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年的秋意,比往年来得更早更烈。紫禁城角楼的铜铃被西北风吹得叮当乱响,像是在预警着什么。御书房里,却还弥漫着一股甜腻的香气,那是朱莲芬指尖的熏香混着新沏的雨前龙井,与窗外的肃杀格格不入。
而在天津,英、法两国以《天津条约》换约受阻为借口,再度挥师北上,炮舰云集大沽口。
“皇上,这《长生殿》的‘惊变’一折,奴婢新学了身段,您瞧瞧?”朱莲芬执扇半遮面,水袖轻扬,正要唱那“渔阳鼙鼓动地来”,殿外突然传来“哐当”一声巨响,像是有人撞翻了丹陛上的香炉。
传旨太监连滚带爬地闯进来,孔雀蓝的顶戴歪斜在一边,声音抖得不成调:“皇、皇上!天津、天津失守了!英法联军……已过通州,往京城来了!”
咸丰帝手中的玉杯“啪”地砸在紫檀木案上,碧绿色的茶水溅湿了明黄色的龙袍前襟。他猛地站起身,慌忙问道:“你说什么?载垣呢?他不是去议和了吗?”
“载、载亲王传回消息,议和破裂,洋人说……说要面见皇上,亲递国书!”太监趴在地上,不敢抬头。
“放肆!”咸丰帝一脚踹翻了案几,茶盏、乐谱散落一地。“朕乃天子,岂容蛮夷放肆!传旨,让僧格林沁死守八里桥,朕……朕等着他的捷报!”
可他的声音里没多少底气。《天津条约》的墨迹未干,那些高鼻深目的洋人就敢撕毁和约,炮轰大沽口。如今兵临城下,所谓的“捷报”,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朱莲芬吓得脸色惨白,却还是强撑着上前扶住他:“皇上息怒,龙体要紧……”
“滚开!”咸丰帝甩开她的手,胸口剧烈起伏。“都愣着干什么?收拾东西!朕要去圆明园暂避!”
宫里顿时炸开了锅。太监们扛着镶金的箱子往马车上堆,里面装满了历代的字画、玉器;妃嫔们哭哭啼啼地往包袱里塞首饰,平日里争风吃醋的劲头全没了,只剩下仓皇。懿贵妃那拉氏抱着五岁的载淳,指挥着宫女将密藏的银票缝进皇子的棉袄夹层,眼神里透着与旁人不同的镇定。
车队抵达圆明园时,暮色已浓。西洋楼的喷泉在残阳下泛着冷光,往日里歌舞升平的正大光明殿,此刻却挤满了惶恐的宫眷。咸丰帝看着熟悉的湖光山色,心里稍定,转头对总管太监说:“去,把牡丹春、杏花春她们叫来,朕……朕想听听曲儿。”
可他终究没能安稳多久。深夜,八里桥战败的消息传来,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在洋人的枪炮下溃不成军,尸横遍野。
“皇上!不能再等了!”肃顺披星戴月地闯入园中,官帽上还沾着露水。“洋人明日就可能攻城,圆明园四面无险,根本守不住!”
端华紧随其后,劝道:“热河行宫地势险要,又有群山阻隔,洋人进不去!皇上,赶紧以北狩为名,往热河走啊!”
咸丰帝瘫坐在宝座上,看着窗外摇曳的烛火,突然想起幼年时在圆明园放风筝的日子。那时父皇道光还在,四海虽不太平,却也没到这般亡国的境地。他捂住脸,声音带着哭腔:“走……快走!”
八月八日的凌晨,露水还凝在荷叶上,圆明园的角门悄悄打开了。三十多辆马车在夜色中排成一列,像一条受惊的长蛇,碾过寂静的石板路。
咸丰帝的御驾马车里铺着厚厚的毡垫,却挡不住一路的颠簸。他掀开车帘,只见沿途的田埂上挤满了逃难的百姓,破衣烂衫,拖儿带女,看到龙旗车队也只是麻木地让开,连叩拜的力气都没有。
“皇上,喝点水吧。”懿贵妃抱着载淳,将一个银碗递过来。她今日没穿凤袍,只着一身素色旗袍,却依旧挺直着脊背。
咸丰帝摆摆手,目光落在车窗外掠过的荒村:“都怪朕……没能守住祖宗的江山。”
“皇上还年轻,到了热河重整旗鼓,总有回銮的一天。”懿贵妃轻声道,眼神却瞟向车外肃顺的身影,这个权臣一路都骑着马跟在御驾旁,神色警惕,不知道在盘算什么。
车队行至密云时,突然停了下来。咸丰帝正烦躁,掀帘便骂:“怎么回事?”
