡太后下了狠心。高叡再次入宫面见太后时,刚踏进宫殿,就被埋伏好的士兵抓了起来,直接送到华林园杀害了。这位一辈子清正廉洁、为朝为民的忠臣,就这么含冤而死。消息传开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为高叡感到冤屈和惋惜,有人甚至偷偷落泪,感叹北齐的朝政这下彻底没救了。
司马光说
斛律金之贤,在于富贵而不骄,深知外戚之祸,诫子以功立业,可谓明矣。高叡之忠,在于不畏权贵,敢犯龙颜,以社稷为重,虽死犹荣。然北齐之亡,早已埋下伏笔:太后宠信奸佞,枉杀忠臣;权臣当道,朝政混乱。故有《出师表》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今有北齐亦然。
作者说
斛律金的清醒,是乱世中难得的“生存智慧”。他看透了“外戚富贵如浮云”的本质,明白只有实打实的功劳才是立足之本,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值得后人深思。而高叡的悲剧,则揭露了“忠臣难善终”的残酷现实。他的刚正不阿固然可敬,但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不懂变通、一味硬刚,最终只能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更值得玩味的是,斛律金的“保守”与高叡的“激进”,恰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前者懂得“藏锋芒”,后者选择“露棱角”,最终结局迥异。这像极了现实生活中,有人懂得审时度势,在复杂的环境中保全自己;有人坚守原则,却因不懂变通四处碰壁。但无论如何,高叡的忠诚与斛律金的清醒,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无奈。
本章金句:清醒者居安思危,忠诚者以身殉道,乱世朝堂,从来都是智者与勇者的试炼场。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高叡,面对胡太后的包庇与和士开的嚣张,除了硬刚进谏,你还会有别的应对之策吗?快来说说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