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北上-《从长征留守开始的大将之路》

  九月上旬,刚刚初步完成整编工作的112师所部,便是接到了花生米接连调动的命令。

  花生米命令112师即刻北上,并于九月底之前,抵达淞沪,参加淞沪抗战。

  说实话,对于淞沪会战这种明显的没水平硬抗的战役,张浩是不愿意打的,他也知道一些花生米的想法,但没办法,形势比人强,只能上了。

  张浩虽然没办法违抗命令,但却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部队没必要送到小鬼子的舰炮底下挨炸,还是尽可能的远离日军舰炮覆盖的范围为好。

  命令如山。

  尽管对淞沪战场那种近乎于绞肉机般的残酷战场早有预估,但张浩也知道,此刻绝非是讨价还价的时候。

  值此民族危亡之际,任何的一丝犹豫都可能会被别有用心者拿来大做文章,从而损害抗日统一战线的团结。

  在顺风山的红十军,不,现在应该说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12师的指挥部里,张浩与李润覃、苏多珍、刘英等人也是连夜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

  “老蒋这一手,是阳谋啊。”

  李润覃指着地图上的淞沪地区,一时间也是眉头紧锁,

  “他这是想借日本人的刀,消耗我们这些硬骨头啊,淞沪战场这个地方,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极利于日军发挥其海军舰炮和空中优势,而我们相对缺乏重武器,尤其是缺乏防空和反装甲能力,在这种地形与小鬼子硬碰硬,伤亡必然会非常惨重。”

  苏多珍也是补充道:“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情报和来自陕北的通报,日军在沪上及其周边投入了超过二十万的兵力,此外还有战舰数十艘,飞机数百架。”

  “国军虽然也已经调集了重兵,但战术相对呆板,更多的是以血肉之躯硬抗日军的钢铁火海,损失必然是极大的,而我们此时前去,无疑是要投入到这一个巨大的熔炉之中了。”

  张浩摇了摇头,却是斩钉截铁的说道:“但我们必须去。”

  他环视了一下在场的每一位同志,这才继续说道:“这不仅仅是因为花生米的命令,更因为那里是咱们华夏的土地,那里的同胞现在正在遭受侵略者的屠戮,而全国的眼睛现在都在看着我们这支刚刚改编的‘新四军’,想要看看我们是否是真心抗日。”

  “所以这一仗,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而打,更是要为我们正名!”

  说着话,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从闽浙赣边区到上海的漫长路线。

  半晌后,张浩说道:“时间紧迫,我们必须要立刻行动起来,但战役怎么打,又打到什么程度,我们却是要有自己的章法才行。”

  说着话,张浩的目光看向苏多珍。

  苏多珍对于张浩的意思也是有所意会,当即开口道:“参谋部的意见是,我师主力不应在第一时间投入正面战场去填线。”

  “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除我军擅长运动战、游击战的特点,向军部和第三战区司令部力争,将我师部署在淞沪战场的区域外围,特别是日军可能的侧翼迂回方向,或者负责袭扰敌军的后勤补给线,这样既能有效打击敌人,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

  闻言,张浩也是点了点头,开口道:“我同意参谋长的意见,但同时,部队开拔在即,还有几件事必须立刻办。”

  “第一,轻装简从。各部队将所有不必要的辎重暂时留在根据地,由守备部队看管,同时兵工厂要加紧生产,优先补充迫击炮弹、步枪弹和手榴弹等物资。”

  “此次作战,主要带走的火炮,是迫击炮和战防炮,山炮营视要情况决定是否携带,或者根据前线的形势变化分散隐蔽前进。”

  “第二,政治动员。出发前要告诉全师将士,我们此去,是要为国征战,驱逐日寇,要把对反动派的仇恨,暂时压在心底,把所有的怒火,对准日本侵略者,各级政工干部虽然现在没有明确的职务,但也要全部到位,确保部队的士气高昂,纪律严明。”

  “第三,组织先行支队。由军直属侦察营的精锐组成,配属电台,现在就即刻出发,先期抵达淞沪地区,摸清敌情、地形、友军的情况,然后建立联络点,为我主力部队后续抵达后的部署提供依据。”

  “第四,根据地留守工作。此次作战,我和润覃同志都要离开前往沪上,而秋白同志要前往武汉,如此一来,根据地就缺乏一个合适的干部统筹一切了,刘英同志,由你留守根据地,负责地方部队和根据地的发展工作,必须确保根据地的稳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根基,绝不能有失。”

  随着张浩的命令下达下去,部队立刻行动了起来。

  112师所属部队开始集结,各部队的营地之中,正在快速而有条不紊的向着集结地域出发。

  过去几年时间的作战和整训,已经将这支部队锤炼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精锐之师。

  所有战士,头戴钢盔,身上穿着由张浩设计并让根据地被服厂生产的携行具,肩上扛着崭新的步枪,子弹袋里是满满当当的子弹。

  谭耀武站在旅部的门口,看着忙碌的战士们,神情也是有些复杂。

  他摸了摸头上的青天白日徽,只感觉格外的扎手。

  他的警卫员李平低声骂道:“旅长,真特娘的憋屈,要戴着这狗牙徽去打鬼子。”

  谭耀武瞪了他一眼,沉声说道:“记住师长的话!咱们现在的任务是打鬼子,就算是这徽再扎手,也先戴着,等打跑了小日本...”

  他后面的话没说出口,只是重重的拍了拍腰间的手枪,眼中寒光一闪。

  李平会意,也是重重的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九月中旬的闽北,天气依然有些炎热。

  而112师一万五千名将士,在这一刻,怀着复杂的心情,但更多的是为国出征的豪情,正式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