侍卫跪地回话:“皇上,肃大人说前方山路狭窄,车驾太多容易暴露,让精简随行人员……”
“精简?”咸丰帝眼睛一瞪,怒道:“难道要朕把后妃都丢在这里喂狼吗?”
正争执间,一个小太监气喘吁吁地跑来:“皇上!宫里的鹿群……小的们按您的吩咐,赶了一百多头过来,就在后面!”
原来咸丰帝临出发前,突然想起宫里饲养的那群梅花鹿,那是他每日取血滋补的宝贝。他当即下令,无论如何也要把鹿群带上。
“胡闹!”肃顺闻讯赶来,气得脸色铁青:“皇上!现在是什么时候?带着这些鹿,不仅要多费十辆马车,动静一大,万一被洋人探知踪迹怎么办?”
“朕的鹿……”咸丰帝舍不得,那些鹿血是他纵欲多年的依仗。“没有鹿血,朕怎么有力气……”
“性命都快没了,还惦记鹿血!”肃顺也是急了,竟忘了君臣之别,大声道:“等回了京城,别说一百头,一千头臣也给您找来!现在必须扔了!”
两人争执不下,最后还是皇后钮祜禄氏出面:“皇上,肃大人说得对,眼下保命要紧。鹿群暂且留下,日后再做计较吧。”
咸丰帝看着皇后严肃的脸,又看看车外越来越浓的晨雾,终究不甘心地松了口:“罢了……让它们去吧。”
车队继续前行,只是每个人的心头都沉甸甸的。那些被遗弃的鹿群在路边徘徊,哀鸣声响彻山谷,像在为这仓皇的逃亡送行。
这一路走得格外艰难。原本只需五日的路程,因连日暴雨耽搁了整整十天。车轮陷在泥泞里,得靠宫女太监们一起推才能挪动;粮食耗尽时,咸丰帝也只能啃干硬的窝头,喝浑浊的河水。有个小答应受不了苦,夜里偷偷逃跑,被肃顺的人抓回来,当着众人的面杖责至死。
“这就是逃跑的下场!”肃顺站在雨中,声音冰冷:“谁再敢动摇军心,格杀勿论!”
咸丰帝缩在马车里,听着外面的惨叫声,浑身发抖。他第一次觉得,这个平日里对自己百依百顺的权臣,眼里藏着比洋人更可怕的东西。
抵达热河行宫的那个黄昏,铅灰色的云压得很低。这座位于承德的皇家园林虽不及圆明园富丽,却也有亭台楼阁、清泉怪石。咸丰帝住进烟波致爽殿,看着殿外熟悉的松柏,恍惚间以为回到了圆明园。
“皇上,京城有消息了。”太监捧着奏报进来,脸色惨白。
咸丰帝的心猛地一沉,接过奏报的手都在抖。上面的字迹潦草,显然是急着发出的,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直扑圆明园,恭亲王奕欣已逃往万寿山!
“不……不会的……”他喃喃自语,突然将奏报狠狠摔在地上,一脸的不相信:“奕欣呢?他为什么不守住!”
懿贵妃捡起奏报,飞快地扫了一眼,低声道:“皇上,六爷手里没兵,能怎么办?”
话音未落,又有快马传来急报。这次的消息,像一把淬毒的匕首,直插咸丰帝的心脏,联军在圆明园大肆抢掠,随后纵火焚园,大火已烧了三天三夜!
