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末年的北周,朝堂就像个热闹的戏台子,各路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年幼的静帝坐在龙椅上,懵懂无知,而他的外公杨坚,却在一群“神队友”的助攻下,一步步把北周的江山改成了自己的姓氏,这场“禅让”大戏,唱得那叫一个“名正言顺”,实则满是权谋与算计。
话说周天元宇文赟死后,留下年仅七岁的儿子宇文阐,也就是周静帝。国不可一日无主,可这小皇帝连字都认不全,更别说处理朝政了。杨坚作为皇后杨丽华的父亲,本就手握一定兵权,再加上刘昉、郑译这两个“投机分子”的神操作,直接开启了他的权臣之路。
当时周天元病重,说不出话,刘昉和郑译一看机会来了,偷偷伪造诏书,让杨坚以皇后之父的身份辅政,总揽朝政大权。杨坚一开始还装模作样地推辞,摆出一副“我乃忠臣,岂能觊觎权位”的架势。刘昉急了,当场怼他:“你要是干,就赶紧干;不干,我就自己来!”杨坚一听这话,心里早就乐开了花,表面上却还要装作“盛情难却”,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就这样,杨坚堂而皇之地住进了皇宫,开始处理国家大事,小皇帝成了他手里的傀儡。
可杨坚心里清楚,北周宗室和鲜卑贵族们根本不服他这个“外戚”。尤其是相州总管尉迟迥,那可是北周的开国功臣,手握重兵,对他专权极为不满,没多久就举兵谋反,打出了“匡复周室”的旗号。杨坚立马派名将韦孝宽率军平叛,双方打得热火朝天。尉迟迥虽然勇猛,可架不住杨坚这边兵精粮足,再加上韦孝宽足智多谋,没几个月就把叛乱平定了,尉迟迥兵败自杀。
解决了外部的威胁,杨坚又把矛头指向了北周的宗室诸王。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等几位王爷,看着杨坚越来越嚣张,心里又怕又恨,暗中谋划着刺杀杨坚。有一天,宇文招邀请杨坚到家里赴宴,在府中埋伏了刀斧手,想趁机除掉他。杨坚也是艺高人胆大,带着几个随从就去了。酒过三巡,宇文招假装请杨坚欣赏佩刀,想趁他拔刀时动手。杨坚身边的随从元胄看出了破绽,大声提醒:“丞相,宫中还有要事,该回去了!”宇文招呵斥元胄,元胄却寸步不离地护在杨坚身边。杨坚趁机起身告辞,刚走出王府,宇文招就派人追杀,可元胄早已备好马匹,杨坚得以安全脱身。
这次刺杀未遂,杨坚彻底下了狠手。他借口诸王谋反,把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等北周宗室几乎杀了个精光,鲜卑族中的反对力量被一网打尽。从此,朝堂之上再也没人敢和杨坚叫板,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公元581年,也就是大象三年,杨坚觉得时机成熟了,该上演最后一出“禅让”大戏了。他先是让手下的大臣们三番五次上书,劝静帝禅位,说什么“杨坚功德盖世,民心所向,理应登基称帝”。小皇帝宇文阐懵懵懂懂,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只好下诏禅位给杨坚。杨坚还假惺惺地推辞了三次,最后才“顺应人心”,接受了禅位。
登基那天,杨坚身穿龙袍,头戴皇冠,在大兴城的皇宫里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改国号为“大隋”,定都大兴,他就是隋文帝。北周就此灭亡,一个新的王朝就此诞生。这场禅让,看似和平,实则是杨坚精心策划的一场权力交接,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算计。
司马光说
杨坚以皇后之父的身份,借矫诏之机辅政,铲除异己,诛杀宗室,最终篡夺北周江山,建立隋朝,虽有开创统一之业的功绩,然其手段未免过于狠辣。夫为臣者,当忠君爱国,杨坚却背主篡位,杀尽宇文氏诸王,实乃不忠不义之举。然北周之亡,亦因君主昏庸,宗室无能,权臣当道,非一日之寒。杨坚能平定叛乱,统一北方,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基础,亦有其历史功绩,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
作者说
杨坚的上位之路,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有“神队友”的助攻,有对手的“猪操作”,更有他自己的隐忍与狠辣。他从一个外戚,一步步爬到皇帝的宝座,靠的不仅仅是运气,更多的是权谋与决断。在那个乱世,要么成为刀俎,要么成为鱼肉,杨坚选择了前者,用铁血手段清除障碍,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
但换个角度看,杨坚的成功也离不开时代的机遇。如果周天元没有早逝,如果静帝不是年幼,如果北周宗室中有能人与他抗衡,或许历史就会改写。这也告诉我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关键时刻,只有果断出手,才能抓住机遇,成就自己。此外,杨坚虽然手段狠辣,但他建立隋朝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让他的形象多了几分复杂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课题。
