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北朝末年,天下大乱如同菜市场抢打折菜,乱得一塌糊涂。就在这麻团一样的局面里,杨坚同志凭着外戚身份,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最后踩着北周的肩膀,建立了大隋朝,成了隋文帝。可这位开国皇帝的日子,没比菜市场抢菜轻松多少,一边要搞定朝堂上的“职场斗争”,一边要应付家里的“兄弟矛盾”,简直是“双面战场”的终极玩家。今天咱就来扒一扒他身上这几件又搞笑又让人唏嘘的事儿,看看这位皇帝是怎样在家庭和朝堂之间“左右横跳”的。
先说说杨坚和他弟弟杨瓒的“相爱相杀”。这兄弟俩,简直是老天爷开的玩笑,同一个爹妈生的,三观却差了十万八千里。杨瓒同志,人长得帅,还特受北周武帝待见,简直是北周的“铁杆粉丝”,忠心耿耿得跟家里的老黄狗似的,主人指哪儿咬哪儿。而杨坚呢,野心勃勃,看着北周的江山,跟饿汉看见肉包子似的,眼睛都直了,一门心思想着“取而代之”。
当杨坚开始暗戳戳地谋划篡权时,杨瓒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那态度坚决得跟吃了秤砣似的。他不仅不帮亲哥,反而拉了一群人组成“反杨坚联盟”,还数次策划刺杀杨坚。你说这事儿闹的,亲兄弟俩,一个想当皇帝,一个想弄死想当皇帝的亲哥,这家庭矛盾都上升到“拼刺刀”了。
可杨坚呢,也真是个奇葩。每次抓到杨瓒刺杀他的证据,都跟揣着个烫手山芋似的,赶紧藏起来,对外只字不提。大臣们都看傻了,私下里嘀咕:“陛下,您弟弟要杀您啊!您咋还护着他?”杨坚要么打哈哈,要么叹口气说:“毕竟是亲兄弟,血浓于水啊!”有人说他是念及亲情,也有人说他是怕杀了弟弟落下“杀亲”的骂名,影响自己的政治形象。不管咋说,杨坚这“心大”的劲儿,也真是没谁了。
公元581年,杨坚如愿以偿称帝,建立隋朝。大家伙儿都以为,杨瓒这下完了,得罪了皇帝,不死也得扒层皮。可没想到,杨坚大手一挥,封杨瓒为滕王,给了他高官厚禄。杨瓒自己都懵了,估计心里琢磨:“我都想杀你好几次了,你咋还封我官?这皇帝是不是脑回路有问题?”其实杨坚心里跟明镜似的,杀了杨瓒容易,可堵不住天下人的嘴,不如卖个顺水人情,既显了自己的宽宏大量,又能稳住局面,这波“政治操作”,属实高明。
搞定了家里的“刺头弟弟”,杨坚在朝堂上也没闲着,还上演了一出“护犊子”的大戏。主角是大臣高颎和左卫将军庞晃。高颎这人,那可是隋朝的“顶梁柱”,能力强,忠心耿耿,杨坚对他器重得很,啥事都愿意跟他商量。可庞晃呢,看着高颎受宠,心里嫉妒得跟猫抓似的,总想找机会给高颎使绊子。
有一天,庞晃拉着几个跟他臭味相投的大臣,跑到杨坚面前,唾沫横飞地诋毁高颎,一会儿说高颎结党营私,一会儿说高颎图谋不轨,把高颎说得跟个乱臣贼子似的。杨坚一开始还耐着性子听,可越听越上火,最后一拍桌子,勃然大怒:“高颎是什么人,我心里清楚!你们这些人,整天不干正事,就知道背后嚼舌根,挑拨离间,当我是傻子吗?”