“噗——”咸丰帝猛地喷出一口血,溅在明黄色的帐子上。
“皇上!”众人惊呼着上前搀扶。他却推开众人,跌跌撞撞地扑到窗前,望着远方灰蒙蒙的天空,仿佛能看到那冲天的火光。
那是他从小到大的乐园啊!西洋楼的喷泉、九州清晏的荷花、正大光明殿的朝会……还有那些与后妃们嬉笑的日夜,都在这场大火里化为灰烬。
“朕的圆明园……”他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像个被抢了糖果的孩子。“朕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哭罢,他久久不语,神色消沉落寞到了极点。连日来的奔波、惊吓与屈辱,加上圆明园被毁的沉重打击,让他彻底没了斗志。他命侍从取来笔墨纸砚,颤抖着写下“且乐道人”四个大字,命人悬挂在行宫的正殿之中。
皇后钮祜禄氏得知后,连忙赶来劝阻。她看着那四个刺眼的大字,眉头紧锁:“皇上!您乃大清天子,身负社稷重任,日理万机,岂能自求安乐?况且您是因洋人入侵,才被迫来到热河暂避烽火,此刻更应卧薪尝胆,图谋复国,怎能如此消沉颓废?这‘且乐道人’的横幅,万万挂不得啊!”
说罢,她不顾咸丰帝的脸色,当即命太监将横幅取下。可皇后深知,横幅虽能取下,咸丰帝那颗消沉的心,却再也难以振作。
肃顺等人见咸丰帝整日愁眉不展,茶饭不思,生怕他忧思成疾,便想方设法为他排遣烦闷。他们提议出宫狩猎,咸丰帝便带着侍卫,驰骋在热河的草原上;他们劝说微服巡幸,咸丰帝便换上便装,在行宫附近的村落中闲逛。热河行宫格局不大,禁卫制度也远不如紫禁城严格,咸丰帝乐得这般自由,无需像在京城那样,每次出行都护从如云、兴师动众。
渐渐地,他便将京城的沦陷、圆明园的焚毁、外患内忧的困境,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活轨迹,整日与后妃们饮酒作乐,纵欲无度。懿贵妃、“四春”娘娘等人,虽身处行宫,却依旧争宠不休,想尽办法讨好咸丰帝,而咸丰帝也来者不拒,沉醉在温柔乡中,试图用酒色麻痹自己。
可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帝王。长期的酗酒纵欲,加上一路奔波的劳顿与心中的郁结,让他的身体日渐羸弱。起初只是精神萎靡,后来便时常头晕目眩,咳嗽不止。到了咸丰十一年六月,他更是一病不起,卧床多日,脸色惨白如纸,瘦得只剩一把骨头。更可怕的是,他开始时常咯血,御医诊脉后,悄悄对肃顺说:“皇上是忧思过度,加上纵欲伤肾,阳气已尽……除非有鹿血续命,否则……”
肃顺连忙派人去猎鹿。可热河的鹿本就稀少,又值深秋,猎户们搜了半个月,只带回几只瘦得皮包骨的小鹿,根本取不出多少血。
咸丰帝喝着那点稀薄的鹿血,眼神越来越浑浊。他常常对着空荡的大殿发呆,嘴里喃喃着“圆明园”、“回銮”,有时又突然暴怒,砸碎身边的一切。
懿贵妃趁机揽权,借着照顾皇子载淳的名义,开始批阅一些不重要的奏折。肃顺看在眼里,却没放在心上。在他看来,一个病入膏肓的皇帝,一个六岁的皇子,一个女人,根本成不了气候。
咸丰十一年七月,热河的秋意已浓得化不开。烟波致爽殿里弥漫着浓重的药味,与鸦片的香气混合在一起,令人窒息。
咸丰帝躺在病榻上,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他的头发已变得花白,脸颊深陷,唯有那双眼睛,偶尔还能透出一丝不甘。
“皇上,喝口药吧。”懿贵妃端着药碗,轻声说道。这几个月,她衣不解带地守在榻边,不仅是为了尽妃嫔的本分,更是为了在这权力真空的时刻,牢牢抓住最后的机会。
咸丰帝微微摇头,浑浊的目光落在床边的载淳身上。这孩子已经六岁了,却因为一路惊吓,总是怯生生的。他伸出枯瘦的手,想摸摸儿子的头,却在半空中垂落。
“载淳……”他声音细若游丝:“要听额娘的话……要……守住江山……”
载淳似懂非懂地点头,小脸上挂着泪珠。