本章金句
权谋铺路杨坚登帝位,时势造英雄亦造枭雄。
话说周天元宇文赟死后,留下年仅七岁的儿子宇文阐,也就是周静帝。国不可一日无主,可这小皇帝连字都认不全,更别说处理朝政了。杨坚作为皇后杨丽华的父亲,本就手握一定兵权,再加上刘昉、郑译这两个“投机分子”的神操作,直接开启了他的权臣之路。
当时周天元病重,说不出话,刘昉和郑译一看机会来了,偷偷伪造诏书,让杨坚以皇后之父的身份辅政,总揽朝政大权。杨坚一开始还装模作样地推辞,摆出一副“我乃忠臣,岂能觊觎权位”的架势。刘昉急了,当场怼他:“你要是干,就赶紧干;不干,我就自己来!”杨坚一听这话,心里早就乐开了花,表面上却还要装作“盛情难却”,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就这样,杨坚堂而皇之地住进了皇宫,开始处理国家大事,小皇帝成了他手里的傀儡。
可杨坚心里清楚,北周宗室和鲜卑贵族们根本不服他这个“外戚”。尤其是相州总管尉迟迥,那可是北周的开国功臣,手握重兵,对他专权极为不满,没多久就举兵谋反,打出了“匡复周室”的旗号。杨坚立马派名将韦孝宽率军平叛,双方打得热火朝天。尉迟迥虽然勇猛,可架不住杨坚这边兵精粮足,再加上韦孝宽足智多谋,没几个月就把叛乱平定了,尉迟迥兵败自杀。
解决了外部的威胁,杨坚又把矛头指向了北周的宗室诸王。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等几位王爷,看着杨坚越来越嚣张,心里又怕又恨,暗中谋划着刺杀杨坚。有一天,宇文招邀请杨坚到家里赴宴,在府中埋伏了刀斧手,想趁机除掉他。杨坚也是艺高人胆大,带着几个随从就去了。酒过三巡,宇文招假装请杨坚欣赏佩刀,想趁他拔刀时动手。杨坚身边的随从元胄看出了破绽,大声提醒:“丞相,宫中还有要事,该回去了!”宇文招呵斥元胄,元胄却寸步不离地护在杨坚身边。杨坚趁机起身告辞,刚走出王府,宇文招就派人追杀,可元胄早已备好马匹,杨坚得以安全脱身。
这次刺杀未遂,杨坚彻底下了狠手。他借口诸王谋反,把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等北周宗室几乎杀了个精光,鲜卑族中的反对力量被一网打尽。从此,朝堂之上再也没人敢和杨坚叫板,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公元581年,也就是大象三年,杨坚觉得时机成熟了,该上演最后一出“禅让”大戏了。他先是让手下的大臣们三番五次上书,劝静帝禅位,说什么“杨坚功德盖世,民心所向,理应登基称帝”。小皇帝宇文阐懵懵懂懂,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只好下诏禅位给杨坚。杨坚还假惺惺地推辞了三次,最后才“顺应人心”,接受了禅位。
登基那天,杨坚身穿龙袍,头戴皇冠,在大兴城的皇宫里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改国号为“大隋”,定都大兴,他就是隋文帝。北周就此灭亡,一个新的王朝就此诞生。这场禅让,看似和平,实则是杨坚精心策划的一场权力交接,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算计。
司马光说
杨坚以皇后之父的身份,借矫诏之机辅政,铲除异己,诛杀宗室,最终篡夺北周江山,建立隋朝,虽有开创统一之业的功绩,然其手段未免过于狠辣。夫为臣者,当忠君爱国,杨坚却背主篡位,杀尽宇文氏诸王,实乃不忠不义之举。然北周之亡,亦因君主昏庸,宗室无能,权臣当道,非一日之寒。杨坚能平定叛乱,统一北方,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基础,亦有其历史功绩,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
作者说
杨坚的上位之路,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有“神队友”的助攻,有对手的“猪操作”,更有他自己的隐忍与狠辣。他从一个外戚,一步步爬到皇帝的宝座,靠的不仅仅是运气,更多的是权谋与决断。在那个乱世,要么成为刀俎,要么成为鱼肉,杨坚选择了前者,用铁血手段清除障碍,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
但换个角度看,杨坚的成功也离不开时代的机遇。如果周天元没有早逝,如果静帝不是年幼,如果北周宗室中有能人与他抗衡,或许历史就会改写。这也告诉我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关键时刻,只有果断出手,才能抓住机遇,成就自己。此外,杨坚虽然手段狠辣,但他建立隋朝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让他的形象多了几分复杂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课题。
本章金句
权谋铺路杨坚登帝位,时势造英雄亦造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