当场,杨坚就下令把庞晃等人的官职给免了,让他们卷铺盖回家。经此一事,杨坚对高颎更亲近了,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称赞高颎:“高颎就像一面镜子,每经过一次打磨,就会更加皎洁明亮!”这话一说,大臣们都明白了,高颎是皇帝的“心头肉”,谁也别想动。庞晃这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扳倒高颎,还把自己的官给丢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估计回家后肠子都悔青了。
杨坚不仅对自己人护着,对敌人的手下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隋朝灭陈后,杨坚收纳了不少原陈朝的大臣,给他们封官加爵,比如江总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袁宪、萧摩诃、任忠为开府仪同三司。其中,杨坚对袁宪那是赞不绝口,说他品德高尚,是江表士大夫的表率,逢人就夸,跟夸自己家孩子似的。
可轮到任忠时,杨坚却皱起了眉头,后悔得直拍大腿:“当初刚平定陈朝的时候,我就该把这任忠给杀了!”为啥呢?原来任忠在陈朝的时候,享受着荣华富贵,拿着高薪,可到了关键时刻,却没能以死报效国家,反而投降了隋朝。杨坚觉得,这任忠就是个“白眼狼”,跟春秋时为卫懿公纳肝殉国的弘演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弘演那可是忠臣的典范,君主死了,他都愿意献出自己的肝脏,这份忠心,让杨坚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任忠呢,拿着老板的钱,却不干活,关键时刻还“跳槽”,这样的人,杨坚打心底里瞧不上。
司马光说
杨坚之治,既有雄才大略,亦有妇人之仁。待杨瓒,念及亲情而赦其弑逆之罪,封王加爵,虽显宽宏,却失法度;护高颎,斥佞臣而彰其贤,此乃明君之举;评任忠,辨忠奸而明是非,足见其识人之明。然帝王之道,当赏罚分明,公私兼顾,杨坚于杨瓒之事,虽全亲情,却启姑息之端,不可不察也。
作者说
杨坚这一辈子,活得那叫一个“纠结”,一边是帝王的冷酷无情,一边是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对杨瓒的宽容,未必全是亲情,更多的是朝政上的考量,毕竟刚开国,稳定最重要,杀了弟弟,反而会让天下人觉得他刻薄寡恩。而他护着高颎,是因为他知道,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有能臣辅佐,容不得奸佞作祟。至于他后悔没杀任忠,则暴露了他骨子里的“忠臣情结”,在他看来,忠诚比能力更重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面对亲友的过错,是该宽容还是追责?面对职场中的小人,是该忍让还是反击?杨坚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要权衡利弊,守住底线。
本章金句
帝王之道,在明辨忠奸,在权衡公私,更在不失人之常情。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杨坚,面对多次刺杀自己的弟弟杨瓒,你会选择封官加爵,还是依法处置呢?欢迎留言讨论点评!
先说说杨坚和他弟弟杨瓒的“相爱相杀”。这兄弟俩,简直是老天爷开的玩笑,同一个爹妈生的,三观却差了十万八千里。杨瓒同志,人长得帅,还特受北周武帝待见,简直是北周的“铁杆粉丝”,忠心耿耿得跟家里的老黄狗似的,主人指哪儿咬哪儿。而杨坚呢,野心勃勃,看着北周的江山,跟饿汉看见肉包子似的,眼睛都直了,一门心思想着“取而代之”。
当杨坚开始暗戳戳地谋划篡权时,杨瓒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那态度坚决得跟吃了秤砣似的。他不仅不帮亲哥,反而拉了一群人组成“反杨坚联盟”,还数次策划刺杀杨坚。你说这事儿闹的,亲兄弟俩,一个想当皇帝,一个想弄死想当皇帝的亲哥,这家庭矛盾都上升到“拼刺刀”了。
可杨坚呢,也真是个奇葩。每次抓到杨瓒刺杀他的证据,都跟揣着个烫手山芋似的,赶紧藏起来,对外只字不提。大臣们都看傻了,私下里嘀咕:“陛下,您弟弟要杀您啊!您咋还护着他?”杨坚要么打哈哈,要么叹口气说:“毕竟是亲兄弟,血浓于水啊!”有人说他是念及亲情,也有人说他是怕杀了弟弟落下“杀亲”的骂名,影响自己的政治形象。不管咋说,杨坚这“心大”的劲儿,也真是没谁了。