皇后站在一旁,早已泣不成声。她看着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皇帝,如今变成这副模样,心里五味杂陈。有怨恨,有怜悯,更多的却是对未来的恐惧。
七月十七日寅时,咸丰帝的呼吸突然变得急促。他猛地睁开眼,像是回光返照,目光扫过床边的皇后、懿贵妃、载淳,又看向跪在地上的肃顺等军机大臣。
“朕……有遗诏……”他挣扎着说道。肃顺连忙递上纸笔,可他已经握不住笔了。
“肃顺……”咸丰帝的目光落在肃顺身上:“你要……辅佐幼主……”
“臣万死不辞!”肃顺磕头如捣蒜。
“还有……”咸丰帝又看向皇后和懿贵妃,“用……用印……”
他说的是“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这是他早就想好的制衡之术,皇后掌“御赏”,懿贵妃代载淳掌“同道堂”,所有奏折必须两印齐盖才能生效。
交代完这些,他像是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头一歪,再也没了声息。
殿内一片哭声。皇后扶着载淳,跪在地上行礼;懿贵妃捧着那枚“同道堂”印章,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肃顺等人面面相觑,眼神复杂。
这位年仅三十一岁的皇帝,终究没能熬过这个秋天。他在位十一年,前半生想做个励精图治的明君,却在天灾人祸的重压下节节败退;后半生沉溺酒色,逃避现实,最终在仓皇的逃亡中,带着对圆明园的无尽悔恨,走完了短暂而充满争议的一生。
咸丰帝驾崩后,庙号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可无论多么冗长的谥号,都掩盖不了他执政期间的衰败与屈辱。随着他的离世,大清王朝的命运,落到了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身上,而一场围绕着皇权的激烈争斗,也即将在热河行宫拉开序幕。
咸丰帝的灵柩停放在烟波致爽殿,黑色的挽幛挂满了回廊。热河的秋风穿过殿宇,呜咽作响,像是在哀悼这个衰败的王朝。
而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六岁的新君,一枚象征权力的印章,更是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肃顺的“顾命八大臣”与懿贵妃的“垂帘听政”之争,已在这肃杀的秋意里,悄然拉开了序幕。
热河的枫叶红了,像极了圆明园那场大火的颜色。只是这一次,燃烧的不再是琼楼玉宇,而是大清王朝最后的希望。
而在天津,英、法两国以《天津条约》换约受阻为借口,再度挥师北上,炮舰云集大沽口。
“皇上,这《长生殿》的‘惊变’一折,奴婢新学了身段,您瞧瞧?”朱莲芬执扇半遮面,水袖轻扬,正要唱那“渔阳鼙鼓动地来”,殿外突然传来“哐当”一声巨响,像是有人撞翻了丹陛上的香炉。
传旨太监连滚带爬地闯进来,孔雀蓝的顶戴歪斜在一边,声音抖得不成调:“皇、皇上!天津、天津失守了!英法联军……已过通州,往京城来了!”
咸丰帝手中的玉杯“啪”地砸在紫檀木案上,碧绿色的茶水溅湿了明黄色的龙袍前襟。他猛地站起身,慌忙问道:“你说什么?载垣呢?他不是去议和了吗?”
“载、载亲王传回消息,议和破裂,洋人说……说要面见皇上,亲递国书!”太监趴在地上,不敢抬头。
“放肆!”咸丰帝一脚踹翻了案几,茶盏、乐谱散落一地。“朕乃天子,岂容蛮夷放肆!传旨,让僧格林沁死守八里桥,朕……朕等着他的捷报!”
可他的声音里没多少底气。《天津条约》的墨迹未干,那些高鼻深目的洋人就敢撕毁和约,炮轰大沽口。如今兵临城下,所谓的“捷报”,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朱莲芬吓得脸色惨白,却还是强撑着上前扶住他:“皇上息怒,龙体要紧……”
“滚开!”咸丰帝甩开她的手,胸口剧烈起伏。“都愣着干什么?收拾东西!朕要去圆明园暂避!”