公元581年,杨坚如愿以偿称帝,建立隋朝。大家伙儿都以为,杨瓒这下完了,得罪了皇帝,不死也得扒层皮。可没想到,杨坚大手一挥,封杨瓒为滕王,给了他高官厚禄。杨瓒自己都懵了,估计心里琢磨:“我都想杀你好几次了,你咋还封我官?这皇帝是不是脑回路有问题?”其实杨坚心里跟明镜似的,杀了杨瓒容易,可堵不住天下人的嘴,不如卖个顺水人情,既显了自己的宽宏大量,又能稳住局面,这波“政治操作”,属实高明。
搞定了家里的“刺头弟弟”,杨坚在朝堂上也没闲着,还上演了一出“护犊子”的大戏。主角是大臣高颎和左卫将军庞晃。高颎这人,那可是隋朝的“顶梁柱”,能力强,忠心耿耿,杨坚对他器重得很,啥事都愿意跟他商量。可庞晃呢,看着高颎受宠,心里嫉妒得跟猫抓似的,总想找机会给高颎使绊子。
有一天,庞晃拉着几个跟他臭味相投的大臣,跑到杨坚面前,唾沫横飞地诋毁高颎,一会儿说高颎结党营私,一会儿说高颎图谋不轨,把高颎说得跟个乱臣贼子似的。杨坚一开始还耐着性子听,可越听越上火,最后一拍桌子,勃然大怒:“高颎是什么人,我心里清楚!你们这些人,整天不干正事,就知道背后嚼舌根,挑拨离间,当我是傻子吗?”
当场,杨坚就下令把庞晃等人的官职给免了,让他们卷铺盖回家。经此一事,杨坚对高颎更亲近了,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称赞高颎:“高颎就像一面镜子,每经过一次打磨,就会更加皎洁明亮!”这话一说,大臣们都明白了,高颎是皇帝的“心头肉”,谁也别想动。庞晃这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扳倒高颎,还把自己的官给丢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估计回家后肠子都悔青了。
杨坚不仅对自己人护着,对敌人的手下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隋朝灭陈后,杨坚收纳了不少原陈朝的大臣,给他们封官加爵,比如江总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袁宪、萧摩诃、任忠为开府仪同三司。其中,杨坚对袁宪那是赞不绝口,说他品德高尚,是江表士大夫的表率,逢人就夸,跟夸自己家孩子似的。
可轮到任忠时,杨坚却皱起了眉头,后悔得直拍大腿:“当初刚平定陈朝的时候,我就该把这任忠给杀了!”为啥呢?原来任忠在陈朝的时候,享受着荣华富贵,拿着高薪,可到了关键时刻,却没能以死报效国家,反而投降了隋朝。杨坚觉得,这任忠就是个“白眼狼”,跟春秋时为卫懿公纳肝殉国的弘演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弘演那可是忠臣的典范,君主死了,他都愿意献出自己的肝脏,这份忠心,让杨坚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任忠呢,拿着老板的钱,却不干活,关键时刻还“跳槽”,这样的人,杨坚打心底里瞧不上。
司马光说
杨坚之治,既有雄才大略,亦有妇人之仁。待杨瓒,念及亲情而赦其弑逆之罪,封王加爵,虽显宽宏,却失法度;护高颎,斥佞臣而彰其贤,此乃明君之举;评任忠,辨忠奸而明是非,足见其识人之明。然帝王之道,当赏罚分明,公私兼顾,杨坚于杨瓒之事,虽全亲情,却启姑息之端,不可不察也。
作者说
杨坚这一辈子,活得那叫一个“纠结”,一边是帝王的冷酷无情,一边是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对杨瓒的宽容,未必全是亲情,更多的是朝政上的考量,毕竟刚开国,稳定最重要,杀了弟弟,反而会让天下人觉得他刻薄寡恩。而他护着高颎,是因为他知道,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有能臣辅佐,容不得奸佞作祟。至于他后悔没杀任忠,则暴露了他骨子里的“忠臣情结”,在他看来,忠诚比能力更重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面对亲友的过错,是该宽容还是追责?面对职场中的小人,是该忍让还是反击?杨坚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要权衡利弊,守住底线。
本章金句
帝王之道,在明辨忠奸,在权衡公私,更在不失人之常情。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杨坚,面对多次刺杀自己的弟弟杨瓒,你会选择封官加爵,还是依法处置呢?欢迎留言讨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