宫里顿时炸开了锅。太监们扛着镶金的箱子往马车上堆,里面装满了历代的字画、玉器;妃嫔们哭哭啼啼地往包袱里塞首饰,平日里争风吃醋的劲头全没了,只剩下仓皇。懿贵妃那拉氏抱着五岁的载淳,指挥着宫女将密藏的银票缝进皇子的棉袄夹层,眼神里透着与旁人不同的镇定。
车队抵达圆明园时,暮色已浓。西洋楼的喷泉在残阳下泛着冷光,往日里歌舞升平的正大光明殿,此刻却挤满了惶恐的宫眷。咸丰帝看着熟悉的湖光山色,心里稍定,转头对总管太监说:“去,把牡丹春、杏花春她们叫来,朕……朕想听听曲儿。”
可他终究没能安稳多久。深夜,八里桥战败的消息传来,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在洋人的枪炮下溃不成军,尸横遍野。
“皇上!不能再等了!”肃顺披星戴月地闯入园中,官帽上还沾着露水。“洋人明日就可能攻城,圆明园四面无险,根本守不住!”
端华紧随其后,劝道:“热河行宫地势险要,又有群山阻隔,洋人进不去!皇上,赶紧以北狩为名,往热河走啊!”
咸丰帝瘫坐在宝座上,看着窗外摇曳的烛火,突然想起幼年时在圆明园放风筝的日子。那时父皇道光还在,四海虽不太平,却也没到这般亡国的境地。他捂住脸,声音带着哭腔:“走……快走!”
八月八日的凌晨,露水还凝在荷叶上,圆明园的角门悄悄打开了。三十多辆马车在夜色中排成一列,像一条受惊的长蛇,碾过寂静的石板路。
咸丰帝的御驾马车里铺着厚厚的毡垫,却挡不住一路的颠簸。他掀开车帘,只见沿途的田埂上挤满了逃难的百姓,破衣烂衫,拖儿带女,看到龙旗车队也只是麻木地让开,连叩拜的力气都没有。
“皇上,喝点水吧。”懿贵妃抱着载淳,将一个银碗递过来。她今日没穿凤袍,只着一身素色旗袍,却依旧挺直着脊背。
咸丰帝摆摆手,目光落在车窗外掠过的荒村:“都怪朕……没能守住祖宗的江山。”
“皇上还年轻,到了热河重整旗鼓,总有回銮的一天。”懿贵妃轻声道,眼神却瞟向车外肃顺的身影,这个权臣一路都骑着马跟在御驾旁,神色警惕,不知道在盘算什么。
车队行至密云时,突然停了下来。咸丰帝正烦躁,掀帘便骂:“怎么回事?”
侍卫跪地回话:“皇上,肃大人说前方山路狭窄,车驾太多容易暴露,让精简随行人员……”
“精简?”咸丰帝眼睛一瞪,怒道:“难道要朕把后妃都丢在这里喂狼吗?”
正争执间,一个小太监气喘吁吁地跑来:“皇上!宫里的鹿群……小的们按您的吩咐,赶了一百多头过来,就在后面!”
原来咸丰帝临出发前,突然想起宫里饲养的那群梅花鹿,那是他每日取血滋补的宝贝。他当即下令,无论如何也要把鹿群带上。
“胡闹!”肃顺闻讯赶来,气得脸色铁青:“皇上!现在是什么时候?带着这些鹿,不仅要多费十辆马车,动静一大,万一被洋人探知踪迹怎么办?”
“朕的鹿……”咸丰帝舍不得,那些鹿血是他纵欲多年的依仗。“没有鹿血,朕怎么有力气……”
“性命都快没了,还惦记鹿血!”肃顺也是急了,竟忘了君臣之别,大声道:“等回了京城,别说一百头,一千头臣也给您找来!现在必须扔了!”
两人争执不下,最后还是皇后钮祜禄氏出面:“皇上,肃大人说得对,眼下保命要紧。鹿群暂且留下,日后再做计较吧。”
咸丰帝看着皇后严肃的脸,又看看车外越来越浓的晨雾,终究不甘心地松了口:“罢了……让它们去吧。”
车队继续前行,只是每个人的心头都沉甸甸的。那些被遗弃的鹿群在路边徘徊,哀鸣声响彻山谷,像在为这仓皇的逃亡送行。
这一路走得格外艰难。原本只需五日的路程,因连日暴雨耽搁了整整十天。车轮陷在泥泞里,得靠宫女太监们一起推才能挪动;粮食耗尽时,咸丰帝也只能啃干硬的窝头,喝浑浊的河水。有个小答应受不了苦,夜里偷偷逃跑,被肃顺的人抓回来,当着众人的面杖责至死。
“这就是逃跑的下场!”肃顺站在雨中,声音冰冷:“谁再敢动摇军心,格杀勿论!”
咸丰帝缩在马车里,听着外面的惨叫声,浑身发抖。他第一次觉得,这个平日里对自己百依百顺的权臣,眼里藏着比洋人更可怕的东西。
抵达热河行宫的那个黄昏,铅灰色的云压得很低。这座位于承德的皇家园林虽不及圆明园富丽,却也有亭台楼阁、清泉怪石。咸丰帝住进烟波致爽殿,看着殿外熟悉的松柏,恍惚间以为回到了圆明园。
“皇上,京城有消息了。”太监捧着奏报进来,脸色惨白。
咸丰帝的心猛地一沉,接过奏报的手都在抖。上面的字迹潦草,显然是急着发出的,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直扑圆明园,恭亲王奕欣已逃往万寿山!
“不……不会的……”他喃喃自语,突然将奏报狠狠摔在地上,一脸的不相信:“奕欣呢?他为什么不守住!”
懿贵妃捡起奏报,飞快地扫了一眼,低声道:“皇上,六爷手里没兵,能怎么办?”
话音未落,又有快马传来急报。这次的消息,像一把淬毒的匕首,直插咸丰帝的心脏,联军在圆明园大肆抢掠,随后纵火焚园,大火已烧了三天三夜!
“噗——”咸丰帝猛地喷出一口血,溅在明黄色的帐子上。
“皇上!”众人惊呼着上前搀扶。他却推开众人,跌跌撞撞地扑到窗前,望着远方灰蒙蒙的天空,仿佛能看到那冲天的火光。
那是他从小到大的乐园啊!西洋楼的喷泉、九州清晏的荷花、正大光明殿的朝会……还有那些与后妃们嬉笑的日夜,都在这场大火里化为灰烬。
“朕的圆明园……”他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像个被抢了糖果的孩子。“朕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哭罢,他久久不语,神色消沉落寞到了极点。连日来的奔波、惊吓与屈辱,加上圆明园被毁的沉重打击,让他彻底没了斗志。他命侍从取来笔墨纸砚,颤抖着写下“且乐道人”四个大字,命人悬挂在行宫的正殿之中。
皇后钮祜禄氏得知后,连忙赶来劝阻。她看着那四个刺眼的大字,眉头紧锁:“皇上!您乃大清天子,身负社稷重任,日理万机,岂能自求安乐?况且您是因洋人入侵,才被迫来到热河暂避烽火,此刻更应卧薪尝胆,图谋复国,怎能如此消沉颓废?这‘且乐道人’的横幅,万万挂不得啊!”
说罢,她不顾咸丰帝的脸色,当即命太监将横幅取下。可皇后深知,横幅虽能取下,咸丰帝那颗消沉的心,却再也难以振作。
肃顺等人见咸丰帝整日愁眉不展,茶饭不思,生怕他忧思成疾,便想方设法为他排遣烦闷。他们提议出宫狩猎,咸丰帝便带着侍卫,驰骋在热河的草原上;他们劝说微服巡幸,咸丰帝便换上便装,在行宫附近的村落中闲逛。热河行宫格局不大,禁卫制度也远不如紫禁城严格,咸丰帝乐得这般自由,无需像在京城那样,每次出行都护从如云、兴师动众。
渐渐地,他便将京城的沦陷、圆明园的焚毁、外患内忧的困境,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活轨迹,整日与后妃们饮酒作乐,纵欲无度。懿贵妃、“四春”娘娘等人,虽身处行宫,却依旧争宠不休,想尽办法讨好咸丰帝,而咸丰帝也来者不拒,沉醉在温柔乡中,试图用酒色麻痹自己。
可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帝王。长期的酗酒纵欲,加上一路奔波的劳顿与心中的郁结,让他的身体日渐羸弱。起初只是精神萎靡,后来便时常头晕目眩,咳嗽不止。到了咸丰十一年六月,他更是一病不起,卧床多日,脸色惨白如纸,瘦得只剩一把骨头。更可怕的是,他开始时常咯血,御医诊脉后,悄悄对肃顺说:“皇上是忧思过度,加上纵欲伤肾,阳气已尽……除非有鹿血续命,否则……”
肃顺连忙派人去猎鹿。可热河的鹿本就稀少,又值深秋,猎户们搜了半个月,只带回几只瘦得皮包骨的小鹿,根本取不出多少血。
咸丰帝喝着那点稀薄的鹿血,眼神越来越浑浊。他常常对着空荡的大殿发呆,嘴里喃喃着“圆明园”、“回銮”,有时又突然暴怒,砸碎身边的一切。
懿贵妃趁机揽权,借着照顾皇子载淳的名义,开始批阅一些不重要的奏折。肃顺看在眼里,却没放在心上。在他看来,一个病入膏肓的皇帝,一个六岁的皇子,一个女人,根本成不了气候。
咸丰十一年七月,热河的秋意已浓得化不开。烟波致爽殿里弥漫着浓重的药味,与鸦片的香气混合在一起,令人窒息。
咸丰帝躺在病榻上,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他的头发已变得花白,脸颊深陷,唯有那双眼睛,偶尔还能透出一丝不甘。
“皇上,喝口药吧。”懿贵妃端着药碗,轻声说道。这几个月,她衣不解带地守在榻边,不仅是为了尽妃嫔的本分,更是为了在这权力真空的时刻,牢牢抓住最后的机会。
咸丰帝微微摇头,浑浊的目光落在床边的载淳身上。这孩子已经六岁了,却因为一路惊吓,总是怯生生的。他伸出枯瘦的手,想摸摸儿子的头,却在半空中垂落。
“载淳……”他声音细若游丝:“要听额娘的话……要……守住江山……”
载淳似懂非懂地点头,小脸上挂着泪珠。
皇后站在一旁,早已泣不成声。她看着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皇帝,如今变成这副模样,心里五味杂陈。有怨恨,有怜悯,更多的却是对未来的恐惧。
七月十七日寅时,咸丰帝的呼吸突然变得急促。他猛地睁开眼,像是回光返照,目光扫过床边的皇后、懿贵妃、载淳,又看向跪在地上的肃顺等军机大臣。
“朕……有遗诏……”他挣扎着说道。肃顺连忙递上纸笔,可他已经握不住笔了。
“肃顺……”咸丰帝的目光落在肃顺身上:“你要……辅佐幼主……”
“臣万死不辞!”肃顺磕头如捣蒜。
“还有……”咸丰帝又看向皇后和懿贵妃,“用……用印……”
他说的是“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这是他早就想好的制衡之术,皇后掌“御赏”,懿贵妃代载淳掌“同道堂”,所有奏折必须两印齐盖才能生效。
交代完这些,他像是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头一歪,再也没了声息。
殿内一片哭声。皇后扶着载淳,跪在地上行礼;懿贵妃捧着那枚“同道堂”印章,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肃顺等人面面相觑,眼神复杂。
这位年仅三十一岁的皇帝,终究没能熬过这个秋天。他在位十一年,前半生想做个励精图治的明君,却在天灾人祸的重压下节节败退;后半生沉溺酒色,逃避现实,最终在仓皇的逃亡中,带着对圆明园的无尽悔恨,走完了短暂而充满争议的一生。
咸丰帝驾崩后,庙号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可无论多么冗长的谥号,都掩盖不了他执政期间的衰败与屈辱。随着他的离世,大清王朝的命运,落到了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身上,而一场围绕着皇权的激烈争斗,也即将在热河行宫拉开序幕。
咸丰帝的灵柩停放在烟波致爽殿,黑色的挽幛挂满了回廊。热河的秋风穿过殿宇,呜咽作响,像是在哀悼这个衰败的王朝。
而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六岁的新君,一枚象征权力的印章,更是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肃顺的“顾命八大臣”与懿贵妃的“垂帘听政”之争,已在这肃杀的秋意里,悄然拉开了序幕。
热河的枫叶红了,像极了圆明园那场大火的颜色。只是这一次,燃烧的不再是琼楼玉宇,而是大清王朝最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